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yè)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論文
《四川林業(yè)科技》于1979年5月正式創(chuàng)刊,2005年起改版為雙月刊,曾經被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SCI收錄期刊、四川省優(yōu)秀期刊,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一數字化期刊群》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等全文收錄對象[1],2005年被列入國際科學文獻索引數據庫(ISI)世界43家林業(yè)期刊(定期)之一[2],被美國哈佛大學植物學院、英國倫敦自然博物館、德國柏林大學、日本廣島林業(yè)雜志等定期收藏。目前,期刊的單位用戶達到2480個,分布于16個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行量近3萬冊。根據中國期刊引證研究報告2016年版,四川林業(yè)科技期刊2015年綜合影響因子為0.331,總被引頻次1344,在全國38個技術研究類的學科排名第14位,可被引用文獻比率0.98。從創(chuàng)刊至今,期刊的基本功能和社會價值得到較好體現,發(fā)揮了科技成果的載錄和傳承作用、學術交流的平臺作用、林業(yè)生產建設的助手作用和人才培養(yǎng)的“圃地”作用。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傳媒,對全省林業(yè)的生產實踐發(fā)揮著直接或間接的推進作用,期刊登載的研究成果,多數可直接應用于林業(yè)生產實踐,同時也反映了當前全省林業(yè)的科技動態(tài)[1]。分析期刊的影響因子動態(tài)和林業(yè)科技的影響力,探索加強期刊科學化管理的途徑和方法,從而為今后的發(fā)展提出對策。
1資料和方法
以《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發(fā)布的數據為基礎,統計了2009年~2015年《四川林業(yè)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各類計量指標和可被引文獻量及被引頻次3項指標,包括復合總被引、可被引文獻量、可被文獻比、基金論文比、被引半衰期、被引期刊數和他引總引比等;比較了2009年~2015年期刊復合影響因子、綜合影響因子和技術影響因子以及在林學期刊中排序動態(tài),借助影響力統計分析數據庫數據分析了2001年~2015年期刊即年影響因子動態(tài),查找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提出今后的發(fā)展思路和對策。
2結果與分析
2.1期刊計量指標
科技期刊質量的決定因素是學術水平和信息容量等[1],通常主要從期刊引用計量指標和來源期刊計量指標進行評價[3]。被引半衰期表示某期刊老化的速度,若被引半衰期長說明老化速度慢[4],文獻老化(Obsolescence)是C.R.Gonsnell(1943年)率先提出[5],1958年被引入科學文獻領域后,獲得廣泛認可[6]。復合總被引、被引期刊數以及他引總引比顯示了期刊論文受到其它更多期刊的引用,期刊被讀者使用和重視的程度。可被引文獻量反映了可能被學術創(chuàng)新文獻引證的一次發(fā)表文獻,可被引文獻比是期刊在指定時間內發(fā)表的可被引文獻量與載文量之比,是期刊質量重要標志。基金論文比也是文獻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刊物報道的全省乃至全國關注的重大課題,對影響因子提升影響顯著[7]。從統計來看,《四川林業(yè)科技》2009年~2015年7a共42期出版的成果,所統計的指標均保持穩(wěn)定并略有增長的態(tài)勢,說明期刊這7a間是在進步和發(fā)展的,尤其在2015年部分指標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見表1)。從可被引文獻量、可被引文獻比和基金論文比的數據變化來看,反映了論文學術水平、編輯狀況以及質量在不斷提高。被引半衰期變長反映出期刊老化速度變慢,受歡迎的時間長度逐漸加大。對照2001年-2007年出版成果統計數據,通過2005年改版為雙月刊,增加了承載量,增設了豐富多彩的欄目,吸引更多優(yōu)秀論文,提高了期刊被引用的頻次。因此,通過改版,在確保論文質量前提下增加了載文量,爭取優(yōu)質稿源,吸引國家級、省級基金支持的重大專項投遞論文,提高編輯綜合素質,是提高期刊水平的重要手段[8]。
2.2期刊影響因子總體水平
影響因子是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是E加菲爾德1972年提出的。期刊的影響因子與期刊影響力、期刊質量與論文水平是互為因果的[9],通常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10]。根據年報統計標準要求,復合影響因子是指期刊被由期刊統計源、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統計源、會議論文統計源構成的引用總次數與發(fā)表的可被引文獻總量之比。綜合影響因子是指期刊被由期刊類統計漲勢,既包括基礎研究型、技術研究型、技術開發(fā)型、高級科普型、技術商評型、研究層次綜合型科技期刊,也包括引證科技期刊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研究型、應用研究型、工作研究型期刊引用總次數與發(fā)表的可被引文獻總量之比。為了比較年度的.變化趨勢,這里采用的均是即年影響因子。從多年的年報數據來看,所收錄的林學期刊為70個左右,刊總數復合影響因子0.005~0.318,綜合影響因子0.005~0.270,技術研究影響因子0.007~0.252,而均值分別僅為0.063、0.052和0.023,《四川林業(yè)科技》這3個影響因子分別為0.047、0.044、0.043。這一方面說明林學期刊的影響力大的期刊不多,本刊處于接近中等影響力水平.也說明了本刊的影響力主要來自技術研究成果。