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美術課件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美術課件初中(精選11篇)
導語: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特點,古代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原理和造型風格。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美術課件初中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美術課件初中 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美術鑒賞課,本課作為初中整個美術鑒賞教學的開篇,對后面的教學具有指導意義。學習本課知識使學生學習欣賞、評述古代經典藝術品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到藝術與科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兩個方面,追求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來進行發明與創造,是人類從古至今不斷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藝術家、科學家以及民間的能工巧匠,創造了無數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相結合的工藝品、科學儀器、建筑等,充分反應出勞動人民創造世界的智慧。為以后學習、欣賞其他課程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美術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特點,古代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原理和造型風格。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欣賞我國古代的工藝美術品,科學觀測儀器,橋梁建筑等范例,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對話等不斷遞進的互動探究學習方式,使學生了解了古代經典文物的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觀察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精神和審美情感。通過對古代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范例賞析,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博大。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以上分析,根據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教學重難點:
1.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特點。
2.理解古代經典的文物既是工藝品,同時也是科技產品,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ppt)課件、課本等。
學生準備:美術教材、收集的圖片、資料。
五、教學過程:
根據“以生為本”、“先學后教”的美術新課程標準理念來 組織課堂教學。
我的教學過程設置如下:
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學生練習--作業展示--小結--拓展。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
1.首先課件出示打火機一支向學生提問,現代是用打火機取火,那么古代呢?學生談古人取火的方式。 (以提問導入課題。)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那么有誰知道古人最早將藝術與科技結合的例子嗎?(設問形式制造懸念。)
(二)講授新課 教師演示
1. 教師講解,提問引導學生自主欣賞與探索:從出土的無數珍貴文物中,我們可以發現,古老的文物既是規范性的工藝品,同時也是當時的高科技產品,你們發現了它們的共同特性嗎?
2.出示大量的中國古代與科技有關的藝術品的圖文資料,由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討論曾侯乙編鐘、四羊方尊、長信宮燈、渾天儀、趙州橋、唐三彩等古代藝術品的藝術結晶與科技的某些聯系。
3.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各范例,然后老師逐個講解分析各范例實用功能、美觀特征和科技含量。 長信宮燈
實用功能:燈具,燈盤可以轉動,燈罩還可以開合,更能夠巧妙的將煙塵收納到宮燈體內。 美觀特征:造型及裝飾風格舒展自如、輕巧華麗。
科技含量:高超的冶金鑄造技術。
4.在講解各范例的時候,同時結合這些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況,對于作品的造型特點、表現手法、藝術風格,更加深入詳細給學生講解。
5.教師講解完一個范例之后要求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分析其他幾個范例的藝術性和科技性結合的啟示。然后師生再共同討論。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欣賞可分為:描述其外形與特征、分析其美學價值與科技含量、判斷其視覺美感與科技功能。
(三)學生練習 教師指導
1、完成課本上的思考與評價練習,以小組為單位,選一個大家感興趣的范例進行填表分析。
2、其后可另加一些課外的圖片,嘗試對不同的藝術形式,圍繞藝術與科技結合的主題,發表自己的感想。培養學生“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四)總結
這一環節,我將通過提問方式來完成本課的總結部分,目的是通過學生來回顧本課內容,尊重個人感受,從而實現本教材的人文性特點,同時又起到鞏固今天所學知識的作用,為今后學習美術做鋪墊。(本節學會了什么?體會是什么?你喜歡今天這堂課嗎?)
