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垂直專業化分工論文

時間:2021-06-11 08:15:16 論文 我要投稿

關于垂直專業化分工論文

  垂直專業化分工的研究綜述

關于垂直專業化分工論文

  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和世界科技的進步,國際分工水平日益深化,產品的生產過程得以在不同的國家展開,公司內貿易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各國學者開始關注于一種產品在不同國家的垂直專業化貿易分工現象。

  Hummels,IshiiandYi(2001)經研究準確定義了垂直專業化(verticalspecialization),并分析了垂直專業化貿易發展的原因,結果表明垂直專業化貿易分工的發展得益于世界貿易障礙(關稅壁壘和運輸成本)的消減。另外,Deardoff(1998)在研究垂直專業化分工的發生條件時認為,垂直專業化分工在各國的開展取決于專業化技術帶來的成本節約與額外資源使用成本之間的權衡。JonesandKierzkowski(2000)則認為,服務成本隨規模增大而減少,因此推動了垂直專業化的跨國分工。

  從產品的垂直專業化生產過程來看,由于不同生產環節在不同的國家進行,對生產活動的協調和組織將會帶來額外的交易成本,比如中間產品的運輸、產品質量的控制等。同時,各國專業化生產帶來的好處能夠使得各個生產環節上的生產成本之和比原來的“一站式生產”的成本大大降低。事實上,也只有生產成本的節約超過額外增加的交易成本,垂直專業化貿易分工才有可能在各國開展。

  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對垂直專業化的研究開始走向“專業化”和“規模化”。Arndt(1997)運用傳統貿易理論的框架進行分析發現,有關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使參與國福利降低的評價過于夸張。從發達國家的角度來看,將一部分生產環節外包給在這一環節上更具比較優勢的外國進行生產,由于專業化生產程度的加深,通過貿易分工將有可能獲得福利增進。他同時也認為,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對工人工資的影響有賴于發生垂直專業化的產業要素密集度與各國的要素稟賦的對比情況。

  Arndt(1998)在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了先進國家進行垂直專業化分工后對該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影響。Arndt認為,當先進國家采用了垂直專業化分工的技術,將原來國內生產的環節放在其他國家進行,先進國家的工資將會上漲,產業就業和產出都會有所增加,國家的整體福利都會得到改善,對于大國而言,福利改善的效果將更加明顯。

  Deardoff對垂直專業化貿易的跨國生產分工進行了研究,認為:如果價格不變,垂直專業化分工將提高各貿易國的產出;如果價格發生變化,則由于垂直專業化分工帶來的貿易條件惡化將會降低其中一國的福利,而在受益國,某些要素所有者的利益也可能遭受損失。另外,專業化分工對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影響取決于專業化分工的生產環節所使用的相對本國平均的要素密集程度。

  JonesandKierzkowski(2000)綜合探討了關于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多個問題,建立了一個比較全面的分析框架,并且將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分析拓展到多個國家的.情形。其中主要的結論為,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對一國福利的影響取決于該國專業化生產的產品密集度與該國要素密集度的對比。

  HelgandTajoli(2003)考察了垂直產業化分工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分析其對相對勞動需求的影響方式。他們在對意大利和德國的制造業進行實證分析后發現,意大利制造業的技術密集度的提高與垂直產業化分工正相關,而德國的實證結果沒能支持之前的假設。

  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垂直專業化貿易分工對產品原生產國的要素價格和福利的影響,得到的結論基本一致。但以上的研究基本是靜態研究,沒有考慮一國在專業化鏈條上的動態轉換。而且,大部分文獻都是從發達國家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分析對發展中國家的適用性尚待探討和檢驗。

  垂直專業化分工及其貿易所得

  本文對發展中國家通過加工貿易參與產品垂直專業化分工對該國的影響進行簡要的分析。根據Ardnt(1998)的思路,在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框架下探討這一問題。初始的狀態如圖1所示,X0,Y0分別代表最終產品X和Y的單位價值等產量曲線,工資租金比為等成本曲線的斜率w/r。發展中國家工資較低,因此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X,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Y。我們假定由于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出現,發達國家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Y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生產,如圖1中虛線OY1和OY2所示。在Y,Y1,Y2三種產品中,其中Y1是資本密集度最高的產品,而Y2的勞動密集度最高。產品Y的要素比例可以由中間產品Y1和Y2的要素比例向量相加得到,如圖1中OF為向量OG和OH的向量和。

