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說《魯濱孫漂流記 》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本由59歲時丹尼爾•笛福所著的第一部小說,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這本小說被認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記形式寫成的小說,享有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頭銜。
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賽爾科克的蘇格蘭水手在海上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南美洲大西洋中,離智力400英里之遙的安•菲南德島上達4年4月之久,四年后他被伍茲-羅杰斯船長所救,當他被救回英國時已成了一個野人。英國著名作家笛福以賽爾科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賓孫”成了當時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他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賽爾科克在荒島上并沒有作出什么值得頌揚的英雄事跡,他和魯賓遜都被說成有捕山羊和以羊皮為衣的經歷,也都被貓騷擾過;他們也都馴養過山羊和同貓作伴,還都抽時間向上帝祈禱過。但魯賓遜在其他方面并未借助賽爾科克的經歷。本書成書于1719年左右,在作者快年屆60時創作了這部妙趣橫生、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傳記體小說,為自己博得了“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
這是一部流傳很廣,影響很大的文學名著,主人公魯賓遜十分樂觀,充滿了斗志,體現了自我奮斗的精神,他的創造性勞動及成果也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無窮魅力。如果一個人遭遇困境,而無人解救就必須學會樂觀地去改變現狀,而這需要像魯濱遜那樣有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我們閱讀完小說《魯賓遜漂流記》所能體會到的。
2: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于1933年寫成長篇小說,。小說通過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革命者在斗爭中百煉成鋼,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1942年,蘇聯根據原著小說拍攝了一部同名的電影。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描寫新人成長歷程和揭示新人優秀品質的優秀小說。當一位英國記者問作者為什么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書名時,奧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說:“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能成為堅硬的,什么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斗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并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這個書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自己這一代人的成長道路和思想性格。
通過保爾的成長道路,小說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革命者在斗爭中百煉成鋼,這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通過揭示保爾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敢于戰勝任何艱難困苦的剛毅性格,小說形象地告訴青年一代,什么是共產主義理想,如何為共產主義理想去努力奮斗。革命戰士應當有一個什么樣的人生,這是小說的又一主題。保爾在憑吊女戰友娃蓮的墓地時所說的那段話,就是他的共產主義人生觀的自白,也是對小說這一主題的闡發: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可以這樣來概括小說的主題思想:人的一生應當像保爾那樣去度過。
3:小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本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杰作”。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全世界,她就是——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然而,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竟然畢業于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的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女士的自傳。她僅僅擁有19個月的光明。假如給她三天光明,她第一天想看讓她的生命變得有價值的人,第二天想看光的變幻莫測和日出,第三天想探索與研究。以一個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夠有三天的時間看到世界,將會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幫助過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藝術世界。
4:小說《大染坊》
《大染坊》講述的是陳壽亭這位印染業奇才的奮斗故事,清朝末年,山東周村。十五歲陳六子父母早亡,以討飯為業。但他心存善良,天資聰明,胸懷大志。要飯之余,愛去書棚聽說書,身受民間傳統文化浸染。在他要飯過程中,常常受到同樣窮困潦倒的瑣子叔的照顧,壽亭銘記在心,又偶然結識了苗海東……
他雖不識字,卻勇于創新,智計百出,深明大義,忠心愛國。可以說陳杰的《大染坊》既是個人奮斗的深情禮贊,也是一曲民族工業的悠長挽歌。
清朝末年的一個風雪之夜,乞丐陳壽亭佯裝凍昏,混入周村通和染坊。壽亭靠巧言令色,從劉師傅那里偷學手藝,然后辭掉了高傲的師傅,自己出任主槽兼經理,是年十五歲。通和染坊有了商界奇,才便漸成霸主。
七七事變之后,政府不事抵抗,濟南頓為孤城。韓復榘棄城逃跑。陳壽亭雖是才力非凡,但面對國家覆亡,只能付諸絕望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