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物理課件(精選8篇)
物理科對于不少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科目,因為它需要較好的抽象思維而又不僅僅依靠抽象思維。下面為大家提供了初三物理其中一課的課件,歡迎借鑒!
初三物理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
2.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
3.會使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
1.知道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
2.利用控制變量法和圖象法來分析實驗數據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一: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
學習指導:閱讀課本P74-P75文字內容與插圖,將基本的實驗過程作上記號。
【自學檢測】
1.電壓是產生電流的原因。電壓越高,電流可能越大。
2.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電阻越大,電流可能越小。
3.在物理學的實驗探究中,一般要采用控制變量法來進行。
【合作探究】教師巡視輔導。
1.請同學們猜想:電阻一定時,電流與電壓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
答:電阻一定時,電流會隨電壓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只要針對本問題的請給予鼓勵)
2.討論:這個實驗涉及到哪些量?為保證實驗結論是正確的,應該控制什么量不變,改變哪些量?
答:在這個實驗中,涉及到電阻、電壓、電流三個量。在這個實驗中,應該保持電阻一定,改變電阻兩端的電壓,看對應的電流如何改變。
3.怎樣測量流過導體的電流和導體兩端的電壓?
答:將電流表與被測電阻串聯來測量流過被測電阻的電流;將電壓表與被測電阻并聯來測量被測電阻兩端的電壓。
4.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變被測電阻兩端的電壓?哪種方法更便于測量?
答:增加串聯的干電池的數目;使用電壓可調的學生電源;在電路中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等。在本實驗中我們將一個滑動變阻器串聯在電路中,來改變被測電阻兩端的電壓。
5.動手做一做:設計好實驗電路圖,并畫下來,根據電路圖連接好實物。(注意:開關要斷開,要正確選擇電表的量程和正負接線柱,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要置于阻值最大處等。)(將電路圖展示在PPT上)
6.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測量并記錄對應的電流值與電壓值,完成下面的表格。(請在PPT上展示此表格)
7.利用表格中的數據,完成P75圖17.1-1的圖象,并分析歸納,看看能得到什么結論。
答:在電阻一定的情況下,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
【展示交流】教師掌握情況。
【精講點撥】
1、在本實驗中,定值電阻能否換成小燈泡?
答:不能,因為小燈泡燈絲的電阻會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造成實驗過程有兩個變量,得到的結論是不對的。
2、討論滑動變阻器在本實驗中的作用:
1.保護電路;
2.改變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以便進行多次實驗。
3、在此實驗時,我們雖然多次改變了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進行了多次實驗,但這些實驗只是對這一個定值電阻來做的。為保證實驗的結論具有普遍意義,應該換用不同規格的定值電阻,重復上述過程,記錄并分析實驗數據,看能否得到一樣的結論。
【即時練習】
完成P76-P77第1題。
注意:在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的時候,有的數據明顯是由于讀數粗心或測量時操作錯誤造成的,對于這些錯誤的數據,在進行分析的時候要剔除。
學習內容二:探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
學習指導:閱讀課本P76文字內容與插圖,將實驗過程用紅筆作上記號。
【自學檢測】
在實驗中,電流表與電壓表的量程要適合,不能過大或過小,過大,會造成測量的結果不精確;過小,無法測量,甚至損壞電表。
【合作探究】教師巡視輔導。
1.寫出你的猜想。
答:在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會隨導體的電阻的增大而減小。
2.在本實驗中,應該控制什么量不變,改變什么量?
答:控制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一定,改變定值電阻的阻值。
3.討論:怎樣實現這些改變?應該怎么操作?
答:在電路中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先將滑片移到某一適當的位置,記錄下對應的電流值與電壓值,再換用不同阻值的定值電阻,移動滑片,直到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
與第一次相等為止,再記錄下對應的電流值與電壓值。
4.動手做一做:畫出實驗電路圖,正確連接好實物,閉合開關,記錄下對應的數據,完成下列表格:(在PPT上展示電路圖與表格)
5.分析表格中的數據,能得到什么結論?
