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2002-11-12 毛天祥
在北京日報看了一篇文章《沒有圍墻的大學》,說是到過歐美著名大學城的人,都會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這些學校沒有圍墻,成為當地的旅游勝地,開放性是這些大學城的永恒魅力所在。看了之后,再聯想近來國內有關教育方面的新聞報道,筆者很神往這樣的“大學”。當然,筆者神往的并不是這些大學沒有圍墻,這畢竟只是外在的一種形式,我神往的是使其擁有永恒魅力的“開放性”。
最近,先是清華大學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大一新生禁止購買電腦,現在又有北京工業大學附屬中學從本學期開始,實行男女分班教學的新模式,學校將新入學的高一年級新生分為5個男生班和5個女生班,各占一個樓層進行教學。而男女分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中學生早戀的發生。
學校這樣做,到底能不能達到其初衷呢?先看前者,如果我們的大學沒有有效的方式進行疏導,那么學生還是可以到校園外的網吧“沉溺”的。進一步說,即使不“沉溺于網絡和電腦游戲”,這些學生也還是會想辦法借助于其它工具“沉溺”的。如果大一管不住自己,誰又能保證到大二自購電腦后他們不會“沉溺”呢?或許那時候,那被壓制著的心情就真如決堤之水了。
再看后者,男女分班上課能不能防止早戀?男女分了班,分了樓層,卻同處一所學校,即使他們在上課時間被完全“隔離”,課余時間的接觸、交往卻無法阻止。進一步說,即使實行男女學生分校教學,也無法阻止他們在校外的接觸和交往。有了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都有可能產生早戀啊。看來,還真的要像魯迅先生以前所說的那樣,戴上防毒面具了,防止男女生的所呼吸的空氣交流啊!
如此看來,單純用“圍墻”來“堵”,能否解決問題,還得打個問號。其實,早在遠古的大禹治水,就得出了“在疏不在堵”的結論。采取“堵”的方式,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自主性和自控性方面的能力可想而知。一旦走上社會,又如何去面對社會的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呢?
國外沒有圍墻的大學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讓學生在一種開放性的氛圍中成長,更能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畢竟,學校培養的人才,最終還是要回到社會。與其讓學生踏進社會時一籌莫展,還不如從現在就開始讓學生在一種正常的社會氛圍下成長。教育要探討的是,在社會上良莠不齊的情況下,怎么才是引導學生走上正軌的更有效的方式,而不是單純的“堵”。關于怎樣引導學生,培養其在自主性和自控性方面能力的問題,相信我們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復。
我們的國家在提出“依法治國”之后,也提出了“以德治國”。其實,我們的學校在有了一定的規定之后,也應該提倡進行人性化的引導和同化。同時,規定也畢竟是人制定的,也應該與時俱進!記得一個學者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真正的文明是水到渠成的,是一個社會絕大部分人的自覺行為,是文明對不文明行為充滿了人性化的引導和同化,這樣才能形成習慣。要知道,習慣的形成僅靠制約是遠遠不夠的。其實,我們的教育方式也是如此,也應該引導,而不是單純的“制約”。
[教育評論:沒有圍墻的大學]相關文章:
1.用評論詞語造句
2.圍墻維修合同范本
4.大學安全教育論文
6.電大學前教育論文
9.大學學前教育論文
10.大學音樂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