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科學教案

時間:2022-05-18 11:10:44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推薦】科學教案模板匯編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科學教案模板匯編8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科學的表達方式描述自己聽到的聲音。

  2、能夠在多個問題中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樂于對周圍的各種聲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能夠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聲音問題的看法。

  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周圍的聲音是各種各樣的。能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按組準備鼓和鼓槌1個、綠豆若干粒、鑼1面、鋼尺1根、紙杯1個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處處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聲音。

  二、活動一:尋找聲音。

  1、觀察書中的四幅插圖

  2、傾聽聲音:讓學生傾聽聲音,知道這個聲音是由誰發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體和動物在發出聲音時的變化。

  4、關于聲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動二: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覺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

  學生實驗

  全班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填寫各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記錄表

  討論物體發聲時有什么現象?它們有什么共同之處?

  2、提問:用什么辦法能使物體停止發聲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鑼停止發聲?

  物體停止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四、小結。

  板書設計:

  3 傾聽聲音

  尋找聲音

  聲音的產生:現象:

  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2、愿意合作交流了與探索和發現事物奧秘的欲望。

  3、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二、教學重點:

  1、知道太陽系的組成,認識八大行星。

  2、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作假設性解釋,能制作太陽家族模型。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四、教學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片,引入對太陽系的研究。

  (一)提出問題:你知道的太陽家族有哪些?

  (二)猜想假設:小組內進行。

  (三)制定方案:

  1、交流有準備——說說我們知道的太陽家族。

  2、初步構建新知

  (1)師生交流收集資料

  (2)通過學生收集的資料交流新知

  3、明確恒星、太陽系組成的概念

  恒星是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星體。太陽是一顆恒星。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星組成。

  4、實施探究:

  (1)太陽系到底有什么呢?學生提出探究問題。

  (2)選擇一、兩個或幾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主題。

  (3)深入研究,進行信息收集和整理。知道八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順序。

  (4)交流整理后的資料。

  (5)進行研究小結,提點課本上的資料卡。

  5、實踐操作(制作太陽系模型)

  (1)請你根據太陽與各個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縮小捏成橡皮泥模型,然后在小組內舉起模型,按照太陽與八大行星的距離按比例縮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的。

  (2)生動手操作,通過建立模型的活動,加強學生對有關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學生體會到宇宙中的天體是相互聯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6、展示各小組作品并給予評價。

  7、拓展創新:

  查閱資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8、問題解答

  問題一:什么是恒星?

  答:恒星是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星體。

  問題二:太陽系的組成?

  答:太陽系由太陽、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及圍繞行星運轉的衛星組成。

  問題三:行星是如何判斷的?

  答:在太陽系中,凡滿足下列三個判斷的定義為“行星”:1、繞日運行;2、近似球狀;

  問題四:為什么冥王星不屬于行星?

  答:冥王星由于其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義,因此被自動降級為“矮行星”。

  問題五:彗星的彗尾是怎樣形成的?

  答: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的主要部分是彗核,它由冰物質及有機化合物和灰塵組成。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中的冰物質升華成氣體形成霧狀的彗發;彗發中的氣體和微塵被太陽風推斥,在背向太陽的那邊形成數億公里的彗尾。彗星遠離太陽時,彗尾就逐漸縮短直至消失。

  六、教學板書:

  20、太陽家族

  水星木星

  金星土星

  地球天王星

  火星海王星

  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太陽系的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初步認識了八大行星的特點。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用解剖等方法觀察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異同,經歷不斷改進觀察方法的過程。

  2、在對各種果實和種子的觀察研究、統計活動中能產生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課后有繼續探究的興趣。

  3、能用多種感官對多種果實進行觀察、比較,知道果實里都有種子,不同的果實果皮的軟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實種子的數量也不同。

  4、能自己設計“豌豆莢里的種子數”圖表,并通過數學統計的方法知道豌豆種子數量的分布規律。 教學重點:觀察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異同。 教學難點:了解豌豆莢里的種子數。

  教學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實及種子若干,蘋果、板栗、圓椒、花生等果實若干。

  2、小組和個人使用的“( )個豌豆莢里的種子數”統計表。

  3、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認識它們嗎?能說說它們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處?

  二、探究過程

  1、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種子。 提出按從外到內的順序進行觀察比較:先比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觀察豌豆花的內部構造,與課文中的.油菜花構造圖進行比較,描述它們的異同。 按照順序比較兩種植物的果實,再輕輕打開莢殼比較內部的種子,尋找構造上的相似之處。 能全面描述比較后的發現。得出結論:不同的花結出不同的果實;油菜與豌豆的果實雖然在外部形態上有很多不同,但它們都有莢,莢里的種子有順序地排列。

  2、觀察比較更多的果實與種子。 其他的果實和種子是不是也和它們一樣呢? 蘋果的果實不能掰開,怎么觀察呢?確定觀察的方法:咬、解剖。 進行分組或個人的觀察比較活動。 描述所觀察到的果實與種子的特點:

  (1)果實的共同點是什么?

