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臺河地區深部巖性賦存規律的探索論文
摘要:
為了緩解七臺河地區深部勘探控制煤炭資源量不足的現象,地質隊開始對本區煤礦深部巖層進行勘探。地質隊對該區進行了巖性和巖相的觀測,從而對深部地層沉積規律進行研究分析,為礦井建設和生產奠定了基礎。本研究主要闡述了下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時期七臺河地區深部巖性賦存的規律。
關鍵詞:資源量;巖性;巖相;沉積規律;賦存
本區內河流是茄子河,河床最高標高為+187m,最低標高為+178m,平均標高為+180m。茄子河從本井田東部流入,西部流出,匯入桃山水庫,茄子河流經煤礦全長11.6km,寬6——80m。其最大流量是75.58m3/s,枯水季節流量為零,最大流速0. 762 m/s。流經煤礦采區地段河堤經近幾年加高加寬標高已達到+181m、河堤頂寬5m,完全能夠滿足汛期要求。地面水系由南北兩側高地向中部茄子河匯集,流入茄子河。
1、下元古界。
下元古界黑龍江群,主要分布于樺南縣東南的湖南營、頭道溝、二道溝、閏家及林口縣虎山以南。由白云質大理巖、石墨石英片巖、角閃片巖等組成。厚約3690m。
下元古界麻山群,分布于虎山以西山區、樺南縣石頭河以西、羅泉東山、勃利縣的吉興河、大四站等以南低山區。震旦系馬家街組,分布于樺南縣馬家街、雙鴨子屯一帶。
2、古生界。
泥盆系下統新中組,僅見于密山縣東連珠山西坡。上部為灰色粉砂質板巖,下部為黃褐色中粗粒花崗質砂巖。厚111 m,與下伏地層為不整合接觸。下黑臺組,分布于密山縣珍子山一帶,上部為淺灰褐色生物灰巖、夾粉砂質板巖,頂部為凝灰質板巖,下部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巖含石英質細礫巖,厚23——158m,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泥盆系中統上黑臺組,出露于老黑背及七里嘎山等地,巖性為鈣質砂巖、硬砂巖、凝灰質板巖、絹云母板巖、粉砂質板巖夾生物碎屑灰巖、多呈韻律沉積,厚65——282m。青龍山組,分布于寶清縣青龍山一帶,以灰白色粉砂質頁巖、硅質頁巖為主,夾細砂巖、灰白色結晶灰巖、酸性凝灰巖,下部為結晶灰巖及細砂巖、含礫砂巖,本組厚885m,與下伏地層接觸關系不清。泥盆系上統老禿頂子組,分布于煤田東部七里嘎山、老黑背、老禿頂子等地。上部為灰色砂巖、泥質頁巖、板巖、中下部為灰白色、淺黃色、灰紫色流紋班巖、凝灰熔巖、凝灰角礫巖夾硅質頁巖,厚582m,與下地層整合接觸。七里嘎山組,出露于七里嘎山,為灰綠、黃褐色英安質凝灰巖、凝灰質板巖、流紋質凝灰熔巖和多層紫色凝灰巖、粉砂巖,厚104m,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
二疊系下統塔頭河組,分布于密山縣珍子山以東、二龍山林場以南山區。上部為黑色頁巖、炭質頁巖,中砂巖、凝灰質粉砂巖和空晶石板巖,下部為雜色砂頁巖夾炭頁巖。本組厚97m,與下伏組整合接觸。二疊系上統二龍山組出露于密山縣二龍山林場以南。上部為灰綠、暗綠色玄武巖,玢巖夾堿性巖石。下部為安山質凝灰砂礫巖夾含礫晶屑凝灰巖,厚400m,與下伏塔頭河組為整合接觸。楊崗組分布于密山縣西裴德一帶,上部為白色流紋巖、英安巖及其凝灰熔巖。中部為灰綠色中細粒長石砂巖、粉砂巖、泥巖及少量凝灰巖。下部為褐綠色凝灰巖、凝灰熔巖、英安巖,厚2016m,與下伏二龍山組為不整合接觸。城山組分布于密山縣青年水庫以南。以灰白色礫巖、含礫砂巖、硬砂質長石砂巖為主,夾粉砂質板巖、安山巖、英安巖、凝灰質礫巖及煤線,厚323m,與下伏楊崗組為整合接觸。
3、中生界。