答:在電壓一定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6.為了保證實驗的結果具有普遍意義,我們還應該怎么做?
答:換用不同的定值電阻,再進行多次實驗。
【展示交流】教師掌握情況。
【精講點撥】
1、想一想:在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與第一次實驗有何不同?
答:在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是:
1.保護電路;
2.保持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一定。
2、在敘述結論時,只能說“在電阻(或電壓)一定時,電流跟電壓(或電阻)成正(成反)比。”不能反過來敘述,“在電阻(或電壓)一定時”不能缺少否則結論不嚴密。
課后習題
【即時練習】
1.完成P76“想想議議”
2.完成P77第2題。
【當堂練習】見訓練案基礎部分
初三物理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a.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b.在條件足夠情況下會計算物質的比熱。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首先通過例題,運用所學比熱概念,歸納總結出物體吸熱公式,然后再通過例題寫出放熱公式,加深學生對物質比熱的理解。
分析二:本節內容突出體現對學生計算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
教學重點
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教學難點
會利用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進行有關吸、放熱計算
教學方法
講授
一、復習比熱的知識
二、物體吸熱的計算
Q吸=cm(t-t0)
例題1:把質量為2千克、溫度為30℃的鋁塊加熱到100℃,鋁塊吸收的熱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熱表,知道鋁的比熱,然后代入公式計算。
過程見課本
三、物體放熱的計算
Q放=cm(t0-t)
例題2:有一根燒紅的鐵釘,溫度是800℃,質量是1.5克,溫度降低到20℃時,放出的熱量是多少焦耳?
提示:
先查比熱表,知道鐵的比熱,然后代入公式計算。
過程見課本
四、比熱的計算
例題3;某物質吸收4.2×104焦耳的熱量后,溫度升高5℃,則該物質的比熱為多少?已知該物質共2千克。
解:已知m=2kg,Δt=5℃,
Q=4.2×104J
所以
五、作業
課本P27第7、8題
提出問題:若物體升高的溫度不止1℃怎么計算吸熱?若物質的質量不止1千克又怎么計算吸熱?若升高的溫度不止1℃,同時物質的質量也不止1千克又怎么計算吸熱?
引導學生解題
指導學生
引導學生
學生回憶
思考計算吸熱、放方法
學生自己解題
總結比熱的計算方法
學生板書
探究活動
調查北方冬天有關取暖的問題,用所學知識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初三物理課件 篇3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實驗進一步鞏固物質密度的概念;
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學會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的方法;
二是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體積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學會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地測定一個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學法點撥
本節在學習質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測量質量的基礎上,學習測量物質的密度。學習利用公式間接測定某個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積單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單位的。1mL=1cm3。
同許多測量儀器(電流表、電壓表、天平)一樣,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測量物體體積的方法:
規則形狀物體可以用直尺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可以用量筒測量。用量筒測量體積常用“溢杯法”: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中,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量筒內水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測量石蠟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體的體積,可以采用“懸垂法”:先讀取懸掛重物被浸沒于量筒中液體對應的體積,再將石蠟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沒于量筒中,讀取此時的液體體積,兩者的差便是石蠟的體積。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課學習,我們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在實際應用中有重要的意義。
1、問:什么叫物質的密度?怎樣計算物質密度?
2、出示一塊長方體鐵塊,問:要測這鐵塊的密度,需要測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測量?記錄哪些量?怎樣求出鐵塊的密度?