  (2)種子外面包著的東西是一樣的嗎?有什么不同?

  (3)種子的數量相同嗎? 種子外面的殼的軟硬厚薄與種子的數量有關系嗎?為什么?

  3、豌豆莢里的種子數。 不同植物的果實種子數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實種子數量相同嗎?

  猜想:豌豆莢里有幾粒豌豆? 能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 確定用統計豌豆莢內種子數量的方法。提供統計記錄表,討論該如何填寫。 個人、小組統計記錄。 說說個人的統計圖表與小組的統計圖表有什么變化? 全班設計合作完成“全班()個豌豆莢里的種子數”統計圖表(可以讓學生蘸紅色印泥表示種子數,會非常有趣)。 根據統計圖表,說說應該怎樣來描述豌豆莢里的種子數量? 人的身高、樹葉的長度也會有這樣的規律嗎? 為什么豌豆莢里的種子數會有這樣的分布規律,與自然界有關系嗎?

  三、小結

  板書設計:

  2.4 豌豆莢里的豌豆

  1、比較油菜與豌豆的花、果實、種子。

  2、觀察比較更多的果實與種子。

  3、豌豆莢里的種子數。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區分自己和同伴的左右,并知道自己的方向變了,左右邊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

  2.通過活動,學習用“左”“右”等詞正確表述方向。

  3.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活動重點:

  學習區分左右,發展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

  活動難點:

  知道自己的方向變了左右邊的事物也發生了變化。

  活動準備:

  1.兔、羊、貓圖片個一張,數字卡片人手一份,圖形卡片人手一份字卡“左、中、右”各一個。

  2.玩具米奇一個,機器貓一個,小狗一只。

  3.幼兒用書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以提問形式導入課題

  1. 上一次,醫生阿姨為了小朋友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來給小朋友打預防針了,回憶一下是打在哪只手上的?知道是什么手嗎?

  2.引導幼兒區別左手、右手。

  a.吃飯時左手干什么?右手干什么?

  b.寫數字時用哪只手?

  3.練習區別左右手

  聽老師的指令,聽到左手舉左手,聽到右手舉右手。

  二、引導幼兒以自身為中心區別左右

  1.引導幼兒區別左右空間

  從左右手引到左邊和右邊,然后從自身出發讓幼兒知道自己的身上有(左腳、左肩、------右腳、右肩------)

  2.通過游戲區別左右空間方位

  a。“找一找”師說左手就舉左手------

  b.“看一看”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說“我左邊是誰,右邊是誰”

  三、猜測老師的左右手

  師以不同的方向舉起左右手------讓幼兒猜。

  四、初步學會以客體為中心區別左右

  1.出示動物圖片兔、羊、貓讓幼兒說出誰在左邊誰在右邊。同時出示“左中右”字卡讓幼兒認識。

  2.出示玩具米奇在中間,機器貓在左邊,小狗在右邊請幼兒說說。然后再變換順序說。

  五、幼兒操作活動

  1.幼兒用書上的相關內容。

  2.聽老師指令操作數字卡片和圖形卡片。

  六、活動評價

  活動延伸:

  在數學角投放一些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擺放來感知左右。

  在課間活動和體育活動時引導幼兒做向左、向右轉的游戲。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會對我們的聽力產生傷害,保護聽力就是要避免我們的耳朵聽到過高或過強的聲音并控制噪聲。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保護聽力的資料,了解我們的聽力經常受到哪些傷害,知道保護聽力的做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用耳習慣和在公共場所保持肅靜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知道各種控制噪音的方法

  二、教學準備:錄音準備(噪音和輕音樂)、發音罐、報紙、毛巾、棉花等

  三、激情導入:

  1、導入:多媒體大屏幕放一段有情節的和對話的短片,看后讓學生談談對短片的理解,帶著聲音和音樂再次播放短片,找學生談感受。之后放一段優美的鋼琴曲,讓學生說聽后的感受。

  2、屏幕放一段材料關于保護我們自己的聽覺器官,找同學談感受。

  3、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說說在生活中有哪些是需要我們注意保護聽力的?怎樣才能保護我們的聽力?

  四、遠離噪聲:

  聽一段錄音,非常吵雜 。同學聽后談談感受給你一種什么感覺?小組討論什么是噪聲?過強的聲音會損害人的聽力,如放鞭炮爆炸所產生的噪聲、強烈的汽笛聲等對人的損傷很大。

  五、控制噪音:

  1、過高或過低的聲音會影響我們的聽力,那么 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組先討論,再找個別同學回答。

  2、小組活動,做一個發生罐,使發生罐發出聲音。

  3、我們生活有哪些可以稱得上是噪聲的?那么有哪些辦法可以減少這些噪聲呢?小組討論。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噪聲。

  4、在生活中有哪些場合需要我們控制音量?為什么啊?我們應該在公共場合怎么做啊?

  六、課后延伸:

  1、同學們平常用耳麥聽音樂嗎?經常使用耳塞聽音樂好嗎?為什么?

