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禮儀的重要性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范。禮儀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
涉外禮儀的重要性 篇1
人們在創造優美物質環境的同時還應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生活的意義在于不斷創造和進取。同時,還應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表現、欣賞和發展自己,從中享受無盡的樂趣。一個人能否對現實社會或周圍環境有良好的、積極的適應是衡量他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標準。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們認識到應該積極適應社會,自覺參與社會活動,改造、變革社會環境,促使社會發展進步,同時改造、發展和實現自我。
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
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
如果分類,可以大致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會禮儀、涉外禮儀等幾大分支。因為禮儀是門綜合性的學科,所謂的幾大分支,又是相對而言。各分支禮儀內容都是相互交融的。
禮儀的主要功能,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系;還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從單位的角度來說,可以塑造單位形象,提高顧客滿意度和美譽度,并最終達到提升單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
涉外禮儀的重要性還在于能夠改變在工作事業的狀態。
除了生活與休閑,我們還常常處于工作的狀態。工作是否順利,也必定會影響生活的質量。因此,好的工作狀態不僅使人身心愉悅,還能帶來許多積極的正面力量。既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為企業和個人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實惠。所以,在工作中,更需要禮儀去規范我們的行為。打電話的時候,懂得禮貌用語;見面的時候,合理的自我介紹;宴請的時候,突顯主人的熱情與尊重;饋贈禮物的時候,既大方又體貼……這些良好的涉外禮儀無形之中就帶來了商業上的契機與機遇,更能贏得他人的贊賞與尊重。
當我們與同事們發生沖突,與上級領導產生矛盾,對企業有著不滿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受到嚴重地影響,感覺一切都不順心如意。如果不能及時解除心理障礙,長時間下去,對個人的身心也會產生嚴重地損害。涉外禮儀就像調和劑一樣,能夠很好地調節,我們工作的狀態,用科學合理地方法做好人際溝通與交流,及時地處理心理上的矛盾與疑惑,用理性的眼光去發現工作中的樂趣與精彩。
生活在現代社會,擁有良好的禮儀,無疑會增加我們的處世資本,提高做人的價值與交際效果。禮儀雖是生活小節,但優雅的行為舉止、得體的儀態和言語、真摯的情感和規范的禮儀,無疑是構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也是成功的重要基石。所以,學習涉外禮儀,不僅是時代潮流,更是提升競爭力的現實所需。
涉外禮儀的重要性 篇2
從國際交往的角度來看,宏觀上的涉外禮儀規范有尊重為本、強調自尊自愛、尊重自己的職業和尊重自己的單位及善于表達等幾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國際交往涉外禮儀規范中有一套既定需遵守的國際慣例或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而這些慣例與每一個國家的傳統禮儀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或是有著很大的差異的。就拿中國來說,雖說我國擁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明及禮儀文化,但從國際角度來看,中國禮儀與國際交往的禮儀仍有差異。如:中國傳統禮儀講求親密無間,而國際禮儀則強調關心有度,不可深入打探或涉及個人隱私問題。具體可體現在涉外交往的“五不問”和“三聲”,所謂五不問,就是一不問收入,二不問年齡,三不問家室婚姻,四不問健康狀態,五不問個人經歷;而“三聲”則是來有迎聲,問有答聲,去有送聲。所以,如果不懂涉外禮儀規范而單從本國的禮儀角度出發很可能會造成摩擦與不必要的沖撞。
