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區域協作機制與模式研究論文
一、共進共贏的認同機制與政府推動模式
當前,面對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完成新任務,都要求我們從思想上統一認識,把力量凝聚到實現武陵山區域協作發展上來。
1.建立高層領導會晤機制。區域發展經濟一體化,首先要領導觀念要到位,只有觀念到位,行動才能到位。而觀念到位關鍵是要建立領導會晤的機制,在會晤機制的框架內就中長戰略及規劃思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政策、跨省市重大建設項目規劃布局等進行溝通和交流,從決策層面加強溝通,開展專題協作。
2.設立武陵山區域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一是該中心從研究武陵山區域經濟合作入手,結合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構想,緊緊抓住中部崛起機遇,科學規劃區域發展戰略,及時制定有關政策措施,促進區域經濟健康協調發展。二是中心將著眼于為政府、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團體服務,選出各方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組織開展合作研究,并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年輕的研究人員及各類人才。三是中心機構設置。設置顧問、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員。
3.制定武陵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行動綱領。突破落后思想觀念的束縛是改革創新的必然要求,更是武陵山區域經濟協作發展的行動指南。為此,武陵山區域各級黨委和政府應該共識共作,樹立整體發展意識,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武陵山區域經濟協作的戰略構想和行動綱領,為區域協作提供新指導、新方向、新動力。
4.舉辦武陵山合作與發展論壇。要充分認識加強區域合作是統籌區域發展、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客觀需要,是尋求共同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要從更高的站位、更寬的領域審視區域合作,舉辦“武陵山合作與發展論壇”年會,總結和發展長期以來政府、部門和民間的良好合作經驗,共同研討區域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以及區域合作的方向、目標、重點、模式和推進機制,廣泛凝聚“戰略合作、共進共贏”理念,推動多層次、多形式、經常性的人員往來與交流,在政府、部門、民間多個層面上全面增進互信,形成共識。
二、平等互惠的利益機制與市場主導模式
武陵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鍵是利益協調。沒有利益的共享,就不可能有經濟的融合;沒有利益的協調,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區域一體化。因此,建立有效的利益機制,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鍵。由于資源稟賦相似,經濟發展水平相近,武陵山區域產業結構雷同現象嚴重,產業布局、政府管理、地區發展規則與經濟增長、投資政策等多個方面難免存在利益不協調的地方。因此,建立在市場主導基礎上的利益機制,有助于合理協調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利益。
1.構建利益共同體。構建利益共同體,必須有全新的利益觀,一是競爭合作觀,真正懂得競爭并不是完全是排他的,協作的競爭才能使利益最大化。二是利益分享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獨占利益的想法都是不切合實際的,必須舍得在分享利益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三是發展利益觀,真正的利益不是已經得到的,而是未來可能得到的;不是存量的,而是增量的;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通過促進發展,得到更多的利益,是建立利益協調機制的重要前提。各地區應從區域整體利益出發,認真梳理各種地方性政策和法規,取消不平等的地區待遇,使各地和各種不同性質的經濟主體得到同等對待,促進區域間的利益公平。
2.建立新型的利益分享機制。武陵山區域經濟協作的出發點是通過合作來共享整體利益,重新調整各地方政府的產業結構,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和產業分工體系,從而實現武陵山區域公平的競爭環境、同等的發展機會和分享經濟利益的權利。與傳統利益協調手段相比,利益分享機制強調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區域間平等、互利、協作的新型地區利益關系的確立,并通過地區間利益的分享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3.建立新型的利益補償機制。利益補償機制是對部分地區在利益和機遇上的損失予以補償,從而減少地方政府合作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阻力。主要表現為;一是對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建立資源輸出地的補償機制,調整相關的財稅政策,合理規劃,嚴格控制資源浪費行為。如果有必要的話,還可以通過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延長產業鏈或進行產業轉移減少對當地資源的開發。二是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現行體制下,除了中央對地方的縱向轉移支付外,武陵山區域應積極探討建立地區間橫向轉移支付。
