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當今時代我們并不缺音樂的灌溉,好的音樂也層出不窮?赏切┳顬榇騽尤说木褪勵志的歌曲了,他總是會在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激勵著我們。下面便是YJBYS的小編為大家找到的勵志歌曲《我要的世界》賞析。希望能給大家以鼓勵!
歌詞
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看看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獨的轉個不停
春風不解風情
吹動少年的心
讓昨日臉上的淚痕
隨記憶風干了
抬頭尋找天空的翅膀
候鳥出現它的影跡
帶來遠處的饑荒
無情的戰火依然存在的消息
玉山白雪飄零
燃燒少年的心
使真情溶化成音符
傾訴遙遠的祝福
唱出你的熱情
伸出你的雙手
讓我擁抱著你的夢
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
讓我們的笑容
充滿著青春的驕傲
為明天獻出虔誠的祈禱
誰能不顧自己的家園
拋開記憶中的童年
誰能忍心看那昨日的憂愁
帶走我們的笑容
青春不解紅塵
胭脂沾染了灰
讓久違不見的淚水
滋潤了你的面容
歌曲簡介
《明天會更好》是臺灣近代流行歌曲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單曲。《明天會更好》集合臺灣地區樂壇眾多巨星合唱的空前創舉,加上朗朗上口的旋律,使這首歌大受歡迎,專輯在短短幾個月內便在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售出25萬張以上,成為公益歌曲的典范。
歌手介紹
卓依婷,1981年10月2日出生于臺灣新北市新莊區,自幼聰明好學,3歲拜師學歌,5歲開始登臺表演,因聽眾年齡層次跨越度之廣,被命名為大眾型歌手。
卓依婷以唱臺灣歌曲出名,對于臺灣流行歌的伴唱帶,卓依婷翻唱過600首以上的國語與臺語歌。歌曲風格迥異,以柔情甜歌為主。
1995年在閩南語連續劇演出,并成為當時的童星演員。1995年開始走進大陸,靠翻唱當時在臺灣流行的口水歌打開知名度,專輯都在大陸及東南亞等地發行。
2002年個人宣布復出,2008年12月8日,發行原創賀歲專輯《好春天》,并在廣東舉辦簽售會。2011年4月同名全新專輯《卓依婷》正式發行。
創作背景
1984年非洲埃塞俄比亞發生饑荒,為援助饑民,美國歌手以稍早英國群星合唱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公益單曲為藍本,由流行音樂之王邁克爾·杰克遜發起,組織,組成USA For Africa、并推出了由邁克爾·杰克遜和萊昂納爾·里奇共同譜寫,后由邁克爾·杰克遜獨自填詞完成的歌曲《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專輯版稅捐作賑災用途,回響極為熱烈,并募得巨款,流風所及,世界各地多有仿效者。
1985年恰逢臺灣光復(結束日本殖民統治)40周年,1986年則是“世界和平年”,《明天會更好》的創作初衷即是模仿《We Are The World》“群星為公益而唱”的形式,呼應世界和平年的主題、并紀念臺灣光復40周年!睹魈鞎谩费娜A人歌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打破了簽約的限制。專輯制作單位以“明天基金會籌備會”的名義,邀集臺灣當時最知名的唱片公司,包括飛碟、喜瑪拉雅、新格、歌林、滾石、鄉城、寶麗金、麗歌等公司參與這張專輯,并由各家唱片公司競標發行權。專輯售出的盈馀,系由后來標得專輯發行權的藍與白唱片公司捐給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消基會籌募新臺幣600萬元的基金,作為公益之用。
“紀念臺灣光復40周年”的主題在歌曲發行之后,反而很少被提及。這可能與發行時間一再推延、錯過了1985年10月25日的“臺灣光復節”有關。《明天會更好》的公益訴求,遂變得更模糊、分歧。當時臺灣唱片市場的盜版、盜錄問題十分嚴重,加上曾有媒體以“海盜王國”形容臺灣生產名牌仿冒品的猖獗情形,對臺灣的國際形象傷害頗大,故“反盜版”、“反盜錄”、“反仿冒”也成為許多參與歌手強調的主題。專輯發行之后,由于消基會和政府當局查獲許多《明天會更好》的盜版與仿冒版本,媒體報導頗多,消基會與政府不斷藉機強調“反盜版”的重要,故后來媒體提及此曲,幾乎都會一并提及“反盜版”的訴求。但據當時參與創作的張大春回憶,“反盜版”并非這首歌的原始創作動機。
根據當時參與的創作人回憶,這首歌的作詞者之所以多達7位,是因為羅大佑的歌詞版本被認為“主題意識過于灰色消極”,不能全盤采用。錄唱前夕,主辦單位邀集許多音樂界、文化界人士,各自貢獻詞句,以羅大佑的版本為主,逐句修潤,才共同完成最終的歌詞定稿。
影響
當年,20余家公司歌手參與《明天會更好》,各家公司無不希望取得發行權,值得一提。即使競爭激烈,大家卻大大方方在國聯飯店坐下來,采取公開招標,最后由藍與白公司高價標得。雖然當時的本土公司今天幾乎全數遭國際五大吞并,僅存“滾石”、“麗歌”,但“藍與白”僅此一役足以歷史留名。
《明天會更好》集合臺灣地區樂壇眾多巨星合唱的空前創舉,加上朗朗上口的旋律,使這首歌大受歡迎,專輯在短短幾個月內便在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售出25萬張以上,成為公益歌曲的典范。總之,1985年的《明天會更好》,無論就動機、調度、制作、詞曲、演唱、發行,都認為那已是臺灣歌壇絕無僅有的一次絕響!
《明天會更好》完成后,曾被中國國民黨借用為當年度的選舉口號“要一個更好的明天”、并用作大選主題歌曲,這和發起人“不會把這首歌授權給任何公益以外用途”的初衷不符,遂引起“遭到政治利用”的批評。羅大佑、張大春等人后來公開提及此事,皆對此曲遭到“政治利用”極為不滿。羅大佑當時已經赴美辦理移民,因為這個事件更下定決心遠離臺灣歌壇,直到1988年臺灣解除戒嚴之后,才重新返臺發行個人專輯。
1985年,在香港TVB的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的完場階段,由梅艷芳、張學友、譚詠麟等當時香港最負盛名的歌手全體合唱由林振強填詞的勁歌金曲版的《明天會更好》。
1987年,香港TVB推出類似《明天會更好》的《地球大合唱》,邀集群星為公益獻唱,兩者常被相提并論。2001年,臺灣“金曲獎”發起反盜版運動,邀請羅大佑制作“2001明天要更好”主題曲;2003年為防治SARS,鼓勵民心,召集80余位歌手制作《手牽手》合唱作品,也都能見到當年《明天會更好》的影響。
1990年代,中國大陸的中小學老師更經常把《明天會更好》列為歌唱比賽的指定曲。
2003年,臺灣歌壇再次集結合唱防疫之歌《手牽手》,雖然背后由財團支持,出發點與目的都與《明天會更好》截然不同,但同樣做為各家歌手難得合作的公益歌曲,自然會形成比較。詞曲意境、歌手配置、制作水準能否超越前作?尤其是若干年后,能否做為2003年的時代印記,考驗著今天流行樂壇的才情與調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