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網球的論文
一、拋球的高度、位置和軌跡
首先,拋球的高度一定要比擊球點高,這點是毫無疑問的。拋球的高度直接決定了你的發球節奏,就像正手擊球弧形引拍的幅度大小一樣。每一位職業選手的拋球高度都不盡相同,比如Baghdatis 的拋球非常高(比擊球點至少高1.5米)。大部分球員的拋球高度比擊球點高大約50-70厘米左右,這個高度可以讓你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后續的準備動作,同時又不會讓你在進入“背弓”姿態之后進行長時間的等待(等球落下來)。拋球太低回導致發球節奏倉促,無法進行有效的能量存儲和傳遞。我們在學習拋球的時候,經常會被告知:拋球要直上直下。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你就知道拋球的軌跡絕對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向左運行的小弧線,也就是擊球點要比釋放點偏向身體左側,大約位于頭部前方。拋球手和球之間仿佛有一根無形細線相連,也就是球在達到最高點之前始終處于手的上方,兩者保持了相同的步調。(注意,球不是在手的正上方,而是球在垂直方向的投影位于手的正上方)造成這條小弧線的主要原因是手臂杠桿在釋放點上,跟隨著身體扭轉繼續向上向左運動(也就是隨揮),這樣就給了球在水平方向上的一個初速度。當然,在球到達最高點后,手臂停止運動指向天空,而球繼續運動,下落到理想的擊球點上。
二、發球力量的傳遞方式——動力鏈
業余選手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總是試圖通過一個動作就把球發出去。所有的動作都是急速而倉促:球剛剛拋起就去擊球;只用手臂擊球;腿部彎曲不夠;沒有“背弓”姿勢(能量存儲的過程);更談不上手臂的外旋和內旋了。總之一句話:沒有能量的存儲、釋放和傳遞過程。相反的,頂尖職業選手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他們的發球動作是比較緩慢和漸進的,甚至有些懶散。martin和 hass的發球動作完全遵循了動力鏈的原理:能量首先存儲在身體中(包括腿部),然后通過動力鏈一步一步的,通過腿、腰、肩、肘、手,最后傳遞給球拍。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完成,因此必須學會保持耐心,按順序的一步一步完成發球動作。比如當腿部蹬地開始發力時,肩部還不能發力,因為此時力量還沒有傳遞到肩部,以此類推。動力鏈的順序:腿、腰、肩、肘、最后才是球拍。同時,要明白動力鏈的順序不僅僅是身體結構的順序,也是一個時間上的序列。整個發球的力量就是來源于這個動力鏈結構:一個動作之后才是下一個動作,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
三、發球力量的最大秘密—手臂(包括手腕)的外旋和內旋
作為整個動力鏈的最后一個動作,手臂(包括手腕)的內旋直接決定了發球質量的好壞。為了保證最后手臂內旋得到最大能量釋放,你必須在球拍在身后完全下落后進行充分的手臂外旋。這是職業選手發球中最大的秘密之一。在羅迪克的'發球中,你會看到手臂外旋的樣子,網球中稱之為“過搔背”姿態(因為手臂比“搔背”動作更加扭轉),這里會發現球拍與身體右側平行,這就是手臂(包括手腕充分向后翹起)外旋造成的結果。大部分的業余選手直接把球拍下落在背后(球拍垂直與地面),手臂(包括手腕)沒有充分外旋,形成所謂的“搔背”動作。“搔背”動作絕對是網球界長久以來流行的最大誤區之一,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的網球教練在不厭其煩的使用它,直接影響了很多業余球員發球質量。如果不進行手臂(包括手腕)的外旋,使得球拍與身體右側平行,那么下一步的充分內旋就是不可能的,當然也就沒有快速的發球。
手臂(包括手腕)的內旋是發球中最為關鍵的力量來源,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腿部彎曲、身體扭轉、手臂外旋最終都是為最后的手臂(包括手腕)內旋進行服務的。不管你的拋球動作多么完美、“背弓”姿態多么充分、力量傳遞多么流暢,如果你沒有很好的手臂(包括手腕)內旋動作,你就不可能擁有良好的發球。
四、結束語
現在網球發球技術是網壇頂級球員中獲得勝利的法寶,不得不讓我們對它格外重視度,運用好這一技術將對網球愛好者球技的提升大有裨益。伴隨著特松加、羅迪克、伊斯內爾等發球好手的迅速崛起,現代網球發球技術也在理論與實踐中得到了新的注釋。
【網球的論文】相關文章:
網球專業論文開題報告04-01
網球截擊技術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6-30
大眾網球運動中網球肘的預防和治療研究論文06-25
高校網球教學對體育文化傳播的作用論文06-22
打網球01-05
網球發球的說課稿01-18
網球發球的說課稿05-13
網球實習報告06-21
網球的訓練計劃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