三、開放一體的規劃機制與聯合開發模式
武陵山區域協作應從區域統一規劃入手,走聯合開發之路,優先在交通、信息、能源、物流和旅游等基礎設施宏觀規劃中采取一致行動,對接各省(市、區)發展戰略規劃,爭取國家層面的規劃支持,致力在武陵山區域形成大交通、大信息、大能源、大物流和大旅游網絡的格局。與此同時,按照“生態城市化、生態產業化”和“開放、互惠、共贏”理念,統籌推進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區域產業體系規劃,并建立相應機制保證規劃的實施。
1.構建區域規劃政府間協調機制。由于武陵山區域規劃跨行政區劃,行政區之間并不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不能簡單地以“命令與服從”的行為模式去推動區域規劃的實施。因此,政府間的協商與協調貫穿于區域規劃制定與實施的全過程。其一,建立武陵山合作與發展規劃聯席會議制度,由有關地區政府和部門共同參加,對區域規劃編制與實施中的重大事項進行協商并作出決定。其二,設立武陵山規劃編制與實施的專門常設機構,如武陵山規劃管理辦公室,協調區域政府間關系,調解處理區域政府的不同意見和糾紛,確保規劃在區域內得以充分落實。
2.完善規劃目標分解與任務細化機制。區域規劃的實施有賴于區域政府各自在其所轄行政區內將規劃的目標與任務加以貫徹落實。其一,以各行政區規劃分解細化武陵山區域規劃。區域地方政府和政府職能部門在編制制定行政區規劃時,將武陵山區域規劃的目標與任務分解落實到行政區規劃之中,以較低層級的規劃來分解落實,實質是不同層級規劃之間的銜接過程,這是武陵山區域規劃實施的主要途徑。其二,指定特定政府部門分解細化區域規劃。如交通、旅游部門。
3.建立區域規劃實施評估和監督制度。設立區域規劃強有力的監督管理和協調機構,對區域規劃實行長期跟蹤與定期匯報,監督區域規劃的實施。同時,在跟蹤評估過程中檢驗規劃質量,也是修改規劃制定下一輪規劃的重要基礎。
四、務實高效的管理協調機制與同步治理模式
武陵山區域行政分割嚴重、市場壁壘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低下,要促進該區域協調發展,管理協調機制的構建成為主要問題。通過采取“政府管理協調、非政府組織管理協調和市場一體化治理”同步治理模式,逐步強化武陵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管理、協調和保障力度。
1.建立政府間區域協調委員會。由中央政府牽頭或授權,在武陵山區域建立具有權威性的統一的區域協調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國務院直接領導或作為國務院派駐機構,不附屬于武陵山區域任何一個省級政府(直轄市、自治區)。委員會設主任一名,由發改委官員擔任;
設委員席位若干,武陵山區域每個市級地方政府擁有一個席位。如果是協調綜合性重大事務,建議由每個地區的行政首長作為委員,如果是協調專門領域的事務,建議派出各市級相關職能部門領導作為委員,采取席位固定,人員機動的辦法,確保協調會議能順利召開。協調委員會作為決策機構,定期召開會議,如有緊急事務需要磋商,可臨時召集。區域協調委員會下設區域協調辦公室,作為常設機構,執行委員會的決議和處理日常事務。
2.培育和發展各種非政府間協調組織。區域協作發展的初期,政府間協調委員會作為協調的主體,在爭取中央政府參與和支持的同時,由各地方政府參與和主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和完善,應大力培育和發展各種非政府協調組織,協調企業、行業、地區間的經濟活動,比如組建各種行業協會武陵山旅游企業聯合會,武陵山中小企業聯合會,武陵山勞動力市場中介機構協調會等,由他們協調各地企業之間的生產和經營活動,補充和完善政府間協調組織的協調功能,更多的利益關系交由市場中介組織進行協調,政府主要負責協調區際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跨區發展規劃制定,重大工程項目實施等具有跨省交界地帶公共品性質的內容,為地區間的聯合協作提供一個良好的規制環境。
3.完善區域市場調控機制。構建武陵山統一大市場對資源配置起著基礎性作用,調控機制要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才能有效發揮作用,而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轉,必須以統一市場為依托。目前,在武陵山區域需要建成統一的區域性商品流動市場、產權交易市場、勞動力市場、科技成果轉化及知識產權保護市場、基于網絡信息平臺的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及信用市場。這樣才有利于產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為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創造條件,促進跨省區交地帶的產權重組、異地并購、形成跨區域的企業集團或企業共同體,促進區域經濟聯合協作向縱深發展,有效協調各地區,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形成各地區之間的市場調控機制,協調區域發展。
武陵山區域有其獨特的資源、環境、地理優勢,這為推進武陵山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要真正實現區域一體化的目標,還需要長遠的規劃和持之以恒的堅持。有了規劃,有了共識,有了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各地區的共同努力,未來的武陵山一定會發展成為山水秀麗,文化獨特,城鄉和諧,產業布局合理,優勢領域突出,整體實力強勢的魅力之地。
【武陵山區域協作機制與模式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美麗的武陵山作文04-11
汽車營銷模式研究論文04-11
醫院有效激勵薪酬機制研究的論文11-13
職業年金激勵機制研究論文11-13
林業采伐管理改革機制研究論文12-23
新興權利司法生成機制研究的論文10-25
階段式培養模式的研究論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