3、再出示一塊任意形狀的石塊和裝在小碗的鹽水問:能否用測長方體鐵塊密度的方法測這塊石塊的密度和小碗里的鹽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儀器來測定形狀不規則的石塊和鹽水的體積?出示量筒,指出液體的體積可以用量筒來測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時,讀數時要以凹形的底部為準,且視線要與液面相平,與刻度線垂直。
1、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方法:先在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以待測體積的物體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沒,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過量筒的最大刻度值為準),讀出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V1;將不規則形狀物體浸沒在量筒中,讀出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被測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2、了解這種測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據空間替代的方法進行測量。
3、嘗試測量一個塑料塊的體積。
4、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一些形狀不規則且無法浸入量筒之內的固體的體積。
可采用“溢杯法”測量其體積。所謂“溢杯法”即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但現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塊溢出的水量,可用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測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讀取數據,最后相加得到石塊的體積。
5、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壓入法:用一根細而長的鐵絲將蠟塊壓入水中。蠟塊投進量筒和壓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對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塊的體積。
沉錘法:用細線將一個鉤碼系在蠟塊下面,用細線吊著蠟塊和鉤碼放入量筒,鉤碼先浸沒在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1,然后鉤碼和蠟塊一起浸入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蠟塊的體積。
三、測量形狀不規則的塑料塊和鹽水的密度
1、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2、各小組間交流所設計的實驗方案。根據交流結果對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適當調整。
3、各小組匯報實驗數據,然后進行討論;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密度是屬于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其大小與物質的質量、體積無關,它與物質種類有關,同一種物質密度相同。
達標自查
1、測量一種物質的密度,一般需要測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計算出物質的密度。這是一種(填“直接”或者“間接”)測量法。
2、測量形狀不規則固體體積的時候,要用量筒來測量,量筒的容積要適量,適量的含義是固體(填“能夠”或者“不能”)浸沒入液體中。
3、小亮做測量石塊的密度的實驗,量筒中水的體積是40mL,石塊浸沒在水里的時候,體積增大到70mL,天平測量的砝碼數是50g,20g,5g各一個。游碼在2 .4g的位置。這個石塊的質量是,體積是,密度是。
4、為了減輕飛機的質量,制造飛機時,應該選用密度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學要測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則應選擇()
A、50mL,5mLB、100mL,2mLC、250mL,5mLD、400mL,10mL
6、使用托盤天平的時候,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A、加減砝碼的時候,可以用手輕拿輕放B、不允許把化學藥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盤里
C、被測物體不能超過天平的量程
D、被測物體的質量等于右盤砝碼的質量加上游碼的讀數
7、用天平和量筒測量食用油密度的實驗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用天平稱出空燒杯的質量
將適量的食用油倒入燒杯中,用天平測出杯和油的總質量
將燒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讀出油的體積
用天平測出倒掉油以后燒杯的質量
8、下面是小明在測鐵塊密度時的主要步驟,請你寫下正確的操作步驟序號()
將m、V代入公式中,算出鐵塊密度
鐵塊用細線拴好輕輕放入水中,測出水和鐵塊的總體積V2
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測出水的體積V1
用天平稱出鐵塊的質量m
根據數據V1、V2算出鐵塊的體積V
9、根據密度的公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質量越大,密度越大B、體積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質的性質,與質量、體積無關
10、在調節托盤天平指針前,發現指針偏向刻度線中央的右側。為使天平橫梁平衡,應將橫梁右端的調節螺母()
A、向或移動B、向左移動C、不必移動,而移動游碼D、以上三種都可以
11、給你一臺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鉛筆,測出一卷細銅絲的長度,寫出你的方法。
12、用鐵、木分別做成體積相同的實心立方體,問哪一個質量大?為什么?
13、小實驗:測量雪的密度
問題: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時間都一樣嗎?
材料: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約25cm,直徑約7cm);
兩個塑料袋,一架天平,一個量筒。
操作過程:
(1)在冬天時將塑料袋裝滿雪,記下雪的類型(例如,濕雪、干雪、干粉狀雪等)及室外空氣的溫度;
(2)返回教室內把雪全部倒入一個大碗里;
將一個圓筒稱重(m1),仔細地裝滿雪,不要使筒內留下空隙,再一次將圓筒稱重(m2),m2—m1即測得的雪的質量;
取第二個圓筒測量它的體積。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測量;二是將圓筒裝滿水,用量筒測出其體積,記錄下需要水的數量(mL)
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質量除以圓筒的體積;
雪的密度=
在不同溫度下重復這個實驗,觀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溫度下是否相同。
14、為了判斷一個鐵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學測得如下數據:
鐵球的m/g水的體積V/mL水和鐵球的總體積V/mL
7960.090.0
做這個實驗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驟怎樣?
