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教案匯編九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從找尋薔薇花叢的食物關系開始,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聯——食物鏈。
2、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3、經歷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提高歸納綜合的思維能力,注意在討論分析活動中及時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
教學重點:
學會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教學難點:
畫、找食物鏈。
教學準備:
薔薇花叢的動植物卡片(背后粘有小磁釘)、學生用的活動手冊、跟食物鏈有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薔薇花叢的食物鏈
1、出示在薔薇花叢中我們發現的動植物卡片(圖或文字)。上節課我們在薔薇花叢中發現了許多動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蟲、瓢蟲、西瓜蟲、鳥等,根據學生的回答逐個出示動植物的卡片。
2、這些小動物它們吃什么?(薔薇、土壤里的腐殖質、小草等,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逐個出示這些卡片)
3、你能用箭頭表示它們之間的食物關系嗎?
一生上臺用箭頭直接在卡片之間畫出它們的食物關系,其余學生在自己活動手冊上用箭頭畫出它們之間的食物關系。
4、分析這條食物鏈。
(1)仔細看看上面的箭頭圖示,你有什么發現?生物之間這樣一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稱為食物鏈。
(2)認識生產者和消費者。
人們根據食物鏈中不同生物的食物來源,把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產者,把吃別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費者。你認為上面這條食物鏈中,誰是生產者,誰是消費者?薔薇花叢中的動植物哪些是生產者?哪些是消費者?
5、寫出薔薇花叢中的其他的食物鏈。
二、水田里的食物網
1、出示水田的圖片。水田里有許多動植物,我們來看看吧!課件出示水田里的生物,他們在水田里觀察到了哪些動植物?認識這些生物。
2、閱讀調查報告,看看他們畫出了哪些食物鏈。點擊出示箭頭。
3、他們還有哪些食物鏈沒有畫出來。你能補畫上去嗎?學生在自己的書本上試著畫出食物鏈。請一生說說沒有畫出的食物鏈,師點擊鼠標出示其余的食物鏈。
4、認識食物網。
回頭看看水田里的食物鏈,你們有什么新發現嗎?教師用課件隱去水田里的動植物圖片,留下這些箭頭。像這樣錯綜復雜呈網狀的食物鏈就組成了一個食物網。
三、課后拓展
1、森林里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出示其他的一組生態群落系統(森林群落圖),在這個森林里生活著許多生物,你能找出其中的食物聯系,畫成食物鏈嗎?它們的食物聯系是否也組成了一個食物網?
2、你還能找出像水田、森林這樣的生態群落嗎?
科學教案 篇2
【單元分析】本單元共有八個課題,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觀察研究熱和熱傳遞現象,后半部分則重點探究由熱引起的燃燒現象。“熱”部分的主要活動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熱源,我們的身體可從哪些途徑獲得熱能;觀察熱傳遞的過程;感知不同材料物體的傳熱速度;選擇使用合適材料控制熱傳遞的速度等。“燃燒”部分的主要活動有:觀察燃燒現象;探究燃燒與溫度和空氣的關系;了解人類對火的利用;學習如何安全用火等。
【課時分析】本課教學內容非常有趣,對學生的思維發展也非常有益。教學中安排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蠟燭能燃燒多久,第二課時教學怎樣讓蠟燭繼續燃燒。第一課主要安排兩個探究活動,蠟燭在杯子里熄滅上節課學生做出了這樣的解釋:杯子里的氧氣被燃燒完了。真的是氧氣被燃燒完了嗎?這節課的探究就從這里開始。探究活動一:用一個玻璃杯罩在一支點燃的蠟燭上,計算蠟燭在杯內燃燒的時間有多長呢。這部分的教學教師著重于數據的處理上。探究活動二:分別在2個杯子和1個杯子中,比較兩支長短不同的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這部分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觀測與現實的矛盾沖突,從而不斷地進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認識。教學的拓展安排2個小實驗,在鐘罩里,兩支長短不同的蠟燭會怎樣?如何才能使蠟燭繼續燃燒呢?實驗結果出乎學生意料之外,學生帶著問題結束這一課的學習,并為第2課時作鋪墊。
