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數學總復習論文
一、夯實數學基礎知識,強化解題能力
要想真正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必須經歷這兩個過程:從薄到厚是將基礎知識能夠牢固記憶并深刻理解的過程,更側重“量”的積累;從厚到薄是將基礎知識靈活運用,更側重“質”的飛躍。教師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點、線、面復習法
教師應輔導學生將所學內容以知識點為最小單元,強化重點,加強難點,淡化不考點,同時以各個知識點的相同點和延伸點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成線,最后把連好的知識線鋪展成面,每個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知識掌握程度建造不同的點、線、面,對于后進生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構建,這樣就可以保證每個同學都不會掉隊。最終,幫助同學將課本知識吃透,從而實現由薄到厚的知識積累。
(二)正反面、多變式復習法
數學概念、公式、定理都有其推導過程,有的還有逆定理,這樣就要求教師必須幫助同學分清數學知識的推導過程,既要從正面學習,又要從反面或側面進行一定的練習。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加強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習題的訓練,盡力拓展學生的解題方法,實現知識由厚到薄的質的飛躍。
二、加強數學習題訓練,優化解題思路
在初中數學總復習的關鍵環節,教師應當加強習題的訓練,但是必須擺脫題海戰術,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將數學復習的效用最大化,所以,教師應當把握中考命題趨勢,在同學們夯實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摸清底子、對癥下藥,科學設計總復習教學習題。
(一)針對性原則
面對層次不同的學生,教師應當做到統籌兼顧,既要讓優等生有所提高,又不能讓后進生望而卻步,所以,教師要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多層次的、遞進式的綜合題,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既要獲得足夠的信心,又要鼓勵學生有所提高。
(二)典型性原則
作為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習題,應蘊含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思維方法,如分類討論思想、轉化歸類思想、數形結合思想、方程與函數思想等。在學生看到一道題時,首先要進行知識點的分類,同時調撥相應的基礎知識,進行分析,結合相應的解題方法對其進行作答。如此一來,既可以提高復習效率,又能夠訓練學生的解題思維。
(三)糾錯性原則
在解題過程中,由于對題目信息分析、條件的利用、思維的寬度和方法的運用程度各不相同,從而導致解題的失誤。面對這一現象,教師應當有意布設一些陷阱,引誘學生誤入歧途;然后組織同學共同分析、探討,總結出犯錯原因,同時做好防范措施;最后還應當進行一些組合集中練習,讓學生在毫無防范的情況下再次考核,從而增強學生對于易錯點、易混點的抗干擾能力。經過以上訓練,使學生能夠重視隱含條件的利用,易錯點的辨析,養成嚴密、謹慎、仔細的審題和做題習慣,提高解題效率。
(四)延展性原則
中考試題多注重緊扣課本,但卻高于課本,多是經過加工改造得來的。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時應當注重對課本上的例題和習題進行引申拓展、一題多變、多題一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五)創新性原則
縱觀歷年的中考試題,新題型接連不斷。因此教師應當在復習時加入新的題型,如開放型、探索型、應用型等。這樣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也可以培養學生對創新型習題的思考與解答,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形成良好的數學意識。
三、注重學生復習反饋,強化應試心態
要想在考試中取得最佳成績,單單擁有過硬的基礎知識,靈活的解題思路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良好的應試心態。自然、大膽、沉著、冷靜的考試心態,才是中考成功的關鍵。
(一)給學生心理減負,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
教師如果過度制造緊張氣氛,不但不能調動學生備考的積極性,反而會有與過度緊張而影響知識的儲備,所以教師應當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心理輔導,讓學生以平常的心態面對中考,讓他們心理放松,這樣才能保證中考發揮自己的水平。
(二)適當調節期望值
在最后的復習階段,同學們都會給自己訂立一個目標,并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著。然而一些測驗或模考可能讓同學因達不到目標而產生焦慮心理,也可能因為超越目標而沾沾自喜,這時教師不妨在班級組織一些交談活動,讓同學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互相幫助解決心理難題,并對自己的目標作出合理的調整。
(三)調整生物節律,注重實戰演練
在中考臨近之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生物節律的調節,保證學生能夠在考場上有充足的精力,同時要求學生把平時的模考當成真正的中考來對待,在模考中訓練學生良好的態度、習慣、技能和心理素質;另外,考生也不能把真正的考試看得非常特殊,而要把它當做平時的練習一樣,以免過分緊張而影響考試發揮。
【談數學總復習論文】相關文章:
數學總復習梳理試題03-19
小學數學總復習的計劃04-26
初中數學總復習教案07-20
數學總復習資料08-05
小學數學畢業總復習試題08-19
初中數學的總復習計劃05-04
小學數學總復習題06-17
小升初數學總復習題06-15
小學數學的總復習計劃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