涉外禮儀的重要性 篇3
從宏觀意義上講,涉外禮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地位。一個國家的公務人員、涉外工作人員,在涉外公共場合的舉止,不僅僅是一種私人行為,更會產生一定的對外影響。一個公司、企業、社會團體的代表在對外場合的言談舉止,不僅關系到本公司、本社團的形象,影響到賣賣、交易的成敗,有時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榮譽。
從個人角度來講,涉外禮儀不僅代表個人的形象和素質,還是文化修養、精神面貌的重要表現。例如,我國的首位外交官周總理,便是上述方面的重要典范。他在多次外交場合中,運用自身淵博的知識和靈活的頭腦,不僅維護了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和地位,還得以使自身的素質、修養得到良好的體現。作為新中國最偉大的外交官,他對于外事禮儀極為重視,很多重要來訪外賓的接待方案和計劃他都會親自審閱過問。他淵博豐富的涉外知識,瀟灑自如的風度,至今仍為廣大中國人民所稱頌。
從文化層面,涉外禮儀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沖突。禮儀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蘊含著禮儀,禮儀是文化的重要變現。學習掌握涉外禮儀可以在國際場合中有效地減少由于地區、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誤會、矛盾、隔閡,為國際經濟、文化、教育等交往活動提供便利。
涉外禮儀的由來: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范,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解禮儀的起源,有利于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范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于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于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擴展而為人,更其后而為吉、兇、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里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于法庭的規定。在西方,“禮儀”一詞源于法語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為了保證法庭中活動的秩序,將印有法庭紀律的通告證發給進入法庭的每個人,作為遵守的規矩和行為準則。后來“Etiguette”一詞進入英文,演變為“禮儀”的含義,成為人們交往中應遵循的規矩和準則。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于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范,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并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后,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
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在中華文化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和信息共享的網絡化把現代人領到了一個無限伸展而又不斷濃縮的空間,這就是地球村。在這個有著60億居民的村莊里,交往和溝通日益頻繁,說服和理解越發重要,其中,作為公關“第一印象”的禮儀就更顯得不可或缺。禮儀修養,不僅是人們必備的基本素質,而且是社會交往、商務活動和其他各項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涉外禮儀的重要性 篇4
