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中學 李奕
2003年高考日益臨近,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高考將提前一個月進行。寒假過后,大部分學科將進入復習的第二階段,為第一次模擬和報考選擇、志愿選擇做準備。如何充分利用好這短短的3個月的時間,取得最大的復習效果,成為考生和家長關心的問題。對于一線高三教師來講,設計好這一階段的復習策略也是至關重要的。
著眼于知識重組的原則
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二階段專題復習,從本質上講,是將學過的知識和已經具備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運用于解決問題的一種復習。因此,專題復習不應再注重知識結構的先后次序,應該本著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思路,去尋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將知識進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組。如:設計某一專題復習時,首先應從討論問題的思維主線入手,引導學生從全新的、應用的角度進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礎復習的思維方式,即分析的思維主線;其次,進入主題內容分析,讓學生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維主線進行分析訓練。
在訓練中,可以采用課堂提問、練習作業或小組討論等形式,教師要引導和促使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知識重組,從而在思維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最后,選擇高考實戰題進行例析講解,目的依然是強化學生的知識重組意識和思維線索的形成。教師在復習策略上,切忌簡單的機械重復和平面化的“專題復習”,要精心設計,打破知識和技能的固有結構壁壘,讓學生形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狀態。
建立完整能力結構的原則
高考改革已經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并將繼續深入下去。在完成基礎知識復習的前提下,學科能力的逐步培養和有針對性的訓練是本階段的首要任務。在熟知的學科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要善于發現和建立本學科的能力結構。
在學科能力結構中,學科的思維能力是核心,是學好這門課的靈魂。讓學生具備了相應的思維方法,應該說就是具備了在高考中應對各種新情境、新變化的能力,這是制勝的關鍵。學科的識記能力是基礎,知識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載體,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永遠是不可少的。學科方法和技術能力是“人題界面”,是直接發生在考生和考題之間的“能力”,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共同關心和著力培養的能力。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思維方法和解題技巧,教師在復習中要挖掘,并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學科表達能力是通過試卷外顯出來的,長期以來考生存在的“答不到點上”、“邏輯性差”等問題都是這一能力欠缺的表現。從本階段起,考生的每一道練習都要按照高考答卷要求,做到嚴謹、精練、準確。
實際聯系理論的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是任何一個學科復習的基本原則,但在專題復習中,要特別注意思維的邏輯次序。在學習新知識和進行基本復習時,思維邏輯次序是正向的,即復習完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后,到生產和生活實際中去尋找實際的例證,加以剖析和驗證,從而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對原理的認識,以及對技能應用的檢驗。這一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在理論的運用上往往具有“相對集中性”,所涉及到的內容會限定在某一特定的知識范疇內。這一過程對于活化書本知識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階段的復習設計,必須有案例分析。特別是綜合性試題的選材設計在這個階段是必須加入的,所選擇的材料必須能承載多個學科的學術信息,以訓練學生可以聯系不同學科的知識理論來解題。這種材料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但常常不是基礎教育的內容所能包容和駕馭的,為此教師要對材料進行處理,使其內容延伸、觸及到各學科的領域內。
關注“主題”與“主干”熔點的原則
這一原則主要是教師進行把握的。從學科的知識結構出發,存在明確的學科主干知識,毫無疑問是我們復習的重點。但在第二階段復習中,教師如何處理主干重點的再復習成為值得推敲的問題。應該說,從高考命題的角度,學科主干知識絕對不是回避的內容,關鍵是對學科主干知識如何認識以及通過何種方式考查。事實上,主干知識的考查更多表現在對學科主干思維方式的考查上,透過一定的情景,考查學生是否具備本學科最基本的思維品質,透過某一解題過程,考查學生是否具備本學科最主要的學科技能和研究方法。可見,“主干知識”的再復習不是浮在眾多知識表面上的重點,而是要挖掘沉淀在知識背后的“學科思維主干”。
從綜合學科考試命題角度看,題目的選材和題目主題的確定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理想的設計應是:既不為服從主題而犧牲學科主干知識,也不為服從學科主干知識而支解主題。這就提示我們每一位綜合科的教師,在本階段的復習選材和知識主干挖掘時,注意尋找“主題”與“主干”的熔點,這似乎與我們特別關注的“熱點問題”復習建立了聯系,熱點問題及其背后所涉及到的主干知識理所當然是我們選擇的“熔點”。
在這一階段的綜合集體備課中,教師之間的熱點材料討論、交流是尋找“熔點”的前提。之后,是每一位教師從本學科的基本思維品質和基本技能方法角度,去考慮和審視這些熱點材料,加工成本學科專題復習的“熔點”材料。
形成思維體系和方法的原則
復習的最終目標畢竟要面向高考,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在心理、思維、體力等方面保持穩定,從容應對各種題目,最終取得優異成績。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講,考試制勝的關鍵就是要做到心理穩定、思路清晰。在專題復習的過程中,老師有責任設法讓學生形成成熟的學科思維體系和穩定的解題思維方法,使學生在新一輪復習的基礎上獲得考試思維主線,從而從心理上和思維上更加貼近高考。
例如:在解題訓練中,設計形成如圖所示的思維線索,引導學生在面對新情景、新問題時,從有用信息的提取入手,然后根據題意認定解題所需要的原理、方法和技術,再進行事實材料的分析、判斷,最后進行結論的評價與反思。
這樣訓練的目的,是要學生在準確理解題意的基礎上,迅速提取有效信息,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包括知識的遷移、轉化等,構成新的知識系統,并經過判斷、分析和評價等一系列思維過程,完成對問題的解答。在具體復習策略上,教師應要求學生用語言描述思維過程,并且加以強化,甚至可以提出:“對于一個問題,你可以不會答案,但不能不會思考”。
《中國教育報》2003年2月19日
[高三學生第二階段復習原則與策略(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2.好好復習演講稿
10.高考英語復習教師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