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不棄的愛情
姚明和葉莉的愛情永遠是中國籃球的一段佳話,但當初姚明追求葉莉的過程可沒那么容易,要不是姚明的不舍不棄,也就沒有了后面的故事,而對愛情的堅持也造就了姚明更加純凈和光輝的男人形象。
由于同為上;@球隊隊員,姚明早在17歲便認識葉莉,可能是出于家庭教育的關系,姚明對葉莉這種善良純潔的女孩特別“來電”,但當時還只是懵懂的情懷。1999年姚明入選了蔣興權執教的國家隊,并且參加了當年的日本亞錦賽,與隊友一起拿到了冠軍。有了這樣一些底氣之后,姚明便開始計劃追求葉莉。當時中國男女籃的訓練場地就在一起,姚明在休息的時候總是向葉莉那邊張望,這被隊友和隊里的工作人員看在眼里,于是就有好心人想主動幫兩人牽紅線,但是從葉莉那里得到的回應卻是“嫌棄”姚明長得太高。
姚明很尊重葉莉的想法,但心里卻沒有放棄追求的念頭,知道葉莉喜歡吃哈根達斯冰激凌,姚明便跑到當時北京唯一的一家店買了一盒送給葉莉。這對于當時剛進國家隊的姚明來說,已經算是“下了血本”。2000年悉尼奧運會,姚明跟隨中國男籃出征,但由于中國女籃兵敗預選賽,葉莉只能留在北京看電視轉播。有心的姚明能體會到葉莉的失落,于是就在悉尼奧運會比賽期間收集了將近200個的各式各樣的奧運徽章,并且在當年葉莉生日的時候親自挑選出50個最好的,作為禮物送給了她。
在姚明一片赤誠的“攻勢”之下,葉莉在2001年終于開始接受姚明。轉過來的2002年,葉莉在訓練中受傷,當時已經去到NBA火箭隊的姚明悉心為葉莉聯系醫生,并且為葉莉的美國療傷之行打點好了一切。這段經歷更加夯實了兩個人的感情,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姚明和葉莉牽手出現在公眾面前,正式對外宣布了兩人的愛情。
“早產”的姚基金
在7月20日的退役新聞發布會上,姚明表示未來人生的一個規劃是慈善,當然做慈善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打理以他名字命名的姚基金。不過,在“姚之隊”負責人章明基的記憶里,姚基金卻是一個“早產兒”。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第二天“姚之隊”的工作人員就將電話打給了遠在大洋彼岸的姚明,姚明當時以個人名義共捐贈200萬元左右的善款。6月回到國內的姚明宣布成立姚基金,幫助災區進行校園重建。但實際上,如果不是汶川地震,姚基金應該是到北京奧運會之后才會誕生。這中間姚明其實前后已經準備了長達5年左右的時間,主要是學習基金運作的一些經驗,搭建負責團隊。突如其來的地震讓姚基金提前推出,因為姚明太想為災區出一把力了。
姚基金在成立之初,姚明為了把它做好,曾經親自向很多有經驗的人士請教,與他最親近、最有資格教他的便是火箭隊隊友穆托姆博,來自非洲的“穆大叔”曾為自己的祖國籌建了醫院,還賣掉了自己的豪宅募集善款,在慈善方面很有發言權,姚明便隔三差五給這位老朋友打電話,請教如何將基金運作得更好,幫助更多的孩子。
愛心是姚明做慈善的出發點。北京奧運會之后,姚明如愿前往汶川災區,而在去災區之前,姚明做了大量“備戰”工作。出于災區孩子在心理上可能受到創傷的考慮,姚明預先演習了很多遍,要跟這些孩子們說什么話,要用什么樣的語氣和表情說,等等。章明基回憶,那個時候的姚明似乎比之前參加奧運會還要緊張。一個世界級體育巨星能夠把事情想得如此細致和到位,的確讓人感動和欽佩。這也說明,姚明對于孩子們的愛完全是發自內心的。
如今,姚明不僅通過自己的基金為四川、甘肅、云南等地的貧困孩子們建立了希望小學,更重要的是,他還帶動了社會上一大批人參與到慈善事業中去,正如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給予姚明的評價——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已經超出了體育的范疇。
篇三:姚明的勵志故事
姚明1980年9月12日出生在當時著名的以籃球為職業的"亞洲第一夫妻"家里。第一夫妻指的是身高:父親姚志源身高2.08米,母親方鳳娣身高1.88米。但如果說姚明的成功都得益于身高,得益于父母的職業遺傳,那就錯了。其實姚明小時候對籃球并不喜歡,更談不上出色,是父母對姚明既順其自然又積極引導,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長,尊重他的職業選擇,對他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培養,才讓這顆體壇明星冉冉升起。
敦厚謙讓 樂于助人