  考慮垂直專業化跨國分工的情況。如果由于某種原因(運輸或通信技術的發展,或者生產技術的進步,或者貿易壁壘的消減)使得垂直專業化的跨國分工成為可能,而且假定發展中國家的工資水平足夠低,使得發達國家寧愿放棄產品Y2的國內生產,讓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垂直專業化進行加工貿易。如果兩國均為小國,那么產品X和Y的相對價格外生給定。此時,生產過程的調整只會影響要素價格。發展中國家原來的Y生產部門將生產產品Y2,新的等產量曲線將處在點F和點H之間,如圖2Y′所示。

  原來的要素相對價格w/r已經不再符合Y部門的生產成本,新的要素相對價格由與Y′和X0都相切的成本線(w/r)′確定。資本租金將會上升,各產業的資本-勞動比都將有所下降,如圖2中OY2′和OX′所示。資本租金的上升意味著資本的邊際生產率會得到提高。由于通過加工貿易參與了相對本國資本密集度更高的產品的生產,部分低效率的資本和勞動力從原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中釋放出來,因而提高了整體的生產力,這一效應有些類似于資本節約型的技術進步。

  (一)垂直專業化跨國分工的產出效應

  本文假定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都滿足市場出清,要素稟賦將得到充分的利用。從圖3中可以看出,要素價格變動最終對產出的影響。圖中E點為要素稟賦點,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產出X0減少至X1,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量則由Y0增加到了Y1。部分勞動力從X部門轉移至Y部門,導致X部門的產量下降;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力增加,產量隨之增長。在要素稟賦不變的情況下,由于部分要素資源的轉移,發展中國家開始生產原來需要完全進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而原來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將減少。

  (二)垂直專業化跨國分工對貿易條件的影響

  若該國為一大國,則由于本國市場上產品Y的產量增加和產品X產量的減少,進口產品Y的世界價格將會下降,而出口產品X的世界價格將會上升,因而貿易條件將會得到改善。這一貿易條件的改善將有可能促進出口X部門的擴張,而抑制進口Y部門的萎縮,使得要素價格發生相反的變化。但只要貿易條件改善的效應更大,則X的生產會下降,而Y的產量會增加。

  (三)垂直專業化跨國分工對一國福利的影響

  設初始的貿易條件為Pw,此時對應的消費無差異曲線為C0。由于通過加工貿易參與垂直專業化分工,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沿著Y軸擴展,Y產品的最大產量由分工前的T′增加到T〞。若貿易條件不變,則新的消費無差異曲線處于C1,比原無差異曲線更高,因而國家福利得到改善。若是大國情形,則出口產品X的價格會上升,而進口產品Y的價格會下降,新的貿易條件為P1w,此時發展中國家在更高的無差異曲線C2上進行消費,福利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如圖4所示)。

  以上分析基于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框架,從理論上論證了通過加工貿易參與垂直化專業分工,特別是參與到相對本國資本密集度更高的產品的分工,對發展中國家的積極影響。當然本文的分析僅限于兩種要素的情況,這一結論也可以適用于技術、熟練勞動力等要素的情形。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工貿易作為一種參與國際分工的手段,不僅要參與到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分工中,還要參與到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分工中去。這一結論反映了加工貿易的結構升級是有益于一國的福利和發展的,加工貿易的結構應該得到優化和升級。

  加工貿易的結構升級

  本文建立模型說明加工貿易結構升級的貿易所得。模型包括兩個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種要素:勞動力和資本。在初始狀態,由于發達國家還沒有采用垂直專業化分工的技術,因而根據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原理,各國專業化生產本國要素豐裕的產品。

  從圖5中可以看到,在初始狀態下,發展中國家(H)專業化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設為X),等產量曲線H1與等成本曲線NN相切于點A,OA代表生產向量。發達國家(F)專業化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設為Y),等產量曲線F與等成本曲線MM相切于點C,OC代表此時的生產向量。當技術進步使得發達國家得以將原來的資本密集型產品C進行垂直專業化分工生產,比如可以將原來生產過程拆分為兩個環節,先生產資本密集型中間產品D,產品D再經過勞動密集型過程的加工或處理,最終生產出Y。圖5中這一垂直專業化分工表示為,生產向量OC可以通過向量OD和向量DC相加得到,即產品Y通過兩個生產過程OD和DC最終生產出來。若其中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的生產技術剛好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所掌握,則由于較低的工資水平,生產過程DC將可能轉移至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如圖5所示,向量DC平行于向量OA,兩變量的技術水平是一樣的。因而,發展國家H可以進口中間產品D生產出最終產品Y。原來發展中國家對產品Y的消費全部依賴于從發達國家的進口,而此時,由于生產過程的轉移,現在發展中國家只要進口中間產品D,通過自己的生產就可以滿足國內消費。發展中國家不僅生產可能性邊界可能會擴大,而且進口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所帶來的技術外溢也可能使得發展中國家的整體生產力得到提高,因而改善國家的整體福利。