三疊系上統南雙鴨山組分布于密山縣興凱以北,寶密公路以東山區。為一套凝灰巖、凝灰質砂巖、粉砂巖、凝灰質泥巖等組成,厚2615m,與下伏地層接觸關系不清。白堊系下統萬隆組分布于種馬場、茄子河、東方紅等區。以淺紫、灰綠色安山巖、英安巖、集塊巖、角礫巖、凝灰質砂巖、夾多層中粗砂巖、粉砂巖和煤層。萬隆組在各地巖性有差異,在茄子河、東方紅、青龍山等區以火山巖為主,夾少量正常沉積巖,在馬場為多層滾園較好的'安山質礫巖夾膠結堅實的粉細砂巖,厚650——1000m,與下伏基底元古界混合花崗巖為不整合接觸。滴道組厚約30——1500m,巖性多為火山碎屑巖,含煤7層,多不可采。
城子河組是主要含煤組是重點勘探開采對象。為灰白色粗中細砂巖、灰黑粉砂巖,泥巖和頁巖夾數層凝灰巖,含可采煤層10——40層。中下部產海相動物化石,本組厚900——2300m,與下伏組為整合接觸。穆棱組在煤田西部以42號煤層頂部含礫粗砂巖為界,含礫粗砂巖層以上劃為穆棱組、其下劃為城子河組。巖性以灰黑色粉巖和灰白色細砂巖為主,中粗砂巖較少,夾數層凝灰巖,含可采煤層l——5層,厚400——600m,與下伏組為整合接觸。東山組分布于鐵東、勃利平原,多數地區巖性為灰綠、淺紫色安山質集塊巖、角礫巖,夾閃長玢巖、安山巖。地層向東厚度增大、熔巖組分增多。在鐵東區為滾園較好的安山質礫巖、凝灰質砂礫巖。東部龍湖、北興等地為角礫巖或熔巖,厚為50——400m,與下伏為平行不整合接觸。猴石溝組分布于勃利、小五站、北興等地。以黃綠、淺綠色粉細砂巖為主,次為中粗砂巖及泥巖,夾6——8層玻屑、晶屑凝灰巖,厚500——2000m,與下伏東山組為整合接觸。
4、新生界。
第三系下第三系八虎力組分布于樺南縣梨樹園、民主村一帶,上部由巨厚礫巖、砂巖、粉砂巖互層、薄層油頁巖和煤層組成,厚600——680m。下部由砂巖、粉砂巖、頁巖及可采煤層組成,厚30——50m。全組厚630——730m,與下伏猴石溝組為不整合接觸。上第三系道臺橋組分布于樺南桃源屯、曙光農場及勃利雙興等地,由半膠結礫石砂巖及透鏡狀黏土組成,厚30——50m,不整合復蓋于白堊系地層之上。
玄武巖分布于嵐峰、寶密橋等地。為青灰色,少量為紫色致密氣孔狀玄武巖夾砂泥質松散沉積巖,厚70——250m,不整合覆蓋于下伏中、新生界或元古界地層之上。第四系在本區分布較廣、區內溝谷、河床、尤為平緩丘陵平原有大面積分布。
參考文獻:
[1]姜堯發,孫寶玲,礦物巖石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2]李景霞,張立新.地質學實踐教程[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10.
[3]陳洪冶,李立志,礦床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七臺河地區深部巖性賦存規律的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標點規律探索12-06
《探索規律》教學設計09-23
《探索規律總復習》教學反思01-17
對問題性教學的探索12-07
《用計算器探索規律》教學反思01-26
六年級《探索規律》說課稿09-24
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五)12-07
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四)12-07
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三)12-07
語文研究性學習探索(一)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