該鐵球是空心的,還是實心的?
若鐵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體積是多少?
初三物理課件 篇4
一、 內容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是物質的世界指的是物質的形態及其變化、物質的屬性、物質的結構與物體的尺度、新材料等,其核心內容是對宏觀的物質和微觀的物質世界有所認識,理解它的關鍵就是要走進多彩的物質世界,經歷從宏觀到微觀、由表及里的研究過程。學生以前原子的組成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來的,由于它與以后的質量、密度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本學科中有著基礎性的作用,是本學科力學的基礎部分,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區分物質的微觀與宏觀,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多從生活入手,從生活中認識物質的概念。
二、目標及其分析
1、 目標
(1) 知道宇宙是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了解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2) 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3) 初步了解納米技術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2、目標分析:
(1)知道宇宙是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了解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就是指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而且能形象的描述固態、液態、氣態的結構,并且說出各自的性質。
(2) 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就是指讓學生知道物質世界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研究:宇觀世界:宇宙、銀河系、地球等。它們的體積非常大,大多距離我們非常遠,要借助天文望遠鏡觀察和研究。
(3) 初步了解納米技術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就是指讓學生知道納米是個長度單位,而且是現在物理學得尖端科學。
三、問題診斷分析
這一節內容分為宏觀和微觀,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學生都不能在現實生活中見到,只能借助借助多媒體,通過目前科學界的僅有的一些照片來讓學生感受到物質世界的豐富多彩。
另外固體液體氣體的微觀模型學生也很難想象只能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如教室里上課的學生還有踢足球的運動員等等形象的實例來比喻他們的微觀模型。
四、教學支持條件
課前準備
1.取一根蠟燭放入小金屬罐熔化然后觀察蠟燭凝固時體積的變化。
2.查閱、收集有關太陽系、銀河系的資料、人類探索宇宙的資料。
3.查閱、收集有關分子、原子結構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人們說廣闊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那么,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萬物,變化萬千,那么,這絢麗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組成的呢?這一切給人類留了許許多多的謎,引發了人類無限的遐想,激發了一代代科學家對它們孜孜不倦的觀察和研究。那么,這一節課就讓我們沿著科學家的探究的足跡,從宏觀到微觀作一次旅行,對這些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討吧。
授新課
(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
問題1.宇宙有多大?
(1) 綜合觀察課本圖10.1-1和課本圖10.12-1。
請同學們說出太陽系的九大行星(現報道發現第十大行星)。在太陽系示意圖中找出我們生活的地球。(在離太陽比較近的第三條軌道上)
(2)交流資料數據:
①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陽系之中,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遍的行星;
②太陽系置身于銀河系之中,太陽只是銀河系中幾千億顆恒星中的一員;
③銀河系只是數十億個星系中的一個,一束光穿越銀河系需要十萬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還有許多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目前,我們人類觀測到的宇宙中擁有數十億個星系。
(3)根據以上資料、數據讓學生推理,說一說他們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結論:宇宙是廣闊無垠的,大得很難以想象。
2、人類對宇宙的探究過程。
交流資料:
(1) 中國古代關于宇宙結構的學說;
(2) 哥白尼與日心說;
(3) 從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到人類第一次乘飛船進入太空;
(4) 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5) 我國神舟號飛船的五次成功飛行。宇航員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繞地球航行。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太空宇宙的探索越來越深入,宇宙的奧秘將逐漸被揭示。
3、宇宙的組成
問題2: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處于不停的運動和發展之中。
(二) 物質由分子組成的
1、問題3:物質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從古到今,人們一直在探尋著這個問題的答案。古希臘人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水、火、土、氣四元素組成;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組成。但這些看法都是不科學。到底物質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2、 分割物質實驗:
物質分割有一個限度,分割到這一限度時小粒子能保持物質原來性質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電子顯微鏡觀察。科學研究發現:任何物質都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保持了物質原來的性質,意大利物理學家阿伏加德羅第一個把這些粒子叫做分子。
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徑只有百億分之幾米(幾十納米)。只能用電子顯微鏡觀察。
結論: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處于不停的運動和發展中。