【課時目標】
1、經歷一個對蠟燭會熄滅與保持蠟燭燃燒的探究活動過程;
2、經歷一個不斷否定與糾正自己的推測的思維過程;
3、能夠設計一些實驗解決自己不斷產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實驗報告;
4、使學生明白杯子里的蠟燭熄滅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氣不足;
5、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思路】
1、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測,作出假設,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形成認識、鞏固認識、否定自己不正確的認識、形成新的正確認識的科學思維過程。
2、教學對象五、六年級的學生,教師要盡可能地壓縮自己的活動,留較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研究。
3、努力使學生在課堂內帶著問題來,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
4、教師力求以科學實驗的魅力、教師語言的幽默來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經歷一個對蠟燭會熄滅與保持蠟燭燃燒的探究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能夠設計一些實驗解決自己不斷產生的疑惑。
【實驗器材】學生:兩個玻璃杯、兩支長短不一樣的蠟燭、火柴。教師用:棋子若干、玻璃鐘罩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實驗鋪墊導入新課
1、師演示2個實驗:熱汽球上升、二氧化碳滅火。
2、如將一個玻璃杯罩住這支蠟燭,會有什么變化?
為什么會熄滅呢?老師把同學們的意見寫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氣燒完了)
3、蠟燭在杯中能燃燒多久呢?(出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蠟燭能燃燒多久。
(教學思路:兩個演示實驗,活躍了課堂氣氛,避免學生課前的緊張情緒,使其在輕松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課堂教學;也為后面的教學作知識鋪墊。)
二、科學探究過程
㈠、一支蠟燭的研究
1、猜測:這支蠟燭在杯內燃燒多久才會熄滅?做一做,用實驗來證明。(出示實驗報告一)
(教學思路:在猜測的基礎上進行實驗驗證。教師根據學生的意愿來確定記時標準,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能為后面學生的動手實驗定一個記時的標準。)
2、討論:什么時候開始計時。
3、小組分工好:計時員,實驗員,記錄員,匯報員。說明實驗一次可能不準確,建議實驗5次。
4、學生實驗,完成實驗報告(一),并把結果寫在黑板上。
5、學生匯報:說說每次測的結果,最后的結果是怎樣出來的?有些差別很大,說說是怎么做?(在實驗中給杯子換氣)
6、討論:看了這些數據,你有什么問題?為什么一樣大小的杯子,蠟燭燃燒的時間差別這么大?
7、再實驗2次,并討論:為什么差別那么大?小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們的數據。
8、學生匯報:除計算的準確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還發現了不同的小組蠟燭有長有短。(學生講到火苗有大小時,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學思路:再次實驗,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科學的一絲不茍,探究過程中要注意科學性。要不要修改你們的數據,體現了尊重學生。)
㈡、兩支蠟燭的研究
1、燃燒的時間和蠟燭的長短有關系嗎?你可以設計一個什么實驗來讓同學們、老師相信?(兩個蠟燭,同時用兩個杯子罩住,然后進行比較)
(教學思路:課前有意識地把學生實驗的蠟燭分成長、短兩種,在討論中,學生肯定會考慮到蠟燭的長短問題。怎樣進行實驗,學生第一個想法就是用兩個杯子兩根蠟燭進行。雖這里可以通過長短不同的兩組數據進行比較,但還是讓學生實驗,眼見為實,才能使學生信服。)
2、你還可以怎么做更簡單一點?(兩根蠟燭用一只杯子罩住進行比較)
3、領取蠟燭及實驗報告(二)。
4、學生實驗,兩個實驗各進行4次,并思考:從實驗現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學生匯報:說說蠟燭滅的先后順序,你是怎樣想的?