姚明記憶中的樸素快樂的童年是在一條今天看起來又窄又短的公用走廊里度過的。上海住房緊張,他家住的是那種12平方米加6平方米的一室半型集體宿舍。公用地方小,勢必多了那種小伙伴間的摩擦。姚明小時人高馬大,但與同伴玩不但沒占便宜反而吃虧。一次,鄰家孩子向姚明母親告狀,說姚明欺侮他,母親便批評兒子,姚明也不解釋。后經過了解,母親知道不是這么回事。這時有鄰居說:"姚明這么單純老實,長大要吃虧的。"母親則說:"我相信姚明以誠待人,別人也會對他好的。"以后母親碰到什么事就都先問清楚,并經常教導姚明為人要寬厚大度,還告誡說:"你被別人欺侮,總有講理的地方。千萬不要別人不對,你也跟著不對。"
父母的教育使姚明敦厚謙讓。學校每次組織春游,他都讓座給弱小的同學,自己總是站在車后。小學四年級時他長到了1.70米,先是自己班里的高玻璃窗歸他擦拭,到后來任何老師、同學都可以對他說:"姚明,你幫忙擦一下我們教室的高玻璃窗!"他總是樂意地答應,從不斤斤計較。最后他"承包"了整所學校所有的高窗戶。這種敦厚善良在球場上也不時地顯現出來。
姚明小時候就有很強的榮譽感,排在隊伍后面的他在國歌聲中一臉羨慕地望著前面的少年升旗手將國旗徐徐升起。這種榮譽感也是促進姚明拼搏的動力。
循序漸進 不驕不躁
姚明小時候成績一般,小學一年級參加運動會才第一次投籃。在籃球架前,老師問:"同學們,投籃比賽讓誰投好呀?"其實目光已經投向姚明。誰都知道姚明父母是籃球運動員。同學們異口同聲地推舉姚明。姚明兩手捧著籃球,屏住呼吸,心怦怦跳,也許是緊張,他沒投中,籃球有氣無力地碰了一下籃板,落在地上蹦到一邊。他平生第一次投籃就在同學的期待中失敗了。而另一個小朋友用俗稱的"倒馬桶"業余動作倒準確投進了。姚明尷尬得滿面通紅。姚明其實并不喜歡籃球,他像一般的男孩一樣喜歡槍,喜歡看書,尤其愛看地理方面的書,甚至還對考古發生興趣。他還愛做航模,愛游戲機?傊,他愛好廣泛。
為籃球事業拼搏一生的父母,身上帶有傷病,一開始并不想兒子子承父業。父母還是想讓他讀個好學校,考重點中學?梢哉f,父母在姚明9歲那年送他去徐匯區少體校練籃球,無非是想沾打球的光考學校時加幾分。
從此,每當休息天或課余時,父親就在宿舍前的舊車棚邊與孩子玩籃球。父親做了個籃球網,投進了便買小玩意兒獎勵他。再看姚明,未滿14歲身高近2米。就身高來說是打籃球的好料。因此,父親也著意對兒子進行培養。漸漸地,籃球給姚明帶來越來越多的成就感。他也越來越發覺其中的魅力。
徐匯區少體校分尖子、重點、普通三種班。姚明一開始在普通班,每天只有5元錢補貼。人高馬大的籃球隊員對父母的經濟壓力是很大的。他家境貧寒,父母兩人的收入只有100元,只能節衣縮食省給兒子。姑姑帶來的雞,他一下子能吃1只,蛋一口氣能吃6個。為了給兒子補充營養,父母到處托人弄牛奶票。
剛到少體校時的姚明,除了身高,沒別的優勢。但他有一個很大的優點:認真。憑著這點,他的天賦一點點得到開拓,很快從普通班跳到重點班再到尖子班。
指導切磋 走向世界
父母對姚明比較低調。姚明在少體校的訓練中由于認真刻苦,不久便成為一顆少年新星進入了上海市少體校。這時媒體要采訪姚明,母親拒絕了。母親認為媒體的宣傳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她希望兒子腳踏實地而不是在媒體的夸耀中飄飄然。也應該說姚明正碰上好時候:體改風起云涌,全國籃球賽專業聯賽從12座城市開始,CBA誕生。1996年姚明16歲,上海東方籃球俱樂部正式成立,有了高水平外援,對幫助姚明提高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父母也是姚明最好的老師。看球賽時,一家三口圍著討論技藝。一次,看了一場北京隊的比賽,打單濤和巴特爾的"雙塔"戰術。姚明記得單濤有一個動作,是用肘直接架著別人上去的。母親說,你要學學這種動作,要學會利用自己的身體。后來姚明回憶說:"母親的話提醒了我,至少我會用肘了。這樣我的進攻性比較強了。"
父母經常指點姚明。東方男籃主場比賽,父母每場都去,在球場可以與兒子聊一會兒,探討球藝。打客場,父母坐在電視機前,討論著兒子的球藝。對兒子防守、進攻、打球態度一一細評。2001年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期間,前幾場姚明發揮得不好,父母便在電話里安慰他、鼓勵他。
姚明于1997年八運會開始了他的籃球生涯。從CBA聯賽到亞錦賽、奧運會,南征北戰四處奔波。每年就幾天在家里,他不要父母休假陪他,而是一個人在家睡覺。母親知道兒子最需要的是睡眠,也就由他去了。春節也就是在家吃頓年夜飯,年初一就得趕回去。可以說,姚明的每一步成長,都有父母的心血。
父母、老師、教練對姚明的培養是量體裁衣式的,從單獨為他設計訓練方案到不忙于讓他過早進入NBA,他們不急于求成而又嚴格要求的科學方法,都表明了順其自然而又積極引導的策略。正是這些鑄就了他一連串扎實成長的足跡:16歲進上海男籃,17歲出戰八運會,19歲進國家隊,21歲被NBA選為狀元秀,成為休斯頓火箭隊主力。
在雅典奧運會上,姚明成了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旗手,有多少人在呼喚:“姚明,姚明,中國人,了不起!”這時的他是多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