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論文
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1.1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學校里,為了保證學生的心理處于健康狀態,教師運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方法、手段,來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兩方面的和諧發展,并達到素質的全方面提高。
1.2心理健康教育兩種模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理健康教育被劃分為兩種模式: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時,要根據并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規律,幫助大學生圓滿完成自己的心理發展任務課題,妥善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類心理矛盾,幫助大學生更好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和社會,開發自己的潛能,并最終達到個性的發展以及人格的完善。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所針對的受眾則為有各種障礙性心理問題的對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為他們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預、治療等一系列幫助,以減輕甚至消除前來尋求咨詢同學的心理障礙。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并最終促進他們的心理能夠朝著積極、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這里所提到的障礙性心理問題,主要包括了各種神經癥(如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恐懼癥、神經衰弱、疑病癥等)、早期精神病、嚴重的情緒危機以及其它的精神疾患。其他的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均不屬于大學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范疇之內,但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依然肩負著早期發現問題學生和轉介服務的責任。
2大學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結合實際,推測并判斷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或進行某一行動。但是不同活動領域之間差異性非常大,對應所要求具備的能力、技能也各有不同。所以同一個人在面向不同的活動領域時,體驗到的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所以對于是否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各位學者之間對此存有很大的爭議。
3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幫助提高大學生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圍繞著自我效能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發現,以下三種方法可以用來培養、提高自我效能感。
3.1增加個體對成功的體驗
自我效能感的產生,是個體基于自己與周圍環境發生的相互作用,在互動中,個體會對自己效能的發揮、能力能否得到充分的'展現進行主觀判斷。通過親身經歷來獲得直接經驗是自我效能感獲得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徑,也是對自己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進行反饋、檢驗的最基本途徑。失敗的直接經驗會拉低自我效能感,而成功的直接體驗則會提高自我效能感。
3.2增加替代性經驗
替代性經驗指個體并沒有直接參與活動,而是通過在一旁觀察與自己能力水平相當的人的活動,以間接獲得的對自己能力的評估,這是一種間接經驗。在這個觀察過程中,觀察者需要不斷進行判斷,假如是自己處于類似的活動情境,自己能否達到成果或體驗到能力的視線,取得較高的成就水平。
3.3語言說服
這種方法是指通過從外界獲得指導、建議、解釋及鼓勵等來完成人們內部自我效能感的改變。如果個體總是能夠從外界獲取足夠的關心和支持,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得到大大增強。這是因為人們對自身能力進行知覺時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如果給出評價的人是有威信的,或者說是對個體比較重要的人,這種影響就會更大。所以班杜拉認為,如果能在心理咨詢給予個體足夠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就可以顯著提高對方的自我效能感。但是這種積極關注有很明顯的勸導色彩,或者說明顯與事實不符,剛開始可能會有增強效果,但個體在現實中經過反復驗證后,反而會有顯著降低效果。
4如何進一步改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更好地配合大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實踐性課程,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不論是以心理輔導活動課、心理專題講座,還是心理常識課的方式,以下幾方面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4.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合適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選擇應該要符合大學生的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水平、規律、特征和心理需求等,這決定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功。譬如說大一新生中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可能會有環境適應、人際關系、學習、考試等。而大四的畢業生們面臨較多的可能就是就業擇業、生涯規劃等問題。不同年齡段的甚至不同家庭背景性格的學生都會面臨不同的心理困擾,教師在課程的事先準備階段應當準確把握好受教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并根據這個確定適合的教學內容,安排針對性的活動,選擇適合的活動形式,有所側重地進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4.2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為主體
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不僅要在課業課程教育中遵循,更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貫徹。這就要求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該多創造情景機會讓學生多思考、多參與、多總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悟自得的方式,不斷觀察、反思、調整自己的三觀、心態和行為方式,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提高自己。
4.3要避免學科化傾向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其他的專業課程不同,不能夠直接向學生傳授陳述性知識,不能使用太多枯燥生澀的專業術語,而要以啟發性的、活潑生動的、通俗化生活化的語言娓娓道來。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們去體驗自我,然后發展自我,更是超越自我,從而形成了實現自我。
參考文獻
[1] 楊文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創新微探——以自我效能感為研究視角[J].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6, 25(8):165-167.
[2] 康荔.探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征及其實施維度[J].衛生職業教育, 2008, 26(17):140-141.
[3] 洪藝香.喚醒與自信——如何運用成功體驗法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J].考試周刊,2015(74):72-73.
【如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大學生自我效能感論文】相關文章:
如何通過語文實踐提高語文素養論文04-02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論文02-04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行性論文06-22
高師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優化論文06-22
求職簡歷如何提高通過率02-24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研究論文05-31
自我效能感教學設計啟示論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