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分布特征及變動趨勢分析論文

時間:2021-06-12 19:38:37 論文 我要投稿

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分布特征及變動趨勢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貴州省統計年鑒、貴州省貧困監測報告等統計資料,結合相關的社會經濟政策,綜合分析了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分布及其變動趨勢。一方面貴州農村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貧困山區,與漢族相比,少數民族貧困發生率較高且相對集中;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困人口內部群體分布趨勢明顯,受教育年限低、純農戶、家庭人口負擔重、老人、兒童等易陷入貧困。同時相對貧困、代際貧困問題也日見突出。針對這種新特征和發展趨勢提出了對策建議。

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分布特征及變動趨勢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貴州,農村,貧困人口分布,變動趨勢

  我國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并呈現出明顯的地緣性特征。地域分布上逐步向西部和邊遠地區集中;在地形分布上逐步向高山區集中;從民族分布上逐步向少數民族聚居區集中(李小云,2004)。貴州省作為我國西部人口、農業大省,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我國也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區之一,境內民族眾多,自然環境惡劣,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貧困人口的分布狀況。進入新世紀以后,該省的農村貧困人口分布呈現出新的特征和發展趨勢。本文通過對2000年-2008年貴州省統計年鑒、貴州省貧困監測報告、貴州省扶貧辦統計資料等相關數據分析,旨在揭示2000年以來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的分布狀況、變動趨勢,為新階段扶貧開發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撐和參考。

  一、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分布現狀

  從地勢上來看,貴州省地貌可概括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農村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以山地和丘陵為主的麻山、瑤山、雷公山、月亮山、烏蒙山、武陵山等“六山”地區為代表的邊遠山區。按照這些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貧困人口的分布等實際情況,整個貴州省的貧困問題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這些地區地勢高、自然災害頻繁、市場化和信息化滯后、地形復雜、石灰巖廣布,具有突出的區域性特征。

  從行政區域分布來看,貧困人口分布大致是以貴陽市的中心城區向外呈層級擴散。貴州省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有50個,36個為民族自治貧困縣,其中27個集中分布在黔西南、黔東南、黔南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以下簡稱三州),另外9個則分布在銅仁、遵義、安順、畢節等地區。

  從扶貧工作重點縣及鄉村分布來看。全省88個縣(市、區)有扶貧開發任務的83個,占總縣數的94.3%。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占總縣數的56.8%,重點貧困鄉鎮934個,占鄉鎮總數的60.9%,其中最貧困的一類鄉鎮有100個;重點貧困村13973個,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54.3%,最貧困的一類村5486個。

  二、貧困人口分布趨勢分析

  1、少數民族貧困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

  貴州省有漢、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居全國第3位,設有黔南州、黔西南州、黔東南州三個民族自治州。如圖一所示,2001年,三州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為290.06萬,到2008年底下降到204.6萬,貧困發生率從29.53%下降到19.88%。但是其所占全省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如圖二所示,2000、2001、2003、2005、2008三州地區農村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的比重依次為32.87%、32.94%、34.59%、34.42%、34.95%。與2000年相比,2009年三州地區農村貧困人口比重為34.97%,比2000年高出2.1個百分點。

  與全國、民族八省(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比,其貧困人口總數和貧困發生率均居全國首位。2001年,全國和民族八省貧困人口分別為9064.37和2710.84萬,三州地區貧困人口所占比例分別為3.2%和10.7%。而到2008年底,全國和民族八省貧困人口為4011.76和1586.04萬,三州地區所占比例為5.1%和12.9%,比2001提高了1.9個和2.2個百分比。可見,隨著貧困線的提高,三州地區貧困人口占全國、民族八省、本省的比重呈上升趨勢(2005年除外),且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地區貧困人口較多,貧困發生率較高,少數民族人口與貧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存在某種程度的重合。

  圖一2000年-2009年貴州省及其三州地區貧困人口數量

  數據來源:2000年—2009年貴州省統計年鑒

  圖二2000年—2009年貴州省三州地區貧困人口占全省比重

  數據來源:2000年—2009年貴州省統計年鑒

  2.貧困人口逐年減少,但相對貧困日益嚴重

  通過大規模的持續扶貧開發,貴州省反貧困取得的成效是明顯的,貧困人口不斷減少。2000年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數為871萬,到了2005年則下降到732萬。2008年低收入線和貧困線合二為一后,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為554萬,但2009年上升到585.38萬,貧困發生率從28.9%下降到17.6%

  雖然絕對貧困人口在減少,但是因收入不平等和分配差距所造成的相對貧困問題卻日益突出。從農村人均純收入來看,2001年貴州省農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954.67元,而到了2008年,這個差距擴大到1963.69元。與民族八省相比,這個差距從275.31元增加到589.2元,與全國和民族8省(區)的差額都是原來的2倍多。從人均GDP看,2001年貴州省人均GDP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3766.2元,到了2008年這個數據增加到10145.7元。同樣,與民族八省相比,差額則從2001年的2102.1元擴大到2008年的7199.5元,相差擴大3倍多。3、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重人口口呢口由于社會的發展和分配制度的重大變革,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下,勞動者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與收入也表現出明顯的正相關性。文化程度越低,意味著擴大就業和向非農業轉移的機會和能力也就越小,貧困發生率也就越高。統計發現貧困人口受教育年限普遍較低。2008年,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中文盲與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的百分比分別為之20.68、39.45、34.34、3.71、1.53、0.29.大多數的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小學和初中以下農戶,該類型農戶總量在總體中占有較大比重,而文化程度為高中以上的所占比重較小。

