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 2002-12-17 新華社記者 周之江
2001年秋季,新一輪國家級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以及20個學科的49種新課程實驗教材,首次在42個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區(qū)試用。
貴陽是全國最大的幾個實驗區(qū)之一--學生量占全國參加實驗學生總量的六分之一左右。一年的課改實踐,到底給學校、學生、老師和家長帶來了什么?
課程設置趨向“綜合化”
隨便拿一份課程表,比較一下,就能看出新舊課程設置的“不一樣”。過去的好多學科在這上面被“綜合”掉了。
小學課程表上,音樂和美術合成了一門藝術課,一、二年級的思想品德課改成了“思想與生活”,三到六年級則叫做“思想與社會”,自然課變成了“科學課”。初中課程,歷史課和地理課合成一門“歷史與社會”課,物理、化學、生物統(tǒng)稱“科學課”,體育課則改成“體育與健康”。
新課程有時讓學校覺得“頭疼”。貴陽市的好多小學發(fā)現(xiàn),整個學校找不到一位能教藝術課的老師。“開始簡直不知道這門課該怎么上,會畫畫的老師不懂彈琴,會唱歌的老師又不懂素描。”貴陽市實驗小學的教導主任周老師說:“其實這里頭也有誤區(qū),藝術課的目的不只是教唱歌畫畫,重要的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教他們學會欣賞。”
課改后,傳統(tǒng)的語、數(shù)、英、物、化之外,出現(xiàn)了一門與之并列的新課程--“綜合實踐課”。
這門課該怎么上?
在貴陽十中,綜合實踐課被固定安排在每周一的下午。記者去采訪時,正好趕上一堂英語課本劇的表演課。孩子們戴上自制的面具,一本正經地上臺演出,別有趣味。
鮑康杰副校長告訴記者,每周的綜合實踐課都不一樣,前不久剛結束的一個課題是“校門設計”。同學們利用實踐課的時間采訪老師、翻閱資料,拿出了很多很有想象力的設計方案。
“過去,學生填塞現(xiàn)成知識的時間多,思考實踐的時間少。綜合實踐課程沒有教材,沒有教案,我們提倡的就是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你不是要設計一個校門么?總不能照搬一個現(xiàn)成的吧,學生必須得去了解學校的歷史、了解校園的文化,這就體現(xiàn)出學生做社會調查、與人交際的能力了。然后,你還要綜合利用自己所學的數(shù)學、物理、繪圖等方面的知識,才能最終畫出設計圖紙來。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課程設置趨于綜合,只有綜合才能避免單學科造成的知識缺欠。”
何不帶學生到果園“畫蘋果”
走進課改課堂,記者隨處感覺到“不一樣”的氛圍。
在貴陽市二十一中的電教室,數(shù)學老師羅芳正在向學生展示她制作的flash(電腦動畫),今天這節(jié)課要講的內容是“幾何圖形的平移與旋轉”。
“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教學是‘一張紙,一支筆’,從公式到公式,從演算到演算,很單調也很枯燥。實際上,老師完全可以換個思路,我做這些flash不是圖什么花哨好看,只是想通過多媒體的演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
兩天以后,羅芳老師收到學生自己制作的一大疊作品。“學生的設計非常漂亮,有一些圖形經過平移旋轉后,變化如此巧妙,連我這個當老師的都沒有想到。”
貴州省教科所的張學杰老師打了一個比方:“同樣是美術課,學畫蘋果。中國老師畫好一個樣板給學生臨摹,‘照葫蘆畫瓢’;在美國,老師把學生帶到果園里,讓學生自己看、自己琢磨。課程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不單要讓學生學會,還得會學;不單要有理性的知識,還要給學生更多感性的認識。”
語文書課文換了三分之二
最直觀的變化還是新課改教材的“不一樣”。
一邊翻著語文課本,貴陽十中的陳笑巍老師一邊向記者解釋說:“舊教材沿用了幾十年,好多內容已經過時了。不要說學生不愛學,我們當老師的也不愛教。新教材有三分之二的篇目是新增的,川端康成、季羨林、史鐵生等近現(xiàn)代名家第一次出現(xiàn)在語文課本里。舊教材按體裁分單元,新教材按專題分。拿初二年級語文課本上冊來說,就分成長征組歌、愛國情懷、至愛親情、江山多嬌、人與環(huán)境、高新科技、漢字幾個專題。”除此之外,新課本還增加了“綜合實踐活動”、“師生自薦課文”、“自由讀寫單元”等內容。
幾乎所有的教材都增加了“研究性學習”這個新的單元。陳笑巍老師告訴記者:“課改前,沒有這個單元的內容,更別說找現(xiàn)成的教案來用了。其實,‘研究性學習’最能教出味道來。”貴陽六中的一位歷史老師,在這個單元的課程里,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考證實物,結果孩子們動手仿制了一艘比例縮小的元代商船,得到了博物館專家的好評。
“不過,教材再新,老師一樣可以‘新瓶裝舊酒’。”陳老師說,“關鍵還是教育觀念要變,探索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個性化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必須取代被動式灌輸。”
考試成績排名表不見了
在貴陽市實驗小學二年級十班的墻壁上,貼著一張全班同學的“行為評比表”。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十種幾何圖形,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行為評比標準:學習星、文明星、紀律星、集體星、勞動星、生活星、孝敬星、人際星、藝體星、智慧星。班主任鄭秋娟老師說:“一年前,同樣的位置,貼的是學生考試成績排名表。”
現(xiàn)在,按課改要求,考試一律不排名次,不在班上公布同學的分數(shù)。
從單一關注成績,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逐漸樹立。這是課程改革后更重要的“不一樣”。
實驗四小的王泳老師引用蕭伯納的名言重新定義師生之間的關系:“我是你的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的前方。”在王老師看來,“老師陪學生走過的只是人生的一段路程,影響卻是終生的。”
[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相關文章:
1.課程改革論文
2.新課程改革論文
7.新課程改革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大全
9.什么甚至什么造句
10.不但什么而且什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