依據以人為本,用于賞識教育的教學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活動交流,以愉悅的心情體驗課堂,培養學生基本的美術素養,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美術。
美術課件初中 2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讓學生通過學習中國畫的樹的畫法,初步了解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概況,并對其材質、形式和內容有所認識。
掌握山水畫的步驟方法,能理解“勾、皴、染、點”的含義。
2、通過對中國山水畫作品中表現的傳神與魅力特點的欣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國畫繪畫表現能力,以及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方法與過程目標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美術活動,掌握美術欣賞、評價、表現等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美術學習習慣。
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和家鄉的感情,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讓學生感受畫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本課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初步了解山水畫的內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畫的四個步驟。
難點:能用筆墨表現山水,理解詩境與畫境的統一。
教 具
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毛筆、墨汁、生宣、國畫顏料。
學具:毛筆(小狼毫、中白云)、墨汁、生宣、國畫顏料。
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畫:
教學過程
1、播放有詩情畫意的山水風景配以山水為內容的音樂,引導學生進行仔細的欣賞與觀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寫和贊美祖國山水的名詩名句”的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對“你看到的山水和畫家筆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問題展開討論。
2、揭題:中國古代詩人用文字做筆墨,寄情山水,而畫家用筆墨做語言,抒情達意,讓我們一起走進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殿堂。出示課題“寫意山水”。
二、技法示范,體驗山水畫:
三、主動參與,學作山水畫:
四、多元評價,展示山水畫:
1、毛筆運筆及國畫用墨的方法。
(1)毛筆運筆的.方法:中鋒、側鋒、逆鋒、順鋒。表現云和水多用中鋒,畫出的線條輕盈流暢;表現樹木則多用逆鋒,畫出的線條則蒼勁、雄健。
(2)國畫用墨的方法:焦、濃、重、淡、清。 讓學生先體驗破墨法,即濃破淡、淡破濃、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的效果,然后用潑墨法來體現水和墨濃淡相宜的層次。
2、示范中國寫意山水的傳統技法:
第一步,示范并講解勾(板書:勾):用濃淡不同的墨勾出山、石的輪廓,運筆以側鋒為主。注意觀察山勢的走向,山的形態特征以及山的前后關系。
第二步,示范并講解皴(板書:皴):就是用墨畫出山的表面也有凹凸起伏的紋理。可以用淡墨皴出山石的結構,用以表現山石的凹凸起伏的質感,運筆以側鋒淡墨干筆為主。
第三步,示范并講解染(板書:染):向光的地方亮,光線照射不到的地方暗,用淡墨渲染出山石的明暗,以增強立體感。
第四步,示范并講解點(板書:點):山上總會有一些小灌木、小石頭,或者是遠處看不大清的樹木、房屋,那就用點來表示吧。可用濃淡大小不同的墨點來豐富山、石的結構。
第五步,重點練習樹的畫法,樹分四枝,點葉,夾葉,靈活用筆。
1、展示選好的幾幅漂亮的自然山水風光圖片,要求學生觀察并思考如何表現近山、遠山、近樹、遠樹。
2、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自然風光,畫一幅構圖比較完整的山水畫。教師則巡回指導,協助解決創作中遇到的問題。
體驗筆墨趣味,進行多元評價:
1、對課堂練習先做一番自我評價。
2、然后給同桌或同組同學評價。
3、展示代表性的作業,教師進行點評。
4、最后讓學生們給自已創作的山水畫配以恰當的詩句。
媒體課件演示
運用“勾、皴、染、點”,掌握山水畫的步驟方法。
媒體課件演示
體會中國畫用筆用墨的妙趣。
媒體課件
作業與課堂評價
觀察家鄉的山山水水,把你認為最漂亮的那部分畫下來,并配以恰當的詩句,要求能以美術形象初步表達自己對詩的理解。山水畫動人的意境離不開大自然的美麗景色。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大膽地表現周圍的生活和環境,運用繪畫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促進祖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板書設計
3、寄情山水
——樹的畫法
樹的畫法:樹分四枝
點葉:
夾葉:
造型·表現 設計·應用 欣賞·評述 綜合·探索
教學回顧與反思
大部分學生能運用形、色、肌理等美術語言,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并有一定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以及發展美術構思與創作的能力,能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過對中國山水畫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國畫繪畫表現能力,以及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美術課件初中 3
活動目標:
1、感受掌印畫的有趣與多變,在欣賞中獲得愉快經驗。
2、初步嘗試運用添畫、組合的方法進行手掌印畫活動。
3、能大膽地進行想象、表達,有一定的創造力。
活動準備:
鉛畫紙、顏料、抹布、桌布
一、繪本導入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動物園》,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看一看在這個故事中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幼兒欣賞故事
師:在這個故事里,你看到什么特別的地方了嗎?(故事中的人物、動物都是由我們身體的那個部位變化出來的)
師:所以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我的手掌印——動物園》
二、感受手掌印的變化
師:剛才在故事中五顏六色的手掌印都變成了什么?
師:手掌印真神奇,變出了這么多東西!有趣嗎?那你最喜歡哪個?
師:它是怎么變出來的?(由幾個手掌印、手指的方向、變化等,添上了什么)
師:變出的東西可真多,除了這些,你的手掌印又會變成什么呢?
請個別幼兒說一說。
三、示范、操作
師:哇,我也忍不住想來變一變,那我的一個手掌印可以變成兩只小兔子嗎?