6、比比賽賽:從剛才的數據中你知道了什么?你還想研究些什么問題?比哪個小組想的多!
(教學思路:怎樣做更簡單點,怎樣提高研究的實效性,學生很自然地會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兩根蠟燭。安排兩個實驗一起做,目的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行研究,避免過多在間隙、過多的匯報、過多的打斷學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討論杯中氧氣燒完了嗎?
1、通過實驗,兩支蠟燭在一個杯子里先后滅掉,看到這個現象你發現了什么?
2、假設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長一點或更短一點的蠟燭,同學們猜猜會怎樣?
3、說明:杯子里的氧氣并沒有燒完。
(教學思路: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推測和發現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在實驗中發現自己以前知識的缺陷,并不斷地實驗、修正,這也是科學課的任務所在。為什么會這樣?這個原因課堂上難解決,留給學生課外解決。)
三、課外拓展、教學鋪墊
1、在大鐘罩里,放上2支長短不同的蠟燭,猜想會怎樣?為什么這個實驗結果和小杯子做的實驗結果不一樣呢?今天課堂上老師不告訴你道理,你自己課外去研究,找到了,問問你們的科學老師,或向他們請教。
2、怎樣讓杯子中的蠟燭能繼續燃燒呢?教師用三個棋子墊演示:這樣蠟燭還會熄滅嗎?
3、怎樣讓蠟燭在杯子中燃燒的時間更長久呢?或者讓蠟燭一直燃燒下去?同學們好好地思考一下,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教學思路:科學課的特點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2個實驗的結果,都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現實與矛盾的沖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這也正是科學課學習的意義所在。如有時間,怎樣持久燃燒展開一下,組織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發放教材,組織學生整理好實驗器材。
(教學思路:整理好器材,這個環節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學中為教師準備下節課教學節省不少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一個有效手段。)
科學教案 篇3
過程與方法
● 能夠運用感官和工具,對紙的特點進行研究;
● 能夠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
● 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并進行交流。
知識與技能
● 知道紙的一般特性和常見用途,并能把紙的性質和用途聯系起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意識到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
● 養成節約用紙的好習慣;
● 體驗與人合作的愉快。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初步確立什么是紙,了解紙的多樣性
1 談話: 同學們,今天你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紙,誰愿意到講臺前面給大家做一下介紹?
2 學生介紹。
3 談話: 紙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們天天都要用到紙。有了紙,我們可以讀書、寫字、畫畫、看報;有了紙,我們可以包裝各種物品;有了紙,可以裝扮我們的生活……總之,自從人類發明了紙,紙的用途越來越廣泛。當然,關于紙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你們想了解關于紙的哪些問題呢?
4 學生討論,并把自己的問題填寫在資料卡上。
5 學生交流。(教師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 分析研究紙的不同特點
1 提問: 你們準備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呢?
2 學生回答。(板書:觀察、實驗)
3 談話: 對,觀察與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事物的常用方法。首先,我們就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紙的特點,你們想研究紙的哪些特點,準備怎樣研究呢?
4 學生討論、回答。
5 講述: 老師在教室后面為大家準備好了實驗所要用的紙和用具,請各小組根據所要研究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并填好實驗記錄表。
6 學生實驗。
7 小組匯報、交流研究成果。
8 教師小結: 通過實驗,我們了解了紙的不同特點,正是因為紙的這些不同特點,才產生了不同種類的紙和紙的不同用途。
三、 學生上網查詢資料,了解有關紙的發明、制作、用途等內容
1 談話: 同學們,還有一些問題是用觀察、實驗的方法暫時無法解決的,我們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來解決。譬如,上網查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師已經把有關紙的資料搜集整理在學校的網站上,下面就請大家到網上去邊查詢邊完成資料卡片。(板書:上網查詢資料)
2 學生上網查詢有關資料。
3 講述: 同學們通過上網查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嗎?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嗎?