(三) 原子結構
我們知道了物質由分子組成,人們又猜測分子能不能繼續分割?科學家發現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并把這樣的粒子稱為原子。同時還發現有的分子由多個原子組成,有的分子由單個原子組成。
原子的結構與太陽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的周圍,有一定數目的電子繞核運動。
原子非常小,全人類用肉眼可以看見的最小灰塵,其中也包含了約1015個微小的原子。
H,He,Li,Be的原子結構。
研究發現,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而質子和中子也還有更小的精細結構夸克。(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夸克)和中子(夸克)]和電子
夸克是最小的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會更深入地認識世界。
(四) 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1、學生交流課前觀察蠟凝固時體積的變化。(液體蠟在凝固時體積縮小,中間凹陷下去。)2、問題:我們知道物質一般以固態、液態、氣態的形式存在。物質處于不同狀態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從實驗,我們看到物質在一般情況下由液態變為固態體積縮小(水除外),由液態變為氣態,體積增大(水:1700倍;乙醚:250倍)。物質由分子組成,那么,物質存在的形式與分子的存在狀態是否聯系呢?
3、探究:先讓學生說說他們在課堂上聽課,課間在教室里活動時,課間在操場上自由活動時這三種情況下活動的狀態和活動空間。
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氣體具有很強的流動性。
4、結論:根據以上探究,可以認為物質存在的形式與構成物質的分子的運動狀態有關。
固態物質中,分子排列十分緊密,粒子間有強大的作用力。因而,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液態物質中,分子沒有固定的位置,運動比較自由,粒子間的作用力比固體小。因而,流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
氣態物質中,分子極度散亂,間巨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運動,粒子間的作用力極小,容易被壓縮。因此,氣體具有流動性。
(五)科學世界納米科學技術
納米科學技術是是納米尺度內(0.1nm100nm)的科學技術,研究對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單個的原子、分子。
納米技術的應用:電子與通信,醫療,制造業,分子人
小結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又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的結構與太陽系相似。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電子繞核運動。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質有各種形態,物質處于不同的狀態時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構成了多彩的物質世界。
隨堂練習
1.P8動手動腦學物理問題。
2.物質在溫度升高時體積膨脹,溫度降低時體積縮小的這種性質被稱之為熱脹冷縮。在各種金屬中,鋁的熱膨脹最顯著,依次是銅、鐵、鋼。利用長度相同的不同材料的物質在溫度改變時伸長量不同的性質人們制成了雙金屬片。利用銅和鐵制成的雙金屬片在溫度升高時,會向哪一邊彎曲?
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相應練習。
初三物理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單位、計算公式.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以物質本質特征來定義概念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教學重點: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教學方法:講授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投影儀、自制幻燈片、天平、石塊、木塊、水、量筒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二、新課教學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數據如下:
質量(克)體積(厘米3)質量/體積(克/厘米3)
木塊15100.5
木塊210200.5
石塊11042.5
石塊22082.5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義。
4.鞏固練習:幻燈片出示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三節密度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用符號:“ρ”表示
2.密度公式:
3.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
03kg/m3
4.密度物理意義: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只與物質的種類有關,與它的質量和體積無關,(因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
初三物理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2、通過實驗,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
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乒乓球、飲料瓶(去底)、彈簧測力計、細線、鋁塊
學生:彈簧測力計、細線、燒杯、水、鹽水
圓柱體(標有等距離空格)等體積的鐵塊和鋁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萬噸巨輪能在海面乘風破浪,平穩航行;節日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在水中輕盈地上下游動。提問:這些現象都蘊含了什么物理知識?
學生:浮力
師:對,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設計意圖: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推進新課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誰?
(教師提示:閱讀課本,結合二力平衡條件,受力平衡與物體運動狀態關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體的受力情況)
學生活動:(討論回答)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施力物體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會受浮力嗎?浮力該如何測量?
