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交流指導課價值研究論文
閱讀交流指導課是一種自由的閱讀教學形式,更是適合高中生交流心得、思維碰撞的新途徑。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以學生閱讀為主體,教師指導為輔,打破傳統的閱讀教學形式,提升學生快速閱讀賞析能力。以一次交流課上與學生的交流紀實——通過對蕭紅筆下的《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中魯迅的性格與中小學教材所學文章中探究的魯迅的性格作對比分析以探討全面的魯迅形象作為切入點,進而研究閱讀交流指導課的意義。
一、課堂紀實與分析
(一)魯迅:不羈的靈魂與偉大的平凡
正如錢理群先生在他的《魯迅九講》中提到“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還有革命家,這都不錯。不過,我們今天換一個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 [1],本文探討的文章是蕭紅寫的關于魯迅先生的傳記——《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原篇名為《回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恰好記敘的是魯迅先生的另一面,即生活化的魯迅。
當然,魯迅作品在學生教材中的引用率很高,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小學階段就有《少年閏土》等,初中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故鄉》等再到高中教材的《祝福》、《拿來主義》等,經過教師們的講解,學生的固有經驗中總會有對魯迅童年的認識,他對“農村社會之深切的了解,對于愚昧、執拗、冷酷、奴性的農民之極大的憎惡和同情”,[2]對國民性的攻擊,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對新文化、新思想的向往和追求等認識。 正因為如此,將新舊觀點加以對比分析,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提升概括、對比分析、思辨能力。
(二)聯想與對比分析
指導學生閱讀,旨在訓練學生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了解魯迅的.各個方面,了解他不為人知的生活化的一面,一改一提魯迅就會說他是用筆桿作為武器直插敵人心臟的民族戰士形象,進而運用到寫作當中。
下面是在閱讀交流指導課的紀實片段:
師: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已經對魯迅先生很熟悉了,那你們能回顧一下學過他的哪些文章嗎?
生1:有《故鄉》、《社戲》。
生2: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生3:好像有描寫閏土的那篇,是……對了!《少年閏土》!《故鄉》中也寫了閏土。
師:你們說的很好,你們想,你們所學到的是不是大多是魯迅對農村題材的描寫,而且剛才同學提到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那你們能比較一下,閏土的改變嗎?
上面這個討論內容就是通過讓學生聯系固有知識,以對比分析的方法討論魯迅筆下的閏土的變化,通過對比,以探索魯迅對農民舊文化、奴性、執拗的不滿和封建社會的攻擊與批判,以此類推,引導遷移到本次閱讀的蕭紅的文章與透過魯迅文章中體會其性格的對比。
師:看到的魯迅充滿憤恨,充滿激情,一心希望用筆桿子用思想來改變國民劣根性,可是,閱讀蕭紅的文章,卻看到了魯迅的另一面,那你們看到了魯迅的哪些不同呢?
生1:他不喜歡散步,不喜歡倒在床上睡覺,不聽留聲機[3]。
生2:他喜歡抽煙,喜歡吃一點兒酒,但不多吃,喜歡熬夜寫作,好像作家都有熬夜的習慣。
師:對的,晚上安靜,可以有靜謐的環境供作家構思,沉思,思考。好,還有嗎?
生3:正如題目所說的,我讀完文章后,就看到魯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很平和。不像他的文章,給人犀利的感覺。
師:對!這就是晚年的魯迅,你們看,作者寫的是1935年至1936年的魯迅,特別是最后一段寫1936年10月19日,他休息了。你們認為這個“休息”和之前的“休息”有啥不同呢?
通過對話交流,引導學生思考“休息”一詞的深刻含義,體會魯迅先生即使是生命的終結但戰斗之心未止,生命結束只是他短暫的休息,而當下的青年人更是接下他的重擔繼續為新文化的傳播奮斗著。
對比分析可以由淺至深地挖掘作者感情的升華,由對人物塑造的點睛之筆體會主人公形象的偉大。而分析的主動權在學生手中,教師只是起到引領指導的作用,與此同時,學生主動學習,自己挖掘深刻含義則極大的調動學習主動性,為枯燥乏味的只由教師一人講解增添許多活力,從而潛移默化地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自主分析進而獲取閱讀的愉悅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知識生成與學以致用
師:這篇文章提及的主要人物除了魯迅還有誰呢?