4 學生匯報、交流收集的資料,同時補充完善自己的資料卡。
【注意】(1)當學生交流到紙的歷史和發明時,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2) 當學生匯報到紙的用途時,進行節約用紙教育,并指導學生做一項課后調查(見下表);(3) 當學生交流到造紙時,對學生進行課后自制再生紙活動的指導。
附: 課后調查表
一學期來,個人使用、消耗紙的情況:
● 大約要使用多少本書?
● 大約要使用多少本練習本?
● 其他紙張的使用情況又怎樣?
● 如果把一個學期使用的紙疊起來,大約有多高?
● 根據自己的使用情況,統計出全班、全校紙張的使用情況。
● 最后統計這些紙要消耗多少樹木?
5 教師小結:同學們,觀察、實驗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樣上網查詢資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它將成為人類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你們還想了解更多關于紙的知識,希望你們繼續到網上去遨游,并把研究成果通過電子郵件告訴老師。
科學教案 篇4
指導思想:
通過實驗,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A、認識和了解熱對物質狀態有影響;
B、認知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現象。
C、知道物質狀態有三種:固體、液體、氣體。
2、能力培養目標:
A、培養觀察、記錄、歸納、判斷的能力。
B、動手操作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崇尚科學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和確立科學的自然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策略:
1、 獨立觀察思考、主動參與、合作學習、調查研究。
2、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 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在探究學習活動中,加強學生對事物或事物種類的認識了解和掌握。
4、 強調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概述。
教學重點、難點:操作實驗的能力培養。
教學準備:
教師:水、冰、酒精燈、鐵架、石錦網、鐵鉗、鐵板、記錄表、蠟燭、燒杯、錫條、水槽。
學生:記錄表、鐵架、石錦網、酒精燈、水、水槽、蠟燭、燒杯。
導入:
做一個小實驗:冰塊在熱水中融化。(冰塊是固體,水是液體)。引導到物質狀態有三種:固體、液體、氣體。
水在冰箱里能變成冰,冰在太陽下曬又變成水說明了什么?說明熱量對物質有一定的影響。
那今天我們來做一做實驗,用實驗來證明――熱對物質狀態的影響。
進入教學內容:
1、 實驗前的提示和要求:
A、注意安全教育。
B、實驗工具的介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C、實驗記錄卡的說明。
D、小組合作,分工:前后四人一組,組長、記錄員、操作員、輔助員。
2、 實驗開始:
各小組開始動手做實驗,分工明確。
老師-巡堂輔導;學生--做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卡;檢查學生完成情況,了解各小組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情況,并給時給予幫助。
3、 實驗結束后要求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并分析各小組在實驗過程中做得好的地方互相借鑒。
4、 教師總結。
實驗記錄卡
實驗內容:
實驗工具:
要注意的事項:
組員名單:
(加熱)實驗過程(盡可能的詳細記錄)
實驗時間實驗時出現的現象(或你觀察到的現象)
2-4分鐘
4-6分鐘
6-7分鐘
7分鐘以后
(冷卻)實驗過程
1-2分鐘
實驗總結 (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么?學到什么?)
