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隱喻性論文
引 言
劇本《三個和尚》的編劇是包蕾,作品是根據我國民間著名的諺語改編的。諺語是:“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1980年動畫片《三個和尚》(阿達導演)出品后,榮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
《三個和尚》產生的起因,是阿達在1979年春天聽了侯寶林在一段相聲《和尚》里點到了“三個和尚沒水吃”而受到啟發,于是請包蕾編劇。初稿通過后,但丟失了,之后包蕾寫了第二稿,即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動畫劇本《三個和尚》。馬克宣把《三個和尚》歸類為“寓言故事”①。
對于《三個和尚》動畫片的研究,成果很多。較早的是由中國電影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從三句話到一部動畫片》一書,包括導演、編劇等主創人員共十六篇論文。之后的研究也不絕于縷。作為中國動畫學派的代表作,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是必然的。張駿祥曾說:“這是一部短短的、不足兩本的影片,但是值得寫一篇長達萬言的文字來分析研究它的成就。”②本文不去做綜述的工作,而是側重以往很少談的劇本主題方面。
一、提倡“心齊”的團結協作精神
兩個和尚抬水吃,“抬”字,說明了兩個和尚的團結協作,所以有水吃。三個和尚缺少了“擔”和“抬”的合作行為,結果導致沒有水吃,生命就面臨著渴死的危險。在兩個和尚抬水吃的時候,因為水桶滑到另一邊不居中,小和尚把木尺在扁擔上劃了杠子,把繩拴在中間,這樣誰也不吃虧了。這個細節的設計,在唯一的一次合作上,顯得很不團結。
廟里失火之后,三個和尚積極合作取水滅火,在這種共同的災難里,建立了友誼。團結協作的精神不僅讓他們渡過了火災的難關,而且獲得靈感,在山崖邊上裝上個滑輪取水,此后就不用下山去挑水了。
上面兩個大的情節設計,一反一正,突出了團結協作的主題。
二、呼喚敬愛的禮儀傳統
廟里本來沒有和尚,起初跑上山的是小和尚,接著是“長個兒和尚”(長和尚),最后來的是胖和尚。這樣,廟里就有了三個和尚。按道理來說,廟里應該有個管事的,或是主持。小和尚雖小,在另外兩個和尚沒來之前,是廟里事實上的主人。劇本里說明了小和尚在廟里時間很長,“一天天這樣過去”“天天念經”。后來的兩個和尚不是來任職之類的,可看做是客人。所謂入鄉隨俗、客隨主便,長和尚、胖和尚對小和尚,理應存在個尊重,小和尚對兩個客人理應盡地主之誼,所以不存在沒人去挑水的問題。這里,就缺乏相敬相愛的中國禮儀傳統。
三、提倡管理制度化
四、提倡獨立能力
小和尚一個人在的時候,顯示了較好的獨立能力。在獨自呆在廟里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小和尚從高高的山上,擔著吊桶和扁擔下山去挑水吃。其他做的事有:天天敲著木魚念經,一次把小老鼠給嚇跑了。這樣的獨立能力是好的。長和尚來到之后挑了一次水回來,再去挑的時候,剛出廟門,就回來了。因為他想:“盡是我挑,他到舒服。”就要小和尚一起去挑。長和尚的所想所做,就不能獨立了。對此,張之路說:“孩子們在觀看這部影片時,很容易體會到其表層的涵義:故事教育孩子做事不能依賴別人,要勤勞,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過上美好的生活。”⑧
五、呼喚奉獻及分享的精神
在談到作品的角色的時候,角色人性中存在著“私心”,這是都能看到的。包蕾在談《三個和尚》的角色塑造藝術時說得明確:“這三個人物雖然各有個性,有的聰明而多‘小心眼’;有的憨直而不顧大體;有的有力氣卻不愿使,他們都有一些一般人常有的私心,不愿意自己為別人多干一點,而要求別人為自己多干一點,由于這種思想,矛盾就容易展開。”⑨
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困境,是因為缺乏奉獻及分享的精神。沒有人愿意下山挑水或合作抬水,“三個和尚背對背坐著念經,誰也不理誰,聽憑扁擔、水桶在地上空閑著”。當代主旋律價值觀認為,人的價值在于奉獻。和尚們念的經里面,也有佛祖舍身喂虎,以及“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等舍己為人的教導。但他們都不在心上,他們不懂得所做事情是為了什么。實際上,這種人生缺乏現實及理想的意義。 六、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論
