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迷失1000字論文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知從何時起,“君子”突然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審視當下,已很難再找到溫文爾雅、知書達理的人格典范。在現代化的壓力下,我們往往更看重目的,忽視了手段,這使我們陷入了一個集體不知“禮”的氛圍中,戾氣叢集、你爭我奪、心靈枯萎、身份焦慮……這一切正迫使我們去思考、去反省,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反而更遙遠了呢?失去了對“禮”的堅持,我們的心靈家園怎樣托付?而逝去的這一切,又該如何找回
禮本乎人心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禮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社會元素,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在儒家思想中,禮是構成社會秩序的規則,是人基本的行為規范,在孔子看來,“無禮”,這個人就難以有立身之處。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曾詳細地闡釋過“禮”,不管是內涵,還是外在的形式,正如《中庸》里說的“禮儀三百”。
禮是一種行為規范,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禮是人心天理外在的表現,所以說“禮”同于“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禮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禮節、禮儀,而且還是和內心、和一個人的修養有關的,是自內而外的,是恭順、謙和、仁義。只有內外咸備,在外見于行為,在內出自人心,也可以說仁人之心,才是完整的禮。
禮本身就分等級
當然,禮不僅僅是這一面,在傳統社會中,禮往往還是等級之間不平等的體現,傳統中的五倫之中,君臣、父子、夫妻等等,在這種關系之下,禮包含著兩個意思,一個是教化,雖然理論上對等級兩面都要求守禮,但在具體的`生活中,這種教化往往是上對下單方面的。第二個是懲罰,當一個人不遵守的時候,就會受到懲罰,這種懲罰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來自整個社會規則的排斥。
這一點是不可不察的,魯迅批評“禮教吃人”確實也是有的。當禮太強調倫理性,特別是建立在宗法政治等級上的倫理時,禮背后所展現的,就是堅硬的等級制度。傳統社會中,大到國家祭祀,朝廷政令,具體到婚喪嫁娶、朋友見面,都有各自特定的禮儀,一旦所行之禮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就是“非禮”。
禮被異化成了“禮物”
傳統社會如此重視“禮”的作用,但在現代社會,“禮”正在異化。
如今,說到禮,可以想到的無非是禮貌、禮儀、禮尚往來。禮貌是所有人都應具備的素質,這無可厚非。禮儀,人們往往一聽就會覺得很宏觀、很遙遠,和普通生活無關,比如我們國家有禮賓司,各種大型儀式都有完備的禮儀程序等。其實,禮儀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需要的,它代表的是尊重,是人對于世界,對于社會的態度。其三,禮尚往來,這句話的本意是指親戚朋友之間情感上的互相交流和慰藉,但是在現在金錢已經喧賓奪主,更多時候是送禮。
所以,現代社會的禮,其實是“無禮”,是“禮物”,一個是不再發自內心,一個是物質化。大型儀式上雖然常常有“禮”,但是往往形式更重,而少了內涵,普通人的人際關系中,禮缺失得更多。
【禮的迷失論文】相關文章:
迷失的雙眼精選議論文03-08
以迷失為主題的議論文10-23
孔子的仁禮思想論文04-12
迷失作文|迷失 英語作文09-17
從眾心態致使自我價值迷失論文參考06-12
初中生議論文:迷失自我06-19
議論文:欲望使人迷失方向08-08
理與禮的較量議論文05-20
迷失詩歌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