演示實驗:
(1)彈簧測力計下懸掛一鋁塊,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為鋁塊所受重力。
(2)把鋁塊浸沒在水中,看看示數有什么變化。
請同學分析實驗現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同時得出測量浮力的一種方法。
學生活動:(對比、分析、討論得出)(1)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種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演示實驗:
(1)如圖甲,將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無底飲料瓶中,向飲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來。
(2)如圖乙,用手堵住飲料瓶口,乒乓球浮上來。
學生活動:對比兩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壓力情況,結合課本上的浸在液體中的正方體受到液體的壓力情況,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教師提示:根據液體內部壓強知識,分析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壓力情況)
(設計意圖: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于浮力產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你認為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閱讀課本P51實驗,并結合生活經驗,說出你的猜想和依據。
學生活動:討論、說出猜想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對提出猜想進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總結: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體中物體的密度有關
2、要驗證上述猜想,應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學生:控制變量法
3、分組實驗,每小組同學探究其中一個猜想
學生活動:
①各小組針對本組要探究的猜想,設計實驗步驟及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②根據實驗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③各組派代表匯報實驗過程及得出的結論
教師活動:
①巡回指導實驗操作
②對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給出評價
③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并對猜想進行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課堂小結:
1、浮力的定義及產生原因
2、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液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四)當堂檢測
1、用彈簧測力計在空氣中稱一物塊,測得重為12N,將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8N,則該物體受到的浮力為N.
2、將一實心鋁球分別浸沒在水、鹽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鹽水D、無法確定
板書: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豎直向上
3、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4、產生原因:物體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二、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體的密度
2、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教學反饋:
1、課堂容量較大,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練習不夠,留待課后完成,
2、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提高了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學會了稱重法測浮力,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礎。
初三物理課件 篇7
一. 教學重點、難點
1. 長度的測量及單位換算關系;質量的測量及單位換算關系,初三物理測量 浙江版。
2. 了解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溫度計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3. 知道測量必然存在誤差。
二. 教學內容及知識提要
1. 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關系
長度的單位是米——這是國際單位。其它還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等
它們之間的關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米=10-9納米
2. 長度的測量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能達到的準確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來決定。
測量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測量工具,來達到需要達到的準確度。
3. 質量的認識——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質量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與物體的形狀、狀態、溫度和所處的地理位置無關。
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關系。質量的國際單位是千克。其他還有噸、克、毫克等等。
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4. 質量的測量工具——天平。其他還有桿秤、臺秤、磅秤、電子稱等。
天平的使用步驟為:
(1)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檢查游碼是否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上。調節橫梁平衡。
(2)把代測物體放在左盤上,砝碼放在右盤上,然后移動游碼,直到平衡
(3)計算盤里砝碼的總質量加上砝碼所對的刻度值,即為要測物體的質量
(4)稱量完畢,將砝碼放回砝碼盒內,游碼移到零刻度處
5. 體積的測量——用量筒或量杯
6. 時間的測量——用鐘表
7. 溫度的測量——溫度計。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是根據物體的熱脹冷縮性質制成的。
8. 測量的誤差——由于測量工具的精密程度和測量者的測量技能等因素,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些差異。這個差異叫誤差。誤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改進測量方法。選用更精密的測量工具。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誤差與錯誤是不同的兩個概念,錯誤是可以消除的。
三.典型例題
1. 在下列各數字的后面填上適當的單位。
(1) 一個中學生的高度約為1.65 ·;
(2) 一支園珠筆的長約1.8·;
(3) 一層普通教學樓高度為3.5· ;
(4) 一枚一元硬幣厚度約為2.5· ;
(5) 一只雞蛋的質量大約為50· ;
(6) 正常人的體溫約為37.0· ;
(7) 初中學生跑完1000米約需要210 鐘;
(8) 一個初中生的質量大約為50 ·。
2. 進行下列長度單位的換算
(1)3.4千米為多少分米、多少微米?
(2)6.3毫米約多少米?
(3)2.8米為多少厘米?