第一點
第二點
其它
你不明白的地方:
科學教案 篇5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植物的莖》,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我們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一年多的學習,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心。他們的認知水平由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度,他們的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他們在三年級下冊,対莖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了解了莖的運輸和支撐的作用。三下單元資料庫中也有介紹各種各樣的莖,通常資料庫的內容是學生自主學習,或者有些老師會簡單提一提。為了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概念,確定本次課的起點,我們做了一次前概念的調查,發現學生對莖的認識并沒有那么深入。我們設置了第五題來了解學生對四類常見的莖的特點的認識,發現學生的錯誤率為87.5%。因此我們將這部分的內容納入本次課的教學,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科學概念:
1.知道莖根據生長方式分為直立莖、匍匐莖、纏繞莖、攀緣莖,能說出這四類莖的特點。
2、知道更多莖的形態
科學概念:①知道植物按莖的生長方式可分為直立莖、匍匐莖、纏繞莖、攀緣莖等。②能說出這四類常見莖的特點;③了解更多莖的形態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對實物的觀察比較,歸納各類莖的特點;②根據閱讀資料,嘗試判斷幾種常見植物的'莖;③通過闖關游戲,學會運用莖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莖的多樣性,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
在調查后,我們統計了四類莖特點的錯誤率,匍匐莖的錯誤率是(ppt出示)
教學重點:直立莖、攀緣莖、纏繞莖、匍匐莖四類常見莖的特點
教學難點:除了四類常見的莖,其它變態莖的判斷
教學的過程:
核心任務1:常見的四類莖的特點
一、 導入:我們取一株帶根和葉的植株,依次提問這是植物的哪個部分,并一一剪去,最后剩下莖。(明確常見的莖是植物的哪個部分,避免學生將根和莖的混淆)
二、認識莖的本質特征
提供資料認識莖的本質特點,莖是有節的,不明顯的節可以通過葉來尋找。(対莖的本質有了更多的認識之后,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常見的四類莖)
三、常見的四類莖的特點
這部分內容要認識常見的四類莖,也就是本次課的核心任務。
1、學生觀察、描述不同的莖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
2、師生間的交流將莖的特點與莖的名稱對應起來(形成對常見莖特點和)
3.植物障礙賽,則是在了解四類莖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的,趣味闖關活動,學生要用四類常見的莖的特點來闖關 使用匯報格式,匯報運用哪一類莖的什么特點進行闖關.
這樣一層層的鞏固 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對常見四類莖的特點形成完整的概念體系。
(學生對莖有了初步的認識,如果將過多的時間花在常見的四類莖上,學生在這個知識點方面確實得到提升,但我們希望他們能有更多的提升,所以我們把核心任務由原來的常見的四類莖的特點改為認認識莖是多種多樣的。
核心任務2:認認識莖是多種多樣的
我們把變態莖的辨別這部分的內容加到資料閱讀認識莖的本質特征之后。
學生對常見的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得不全面,而變態莖這部分內容在沒有解決常見莖遺留下的知識點,而又涉及到比常見莖高一個層次的變態莖。我們看到了變態莖這部分的知識可以作為學生另一個提升點,前提得處理好常見的莖這部分的知識。所以我們對核心任課的內容前后進行前后進行大調整)
發現問題:容量大,時間不夠,怎么辦?
忍痛割愛,把常見變態莖當做植物障礙賽的獎品發掉,并提供資料,學生課后自主判斷。
核心任務3:
前幾次的磨課,雖然有植物障礙賽來增加學生們興趣,但我們發現學生探究的興趣并沒有預設時濃厚, 兩個活動之間的聯系還不夠緊密, 為了讓學生的活動更具連貫性,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我們以任務驅動的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的:讓幼兒初步接觸光的穿透現象(僅限手電筒的光),知道光穿過不同的物質會產生變化。
活動準備:手電筒,布,毛巾,鏡子,皺紙,手工紙,厚紙板,塑料杯碗,玻璃片、不銹鋼杯,瓶,水彩顏料,棉簽,小盆,筐。
活動流程:設置情景 觀察嘗試 交流討論 游戲鞏固 延伸活動
一、設置情景,提出問題
帶幼兒進入比較昏暗的活動室,悄悄將手電筒的光照在白屏幕上:你們看,這是什么呀?你看到了什么?(光)
二、觀察嘗試,操作感知
1、教師操作,幼兒觀察光影:
①.你看見了什么?
②.教師用厚紙把光遮住:我是不是把手電筒關掉了?光到哪里去了?(光被遮住了,光穿不過去。)
③.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遮住光,光都穿不過去?
2、幼兒操作:這里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小朋友用手電筒試一試看光能不能穿過去。
①.幼兒操作,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物質。
②. 幼兒發表意見并當場實驗(我發現光能穿過……光不能穿過……)
③.小結:有些東西光能穿過去,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
三、交流討論,發現不同
1、教師引導,激發幼兒回憶:剛才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有趣的事情?