1、講究儀表與衣帽整潔,面、手、衣履要潔凈。
男子的頭發、胡須不宜過長,應修剪整齊。指甲要經常修剪,一般與指尖等長,不留污垢,保持手部清潔,若手部有疾癥或疤痕要戴手套。衣著要整潔筆挺,不能有褶皺,鈕扣均應整齊,褲扣不能在室外或公共場合整理。襯衣一般為白色硬領,袖與下擺不露出外套,并放入褲內。要按交際場所或交際需要著裝。禮服、領帶或領花應結好,佩戴端正,并備潔凈手絹與梳子。皮鞋應擦亮。不要在人前做剔牙、摳鼻、掏耳、剪指甲、搔癢等不雅的小動作。也不要在人前打哈欠、伸懶腰、打噴嚏、擦鼻涕、咳嗽,打噴嚏時應用手帕、餐巾紙捂口鼻,面向一旁,避免發出大聲響。
舉止大方得體,態度和藹端莊,精神飽滿自然,言行檢點。站、坐、走都要符合常規,任何失禮或不合禮儀的言行者會被視為有失體面。
說話客氣,注意身份。說話時神情衿持和藹,面帶微笑。隨便與人攀談是失禮行為,萍水相逢,應在有人介紹后方可交談。
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攪、影響別人,尊重別人。不隨意指責別人或給別人造成麻煩或不便。發表議論與指責別人會被認為缺乏教養。在圖書館、博物館、醫院、教堂等公共場所都應保持安靜。在隆重的場合,如舉行儀式、聽講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肅靜。
守約遵時。這是國際交往中極為重要的禮貌。參加各種活動,應按約定時間到達。過早抵達,會使主人因準備未畢而難堪;遲遲不到,則讓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過久而失禮。因故遲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萬一因故不能應邀赴約,要有禮貌地盡早通知主人,并以適當方式表示歉意。與人約會不能失約,不能超時。失約和超時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承諾別人的事情不能遺忘,必須講“信用”,按時做好。
2、禮貌用語禮貌用語是禮儀的表現形式,能傳達愛心與禮節,使說話人更被人敬重。
“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在國際交往中要經常使用:
“請”。幾乎任何需要麻煩他人的事情,都應該說“請”。
“謝謝”。只要別人為你做了什么,都應該說聲“謝謝”,包括家人或關系密切的朋友。
“對不起”。凡是不小心妨礙或干擾了別人,都要說“對不起”。
“再見”。“再見”不僅是同事、朋友、家人之間相互告辭時的禮貌用語,也是陌生人之間接觸后相互告辭時的禮貌用語。
3、尊重隱私在國際交往中,尊重隱私也是重要的禮儀規范。
尊重隱私,要堅持以個人為交往對象的禮儀原則。如:給一家人中的某個人幫了忙或送了一份禮物,這行為本身也僅是對某個人而言才有意義,除受惠人會表示感謝外,其他家人一般不會因此而致謝,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尊重隱私,不能侵犯屬于個人的空間與領域。一家人同住一棟房子里,各個房間便是每個家庭成員自己的天地,不敲門,不經允許,便不能突然闖入。拜訪他人家庭、前往他人家庭、前往他人辦公室洽談,都須預先約定。
尊重隱私,在交談中應回避涉及個人隱私的任何話題。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五不問”:一不問年齡;二不問婚否;三不問去向;四不問收入;五不問住址。
4、女士第一“ladies first”即女士第一或女士優先,這是國際禮儀中很重要性的原則。
女士優先的核心 是要求男士在任何場合、任何情況下,都要在行動上從各個方面尊重、照顧、幫助、保護婦女。在社交場合遵從女士第一的原則,可以顯示男子氣質與紳士風度。
男女同行時,男子應走靠外的一側。不能并行時,男士應讓女士先行一步。在開門、下車、上樓或進入無人領路的場所、遇到障礙和危險時,男士應走在女士前面。乘坐計程車或其他轎車時,應讓女士先上車;下車一般是男士先下,然后照顧女士下車。在門口、樓梯口、電梯口及通道走廊遇到女士,男士應側身站立一旁,讓其先行。在需要開門的場合,男士應為女士開門。
在社交聚會場合,男士看到女士進門,應起身以示禮貌;當客人見到男女主人時,應先與女主人打招呼。
就餐時,進入餐廳入座的順序是,侍者引道,女士隨后,男士“壓陣”。一旦坐下,女士就不必再起身與別人打招呼,而男士則需起身與他人打招呼。點菜時,應先把菜單遞給女士。女士在接受男士的禮讓時,不能過分靦腆與羞怯應面帶笑容道謝。
5、不卑不亢國際交往中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應是平等的關系。