解:(1)3.4千米=3.4104分米=3.4109微米
(2)6.3豪米=6.310-3米
(3)2.8米=2.8100厘米=280厘米
初三物理課件 篇8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學習者的分析
學生來自小城鎮和農村(大部分),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接觸許多與功和功率有關的事物和現象,為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奠定基礎,同時學習過速度和電功率的概念,對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幫助。
3、教具與學具
電化教具:多媒體課件
4、教學過程分析和設計
一、播放多媒體素材(視頻)或畫面)如用挖掘機挖土和一個工人單獨挖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快?圖中的情景說明了什么問題?
類似的事例還有嗎?(啟發思考) 教師通過所設計的情景,將學生引入學習怎樣比較做功快慢的學習主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體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學習主題。
認知層面
想想議議學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1、引導回顧速度的知識。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學生提供一組數據,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誰做功最快?說出比較的依據。
物體 所做的功 所用時間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聯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運問題加深對功率知識的認識。
4、想想議議:
投影演示插圖孫女與爺爺上樓,讓學生分析比較誰的功率大。
5、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準確的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呢?
6、介紹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并以適當的事例加以鞏固。
例:過去我們學習電功率,說說某電風扇的功率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參看課本小數據圖表中的資料,說出各物體功率所表示的意義。
7、鞏固提高:
提問:用1牛的力在2秒內將物理課本從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這個力做功的功率嗎?
教師啟發:以前學習過要比較兩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先確定路程再比較時間,也可以先確定時間再比較路程。同理,要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回答,由他人(同組同學或其他組同學)適當補充,
再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領悟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②時間相同,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機械或人工將同一大堆磚從地上搬到五樓,你會選用什么方法?
學生討論過程。
教師點拔:在圖中不知爺孫倆的體重和他們爬樓的時間,能否確定他們的功率的大小。
教師引導:用一個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時間的概念(電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義,認識功率的相關單位及計算公式。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作適當的講評,加深學生對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師先引導學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這對學生鞏固前后知識均有所幫助。
溫故而知新,對后面的學習將起到重要的啟發作用。
用類比法
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物體做功有快有慢之分,進一步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物體做功的快慢有進一步的認識。
學生的答案可能兩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逐步啟發,加選先進的起重機,學生就會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深刻領悟物體做功確有快慢之分。
學生的討論也會出現分歧,教師就在學生的分歧中導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漸進,恰到好處。
設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較兩物體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較)。
通過實例講授,讓學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學生對功率的物理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個具體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關知識,包括公式的運用。
知識的運用與遷移
三、通過例題訓練,加深對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運用能力。
1、 想想議議:
物理學或者生活中,還有那些場合需要表示一個物理量變化快慢的?
2、例題:體重為900N的爺爺與體重為300N的小孫子舉行登樓活動,樓高三層共10米。若:
(1)爺、孫兩人同時從一樓起步,半分鐘后同時到達三樓;
(2)爺爺年紀大、身體較重,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2倍;
(3)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3倍。
以上三種情況下,誰做功多?誰做功少?誰用的時間多?誰用的時間少?誰做功快?誰做功慢?
3、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例題,動手做一做。
教師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說出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頻率(振動),拓展知識。
引導學生回到前面所舉的例子,通過討論及訓練,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邊邊思考,邊動手進行計算解答。教師把學生的答案進行投影,可進行全班討論,加深理解。
學生自己進行閱讀、解答,教師在課室巡視,給有學習困難的學適當的幫助。學生解答完后,教師再用解題示范,強調解題的方法和習慣。
對各種變化率,增長率的認識,讓學生拓展知識
使學生加深對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強學生對功率知識的應用能力
練習功和功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四、小結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
學生先自己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個別代表回答并作適當的講解。
給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教師也能借此機會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并獲得教學效果的即時反饋。
【初三物理課件】相關文章:
初三物理復習課件04-12
初三物理課件04-11
初三物理電學課件04-12
初三物理壓強復習課件04-12
初三物理上冊課件04-12
初三物理磁現象課件04-12
初三物理電磁體課件04-11
初三物理總復習課件04-11
初三物理光學課件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