(“光變顏色了”,“光穿過去變淡了”……)
2、教師同幼兒共同檢驗。
3、提問:光穿過這些東西,照在白屏幕上的影子一樣嗎?
4、幼兒操作透光材料,在白板上實驗光影的變化。
5、小結:穿過不同的東西,光會變得不一樣。
四、游戲鞏固,加深印象
1、結合生活實踐提問:
①、你們見過彩色的燈嗎?(紅綠燈、舞臺燈……)
②、猜猜看它們是怎樣做出來的?(燈泡上蓋上有顏色的東西,燈就變顏色了……)
③、老師這里有一個彩燈,猜猜看這是怎么做出來的?
2、幼兒游戲:用棉簽沾上顏料,溶解在水中,晃動形成彩色的燈。
3、檢驗成果:你的燈會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用手電筒檢驗)
五、遷移活動
1、提問:你們覺得光怎么樣?為什么?
2、再次小結: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有些光又穿得過去,而且穿過去以后還會變顏色,真好玩。
3、提問:除了光穿過以后會變顏色,你們還發現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嗎?
(根據幼兒的回答遷移,引起下次再探索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意識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質。
2、運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一些常見材料。
3、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重點:
認識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的關系。
教學難點:
區分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紙可以做成書本,木頭可以加工成桌椅,金屬可以制造成輪船……物品都是用材料做成的。
2、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些常見材料。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點評:從生活中導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自學質疑。
1、出示自學提示:
(1)識別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區別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并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3)分析一些常見物品(P42)分別是由哪幾種材料做成的?分別是天然材料還是人造材料?為什么選用這種材料?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質疑,確立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和還想進一步知道的問題。教師提出教學目標。 (點評:以生為本,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明確課堂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
1、小組討論:常見材料可以怎樣分類?按什么標準來分的?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之間有什么關系?
2、討論研究:身邊的一些物品(以球鞋為例)分別由幾種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們為什么選擇這些材料來做這些物品?
(點評:通過小組討論,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交流匯報。
1、全班匯報:常見材料的分類、分類標準及相互關系。
2、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做成的?哪些物品是由人造材料做成的?
3、全班匯報:球鞋由幾種材料,什么材料做成的?人們為什么選擇這些材料來做這些物品?
4、選擇一件由兩種以上材料制作的物品,說說分別是什么材料?這種材料有什么特點?
(點評:關注了課堂的生成,注重了學生的充分展示,有效達成了課堂教學目標。)
五、點撥總結。
1、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學習收獲。
2、教師點撥:根據材料的來源將材料可分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人造材料來源于天然材料,一件物品由多種材料做成,是因為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質。
(點評:讓學生課堂總結,鞏固了課堂所學。教師的點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明晰地掌握。)
六、拓展延伸。
1、談話:除了一些常見材料 外,現在已經有了許多新型材料。你們了解哪些新型材料?(學生交流)
2、提供有關“納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導材料、新型金屬”等新材料資料供學生閱讀、研究。
3、提問:關于材料,你還能提出哪些自己能研究的問題?
(點評:通過有效拓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整課教學案,充分體現了課改精神,能有效指導教學。)
板書設計:
1、常見材料天然材料
按材料的來源分類
人造材料
人造材料來源于天然材料。
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質。 {
科學教案 篇8
一、引入
師:今天老師第一次給大家上課,給你們帶來一個特殊的禮物,(出示各種顏色大小不同的紙)喜歡不喜歡?
生:喜歡。
師:要得到這些禮物需要大家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務,抽出其中一張白紙,今天我們來觀察紙的特點。板書課題:〈紙的觀察〉
[評:這樣的引入直觀形象,任務明確,開門見山,節約時間,用任務調動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觀察一張白紙
1.估計。
師:大家估計一下,如果你拿到這張白紙觀察,你能找到白紙多少個特點?