《三個和尚》一個主題內涵是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論。吃水,是人生的物質層面。念經,是人生的精神即意識層面。沒有水吃,經就念不成了。沒有水,也就滅不了火,以至于會失去生存的小廟而無法安身。水的重要性占據了故事的全部。導演阿達拿到包蕾的劇本后,進行了再創作。“首先是對整個影片的結構加以調整,刪去那些可有可無的情節或‘噱頭’,留下的就是挑水和念經。因為這兩件事是必不可少的,又是可以著意刻畫的。譬如,一個人的時候是怎樣挑水、念經;兩個人的時候又是怎樣擔水、念經;三個人的時候又該怎樣……這正是矛盾所在,揭開這些矛盾,并繼而解決這些矛盾,這就有了‘戲’。”⑩導演留下和加以著意刻畫的挑水和念經,正是物質和精神的`隱喻象征。
七、顯示了佛理在俗世生存中
《三個和尚》的角色是和尚,而不是其他人群,明顯有佛理色彩。和尚的最高追求是成佛,即成為大徹大悟的人。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三個和尚沒水吃,陷入了迷障之中,遮蔽了佛性。這時,連觀音菩薩都皺眉。經歷了失火之劫,三人齊心,領悟了互助共渡的人生精義。這時,“觀音菩薩也笑了”,即是對三個和尚修煉的贊許,同時顯示了佛理在俗世生存中的修行之道。
八、適宜兒童成長的“有錯能改”的教訓
關于國產動畫片里的規訓主題的表達,顏慧、索亞斌在《中國動畫電影史》中說:“《小貓釣魚》可以說是以‘規訓兒童’為核心思想的動畫電影濫觴,其敘事模式一般是:首先表現主人公錯誤的做法,然后錯誤做法導致危機發生,這時主人公接受權威(老師或長輩)的教誨,改正錯誤,最后用正確方法達到目的和要求。”{13}其實,這樣敘事模式,首先是由兒童文學劇本所提供的。這種摸索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寫照世界的抽象出來的哲理意義,不容貶低。人生的成長,往往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上,對科學真理之類的探索更是如此。由錯誤、導致出錯誤的結果、再到改正錯誤,這種故事模式是適宜兒童的,也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當代西方建構主義代表作《兒童紀律教育》中認為:“規訓兒童的錯誤行為,是要讓兒童認識到所導致的‘相關后果’”{14},而不是粗暴隨意的懲罰。《三個和尚》中由不挑水的錯誤導致了沒有水去救火的后果。這次失火,是由燭臺引起的,如果身邊有水,可能很快在火剛起來的時候滅掉了。小老鼠弄倒了燭臺,也是三個和尚一貫縱容行為導致的結果。起初小和尚還嚇跑了老鼠,之后在和尚們鬧矛盾后,竟然看著老鼠鉆到別人靴子里,而幸災樂禍了。錯誤的后果關聯著錯誤的行為,“如果行為和結果之間缺乏聯系,就不會包含學習”,這樣的懲罰只能“教會了兒童怨恨”{15}。兒童在反思行為和結果的經驗中建構自己的正誤觀。《三個和尚》采用的規訓主題的敘事模式,還是合理和恰當的。
結 語
⑥ 文化部電影局編輯室等:《美術電影創作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頁。
⑦ 何瓊玲:《“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經濟學分析》,《經營管理者》2010年11期,第154頁。
⑧ 張之路:《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頁。
【現實的隱喻性論文】相關文章:
概念隱喻理論下溫度隱喻的研究論文04-15
隱喻翻譯研究論文04-13
評論文章中的隱喻研究論文03-23
日瓦戈醫生現實性探析論文05-05
生動形象性現實性人文性12-05
國內英漢隱喻比較研究論文04-14
現實與另類論文05-03
談通信行業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的現實性論文06-23
淺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現實性分析的論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