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城市及規劃框架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自然生態被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嚴重,生態環境也變得越來越脆弱,而城市化的進程雖然使得城市綜合發展快速進步,但是城市的彈性能力卻相對較弱。我國自從提出可持續發展規劃以后就特別重視彈性城市的發展,彈性城市的規劃是保證城市生命力旺盛的具體表現,因此為了提高城市的彈性指數,我國近幾年來特別關注彈性城市的規劃建設。尤其在一些自然災害多發區,還保留著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為了保護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在自然災害多發區,一些新城的建設就特別的運用了彈性城市的理念堅實規劃的。
[關鍵詞]彈性城市;規劃框架;策略
引言
人類出于自覺趨利避害的愿望,都愿意生活在彈性指數較高的城市,一來是這樣的城市會給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二來是這樣的城市無論是自然環境、社會經濟還是政治環境的條件要好一些,且應對災難的恢復能力也要強一些。我國的人群聚集地就能夠反映出人們對于城市彈性規劃選擇的重要性,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綜合應變能力強,因此人口密集,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彈性規劃比較弱,基礎設施、配套設施、政治環境、經濟條件都相對落后于東南沿海的發達城市,人口稀疏,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人口集聚程度高的國際化大都市,在經濟、政治還是社會安定等各項指標的具體表現上,都是彈性指數較高的典型代表。
1、彈性城市概述
1.1彈性城市的含義
彈性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夠適應新環境,遭遇災后的恢復能力快,并且偶發的災難不足以影響該城市的中長期發展。這樣的城市一般具有經濟能力強、政治環境安靜、社會環境和諧的特點,因此城市的承受能力、彈性能力和再造能力都要強一些,這也表現為彈性城市的三個具體階段。當城市的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如果城市能夠自身毫不費力的消化外部環境帶來的變化,這就說明城市的承受能力強;當城市的外部環境增加大的壓力,城市還能夠自覺的進行自我調整,應對變化,就說明城市的彈性指數高;當城市面對的變化程度再次加深,外部環境施加的壓力不斷增加,城市還能夠井然有序的發展,這說明城市具有很強的再造力。彈性城市的三個表現階段的應變能力和該城市的經濟、社會、自然環境有著緊密的關系,要提升城市的彈性指數,就要從城市的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抓起,提高城市在這三個方面的自我調節力,從而促進城市的彈性能力增強。
1.2彈性城市的發展原則
彈性城市的發展原則是在它的三個表現階段中體現出來的,主要圍繞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規劃和建設。要發展彈性城市,提高城市的彈性能力就要遵循多遠化發展的原則、模塊化經濟發展的原則、社會資本的獨立性原則、經濟發展的特色性原則、允許符合性原則、信息渠道暢通性原則和生態系統服務綜合性原則。城市彈性能力的提高要遵循以上七條發展規劃原則,努力提高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彈性城市的規劃框架分析
2.1自然環境的脆弱性
彈性城市的建設規劃主要以提高城市的應變能力為前提,城市的自然環境應變能力是彈性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指標。從國內彈性城市建設的例子來看,自然環境是影響城市彈性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城市的自然災害應對系統是否發達,是衡量彈性城市的首要條件。如果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系統不完善,將會給城市的持續發展造成很大的阻礙作用。提高彈性城市的自然災害應變能力就要充分考慮城市自然環境的'脆弱性,從提高城市自然環境的脆弱性著手改變。城市的自然環境脆弱和城市所處的地形地域有著很大的關系,為了提高城市的彈性能力,在城市規劃建設時要充分考量如何降低地勢和地域氣候對于城市的沖擊。再分析好影響城市脆弱性的自然環境因素以后,就要在規劃建設時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抗干擾力,按照長遠規劃的方案有效的改善城市自然環境的脆弱性。
2.2經濟環境的脆弱性
我國的經濟環境在經歷了幾次大的改革以后開始向集約化方向發展,這就使得各行各業的經濟之間存在很大的關聯性,經濟好的時候國民經濟各方面整體提升,一旦發生金融危機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損失嚴重,全國各大、中小城市無一幸免,這種局勢更多的發應在大、中城市,經濟危機嚴重的時候使得各行各業裁員嚴重,而大、中城市的生存壓力比較大,因此會引起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和經濟發應。彈性城市和城市的經濟發展有著很重要的關系,城市的經濟獨立性強,城市的彈性能力就越強,而城市的經濟獨立能力差,城市的彈性能力就越弱。因此在規劃提高城市的彈性能力的時候,應該將城市的經濟獨立指標納入一個重要指標。雖然綜合性的經濟發展能夠快速的拉動國民經濟大環境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有很大的危險性。城市在發展綜合性經濟的時候,還要逐漸建立起城市的模塊性經濟,鼓勵企業發展模塊性經濟。對于有實力發展模塊經濟的企業,政府應該給予鼓勵政策,以提高城市的彈性能力,建立彈性城市的榜樣。
2.3社會維度和空間維度的脆弱性
城市的社會維度和空間維度體現在城市的結構發展和社會資本等方面,城市的彈性能力強弱和這個城市的人口工作結構有著很大關系,也就是說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能夠影響城市彈性能力的強弱。當城市的經濟結構主要以中、青年的男性勞動力為主的話就說明城市的社會結構發展不平衡,城市的經濟壓力大,城市的社會公共壓力大。相反,城市的勞動力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城市的社會公共壓力就小,城市的社會維度和空間維度抵御風險的能力就強。
2.4城市系統的脆弱性
彈性城市的城市系統綜合指數一般比較強,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受外部環境的變化影響小,社會發展秩序相對和諧,城市的自然環境抗風險能力也要強,就說明城市的彈性能力強。要避免城市系統的脆弱性,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努力,政府要發揮宏觀調控的能力,引導城市經濟向模塊化轉變,制定公民應該遵守的社會和諧發展的規章制度,不斷加強城市的公共建設,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公民和企業也應該從自身做起,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共同努力,降低城市系統的脆弱性。
3、結語
簡而言之,我國彈性城市的規劃和發展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政府應該根據不同城市的發展特點,在彈性城市規劃整體的框架基礎上因地制宜,科學合理規劃彈性城市。
參考文獻
[1]黃曉軍,黃馨.彈性城市及其規劃框架初探[J].城市規劃,2015,39(02):50-56.
【彈性城市及規劃框架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城市交通規劃的研究論文04-12
城市排澇體系優化規劃研究論文02-24
關于城市空間規劃的研究論文11-04
智慧城市發展與通信基礎規劃研究論文05-11
城市水系生態修復規劃設計研究的論文10-24
城市規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研究論文05-11
市創新性城市規劃研究與實踐的論文05-07
基于生態學的城市規劃研究論文10-23
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評估研究論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