生:只能找到1個。
師:其他同學呢?
生:我能找到3個。
師:有沒有更多的?
(5個、7個、10個)
師:他說能找到10個特點,你們相信嗎?
生(一起說):不信。
師:但老師相信。他能找到10個特點。(教室頓時鴉雀無聲)
[評:用估計這個活動,創設了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情景。一張白紙要觀察出10個特點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他們從來不曾嘗試過,不相信反映出學生的誠實品格,產生懷疑,而萌生想試一試的動機。]
2.討論
師:想想拿到白紙后要找到10個特點,準備怎么觀察?用什么方法觀察?
生:用手摸,用鼻子去聞氣味、用眼睛去觀察它、用放大鏡……
師:你們的方法真多!
3.觀察。
師:呆會兒我們就來比一比哪個組能找到白紙10個或者更多的特點,把觀察到的特點簡單、迅速的記錄下來;我們以音樂為號,播放音樂,音樂停止后,給能觀察到10個特點的小組加上小五星。組長拿出蓋住的白紙。預備/開始。(學生每人一張用剛才討論的方法觀察一張白紙,相互的討論,記錄……音樂停止后,組長收好材料,有兩個小組舉手示意找出了10個特點,老師給加上五星鼓勵)
[評:觀察活動中依靠任務找出一張白紙10個特點,促使學生思維要參與活動——用什么方法觀察,才能觀察出10個特點。
組織交流活動前讓組長收好材料蓋在盤子里,這樣對材料進行有效的控制,讓學生暫時脫離材料。使得學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轉移到交流活動中來。]
4.交流。
師:請其中的一個小組的代表拿著記錄上臺匯報。
生:這張白紙是四邊形、白色、薄、特別軟、很清香、很透明、滑折疊后有皺紋、輕。
師:幾點啦?(問聽的同學)
生:9點。
生:折后是凹凸不平的。
師:其他小組有沒有補充?
生:用放大鏡看有很多小孔。
生:有影子。
師: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多少點?
生:12點,(還有很多同學在舉手想說白紙的特點)
師:想不到一張普通的白紙竟有這么多的特點,看來只要你動腦筋想辦法去觀察,就能發現紙更多的秘密。
[評:在學生交流活動中反映出:只要綜合運用自己的感官想辦法去觀察,是能夠發現白紙10個或者更多的特點。交流中出現白紙是很透明的這一觀察結果,與白紙有影子是矛盾的。反映出學生對透明的表述不明確,老師可以及時提出來加以引導比如追問他一句:很透明是怎么發現的?用什么詞記錄你的觀察結果比較恰當。]
三、兩張紙的觀察
1.討論:
師: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的紙,出示一張牛皮紙,如果我把它發給你,就兩種紙啦,拿到兩種紙你又想觀察什么呢?
生:把這兩種紙比較一下?
師:比較它們的什么呢?
生:比較不同點。
師:大家想不想比較不同特點?
生:想
師:我們就來看哪個小組能比較出這兩種紙更多的不同特點?
[評:這里老師利用材料的暗示作用,巧妙的將研究的問題縮小,并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根據這些條件作可行性判斷后提出問題,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的權利,使學生很短的時間里找到下一步想研究的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方法。教師順著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展開兩張紙的比較活動充分體現出教師“平等中的首席”這一角色定位。]
2.觀察:
師:組長拿出抽屜里的牛皮紙,準備/觀察(播放音樂:學生每人一張牛皮紙,聞、摸、看折的方式觀察,老師發記錄表,每組有一名記錄員做記錄)
3.交流:
(師請一個組的代表拿上記錄表放在實物展臺上匯報)
生:白紙比牛皮紙要小一些,白紙是滑的,牛皮紙有一面是滑的有一面是粗糙的;白紙很白,牛皮紙是黃色的;白紙投放的影子淺,牛皮紙投放的影子深;白紙撕開以后有毛,而牛皮紙沒有毛;白紙是透明的,牛皮紙不透明;白紙比牛皮紙要厚。(師用簡潔的字,記錄學生的發現)
師:有沒有補充的?