師:伸出小手,親親顏料,親親白紙,用力壓一壓,123拿起來(可以一個或是兩個、多個手掌印組合起來)印好后,拿起抹布擦一擦。
師:我要變了,拿起勾線筆,添上眼睛和嘴巴,這可以變成什么呢?變個胡蘿卜。爸爸媽媽、我和弟弟還看見兩只兔子相親相愛,準備分享胡蘿卜呢!
師:爸爸媽媽我們一家人還會看見什么呢?相信你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想印一印、變一變了,老師已經為你們準備好了材料,小椅子不搬,待會自己找一張白紙,選喜歡的一種顏色變一變,盡量要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哦。先變好的小朋友可以把你的畫講給后面的客人老師聽。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四、評價
請幼兒把畫放到黑板上。
師:你們的小手真能干,這是誰變的,變成了什么,你是怎么變的.?
請1-2名幼兒說一說。
師:手掌印變出了這么多東西,我們一起來講一講吧!
師幼共同講故事。
師:我們拿著自己的畫去講給教師里的小朋友聽吧!
課后反思:
那天我進行了大班藝術活動——《手掌畫》活動。這個活動的內容來自孩子們平時熟悉的又喜歡玩的手指游戲。因為在平時的活動中,我發現我班的孩子特別喜歡做手指游戲,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一雙雙小手就這么變一變,看著他們興奮的樣子,我就將手牽引到教學活動中。通過此活動進一步滿足孩子們的興趣需要。因為大班的幼兒已經有了圖形添畫的經驗,因此本次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和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本次活動的目標制定是通過玩手形游戲,激發幼兒畫手掌畫的興趣,和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及創新能力。豐富了孩子們的想象力,積累了大量的美術創作的素材,從而為此活動做好了堅實的鋪墊。激發了幼兒的相象力和創造力。從活動中幼兒的表現我看到自己對目標定位還是比較準確的。
在活動中,我以游戲導入引起幼兒興趣。啟發幼兒擺弄自己的手形,想象這種手形能添畫成什么東西,然后將手按在紙上,用筆將手形沿著輪廓畫下來,再用神奇的小畫筆進行添畫和涂色。這個環節,幼兒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興趣濃厚。
美術課件初中 4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通過欣賞作品使學生了解不同繪畫作品所使用的不同表現手法和表現藝術風格,以及作品體現的不同思想內涵。
2. 能力目標:通過欣賞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
3. 情感目標:通過欣賞表現以勞動為主題的美術作品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美,勞動創造的美,從而使學生熱愛勞動,并能以積極的態度參加勞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本課的欣賞,讓學生理解藝術作品所體現的思想內涵。
2.難點:通過欣賞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用口頭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感受的能力。
三、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課本、教參、相關作品圖片掛圖
學生準備:課本、圖畫本、鉛筆、彩筆、尺子
四、導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請學生思考并回答:人類是怎么起源的?人類與動物的最根本的區別是什么?(勞動促使古猿手足分離,于是才有了人類,因此,是勞動創造了世界)同學們都參加過哪些類型的勞動?通過學生的回答,分析勞動的意義,體會勞動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2. 勞動也是古今中外許多藝術家表現的重要題材之一。引入課題。
板書:勞動-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二)教學過程
以美術作品的分類我線索講解
1.展示《夯歌》、《糧食》、《石工》不同時代的畫家通過勞動題材所表現的主題是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
《夯歌》 (油畫)王文彬
講解油畫 油畫筆、油畫布、油畫顏料
2.請學生描述或表演打夯的過程.結合了解、表現打夯的過程(打夯時,掌夯人唱著強烈節奏的“夯歌”將路面夯實),再去欣賞作品.從構圖(仰視、逆光),表現得情感等方面分析。
畫面表現五個農村姑娘正在新開辟的山區公路工地上打夯的勞動場面。為了突出主題,作者采用仰視的構圖方法,將觀者的視點集中在這五個姑娘身上。畫面色彩明快,光感強烈,青山在淡藍色天空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蒼勁。姑娘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在烈日下懷著喜悅的心情唱著有節奏的夯歌揮汗如雨的'熱烈勞動場面。展示了改革開放時期,農村社會主義建設蒸蒸日上的情景和勞動者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在這樣炎熱的天氣下,這些農村姑娘們懷著這樣喜悅的心情從事勞動,所以他們一點也不覺得累。所以同學們以后再參加勞動的時候試著換一種愉快的心情去勞動,是不是更好呢?希望同學們能勞動著快樂著!那在學習上呢?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下的時間思考一下!希望同學們快樂的學習!