  與非貧困人口相比,貧困人口受教育年限較少。以黔東南州為例,2008年絕對貧困戶和低收入貧困戶勞動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分別為5.8年、6.1年,比全省平均水平少0.8年和0.5年,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分別占63%、60.7%。

  4、貧困人口分布呈現相對集中連片分布趨勢

  筆者將貧困分解為集中連片型分布和零星插花型來反應貧困人口分布的密集程度。如果將貧困人口高發區與貴州省人口密度分布結合來看,該省屬于大分散、小集中的連片型分布,并且此種趨勢明顯。“大分散”是從全省范圍來看,農村貧困人口總數逐步減少;“小集中”則是指由于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的差異,農村貧困人口主要在偏遠地區,且分布相對集中。

  2000年全省有48個貧困縣,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的武陵山區、烏蒙山區、九萬山等邊遠山區。至2009年,貴州省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有50個,且這些貧困人口集中連片分布在偏遠地區。這從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國定貧困縣多、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貧困人口多中可以看出。另外,插花型貧困人口也存在,且貧困程度嚴重,貧困發生率高,返貧率居高不下。

  5、純農戶易陷入貧困

  在30年的經濟市場化進程中,農戶之間逐漸分化為不同類型的農戶,由于其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后果有所差異。相對于非農戶與兼業戶,純農戶的貧困發生率較高。與其它農戶相比,貧困人口的收入來源結構相對單一,收入來源主要是經營第一產業,尤其是種植業。2008年貴州省第一產業占生產總值的16.4%,而從業人員占70%以上,農民群眾就業和收入來源主要靠種養殖業。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中來源于家庭經營第一產業的占58%,分別比全國高出12.2和15.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純農戶(家庭收入的95%以上來源于農業)家庭貧困率為3.5%,以農業為主的兼業戶貧困發生率為2.1%,非農戶家庭貧困發生率為0.3%。同樣,低收入人口的比重在純農戶、兼業戶、非農戶家庭中的比重也是依次降低。

  6、人口多的貧困戶比重增大,老人兒童的貧困發生率較高

  家庭人口越多的農戶,貧困發生率則越高。當家庭人口為1-4人時,貧困發生率明顯較低;家庭人口為5人以上時,其貧困發生率明顯偏高。2008年貴州省平均每戶貧困戶人口為5.1人,低收入農戶平均為5人,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人和0.6人。其中,夫婦與三個及以上小孩和三代同堂戶分別占58.7%和61.5%。

  與此同時,2008年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中12歲以下未成年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0.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2個百分點,65歲以上老人的比重達到6.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3個百分點。

  7、貧困人口出現代際轉移趨勢

  貧困代際傳遞是指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不利因素,在家庭內部由年老的一代傳遞給年輕一代,尤其是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童年或成年后重復其父母的境遇----繼承父母的貧困和各種不利因素并將貧困和這些不利因素繼續傳遞給下一代的一種狀態。2008年貴州省新增的農村貧困人口中30%為貧困人口的下一代。這主要是因為農村貧困人口努力擺脫貧困時,由于受自身的經濟、知識的局限性使其很難擺脫貧困,即使擺脫貧困其陷入貧困的可能性也較大,只能在貧困的道路上不斷的掙扎。而他們的子女由于過早的輟學缺乏知識、技能,受社會資本、權利資本、文化資本占有上的弱勢影響,致使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馬太效應”不斷加劇。他們與父輩一樣,持續地生活在貧困與弱勢當中,加之社會保障制度滯后等方面的影響他們很難擺脫貧困的命運,從而出現所謂的“代際轉移”的惡性循環現象。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貴州省統計年鑒、貴州省貧困監測報告等統計資料,結合相關的社會經濟政策,綜合分析了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分布及其變動趨勢。一方面貴州農村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貧困山區,與漢族相比,少數民族貧困發生率較高且相對集中,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困人口內部群體分布趨勢明顯,受教育年限低、純農戶、家庭人口負擔重、老人、兒童等易陷入貧困,貧困發生率較高。同時相對貧困、代際貧困問題也日見突出。這種變化是諸多因素導致的,如惡劣的自然環境、落后的生產生活觀念、勞動能力的弱化、社會保障的滯后性、貧困人口主體發展能力的缺失等。

  為了提高貴州農村扶貧開發績效,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對于少數民族貧困問題突出的情況,政府應制定有利于少數民族貧困人口的扶貧政策,在扶貧資金、物資上向少數民族貧困縣傾斜;其次,強化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加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防范貧困代際轉移;第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針對老人、兒童制定特殊的社會保障政策;第四,整合社會資源,形成特色的產業集群,建立產業結構扶貧模式,為農民增收開拓渠道。

  參考文獻

  1 楊軍昌.略論貴州農村的貧困與反貧困問題[J].農村經濟,2002(10),27-31

  2 沈茂英.四川農村貧困人口的分布變化及其扶貧政策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992-3994

  3 王榮來.河南省農村貧困人口分布特點與扶貧對策[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10),92-93

  4 徐光.貴州省農村貧困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0879-10881

  5 馮育毅.貴州農村貧困監測報告[M].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6.11

  6 張艷萍.我國城市貧困演變趨勢分析[J].經濟問題,2007(5),27-28.

  7 熊蘭瑛.四川農村地區貧困的代際轉移程度及原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8

【貴州省農村貧困人口分布特征及變動趨勢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美國人口分布特征09-23

全球化貧困趨勢控制論文04-28

世界文化特征分析論文范本06-06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轉變動因分析論文06-25

貴州貧困山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分析論文07-05

軟件工程的發展趨勢分析的論文02-12

現場總線的分類及發展趨勢分析的論文02-09

產業的轉移趨勢與咸寧發展機遇分析論文02-09

農村計劃生育分析論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