中國人與外國人交往時不卑不亢,這也是國際禮儀的重要原則。國際禮儀中的不卑不亢原則,最重要的是保持人格平等,因為“卑”和“亢”都是置對方或置自身于不平等位置上的交往態度。“卑”有損自身人格甚至國格;“亢”則顯得虛張聲勢,也有傷對方的自尊。要做到“不卑不亢”,應注意:
不能對對方有金錢與物質利益上的希望和企圖。“心底無私天地寬”,雙方的人格就平等互利了。我方無所企求而心地坦然,對對方無需戒備則輕松自如,這樣的交往自然分不出尊卑。如果一味希望對方擔保子女出國或獲得其他物質上的好處等,就很難堅持此項原則。
要有為國家和民族爭氣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涉外交往中尤其重要。
實事求是,不過謙,不說過頭話。以宴請為例,中國人請客,即使是相當豐盛的一桌,主人也會對客人說:“今天沒什么好菜,請隨便吃點 ”。西方人則相反,不管飯菜質量如何,主人都要自我夸贊:“這是本地最好的飯店”,“這是我的拿手好菜”,目的在于表示誠意。同樣,中國人到別人家作客經常客氣有余,主人問客人是否再添飯,客人說不用不用,實際上也許并未吃飽。西方人作為賓客赴宴,說不吃不喝時則是真的,絕不是客氣。所以,在國際交往中,客氣與謙虛都不能過分。
6、入鄉隨俗入鄉隨俗,是國際交往中的一條很重要的禮儀原則。
出國或在國內接觸外賓,都要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與禮節。由于不同國家的社會制度差異,文化習俗有別,思維方式與理解角度也往往差別較大。因此,每到一個國家或接待來自某一國的客人,都要事先了解該國的禮俗,即使相當熟悉的友人,也應注意基本禮儀。在交往中相互尊重,謹慎從事不能不拘小節或超過限度。如美國人有三大忌:一是忌有人問他年齡;二是忌問他所買東西的價錢;三是忌在見面時說:“你長胖了”。這是因為:前兩忌是個人私事,不喜歡他人干涉,后一忌是美國有“瘦富胖窮”的觀念。
涉外禮儀的重要性 篇5
涉外交往禮儀的基本原則有三點:
第一:接受對方。
所謂接受對方就是你跟別人打交道時,如果不是原則問題,不是什么國格、人格、黨紀、國法大是大非的問題,一般性溝通,要有這樣一個理念:客人永遠是正確的,客人沒有錯,不要尋釁滋事,找別人毛病。
第二:重視對方。
欣賞的重視,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賞的重視不是找人家毛病。有人也重視他找人家毛病。那天一個同志跟我講了,說金老師你挺精神,但你有個問題,你背比較駝。我說我沒辦法,我這出過車禍,我腰直不了。“那你牙比較黃。”把我氣壞了,我說“我又不咬你,關你甚事?”你不能讓人家不高興。我們這里說的重視是欣賞,比如接過名片一定要看,為什么欣賞?為什么客人來了要“坐、請坐、請上坐”?欣賞,為什么要使用尊稱?欣賞。
第三:贊美對方。
有一位著名的行為科學家,美國著名的學者喬治枚奧先生說過,“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發現別人的優點,實際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說明你寬容,說明你謙虛,說明你好學”,他強調這個。所以我們在涉外交往中,你在適當的情況下,要善于發現別人的所長。
涉外禮儀規范
由于外商的很多習慣與國人不同,所以在拜訪外商之前,必須熟練掌握以下幾條禮儀規范:
1.有約在先
拜訪外商時,切勿未經約定便不邀而至。拜訪的時間一般在上午十時或下午四時左右。盡量避免前往其私人居所進行拜訪。在約定的具體時間通常應當避開節日、假日、用餐時間、過早或過晚的時間,及其他一切對對方不方便的時間。若因事急或未有約定又必須前往,盡量避免在深夜打攪對方,萬不得已在休息時間約告對方,見面首先應立即致歉意,再說明打擾的原因。
2.守時踐約
應邀到外商家中拜訪、作客,應按主人提議的時間準時抵達,過早過晚均不禮貌。這不只是為了講究個人信用,提高辦事效率,而且也是對交往對象尊重友好的表現。萬一因故不能準時抵達,務必要及時通知對方,必要的話,還可將拜訪另行改期。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記住向對方鄭重其事地道歉。
3.進行通報
進行拜訪時,倘若抵達約定的地點后,未與拜訪對象直接見面,或是對方沒有派人員在此迎候,則在進入對方的辦公室或私人居所的正門之前,有必要先向對方進行一下通報,經主人允許后方可進入。若無人迎候,可敲門或按鈴(但敲門聲音要輕,按鈴時間不宜過長)。無人或未經允許,不得擅自進入。
4.登門有禮