《糧食》 (油畫)前蘇聯 雅布隆斯卡婭
請幾個學生先來講講他所收集的集體公社時的故事。通過故事引入主題。1950年剛剛結束了衛國戰爭的蘇聯勞動婦女懷著一種對新生活美好憧憬。在列熱炎炎的陽光下,在堆積如山的金黃色麥粒的打谷場上,緊張而有秩序的勞動的場面。女莊員們興奮的笑臉和歡快而有節奏的動作,充分顯示了經過戰爭洗禮后的蘇聯勞動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風貌。
《牛耕》 甘肅嘉陵關魏晉墓磚畫
我國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厚葬之風盛行,墓室中繪有大量的磚畫。畫面十分單純,但作者頗具匠心。兩頭牛有意畫成一黑一白,用對比的手法突出畫面的明快;只寥寥數筆,不僅生動地畫出了扶犁著的形態,而且其緩步前行時的姿態極富運動感。
四、課后作業:
我們欣賞了這么多著名的繪畫作品了,那同學們都參加過哪些勞動呢,那么同學們也來表現一幅以勞動為主題的作品吧。
五、課堂小節
勞動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勞動創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它使我們今天的生活比昨天更加的美好。勞動是古今中外許多畫家表現得題材之一。同樣是表現勞動這一題材,實際創作的時期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所表現的主題也各不
相同。同時我們發現,不論是從事勞動、學習還是其它的事情的時候,只要我們能夠懷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愉快的心情去完成的話,我們不僅能完成而且還能做得很好!
六、課后延伸
不論是從事勞動、學習還是其它的事情的時候,只要我們能夠懷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愉快的心情去完成的話,我們不僅能完成而且還能做得很好!同學們以后再參加勞動的時候試著換一種愉快的心情去勞動、去學習,希望大家勞動著快樂著,學習著快樂著!
七、教后反思:
美術課件初中 5
課題:人美版美術教案:第三課奇妙的小鬧鐘
人美版美術教案的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1)通過欣賞活動,了解鐘表的文化以及造型特點。
(2)通過對不同種鐘表的欣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3)通過人美版美術教案鐘表的設計與制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設計與制作能力。
(4)通過本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利用自己設計制作的鐘表,認識表盤上的時間,進行跨學科的綜合。
2.隱性內容與目標人美版美術教案
(1)通過欣賞活動,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活動的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2)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人美版美術教案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不同種奇妙的小鬧鐘的特點及其設計制作方法。
難點: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對表盤的設計。
學習材料:家庭中使用的各種鐘表、廢棄的食品盒子、廢掛歷紙、圖釘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語言進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欣賞師生課前準備的各種鐘表實物。
出課題:漂亮的小鐘表
二、 提問:你知道有哪些不同種類的鐘表?
引導學生分析課本第6頁中的鐘表圖片,分析其外形的不同特點。
提問:教材第6頁、第7頁上鐘表的表盤,是怎樣利用生活中、自然界中的形象進行巧妙設計的?
提問:人們為什么這樣來設計表盤?
提問:你能利用課前準備的材料設計一個與眾不同的鐘表嗎?怎樣設計?
教師根據這幾位同學的介紹,引導學生了解如何巧妙地運用材料,展示幾種巧用材料的作品,并且引導學生了解如何使表針能撥動。
三、布置作業,教師巡視輔導。
布置學生認一認奇妙的小鬧鐘。
小結:你喜歡鐘表嗎?為什么?
布置作業:課后還可以用多種形式來設計小鐘表
美術課件初中 6
教學目的:
1.初步了解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特點。
2.通過對古代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范例賞析,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博大。
教學重點難點:
1.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特點。
2.古代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原理,造型風格。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1.出示打火機一支提問:大家都知道現在人們生火用的是打火機但古人是怎么樣取或的呢?
學生談感受。
(以提問導入課題,提出觀點。)
老師:這一發展歷程有什么奧秘?
學生踴躍作答
老師:很好!那么有誰知道古人最早將藝術與科技結合的例子嗎?(設問形式制造懸念。)
三、課堂發展
1.觀察感受經典范例導賞:趙州橋、四羊方尊、編鐘、長信宮燈。
2.老師口述:從出土的無數珍貴文物中,我們可以發現,古老的文物既是規范性的工藝品,同時也是當時的高科技產品,你們發現了它們的共同特性嗎?
