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80年代的回憶的雜文隨筆

時間:2021-06-29 12:45:38 隨筆 我要投稿

80年代的回憶的雜文隨筆

  80年代最牛的單位和最牛的工作是什么?這恐怕是90后、00后們無法弄清楚的一道難題。

80年代的回憶的雜文隨筆

  其實過來人都知道,在那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計劃的年代,誰掌控了物資計劃供應的大權,誰就有了令人艷羨的“牛”的資本。古語云“民以食為天”,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是人必得食“人間煙火”,誰也不可能例外。80年代(其實也包括70年代及其以前的60年代)最牛的單位當然就是糧食部門,最牛的工作當然也就是掌管糧油的供應工作了。

  說糧食部門是最牛的單位掌管糧油供應的工作是最牛的工作,還有一項指標可佐證,那就是當時一些大權在握的官員的家屬及其子女們大多喜歡扎堆于這樣的部門和單位,“近水樓臺先得月”嘛。

  我當時的工作單位有一位職工,他認識所在縣的糧食局長并與其有一定交情,記得不少職工都曾求過他弄點糧油指標以滿足家庭一時急用之需。后來單位領導知道了,覺得這個“資源”可以利用,索性向組織部門打報告提拔這位職工,將其任命為中層干部,讓其名正言順地當上管理后勤工作的主任。

  不過,最牛單位的好景沒能持久。到了80年代后期,個體糧販油販出現了,人們出門在外只要有個能證明身份的信件和有錢即可,“糧油票”再不是束縛人們走南闖北的桎梏了。大量“孔雀東南飛”,被一些人稱之為“盲流”的農民工在城市里不僅扎下了“營寨”,而且竟然成了一座座城市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元素。

  當此之時,有誰還會記起已成明日黃花的糧食部門?這真是“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這現象也證實了當時較為流行的一句話“計劃總趕不上變化快”。誰能料到當年如日中天的“牛”單位糧食部門竟緊隨商業部門也走上了個體化的不歸路,徹底成了“一頭熊”?

  其實,細心的人們早就發現了端倪:那些先前在糧食部門上班的官員家屬及其子女不知什么時候已偷偷“換崗”了,他們有的戴上了大蓋帽進入了工商管理或稅務部門,有的搖身一變成了國有銀行的職員……

  此后工商、稅務、銀行成了新的最牛單位,一直牛到如今。

  看來是“放開”什么什么就活,“計劃”什么什么就死,這里頭的道理管理者心里應該是很明白的。當局者還是應該從大局出發,從長遠考慮,與時俱進,該放棄的早點放棄,該放開的早點放開,不要總是拿“特色”來說事。

  在80年代上學讀過書的人,對葉燃這個名字應該不會感到陌生。

  葉燃并不是個大人物,是個初中快要畢業的女生。記得當時的報道說,她的.家庭條件不錯,全家四口人,父母是大學老師,哥哥也是大學生。在父母看來,子已成“龍”,希望女兒也要成“鳳”,于是責其一心向學,不得旁騖,對其管教甚嚴。但葉燃學習雖努力成績并不突出,在學校和在家里都抬不起頭來,覺得讀書和生活的環境冷冷冰冰,沒有一點溫情。

  平常一家人是各忙各的,只有周末相聚,而每逢這樣的相聚恰是葉燃感覺更為難受的時候。

  有一個周末,一家人相聚了,飯桌教育也就開始了:先是父親的一通教導,接著是母親的循循善誘,再接著是哥哥的現身說法。葉燃勉強聽著,顯出有些不耐煩。細心的哥哥看在眼里,瞟了一眼窗外,發現有一清潔工人正在掃地,他不失時機地又接起了話頭:現在的社會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好好讀書你將來就成不了人才,只能像這位清潔工人一樣,一生干著低級的掃地的工作。葉燃再也忍受不了……

  葉燃痛苦、悲觀、難受,甚至還產生過要自殺的念頭。她將自己難以排解的苦悶寫信告訴有關部門,引起了教育主管機構的重視,并由此引發了一場波及全國的大討論。當時《中國青年報》專為此場討論開辟專欄,刊發參與討論的不同觀點文章。隨著討論的深入,參與討論的不僅僅只是各級各類在校師生和從事教育教學有關的工作者,學生家長,還有各行各業里關心教育的人士以及部分政府官員。

  這場大討論,參與的人多,文章更是鋪天蓋地,數不勝數。一晃多少年過去了,現在回憶起來,對當時參與討論的人和文章大多連個模糊的印象也沒留下,但有一個人和他寫的一篇文章我一直是銘記在心的。他的名字叫舒展(可能是筆名),當時寫的文章題目是《不這樣不行》。

  舒展寫的這篇文章我到現在還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原因之一是這篇文章雖短小,但它是這場大討論的總結,為收官之作,分量沉重,這是先前所沒有見過的,給人留下的“烙印”太深;還有一個原因是這篇文章觀點鮮明與和藹可親的說理方式結合得非常完美,沒有假話空話大話,沒有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說教,內容實實在在,讓人心存佩服。

