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 2003-01-21 記者 趙顯坤
記者在基層實施素質教育較好的學校采訪,深感一些校長的心理壓力,也覺出他們的某種憂慮。他們說,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已有多年,可在下面,應試教育仍大有市場。令人不解的是,當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和黨政領導看一所學校,還是主要看升學率,看學生考分。更令人不解的是,時下一些新理念和新提法被用來為自己的舉動貼上合“法”的“標簽”,這一新的動向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注意。
“教育要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讓老百姓的子女多考上幾個大學生!”
對此,一位教研室負責人詮釋得直截了當。他說:“群眾節衣縮食供孩子上學,不就是想讓孩子上大學嗎?學校就應該適應群眾的這種迫切要求。升學率高了,學生滿意,家長滿意,領導也滿意;升學率低了,三個不滿意,你還‘代表’什么?再說,升學率低,社會信譽低,誰還來上你的學校?”
校長們說,讓老百姓的子女多幾個上大學的、上重點高中的,誰也沒有意見。這位負責人的意思讓人很明白,就是只認應試教育。
有的校長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是關乎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所需人才的大問題,不能把它的目標降格成只是為了學生升學,更不能武斷地暗示:只有搞應試教育才能多考上學生。
還有的校長說,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包裝”應試教育,一是為他們目前搞應試教育的做法找一個大牌依據,另一方面是堵別人的嘴,讓你不好提出不同意見。這樣,他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去抓“升學率”了。
“實施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是基礎,如果學生文化課不好,其他方面的素質能好到哪里?”
在這里,應試教育又被裹上了一層華美的外衣。據校長們反映,這種不適當地強調文化素質的學校搞的還是“老一套”,比如填鴨式教學,書山題海,加班加點,學生連雙休日都難得喘口氣。
而當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則運用“評價”手段鞭打快牛,加劇競爭。他們評價學校主要看“一分”、“二率”。“一分”,即平均分;“二率”,即及格率、優秀率,而且排出名次,雖然對外不張榜,但在內部誰都知道誰,那些“片追”的學校往往前排就座,占盡風光。
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同志往往這樣開導校長們:“你那里的成績上不去,別的搞了也沒用!睋承iL介紹,這里所說的“別的”,比如蓋教學樓、帶學生搞社會實踐活動,甚至包括組織教師外出學習、進修等。
“教育創新,就是多出新招,讓學生考出好成績!
有了這種想法,學校各想各的辦法。比如為了提高班級“平均分”,有的就采取提前“分流”的辦法:初中二年級后就動員“分流”,讓成績差的學生或上職校,或回家。一個60多人的班僅剩下不足一半,“分母”小了,且多是學習較好的學生,自然“平均分”就提高了。
據介紹,有的學校為了動員學生“分流”,也是各施其招。比如有的班主任讓不愿“分流”的學生每天掃地、擦黑板,讓你自己覺得呆不下去了,自己提出“回家”了事。還有的學校實行獎勵政策:教師動員一個學生“分流”,要獎給多少錢,等等。
有的學校在學生考試上做文章。比如將學習好的與差的學生安排一個桌,“交流”起來方便。兩位監考教師,往往一個裝作沒看見,一個眼睛向外看,“監考”變成了監視隨時來檢查的人。
還有,教學上示意家長請家教、多購教輔資料,或讓家長挑燈幫學生復習、檢查作業,還美其名曰盡可能拓展和利用教育資源。
以上這些都被認為是很實用的新招、新點子。校長們指出,這簡直是褻瀆“創新”,與我們提倡的“創新”格格不入。
總之,在有些地方,應試教育經這么一包裝,重新“火”了起來。
當然,他們不是不提素質教育、“教育創新”,那只是在部署工作中,在匯報材料中,“旗子”還是不能丟的。但一走出會議室、走出材料回到現實中,下力氣抓的仍是“升學率”。
這樣一來,傾力打造素質教育的校長心里也犯了嘀咕:我們忙活了半天,究竟做得對還是不對呀?從而漸漸對自己實施素質教育的做法和努力產生了懷疑,信心不足。
記者在采訪中,也有校長表示,對目前的小環境,他們耐得住寂寞,頂得住阻力,決心以對國家、對學生和學生家長負責的態度,堅持通過素質教育培育人;但另一方面,他們內心充滿困惑與不解,心里老不踏實,放不開手腳,甩不開膀子。這時,他們真想大聲問一聲:好好的“經”咋給念歪了?
[新理念咋成應試教育華美外衣]相關文章:
2.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銜接論文
3.新理念的學習計劃
5.中華美德黑板報
6.中華美德讀后感
8.千牛個性簽名咋寫好聽
9.集腋成裘造句
10.歌頌中華美德演講稿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