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教育論文
【提要】傳統教學中,中學生大多采用以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為基本特征的方式學習歷史,這與以主動接受和探究發(fā)現緊密結合為基本特征的現代歷史學習方式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它往往使學生形成一種定向、定勢思維,不利于學生轉換視角產生創(chuàng)新思維,達不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本文即是針對這一弊端,提出幾種創(chuàng)新教學的嘗試與感悟,以求實現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歷史學習方式變革 素質教育 創(chuàng)新作業(yè)
早在3000年前古希臘人普魯塔戈就曾指出:“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而今實施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也日益成為我國教育界的共識,但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學習手段卻較為單一。絕大多數學生僅憑歷史教材和練習冊學習歷史。上課“勾”教材、課后“對”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為中學生歷史學習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這雖然也可以學到一些歷史知識,掌握一些歷史學習方法。但是,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消磨了廣大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也長期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嚴重制約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新穎性、發(fā)散性、變異性和流暢性。,歷史教學要改變學生原來的機械學習、個體學習和接受學習的舊方式,積極地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索學習的嶄新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教師大刀闊斧地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變革,賦予歷史教學以鮮活的生命,讓歷史課堂真正變成學生施展個人才華,發(fā)表個人見解的大舞臺。本人試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提供幾種“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的設計方案。
一、大膽引進網絡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豐富歷史課堂教學。
對歷史的認識,亦即歷史的結論,形成于歷史學習過程之中之后,而不存在于歷史學習過程發(fā)生之前。走進歷史,發(fā)現問題,對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比較、辨別、論證,得到答案,這是現代歷史學習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可以發(fā)現其編寫方式長期以來往往是用單一的史觀裁剪史料,最后推演出歷史結論。這種“一錘定音”的簡單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簡單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學生也總是習慣于對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簡單的是非之論。這種強調"定論"、服從的教學方式,從根本上說是違背求真、務實、懷疑、批判和探索的歷史科學精神的。可以說,如果我們仍然只用一種史觀、一種結論去編織近代史,最后只會把豐富的、多元化的歷史簡化了,留給一代中學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殘缺的歷史圖景。如對近代重要歷史人物李鴻章,中學教科書一般都把他寫成了昏庸無能、賣國求榮的漢奸;相反央視一套在黃金時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卻成了高瞻遠矚、一心為公、忍辱負重的愛國政治家。這些強烈反差使學生對歷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地質疑―如果電視劇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們在教科書里學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學生甚至認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別是李鴻章都是愛國的政治家,那么離給秦檜翻案的日子也不遠了。諸如此類的質疑還表現在對曾國藩、袁世凱等的評價上。當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質疑時,本身就說明學生在思考問題了。面對這種可喜的現象,如果我們再一味地堅持讓學生死記課本觀點的話,只會造成學生積極性瞬間被打消,更別說培養(yǎng)什么歷史興趣了。認識到這一點后,為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也為了使學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實的李鴻章。我設計了一個“李鴻章,愛國者或賣國賊?”的課題,要求學生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撰寫簡單人物評傳。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在一個課題結束的時候,學習小組提交了一份資料詳實、圖文并茂、觀點清楚的報告。通過這次活動,我欣喜地看到,就連以前最不愛背書的學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資料,在辯論賽上,大家在為辯手們的精彩表現喝彩之余,自己也無形中接觸到了大量鮮活的例子,從而比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實的李鴻章,而且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及團體意識也都有所增強。初次嘗到勝利的果實后,我又先后組織學生開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敗了?”的.辯論賽,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
二、與時代潮流結合,開展專題演講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聯系實際能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千百年來的古訓尚且如此,我們今天的歷史教學就更不能滿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學問,而是要“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了解過去就是為了更好地把握將來。當今世界,風云變換,每個事件后面都有其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淵源。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將歷史知識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揭示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現實,培育學生健康的時代精神。針對此,我創(chuàng)設了“尋找身邊的歷史”的活動,要求學生廣泛收集資料用專題演講的形式對身邊的大事或重要歷史事件進行“追本溯源”。如圍繞著現在普遍關心的“__”和臺灣歸屬問題,我就讓學生圍繞著臺灣的過去、現在、未來問題開展了“臺灣—想說分手也很難”的時事開講活動。圍繞日本篡改教科書事件和申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問題,我就組織學生編寫了《日本侵華大事記》的編年冊,當圖文并茂、激情盎意的作品展現在大家面前時,我成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戰(zhàn)爭本身引向對戰(zhàn)爭所造成的對人類的傷害上面。那一刻我聽到了學生低聲的啜泣,我感受到了學生的義憤填膺。我想此時不用我多說,他們也已經感受到為什么“要反對戰(zhàn)爭,要珍愛和平”?
三、大膽進行“作業(yè)的革命”。
如果學生交來的作業(yè)本中畫的是面目可憎的秦始皇,如果整個作業(yè)本就是一份《中國近代屈辱淚》的手抄報。或者學生要問你“什么是‘東交民巷’?”等等,你會有什么反應?我就經常收到這樣的作業(yè)本,而且總是樂此不疲地批閱著。
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已經注意多方面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但是,同樣作為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的作業(yè)練習,教師卻往往忽視了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也沒有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最終每一段豐富多彩的歷史都成為單調的“原因、過程、意義”或者“背景、內容、作用”等的固定陳述。
我嘗試改變這種現狀,賦予單一的文本作業(yè)豐富多彩的形式與內容。我鼓勵學生在做作業(yè)的時候,可以用圖畫、照片、剪報、互聯網資料來表達,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練的短劇或小品來表現……鼓勵學生以看、聽、觸、聞和想像等多種手段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yè)。
例如,20__年,黨中央發(fā)出了“道德行為進萬家”的號召。而當時我正在講授“諸子百家”,在課后學生交上來的作業(yè)中,我就欣喜地看到了“古代思想家與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設”這篇精美的小論文。而今我的案幾上《俯瞰秦朝》、《遠古人類》等歷史小報,以及學生設計的“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秦滅六國示意圖”、手制唐三彩、《歷史模擬劇場──秦統一度量衡》等作品既讓我感受到了學生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也讓我真正體驗到民主的氛圍、平等的交往、純真的增超和進步的快樂。
記住,以后你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再是一只只被馴化的羊,而是一頭頭充滿睿智和無窮創(chuàng)造力的狼,只有自己永保創(chuàng)新的激情,你譜寫出的才是永不停息的靈動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