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應》是由菲利普·津巴多所創作的一本書,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內容簡介: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是全球最具傳奇的真人實境實驗,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經典著作。197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監獄實驗”,引發了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以往對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實驗中,通過專門測試挑選了征募來的受試者,即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這些人被隨機分為獄卒和犯人兩組,接著被置身于模擬的監獄環境。實驗一開始,受試者便強烈感受到角色規范的影響,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況演變得過度逼真,原本單純的大學生已經變成殘暴不仁的獄卒和心理崩潰的犯人,一套制服一個身份,就輕易讓一個人性情大變,原定兩周的實驗不得不宣告終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書詳述其事,并結合從該實驗到伊拉克監獄虐囚案三十多年來的社會現象,深度剖析復雜的人性,透徹解釋“情境力量”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為什么優秀的美國女兵會對伊拉克戰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戲?為什么護士明知醫生處方超劑量,卻仍遵從指示開藥?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許,屬下卻惟命是從和變本加厲?在日常生活中種種社會角色劇本的規范與約束下,我們是否會像上帝最愛的天使路西法一樣,不知不覺地對他人做出難以置信之事,從而墮落成魔鬼撒旦。善惡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作者簡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畢業于耶魯大學,曾先后執教于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現為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榮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與 Richard Gerrig合著)兩書總銷量已逾250萬本。津巴多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現任斯坦福大學恐怖主義跨領域政策、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他編創了美國公共電視臺的獲獎節目《探索心理學》(Discovering Psychology),并在片中擔任主持人。2004年,他應邀擔任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美軍虐囚案的專家證人。由于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來在心理學研究和教學領域的杰出貢獻,美國心理學會特向他頒發了希爾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學終身成就獎。
社會科學工作者很少使用“善”、“惡”這樣的詞匯。大多數人更喜歡使用“暴力”、“攻擊性”這樣的詞,或使用價值中立的精神病理學術語,一套關于失調的話語系統。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不在此列。這位斯坦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在美國心理學會第18屆年會上對聽眾說:“心理學很少研究大問題。我們有各種回答小問題的高招。但我們從來不費心去研究大問題,F在是該研究研究像惡的本質這樣的大問題了。”
路西法曾經是侍奉于神右側的天使,在未墮落前任熾天使長的職務。他由于不肯跪拜圣子,不承認圣子的地位比天使高,而率領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舉起反旗,因失敗而墮落成撒旦。”--這一段在《失樂園》中提出過,在《神曲》中也有一筆描述。
圖書目錄:
第1章 邪惡心理學:情境中的性格轉換
第2章 星期日:突襲逮捕行動
第3章 墮落儀式正式開始
第4章 星期一:犯人叛亂
第5章 雙重麻煩的星期二:訪客和鬧事者
第6章 星期三:逐漸失控
第7章 假釋的權力
第8章 星期四:對峙時刻
第9章 星期五:淡出黑暗
第10章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意涵Ⅰ:性格轉換的煉金術
第11章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意涵Ⅱ:倫理學及拓展研究
第12章 社會動力學調查Ⅰ:權威、奉守與順從
第13章 社會動力學調查Ⅱ:去個人化、去人性化以及姑息之惡
第14章 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事件
第15章 讓系統接受審判:領導層的共謀
第16章 抗拒情境影響力,贊頌英雄人物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