生:白紙沒有黑點。
生:白紙輕牛皮紙重。
4.質疑:
師:下面聽的同學對前面的發言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生:牛皮紙的氣味不一樣,白紙是凹凸不平的?
生:兩種紙厚薄都是一樣薄。
生:牛皮紙厚。(有不同意見)
師:其他同學你們贊成哪種意見,舉手表決,(不能說明厚薄的問題)
師:到底哪種說法是正確的?你們是用什么方法觀察出紙的厚薄?
生:摸的。
師:有沒有更準確的方法?
生:看、按在桌面比較。
師:還有沒有更準確的方法。
生:用尺子量。
師:怎么量紙的厚薄?(方法解決了下課后去量)
[評:在交流活動中,學生對紙的厚薄問題爭議時:老師采用讓學生舉手表決的方式,使更多學生開始關注這兩個學生爭議的問題——到底哪張紙厚?卷入到怎么比較紙的厚薄這一活動中來,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個簡單電路需要一個能持續提供電能的裝置一電池。
2、電從電池的一端經過導線和用電器返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過程與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2、觀察、描述和記錄有關的實驗現象。
3、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對電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使用相同的材料,電路可以有不同的連接方法。
2、用簡易符號表示一個電路的不同部分。
【教學難點】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點亮更多的小燈泡。
【教學準備】
每小組小燈座2個、電池盒1個、1號電池1節、導線4根、小燈泡2個、記錄紙若干,記號筆1支。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1、連接比賽:每組一節干電池、一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把小燈泡點亮。
2、討論:我們這樣用手按著來點亮小燈泡,一松手小燈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點不太方便啊?
3、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提醒學生觀察或回憶學校和家里的電燈是怎樣安裝的)
二、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學會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
1、教師逐個出示小燈座、電池盒,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和小燈座。
2、討論:這兩個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請一生演示電池盒和小燈座的安裝,教師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裝電池的時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燈泡是怎么裝到小燈座上的?
(3)導線怎么連?(指出彈簧接線頭的最佳連接方法)
(說明:電池盒和小燈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由教師直接按照教科書上提供的步驟告訴學生,不必對使用方法進行討論。教師邊講解,學生邊操作,保證每個學生都會使用。)
4、學生使用電池盒和小燈座連接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
5、請一組學生展示他們的連接實物圖,教師介紹用簡單的符號畫電路圖的方法。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1、再提供1個小燈泡、1個小燈座、3根導線,讓學生嘗試怎樣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
2、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進行各種嘗試,當嘗試成功后,再去嘗試其他的連接方法。
3、教師提醒學生將各種方法的電路圖畫出來,以便交流。
4、根據各小組電路的連接情況,再發給每個小組一節電池和一個電池盒,探究兩節電池在電路中的連接方法,并畫出電路圖。
5、實驗結束,小組匯報,互動交流。
(交流要點:小燈泡亮了嗎?用了幾種連接方法?哪種方法更好?為什么?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指出電在電路中是怎樣流動的。)
四、活動延伸:
1、挑戰:我們能連接更多的小燈泡和電池,讓它們同時亮起來嗎?
2、討論他們的想法,使學生對電路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發展。
板書設計:
3、簡單電路
電池導線用電器(電池盒和小燈座)
連接方法
點亮小燈泡
【實用的科學教案匯編九篇】相關文章:
實用的科學教案匯編7篇05-19
【實用】科學教案匯編7篇05-27
【實用】科學教案匯編6篇05-12
【實用】科學教案匯編5篇05-10
【實用】科學教案模板匯編6篇05-09
實用的科學教案10篇06-01
實用的科學教案5篇05-31
實用的科學教案四篇05-13
實用的科學教案6篇05-08
實用的科學教案三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