(提問并看課本上的提示)
3.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各范例并打開幻燈機,老師逐個講解分析。
例如:四羊方尊
實用性:酒器美觀:奇特、厚重、的獨特的造型和獨特、精美的紋飾
科技:高超的冶金鑄造技術
4.建議學生可以自己試用一句簡短的話語將書中介紹的作品從科技和藝術兩方面概括出來,比如:“趙州橋---古老拱券石橋,歷經千年風雨,神秘蛟龍穿巖,精雕栩栩如生。其后可另加一些課外的圖片,嘗試對不同的藝術形式,圍繞藝術月科技結合的.主題,發表自己的感想。培養學生“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四、課后延伸
教師運用對比手法(點出此畫與前面主體造型作品具有明顯不同的特征)引起學生注意與思考,不需要作結論,看到下一課“物之道”與“無盡無極”,為下節課作好鋪墊。
五、課堂作業
1.繼續查找資料,為下一課作準備。
2.觀察生活中的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典型現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美術課件初中 7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欣賞,使為學生對外國風景畫、靜物畫產生和發展概況有初步認識。了解印象派及后期的風景畫、靜物畫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特色.
2、技能目標:通過欣賞和評述等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合作、互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評述美術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標:外國風景畫、靜物畫作品欣賞活動中感受藝術家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領悟與感悟外國風景畫、靜物畫的所表現美的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創造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能夠形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欣賞評述美術作品的能力,自主建構分析作品的系統認識。
教學重點:
①讓學生了解如何表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美,自然風光與藝術的關系以及與情感世界的關系。
②認識17世界荷蘭風景畫、靜物畫技藝的嫻熟已達到可以亂真地步,在西文藝術史上有著重要的地地位是歐洲近代風景畫、靜物畫的重要階段。
教學難點:
①如何讓學生領會常態的自然風光和日常靜物與畫家們的.風景畫、靜物畫之間的區別,提高對風景畫、靜物畫所表現的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感受能力。
②如何引導學生對分析美術作品有初步的認識。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圖片、制作課件、藝術家生平
學生準備:在網上搜集相關圖片和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分組討論:
1、上學期的第一課學習內容是什么?
2、賞析了哪些美術作品?作者是誰?
3、這些美術作品的美在哪里?
4、當初看了美術作品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的什么?
二、小組匯報(略)
三、教師小結引入新課:
上學期賞析的外國風景畫、靜物畫屬現實主義繪畫,所描繪的是我們身邊的自然風光,是在現真實,有整齊、整潔之美,看了以后有身臨其境的之感,畫法細膩,形象逼真,有照片的效果。面本學期的第一課我們繼續賞析外國風景畫、靜物畫(二),另一種選擇……
四、學習新課:另一種選擇
1、播放課件
2、賞析印象派作品(討論)
①畫家選擇了什么?
②這時畫家追求什么?
③他們所畫的作品是真實的嗎?
④我們如何理解《日出酚∠蟆返惱媸擔?/P>
⑤畫家為何選擇在船上畫睡蓮?
⑥小結:
印象畫派所選擇是表現真實,追求的是某一時刻的光色效果,強調室外寫生,講究筆觸。
3、點彩派作品賞析討論(播放課件)
①點彩派和印象派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點彩派和印象派有什么相同之處?
③點彩派和印象派在效果上的什么不同?
④小結:
點彩派在表現效果上強調工整,技法上采取的是“點”它和印象派要比都上追求光色效果,強調環境色的作用。
4、后印象派作品賞析討論(略)
5、立體派作品賞析討論:
①立體派和前面的各畫派相比,它的特點是什么?
②從兩幅范畫來看你能看出什么?
③樹葉的形象能看出來嗎?
④立體畫派追求的是什么效果?
