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與地理的論文

時間:2021-06-12 10:02:25 論文 我要投稿

與地理有關的論文

  導語: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與地理有關的論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與地理有關的論文

  與地理有關的論文一

  內容摘要

  自主創新學習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一種學習方式,是當前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發展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當前學科教學關注的焦點。

  調查表明,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仍然是目前中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中學地理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本文著重探討在中學地理教學活動中,如何發展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能力,提高學習質量,改善中學地理所面臨的現狀,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能力的發展和地理科學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中學地理  自主學習  創新學習  自主創新學習

  2001年6月,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全國各地區逐步實行第八次課程改革,構建新課程體系。《綱要》提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審視目前中學的地理學習,存在的問題頗多。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學圍繞老師的教轉,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學生聽得多,獨立思考、自我表現的機會少,興趣低;先教后學,教多少學多少,不教不學;多考多學,少考少學,不考不學。針對目前教學現狀和新課改要求,地理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學會學習,會學終身有用的地理知識,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增加的同時,良好的道德品質觀念、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得到培養與發展。那么,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教育,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呢?

  首先,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創新

  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需要引導,創新就像種子,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適宜的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和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教師就是要去創設這樣的環境,一種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適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環境。

  科學實驗和人們的生活體驗證明,在民主和諧、自由寬松的環境下,人的思維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各種智力和非智力的創新因子能發揮其最佳水平。地理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的課堂,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他的看法和想法,要學會去理解別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應該是譏笑;要學會去幫助別人更正錯誤,而不應該撒手不管,更不要取笑別人。并且在要求學生的同時,老師要做到尊重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正確地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民主和諧的氛圍使地理課上學生動起來了,思維活躍起來了,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

  其次,改革教學方法,運用創新教法

  傳統地理教學就是因為單調的形式讓地理課堂枯燥乏味,學生難以體驗生活中的地理之樂趣。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地理必須改革教學方法,運用創新教法。創新是一種自主性活動,因此,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啟發和引導,注意講究教學方法的啟發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激發積極地思維,啟發、誘導學生在課堂中主動進行創新性活動。

  在教學中應該采取不唯一、有效性的原則,即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狀態可以隨時調整教學方法。開展辯論、自學討論、動手畫圖制作、實驗操作、多媒體、角色扮演、新聞發布、小老師上課,乃至社會調查、野外考察,搜集資料、展示、匯報等等。例如筆者在講到地圖知識一節時,讓學生畫教室平面圖或學校平面圖;講到人口部分時,除了讓學生針對人口增長帶來的影響充分發言,開闊學生的思維,還提供了一些有關人口問題的漫畫,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獨自去設計創作人口漫畫,結果交來的作品還不少,并且有好幾幅出乎意料之外,很有創意。

  第三,運用激勵機制,培養創新情感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根據老師的引導參與討論、講解、提問、答問,各小組根據提問和答問的情況記分,開展競賽,這種運用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情感,鍛煉其創新能力十分有效。競賽的內容和形式很廣泛,如讀圖比讀懂,畫圖比準確和創意,提問、答問比創新,思維比敏捷等等。

  如筆者在講中國分區地理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分別代表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然后,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各組泒代表列舉自己所代表的這個區的發展優勢,其他同學可以補充。接著就讓學生分別來指出對方區域的發展的'局限并要求對方進行回答解決的措施。頓時,教室里是熱火朝天,此起彼伏,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思維也完全放開了。

  第四,讓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拓展創新的空間

  美國華盛頓大學有這樣一條橫標:“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深刻地概括了西方的教學思想,他們提倡的教學是“活動課模式”,重視學生直接參與解決問題的實踐,培養創新意識。借鑒于此,筆者在實驗研究中,加大了學生動手和課外的比例,如讓學生動手制作地球儀、地形模型,氣象觀測和星空觀察,地理測定,自己規劃和組織專題研究如社會調查、考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

  第五,改變單純的以分數為評價標準的狀況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基本環節,由于它對學習具有反饋、調控、改進等功能,因此,對學習活動進行科學評價,是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重要方面。新課標要求在進行學習評價的過程中,應根據課程理念、課程目標和評價建議的要求注意把握好評價目標的多元性、評價功能的發展性、評價機制的過程性以及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和針對性。在實驗研究中,我們對學生的地理學習的評價由課堂表現、作業、活動和檢測四部分組成。課堂表現從學生上課時提問題、回答問題及其學習積極性來評價;在作業方面,我們采取自主性作業,創新地布置和完成作業,讓學生不再有“作業難,難作業”的傷感。作業一般劃分為必做、選做、自主設計三類;活動方面是看學生的參與度和在活動中的創新成果;期中、期末檢測在學生的成績中占一半的比例。在形式上我們也不僅僅只采取筆試一種,有口試(如談談一些地理現象:觀點和原因分析)、小論文、繪圖、小制作等等。

  第六,更新教學觀念,以創新教學理念指導教學

  地理教育要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鍵在于教師,即教師必須要有創新精神,具有創新型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目前很多人認為地理教育是無創新性的,這是以一些教師狹隘的“創新性”觀念為基礎的。一部分教師就認為,一般的學生、老師和地理教育顯然是與創新無緣,地理教育主要是一個學科知識的傳遞和學習過程,至于學校里的“創新教育”是在特殊的課堂中進行的。

  筆者在攻讀教育碩士時,一年的脫產學習對教育教學理論進行了全面認真的學習和思考,通過自學和聽講座,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涉獵了關于自主創新學習的有關理論,借鑒了許多同行對這方面的實踐研究;在實驗中,再一次思考和實踐,感到在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學習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觀念的重要性。

  主要參考文獻

  (1)梅桃源主編:《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

  (2)王雄、孫進、張憶育著:《歷史地理教學心理學》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

  (3)陳澄主編:《地理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12月

  (4)卞鴻翔、李晴著:《地理教學論》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5)裴新生等著主編:《地理教育中的思維·實踐·創新》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2年1月

  (6)王樹聲等著:《王樹生地理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9月

  與地理有關的論文二

  地理是研究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可以為我們探究大自然的奧妙,了解世界的、祖國的、家鄉的地理環境,提供有力的支持。地理可以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

  1 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

  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

  2 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征有關

  在炎熱干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

  3 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

  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準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云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4 飲食結構與水熱條件有關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于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舍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咸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5 聚落形態與氣溫高低有關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墻;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6 出行方式與地形有關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游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地理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這種不斷變化的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當然,地理環境的制約并不是絕對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會逐漸減弱。但走可持續性發展的道理是必然選擇。

【與地理的論文】相關文章:

地理規律地理教學論文06-13

地理專業的論文03-30

地理生態論文04-14

地理的小論文03-16

地理小論文:生活中的地理08-10

地理小論文:生活中的地理02-23

地理案例教學論文03-29

地理論文范本04-14

地理發展論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