中國教育報 2003-03-04 記者 蘇婷
不久前,一個專業機構在某小學選擇了三個班進行心理測試。結果發現其中一個班學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達32.5%,比其他兩個班高出10多個百分點,測試的8個分量表的得分都高于其他兩個班,其中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占到50%。這引起了有關研究人員和學校的注意。經過分析發現,原來這個班的老師是位非常情緒化的人,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她常常將自己的不良情緒遷怒于學生。
近年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在被各方熱切關注,為數不少的學校都建起了專門的咨詢室、知心屋、悄悄話信箱,等等。但是我們不能不說,教師的心理健康,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恰恰,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時期,教師所面臨的精神壓力和現實壓力在日益增大:在聘任制和合同制背景下,繁重的日常工作、必須的進修學習、個人人際關系及自身家庭內部關系的調試,還有來自學生、家長及社會的無形壓力,很容易使教師身心俱疲,產生心理問題。而教師一旦有了問題就不單單是自身的問題,因為憂郁、焦慮、憤懣等不良情緒,會使他們的思維出現凝滯,影響教育教學,并將之遷移到學生身上,造成孩子的心理疾患。因此,教師心理健康的調節和維護是當前應當引起全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
作為北京市的素質教育實驗區,崇文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入手點放在了教師身上。在大面積培訓中小學心理輔導教師的同時,推出了一種專為教師“配制”的團體輔導活動,讓一些“活得很累”的教師進行了自然的宣泄,嘗試了舒服的“心理按摩”--
一位人到中年的小學老師,第一個孩子夭折了,現在的孩子比較小。一方面,她對孩子投入太多;另一方面,設定的工作目標過高,時常感到力不從心。于是,這位教師的個人生活進入了一個迷亂的“圈”里:努力工作效果不佳,終日焦慮不安情緒低沉,沒工夫沒情緒理會自己,整天邋邋遢遢無所適從。前不久,她進入區里組織的一種心理健康學習小組。
開始時是傾訴、傾聽。這位老師幾次痛哭流涕,倒出自己心中的苦楚。大家了解了她對自己的不解后,送給她三條真情建議:客觀地認識自己;承認人是有個體差異的;容許自己不如別人。經過三、四次這樣的小團體輔導,這位老師再來的時候開始化妝了。她感覺到了“自己真的在變,對工作和生活的心態不一樣了。”
一位老師在父親去世后三天進入小組,總是不能從悲痛中自拔,老覺得自己對不起父親。大家靜靜地聽著她的訴說,幫她分擔悲傷。到了下半場,有位老師站起來說:“我想我們換個輕松點的話題……”大家讓她在適度宣泄后再進行快樂感染,為她轉移了注意力。幾次下來,她離開這里時說:“來時心里的大山放下了。”
有位新工作沒幾年的大學生,第一次當班主任沒帶好班,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不敢跟領導交流,不愿與同事接觸。入組后,大家幫她出主意,幫她設計活動,教她去把自己的想法說給領導聽,講出來和其他老師溝通。“每周一次的小組活動,我們眼看著她一次次發生變化”,小組里的組員們說。
……據介紹,這種小組的組織原則是組員不能來自一個單位,互不相識。一年來,崇文區已經組織了11個這樣的小組,使近百位教師在這里卸下了心頭的重負。
寶華里小學的張瑾老師是在崇文區參與“北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實驗”課題培訓中來到小組的。讓我們聽聽她對這種小組的描述:
“第一次來到小組,陌生的組員圍坐在一起,多少有些不自在。我們相互介紹著、寒暄著。當要求我們像戰士一樣鄭重地承諾遵守小組共同的諾言,保守小組共同的秘密時,我們這些剛剛認識的朋友猛然間變得像戰友一般,那圍坐的一個個點瞬間連成了一個大圈,我身不由己地成為大圈中的一份子。
“接下來的小組生活讓我始料不及。習慣了包裹華麗外殼的我,隨著組長引導組內交談的不斷深入,隨著同伴們心聲的交流,再也無法掩飾自己心靈上那一片抹不去的陰影和那種無助的脆弱,我開始慢慢地展露自己,小心翼翼地為心靈打開一扇窗:對父親病重的憂慮;工作中的不順當;人際關系的困惑……把這些深埋心底的秘密一個個倒出來。我觀察著同伴們的反應,準備著隨時退縮。
“但整個房間始終都是專注的傾聽、關切的眼神,由此形成了一股無形的強大的支持力量。一切委屈、一切不如意、一切藏在心底的疑慮,一股腦地涌了出來。我的眼淚痛快地流著,一雙手為我遞上來紙巾。我激動地宣泄后,幾雙手和我握在了一起……我們就在這靜靜的暖暖的空間里感受著自我心靈的洗禮。小組活動越持續,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就越清晰;小組活動越深入,我們對他人的認識就越深刻。小組活動使我們對工作和生活的態度越來越平和。‘小組’成了一支深入靈魂深處的聽診器,友情成了醫治心靈的一味良藥。”
張瑾是學校的教導主任,“大家”需要投入,“小家”需要關懷,朋友需要關心,領導需要關注--層層疊疊的事情,錯綜復雜的關系,讓她總有莫名的煩躁。
工作難有進展,生活索然無味,整個人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曾想宣泄,但她說卸不下自己那厚重的面具。是小組給了她環境、勇氣、機會。
同張瑾一樣,培訓結束后,學員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并未因此而有什么改變,但改變了的是他們的心情。他們學會了放棄,學會了寬容,學會了調控自己的情緒。對許多事情不再苛求,眼前的天空也清朗起來。
崇文區有多所中小學被評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先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再培養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如北京第178中學,讓老師們回憶自己童年最高興和最不愉快的事情,將心比心地理解學生的情緒波動、逆反心理;讓每個班主任找3個自己最不喜歡的學生談話,傾聽他們的經歷、感受、需要,從而去關愛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就是這些經常的自我反省、隨時的自我調控,促進了老師們自身的完善和自我發展。光明小學在學生中倡導“我能行”,也鼓勵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體驗“我能行”。學校通過創設寬松的環境,為教師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引導教師正確認識并不斷糾正自己工作中的偏差,促進了教師的全面成長。
“我們始終堅信這種理念:只要每一位教師心理健康,都具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只有身心健康的老師才能給學生足夠的成長動力。”該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童長江老師說。
教師保持心理健康的意義,在于能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生,以積極的情緒感染學生,以健全的人格影響學生,為學生營造出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所以,在充滿競爭與壓力的當今,老師對自己的心靈也要多給些關注保養。
[教師別忘了保養自己的心靈]相關文章:
2.正能量心靈語錄
4.卵巢保養課件
6.旅行心靈語錄
7.溫暖心靈的美文
8.心靈的原生態
9.心靈美文5篇
10.時間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