切忌不拘小節,失禮失儀。當主人開門迎客時,務必主動向對方問好,互行見面禮節。倘若主人一方不止一人之時,則對對方的問候與行禮,必須在先后順序上合乎禮儀慣例。標準的做法有二:其一,是先尊后卑。其二,是由近而遠。在此之后,在主人的引導下,進入指定的房間,切勿擅自闖入,在就座之時,要與主人同時入座。倘若自己到達后,主人這處尚有其他客人在座,應當先問一下主人,自己的到來會不會影響對方。為了不失禮儀,在拜訪外國友人之前,就隨身攜帶一些備用的物品。主要是紙巾、擦鞋器、襪子與爽口液等,簡稱為“涉外拜訪四必備”。入室后的“四除去”是指帽子、墨鏡、手套和外套。
5.舉止有方
即使所談事情需要時間很短,也不要站在門口談話;若主人未邀請入室,可退至門外,進行室外交談。室內談話若時間較短,不必坐下,事畢不宜逗留,若談話時間較長,可在主人邀請后入座。
在拜訪外國友人時要注意自尊自愛,并且時刻以禮待人。與主人或其家人進行交談時,要慎擇話題。切勿信口開河,出言無忌。與異性交談時,要講究分寸。對于主人家里遇到的其他客人要表示尊重,友好相待。不要在有意無意間冷落對方,置之不理。
若遇到其他客人較多,既要以禮相待,一視同仁。切勿明顯地表現出厚此薄彼,而本末倒置地將主人拋在一旁。在主人家里,不要隨意脫衣、脫鞋、脫襪,也不要大手大腳,動作囂張而放肆。
對主人準備的小吃,不要拒絕,應品嘗一下;準備的飲料,盡可能喝掉。無主人的邀請或未經主人的允許,不得隨意參觀主人的住房和庭院,在主人的帶領下參觀其住宅,即是最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觸動除書籍、花草以外的室內擺設或個人用品。
對主人家的人都應問候(尤其是夫人或丈夫和孩子),主人家的貓狗不應表示害怕或討厭,更不要去踢它或打它。
6.適可而止
在拜訪他人時,一定要注意在對方的辦公室或私人居所里停留的時間長度。從總體上講,應當具有良好的時間觀念。不要因為自己停留的時間過長,從而打亂對方既定的其他日程。事先未有約定的,談話時間不宜過長。
在一般情況下,禮節性的拜訪,尤其是初次登門拜訪,應控制在一刻鐘至半小時之內。最長的拜訪,通常也不宜超過兩個小時。有些重要的拜訪,往往需由賓主雙方提前議定拜訪的時間和長度。在這種情況下,務必要嚴守約定,絕不單方面延長拜訪時間。
自己提出告辭時,雖主人表示挽留,仍須執意離去,但要向對方道謝,并請主人留步,不必遠送。在拜訪期間,若遇到其他重要的客人來訪,或主人一方表現出厭客之意,應當機立斷,知趣地告退。離開時,應有禮貌地向主人表示感謝。
涉外著裝禮儀
在涉外交往中,一個男人一個女人的著裝禮儀,有一種規范性的說法,兩句話:“女人看頭,男人看腰”。
女人看頭是看什么呢?
看發型,比如染不染色,長度如何等等。像我們服務行業,政府機關一般公務員是不染彩色發的,除非把花白的頭發染黑。另外頭發不宜過長,作為女性,一般工作崗位上不長于肩部。有同志講了,長于肩部如何?長于肩部要做技術性處理,盤起來、挽起來、梳起來,不能隨意披散開來。道理很簡單,年輕姑娘的一頭飄逸的長發是很有一些魅力的,你這兒一甩,沒準附近的每一個人就暈了。
“男人看腰”,看什么呢?
不是看我們腰粗不粗,也不是看腰帶是什么品牌,而是看這樣一個細節,腰上掛不掛東西。我們說句涉外交往中的行話,一個有社會地位的人,一個有層次的人,在大庭廣眾之前腰上是不掛任何東西的。你見過普京總統腰上掛手機嗎?你見過安南腰上有一串鑰匙嗎?
涉外西裝禮儀
在涉外交住中,穿西裝要注意兩個比較典型的禮儀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不能穿白襪子。
在比較重要的場合穿西裝的話,最佳的要求是襪子跟皮鞋一個顏色,至少是深色,絕對不是白色,除非是白皮鞋,否則將產生巨大的反差。在很多國家深色西裝是正裝,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間夾雙白襪子他們稱為“驢蹄子”,反差太大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袖子上的商標要拆掉。
中國人穿西裝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錯誤,就是袖子上的商標一般不拆掉。我們現在買來的西裝都會有一個比較醒目的商標,但是實際上那是西裝的封條,按照慣例你買來西裝之后,服務生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替你把商標拆掉,啟封了,開始用了。
很遺憾我們國內很多服務生對此不是很了解,也有人知道了不干,久而久之,害得我們不少弟兄,誤認為袖子上有一橫是名牌的標志。君不見經常有人走路時,有意做屈臂挺進狀,要露一手,那么此點是不合慣例的。
【涉外禮儀的重要性】相關文章:
關于涉外禮儀的重要性07-22
涉外禮儀的重要性3篇09-13
涉外的基本禮儀06-12
涉外禮儀的概念06-30
涉外的廣告禮儀06-30
涉外禮儀常識03-31
涉外宴會禮儀精選06-12
涉外禮儀知識04-23
涉外禮儀知識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