  文章題目《不這樣不行》已將作者的觀點展露無遺,作者意圖是在開導葉燃,其實道理也是講給所有參與討論和關心討論的讀者聽的。題目中的“這樣”指的是當時執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這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從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四個現代化的實際出發,不堅持執行這樣的政策是不行的。文章開門見山指出,宣傳和執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就是要鼓勵人們學習知識,鼓勵人們成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這將有利于整體提高中華民族科學文化水平。這樣作,當然也會讓一些沒知識或知識不多還算不上人才的人心里覺得不平衡,或自以為受到了冷落。其實,這是這些人認識上出現了偏差。我們應該教育這些人端正認識,從大局出發思考問題,不能為照顧這種認識有偏差者的情緒而隨意改變或放棄已在執行的政策。

  這場大討論使得官方與民間的認識趨于空前的一致,“虎媽”“虎爸”批量出現,高考“獨木橋”上更顯擁擠。與此同時,“狀元”這稱號的內涵也迅速擴張變異,它不再僅僅指個人考試奪冠者,也可冠名于考試成績名列前茅的縣市區等地名之上,一時間各地“狀元縣”、“狀元市”、“狀元區”此起彼伏,紛紛涌現。

  出現“獨木橋”更顯擁擠這樣的情況,問題不在這場大討論,相反,這正好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大討論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良性結果。舒展的文章為這場討論出色地劃上了句號,他圓滿完成了他的任務。為高考“擴路”“修橋”的事不屬于大討論的組織者和舒展,應當另有其擔責者。

  80年代是個不尋常的年代,深圳特區的設立,沿海城市的對外開放,海南建省……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往一些束縛人們生產生活活動的體制和機構被顛覆被取代,一些思維禁區也陸續被沖破被打開,那種熱烈而又沸騰的生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個令人難忘、值得紀念并值得回味的年代!

  在80年代這一特定時段里,有一個人的名字我是記憶猶新的,這個人就是楊善洲!

  楊善洲為什么能在我的腦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兩個原因,一是楊善洲本人所做的一件事;二是報紙上報道的一句老百姓質疑的話。這一件事和一句話當時震撼了我,而且歷久彌新,令我永志不忘。

  一件事

  在80年代,我是《中國青年報》的忠實讀者,注重閱讀該報登載的一些重量級的通訊報道,對其“辣椒版”以及欄目“求實篇”里的文章更是情有獨鐘,看的是一篇不落。我知道云南有一位地委書記叫楊善洲并知道他的一些事跡,這些信息都是從《中國青年報》獲取的。現在我雖然已記不得那篇報道楊善洲事跡文章的題目是什么,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文章介紹的有關楊善洲震撼人心的一件事清晰記憶:作為地委書記的楊善洲,他的夫人仍是個農村戶口!

  記得當時的政策規定,不論從事什么行業工作的職工,只要是評上了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的,其家屬及子女如果是農村戶口的就可以轉為非農業戶口(城鎮戶口)。轉成了非農業戶口(城鎮戶口),就可以在家屬就業、子女升學、單位分房、物資供應諸多方面享受優惠待遇。但楊善洲這位地委書記不趕這個潮流,他的這一舉動令當時很多人不解,覺得不可思議。

  被人們親切稱為草帽書記的楊善洲現已離開了我們。他奮斗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清貧了一輩子。據媒體報道,從1951年工作到去世前,這位正廳級退休干部攢下的錢還不足1萬元。一直到2006年,才在老家新蓋了一棟磚瓦房。直到離世,他的全部家當竟只是一張簡易床、一張學生用的書桌、兩個小坐凳、一個火盆、一把熏滿火煙的燒水壺,一頂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煙斗……身后留下一個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還有風燭殘年的老伴。

  中國人對人的評價,自古以來就有“蓋棺定論”一說。作為一位高官,一生為官的楊善洲“兩袖清風”清貧至此,的確令人肅然起敬!楊善洲稱得上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我想,只要是一個正常的人,看了楊善洲的事跡,你才會真正體會到什么叫崇高,什么叫偉大!

  一句話

  在一般人看來,楊善洲不謀私利,只知奮斗和奉獻,恥于隨大流去“餔其糟”而“歠其醨”,竟連自己夫人的農村戶口也不轉,似乎不知與時俱進,顯得很有些另類。他太清廉,清廉得使人產生疑惑,以至當時就有人覺得不可信,發出質疑“共產黨里還有這樣的干部”?采寫文章的記者將此語直接寫進了報道中。

  平時看的聽的說的,只知我們黨是“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今突見如此不恭敬的質疑的話,只覺腦筋一下子轉不過彎來。這質疑者怎么能這樣說話?即使是沖動或是憤激,話也不能說得如此不得體呀!還有文章的作者,怎么能這樣將有損于黨的形象的語言直接寫入文中?真是“大逆不道”,不可思議!

  這一句話帶給我的震撼更巨大、更強烈、更持久,讓我深刻而真切地體會到:社會是真正開放了,精神文明正在悄然地伴隨著物質文明走近普通百姓!

【80年代的回憶的雜文隨筆】相關文章:

雜文隨筆回憶06-30

回憶雜文隨筆07-04

童年的回憶雜文隨筆07-02

回憶當年編蓑衣雜文隨筆07-01

那片夜空下的回憶的雜文隨筆07-01

我在回憶里等你雜文隨筆07-03

回憶里的春天最美雜文隨筆07-01

致過去致回憶雜文隨筆07-01

如果你變成回憶雜文隨筆07-01

青春回憶與圣地巡禮的雜文隨筆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