2.3期刊即年影響因子動態(tài)學術期刊影響因子主要來源于引文方面的影響、期刊編輯加工的影響、統計方面的因素和期刊性質4個方面[11],學術期刊質量最為核心的是學術質量和編輯質量,期刊作為科學論文的載體,科學論文的質量決定了期刊的學術水平[9]。根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數據統計規(guī)范匯編(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規(guī)定,即年影響因子是統計年發(fā)表文獻被引用次數占統計年可被引文獻量之比,是反映年度期刊論文質量的基本指標之一。從《四川林業(yè)科技》即年影響因子排序來看,期刊基本處于學科中間水平,尤其是在技術研究方面,處于學科中等以上水平為了更加清楚的比較年度動態(tài),將排序位次轉換為坐標數據,即用1-排序位次數/學科總期刊數表示,0.5為中位線(見圖2),高于0.5則說明排序在中等以上水平,反之則處于中等以下水平。從2009年~2015年的變化來看,《四川林業(yè)科技》在林學技術研究方面一直處于中等以上水平,但從2012年后,在期刊、科研院所博士碩士論文或會議論文中的影響似乎略有下降的趨勢。將2001年~2007年個刊影響力統計分析數據庫數據與影響因子數據合并分析,顯示出2001年-2015年《四川林業(yè)科技》期刊復合即年影響因子也是圍繞多年均值(=0.046)上下波動。以2004年為分界點,在2004年前是每年1次圍繞均值波動,可能是當時投入到林業(yè)中的科研項目少,論文產出年度分化較大所致;而從2004年開始影響因子先上升4年而第5年再次下降(見圖3),暗合國家科技項目5年一輪的計劃周期,但與國家科技項目5年計劃的年度有1~2年的滯后效應。這也說明了林業(yè)科研成果的產出周期較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項目執(zhí)行后期或執(zhí)行完畢后的一段時期,穩(wěn)定的、高質量成果產出有助于推高期刊影響因子,如2011年、2015年兩個高位點,復合影響因子、綜合影響因子和技術研究影響因子分別為0.072、0.072、0.072,0.090、0.085、0.085。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對絕大多數期刊而言,基金論文比與影響因子的相關性[11],帶有探索的原創(chuàng)論文或試驗成果的影響力也是很高的。當然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林業(yè)與農業(yè)、護理等同屬于冷門的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稿源不足和稿件質量普遍不高的狀況[12~14],這一方面說明林業(yè)科技期刊發(fā)展處境仍然艱難,影響因素較多,仍然處于波動狀態(tài)也是正常現象;另一方面反映了廣大科技人員和編輯部在期刊穩(wěn)定發(fā)展中所做的努力。實踐證明,要提高期刊影響因子,需要充分挖掘行業(yè)資源和潛力,打造特色并取得成就,逐漸實現向綜合性學術期刊轉型升級[15]。論文質量是最為關鍵的因素,要吸引優(yōu)秀稿源,關注重大基金項目和民生大事,及時組織研究報道提高基金論文比[16~17]。尤其是林業(yè)技術研究型的項目來源不穩(wěn)定,項目實驗周期長,如果中間管理環(huán)節(jié)和政策不配套,容易造成某年度的論文質量不高。但也要防止由于利益驅使,如為進入核心期刊或權威期刊,大量的無關互引、自引現象,以及由此催生出大規(guī)模玩弄評價體系的行為或剽竊黑市,這些功利化傾向的結果往往是以犧牲自己的特色和個性為代價[15],也應盡可能避免。影響因子作為定量評價的指標不是萬能的,其適用范圍也是有限的[18],作為期刊質量管理的重要參考,應當重視但不能盲從。
3期刊發(fā)展對策
《四川林業(yè)科技》經過近40年的發(fā)展,為推動全省林業(yè)科技進步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面對新形勢更新新觀念,面對新問題采用新辦法,促進期刊的穩(wěn)定發(fā)展。(1)突出刊物特色,制定用稿規(guī)劃。全面摸清現有稿源狀況,充分利用學會和林科院的資源優(yōu)勢,加強與市、州、縣等科技機構和單位聯系,制定用稿的長期規(guī)劃和年度計劃。在充分體現期刊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按論文的性質和基金項目的層次分級管理,適當拓寬用稿范圍。密切關注本行業(yè)學科動態(tài)和社會熱點問題的報道,通過組織學術交流會、專題討論會等形式,有目的地開展組稿和約稿工作。(2)更新投稿系統,縮短審稿周期。必須更新觀念和手段,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改變傳統方式可能存在的問題,如郵箱投稿稿件處理不及時、重復投稿篩查困難等,通過內、外篩選審稿專家,提高論文質量。(3)加強編輯管理,強化服務意識。期刊編輯工作,是編輯人員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出版服務的,編輯編審人員應加強業(yè)務學習,提高審稿素質,縮短審稿周期。加強學術發(fā)展動態(tài)研究,多種方法結合,比如改版、優(yōu)化欄目設置、開展培訓等方式,更好地為廣大科技人員服務,吸引更多作者和更好的稿件,這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徑。
【林業(yè)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論文】相關文章:
期刊影響因子的起源與作用論文04-10
SCI論文影響因子的五大看點06-14
science advances影響因子09-10
SCI論文期刊之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06-14
休閑型商業(yè)街環(huán)境設計的影響因子論文04-20
科技期刊摘要種類論文11-03
體操教學中學生學習成因影響因子分析論文07-04
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再造論文11-03
科技期刊問題分析論文范本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