五、課堂小結:
1、分組討論:
①外國風景畫、靜物畫發展過程中什么?請你描述一下。
②從外國風景畫、靜物畫發展過程可以看出什么?舉例說明。
2、分組闡述
3、教師小結(略):
美術課件初中 8
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繪畫的基本概念、分類及發展歷程。
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繪畫技巧,如線條、色彩、構圖等。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創新力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內容
繪畫概述
介紹繪畫的定義、分類及歷史背景。
展示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讓學生感受繪畫的多樣性。
繪畫技巧
線條:講解線條的種類、運用及在繪畫中的作用。
色彩:介紹色彩的基本原理、調色方法及色彩在繪畫中的運用。
構圖:講解構圖的基本原則、方法及其在繪畫中的重要性。
實踐操作
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繪畫練習,如靜物寫生、風景寫生等。
鼓勵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的繪畫技巧進行創作。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繪畫的基本知識和技巧。
示范法:教師現場示范繪畫過程,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繪畫技巧。
練習法:學生通過實踐練習,鞏固所學的繪畫技巧。
四、教學評價
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了解他們對繪畫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
評價學生的繪畫作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
美術課件初中 9
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特點、分類及歷史背景。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通過欣賞園林藝術,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生態與人文的和諧共生。
二、教學內容
中國傳統園林概述
介紹園林的定義、分類及發展歷程。
強調中國傳統園林的獨特之處,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
園林藝術欣賞
展示不同地區的園林作品,如皇家園林、私家園林、風景園林等。
分析園林中的建筑、植物、水體等元素及其相互關系。
園林文化解析
探討園林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如詩詞、書畫等在園林中的運用。
分析園林藝術所體現的哲學思想、審美觀念等。
三、教學方法
欣賞法:通過展示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讓學生欣賞中國傳統園林的美。
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園林藝術的特點、價值及對自己的啟示。
探究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園林文化,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四、教學評價
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情況,了解他們對園林藝術的興趣和理解程度。
收集學生的討論成果和探究報告,評價他們的學習成果和創新能力。
美術課件初中 10
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識和運用技巧。
培養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
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運用色彩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二、教學內容
色彩的基本知識
色彩的分類(原色、間色、復色)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純度)
色彩的對比與和諧
色彩的情感表達
不同色彩代表的情感和象征意義
色彩在藝術作品中的情感表達作用
色彩的實踐運用
色彩搭配技巧
色彩在繪畫、設計等領域的實際應用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通過講解色彩的基本知識和情感表達,引導學生理解色彩的重要性。
演示法:教師現場演示色彩搭配和調色過程,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色彩的運用技巧。
實踐法:組織學生進行色彩搭配練習和繪畫創作,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色彩的`魅力。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展示不同色彩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色彩與情感的聯系。
講授色彩基本知識:講解色彩的分類、三要素以及對比與和諧等概念。
分析色彩情感表達:通過分析藝術作品中的色彩運用,讓學生了解色彩如何表達情感和象征意義。
演示色彩實踐運用:教師現場演示色彩搭配和調色技巧,并指導學生進行練習。
學生實踐創作: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色彩搭配練習和繪畫創作。
作品展示與評價: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評價和學習。
五、教學總結
通過本次課程的學習,學生們對色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色彩的基本知識和運用技巧。在實踐創作中,學生們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提升了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
美術課件初中 11
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立體構成的基本要素和原理。
培養學生的空間感和立體思維能力。
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創作具有立體感的美術作品。
二、教學內容
立體構成的基本要素
點、線、面在立體構成中的作用
體的形態與分類
立體構成的原則與方法
平衡與穩定
對比與統一
節奏與韻律
空間感的營造
透視原理在立體構成中的應用
色彩與光影對空間感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通過講解立體構成的基本要素和原則,引導學生理解立體構成的規律。
演示法:教師現場演示立體構成的制作過程,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立體構成的技巧。
實踐法:組織學生進行立體構成練習和創作,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空間感的營造。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展示具有立體感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思考立體構成與空間感的關系。
講授立體構成基本知識:講解點、線、面在立體構成中的作用以及體的形態與分類。
分析立體構成原則與方法:通過分析優秀立體構成作品,讓學生了解平衡、對比、統一等原則在立體構成中的.應用。
演示空間感營造技巧:教師現場演示如何利用透視原理、色彩和光影來營造空間感。
學生實踐創作: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立體構成練習和創作,嘗試營造空間感。
作品展示與評價: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評價和學習。
五、教學總結
通過本次課程的學習,學生們對立體構成和空間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立體構成的基本要素和原則。在實踐創作中,學生們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創作出具有立體感和空間感的美術作品,提升了立體思維能力和創作能力。
【美術課件初中】相關文章:
人教版初中美術課件(精選6篇)07-08
花瓶美術課件09-24
《菠蘿》美術課件09-24
美術春天來了課件09-24
少兒美術優秀課件03-29
中班美術課件01-20
初中地理的課件03-08
我的同學美術課件09-24
飛天暢想美術課件09-24
美術課件的設計思路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