生1:由許先生,海嬰,蕭紅,也就是作者。
生2:還有X先生等去魯迅家做客的人。
師:好,那這些人物的出現是不是從側面來烘托魯迅的形象的呀。那我們先分析一下魯迅和海嬰之間的故事,由此看出魯迅作為人父的另外一面。誰試著說一說?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那在之前學的魯迅的文章里,魯迅更多的是描述他為人子的視角,筆尖很少描述他的父親,文章的許多人物形象也大都會冠之少年喪父或父母雙亡的身世,正是由于他對封建社會父權和三綱五常的批判,對舊社會舊制度的不滿,所以他會把他父親的病歸結于此,才會去學醫,然后當他為人父時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努力做一個慈愛的父親形象,這就是對比他成長的經歷得出來的。那你們是否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分析一下其他人物對魯迅新形象塑造的作用呢?
這里,教師在指導中自然而然的加入了魯迅的成長經歷和背景,拓展了魯迅對其父親的感知和反思,輕松的融入到學生的只是經驗中,學生也易于接受也更能設身處地的分析魯迅對兒子海嬰所做的一切的原因了。而讓學生再次用這一范例來分析其他人物對魯迅形象塑造的影響,則是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學會結合人物成長環境背景來分析,學生就更輕松的完成教師的任務,是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
二、價值意義
(一)習得過程靈活化、生活化
對于以上的交流指導課的部分紀實,可見,這樣的討論形式更自由、輕松、活躍,學生更愿意參與,教師深入其中,坐下來與他們交談而不是一成不變地站在講臺高高在上,避免了無法探察學生的真實感受、常常忽略學生的認知和發展過程。尤其是在高三階段,在繁重的學習任務和枯燥的學習環境中,這樣形式的交流課無疑是一劑清新劑和動力貼,學生學習氛圍的改善,主動構建知識結構的過程則更加有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二)教師放“權”于學生
建構主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就是讓學生獲得學習的“主動權”,學生自主建構,才能快樂學習!教師在閱讀指導課上引導學生,引領其逐漸對文本進行解讀、分析、學習并加以運用,而不是滿堂灌的硬性“灌”知識,才能提高學習效率,真正為學生減負。
(三)交流共享,共同成長
閱讀成果就應展示出來,樂于分享,共贏才是成功,交流的意義在于此。
再者,即便是高中生,應對高考的疲憊再加上題海戰術的打壓,動手以及表達能力往往是忽略的“重災區”,而上講臺同大家交流的過程,一方面不僅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交流就是在高強度的高中學習和生活中的調味劑,也為步入大學甚至社會儲備、奠基。
三、總結與反思
閱讀交流指導課作為新的閱讀教學形式,以開放的閱讀環境,輕松的閱讀氛圍,愉悅的閱讀感受,深受到學生的喜愛,作為教師也更加愿意以這樣的方式和學生交流。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閱讀交流中,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潛移默化中掌握更多的閱讀分析方法和賞析角度。當然這種形式的閱讀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注意:教師的指導不要限制學生的思考方向,注意不要影響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不同學生能力水平不同,教師應盡力照顧到所有學生等。
【高中語文閱讀交流指導課價值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提升課例的研究價值的研究論文06-18
課外閱讀指導課交流會02-17
高中語文預習指導教學實踐研究論文07-04
小學語文閱讀論文課外閱讀指導的研究策略06-25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研究論文09-27
如何上好小學閱讀指導課論文09-26
閱讀指導課教案07-23
淺析關于幼兒早期閱讀的指導策略的研究論文09-28
閱讀指導課的評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