  2、從哪些地方需要保護我們的聽力?如何保護我們的聽力?

  課后反思: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用耳習慣和在公共場所保持肅靜的習慣。這節課教學難點是知道各種控制噪音的方法。本來是看似有些枯燥的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圖形并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感受到聲音對于我們生活的重要性。假如生活沒有聲音我們的生活將是什么樣子啊?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生能夠大膽的想象。

  通過本節課我也懂得了科學教學中情境教學的重要性,在一些科學課中要創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學生的創造思維。

科學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

  1、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2、知道玉米營養價值高,愛吃玉米。

  二、活動準備:玉米3條;玉米生長圖片;

  三、活動過程:

  1、認識新朋友――玉米。

  T: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師帶來了哪位好朋友?(幼:是玉米)你們吃過玉米嗎?喜歡吃玉米嗎?(幼:吃過、喜歡)那你們知道玉米它是怎樣生長出來的嗎?(幼:不知道)那我們一起來看看玉米是怎么生長的?

  2、玉米的生長過程、玉米的結構。

  T:玉米又叫包谷,是旱地作物。莖高大粗壯,有明顯的節,靠近

  地面的莖節上能長出不定根,支持莖站立,以防倒伏。玉米的葉子寬而長,呈深綠色,莖頂開雄花,在莖和也的交際出長玉米棒。玉米棒外面有一層薄薄的包葉,包葉頂端露出玉米須,剝去包葉,可見玉米粒像一粒粒珍珠緊密地排列在一起,有白色的、黃色的,也有紫紅色的。最里面的白色的玉米芯。

  T:小朋友聽完后,覺得玉米怎么樣?(幼兒回答)你們記住玉米棒是由哪些結構組成的嗎?提問:哪里是包葉?哪里是玉米芯?長長的、一條條的是什么?(幼兒回答、鞏固)

  3、玉米的用途和營養價值。

  T:你們知道玉米吃了對身體有什么好處嗎?(幼兒回答)玉米是糧食,營養好,可磨成粉,做成玉米餅、玉米糕等食品,嫩玉米棒煮熟了可當點心吃,味甜可口。玉米芯可窄油,莖葉可做飼料和燃料。

  T:吃玉米可以長高、可以長大、可以增強體質、可以把肚子添飽!

  老師請大家猜個小謎語:(關于玉米的謎語)

  四、活動反思:

  大家對玉米都非常熟悉,當我出示一根“玉米棒”時,大家都不確定這是不是玉米。在我的引導下,讓幼兒了解了玉米的生長過程。最后,我把這根“玉米棒”的包葉一片一片的撕開,大家終于大聲地叫“玉米”。看著玉米,大家講出了好多“玉米的用途”,能看出小朋友都很喜歡玉米,知道玉米的營養價值!

科學教案 篇7

  板書設計: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轉 地軸傾斜

  教學后記:

  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極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長達半年!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1、談話: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夜可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還記得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

  1、討論:我們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會出現什么現象?對地球有什么影響?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2)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自轉有什么特點?地球公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公轉有什么特點?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4)地球的運動出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 公轉 地軸傾斜

  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傅科擺——地球自轉

  三、認識相對運動:

  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轉嗎

  7、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對物理研究及物理應用有初步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步了解學好物理應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標:

  1.過觀察和實驗,學習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

  2.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發現科學實驗帶來的樂趣。

  2.共同完成的觀察及實驗中,學會和同伴的協作和配合。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討論、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難點:能從看到的現象中提出問題。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自我介紹

  二、引入

  [師] 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課——物理。請同學們觀看漂亮的章首圖,然后聽一位同學帶感情地朗讀配文。

  三、進行新課

  [師] 科學之旅的第一站,先請同學們觀看幾個有趣的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1實驗 [演示] 課本圖0.1-2實驗。

  教師邊演示,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再演示書本的幾個 [想想做做]

  1.放大鏡看自己的手指紋: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鏡看窗外的物體:是縮小的。

  2.乓球會落下嗎?

  [師] 以上的這些實驗有趣嗎?

  [板書] 物理是有趣的

  [板書] 物理學的研究范圍:聲、光、熱、電、力等現象

  [師] 這些現象不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學道理,以后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漸弄清楚其中的奧秘。

  物理學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書] 怎樣學習物理。

  [板書] (1)勤于觀察、勤于動手

  [板書]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書] (3)聯系實際,聯系社會

  四、小結

  學習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細觀察周圍的生活,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大膽猜想、善于動手、勇于實踐,才能最終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推薦】科學教案模板匯編8篇】相關文章:

【推薦】科學教案模板7篇05-14

【推薦】科學教案匯編五篇05-14

【推薦】科學教案匯編8篇05-12

【推薦】科學教案匯編9篇05-12

【推薦】科學教案匯編6篇05-17

科學教案模板匯編六篇05-07

科學教案模板匯編7篇04-26

【推薦】科學教案模板匯總7篇05-09

【必備】科學教案模板匯編6篇05-13

【精品】科學教案模板匯編6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