  如果假設發展中國家由于進口產品的技術外溢,生產技術得到了改善。設新的生產技術可以用OB表示,則發展中國家H將運用生產技術OB生產相對產品A資本密集度更高的產品B,等產量曲線H2與等成本曲線NN切于B點。由圖5中所示,此時發展中國家H只要進口比產品D生產技術較低的產品E就可以在國內生產產品C。由于產品E的生產技術OE仍然高于本國的平均生產力,進口產品E仍然可以對發展中國家造成技術外溢。隨著發展中國家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中國家將可能趨向于生產較原來資本密集度更高的產品,發展中國家的生產也將轉向相對資本密集度較高的產品B所在的產業,進入更高資本密集度的生產環節,國家的福利可能在這一動態過程中獲得整體改善。

  以下將粗略分析發展中國家由于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動態轉變所帶來的福利改變。假設X為勞動密集型產品,Y為資本密集型產品。初始狀態,發展中國家專業化生產相對資本密集度較低的生產環節。此時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為MM,貿易條件為T,發展中國家在Q1點生產,B1點消費。當發展中國家在生產鏈的分工階梯上有所上升時,生產環節的資本密集度較原來更高,同時由于技術的進步,生產可能性曲線擴展至NN。從圖6中可以看出這一擴展是偏向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與之對應的國內生產點為Q2,無差異曲線為I2,假設貿易條件不變,發展中國家將在Q2點進行生產,而在B2點消費。顯然,無差異曲線I2要高于I1,國家福利得到改善。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垂直專業化分工的動態提升將可能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福利改善。

  綜合圖5、圖6的分析,一國可以通過參與垂直專業化分工,獲得技術進步,提升一國在生產鏈條上所處的位置,進而改善一國的整體福利。其中的關鍵是通過參與分工獲益,促進垂直專業化的產業升級。

  以上分析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加工貿易是我國參與到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的主要形式,我們應該積極有效地促進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以通過發展加工貿易來帶動我國貿易和經濟的發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有賴于技術進步,這就要求必須使加工貿易要增強加工貿易產業與當地產業的前后向聯系,帶動產業整體生產力的提高;要積極提供產業配套,加強加工貿易對當地的技術外溢效應。

  我國在全球垂直專業化分工中的啟示

  加工貿易是我國參與垂直專業化分工的主要方式。目前加工貿易中相當大部分仍是服裝、紡織和機電零部件等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或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部分高技術、深加工產品往往也存在加工過程短、增值率不高等問題。境外加工貿易也是我國從事垂直專業化分工的一種方式,但其數量和規模極為有限,在對外貿易中占的比重很低。垂直專業化分工有逐漸擴大的趨勢,而加工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持續提高,并有可能成為未來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

  近期內,按比較優勢積極參與以勞動密集生產環節為主的分工。加工貿易處于勞動密集生產環節正是我國靜態比較優勢的體現。從21世紀前十幾年來看,我國的廉價勞動力供給將繼續呈供過于求的態勢。另外,我國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平均素質較低,因此,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雖然增值率比較低,但畢竟能吸納一部分人就業,增加一部分國民收入,國家也能得到稅收。所以,目前我國仍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生產環節。

  長期內,追求動態比較利益,提升分工層次和增值率。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實現加工貿易商品的結構升級;二是實現從勞動密集生產環節向資本、技術密集生產環節的過渡。從我國目前情況看,加工貿易商品的結構升級發展較快,而從勞動密集生產環節向資本、技術密集生產環節的過渡較慢。因此要創造后天比較優勢,這種后天比較優勢來自于資本積累的加速、技術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它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加工貿易商品的結構升級和增值比率的提高。

  積極發揮跨國公司對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促進作用。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垂直專業化分工鏈條中由勞動密集型環節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環節的升級轉換,表現在生產上,呈現出如下演進態勢:最終產品的加工、組裝—零部件的分包生產—中間產品的生產—國外品牌產品的生產—自創品牌的生產。在最初的加工、組裝階段,發展中國家利用勞動力比較優勢與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相結合,參與國際分工;隨著資金、技術優勢的逐步積累和關聯產業的形成,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由零部件的生產和出口逐步向中間產品、整件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演化。

【垂直專業化分工論文】相關文章:

垂直綠化的設計研究論文04-16

探究分工與人的全面發展論文02-12

論分工合作議論文08-14

園長專業化過程發展論文02-12

新國際分工理論述評論文04-27

議論文寫作素材:螞蟻的分工與合作06-02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論文02-09

教師專業化發展與成長論文09-10

談分工合作議論文800字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