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赤壁賦》的課件

時間:2022-06-23 09:24:21 課件 我要投稿

《赤壁賦》的課件(精選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課件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什么樣的課件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赤壁賦》的課件,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赤壁賦》的課件(精選6篇)

  《赤壁賦》的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2.分析本文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以及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鑒賞文章的表達技巧。

  3.深入挖掘文章深層的悲

  教學新課: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可對中國文藝來說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這段時間蘇軾的創作達到了巔峰,不僅有文學上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

  寫作背景:蘇軾被貶黃州以后經常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其后,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指導誦讀:注意感情流露

  文本探究:

  在充分預習并能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分析文章結構

  提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文本可以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段,寫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初步接觸以文為賦: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亮點透視

  1、結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體悟“賦”的語言特點。

  提示:這段文字是充滿詩意的神奇之筆,充分體現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賦仍保留且發展了鋪張排比、講究詞采、駢散結合等賦的傳統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樂之情歷歷在目。

  2、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可見賦要做到“體物”與“寫志”的完美統一。

  探究:賦是古老的文體之一。“體物”即描摹景物,“寫志”指作者要表達的主題,“體物”與“寫志”要高度統一,看看本文“體物”部分具有怎樣的特點,“寫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

  3、林語堂對蘇軾有過非常有趣的評價:“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讀了本文,說說你對林語堂這段話的認識。

  提示:本文寫游玩之樂,際遇之悲,解脫之情,字里行間跳躍著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身影,讀這篇曠世佳作,我們不能滿足于從字句之表象中尋找一種朦朧的感覺,而應從更廣、更深的層次了解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態志趣。

  4、清代方苞讀到《赤壁賦》時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藐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調適而鬯遂也。”意思是說蘇軾此文表面看去似揮灑自如,沒費什么氣力,實際卻匠心獨運,思路縝密。細讀此文,品評文章的結構藝術。

  提示:“結構”往往反映出筆者的功力,表現著作者的創新能力。作為賦體游記,在結構上較之普通散文,還是有所區別的。閱讀本文,仔細體會作者組織材料、剪裁寫作內容的藝術。

  5、運用自己所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評價蘇軾在本文中表現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提示:蘇軾作為一代文學巨匠,其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等不同的文化理念,呈現出比較復雜的傾向,而他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不乏合理性,也存在比較明顯的消極因素。閱讀本文后還可參閱有關資料,對蘇軾的思想進行比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赤壁賦》的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賦”的文體特點。

  2、了解課文內容。疏通文意。

  3、朗讀課文,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讀準課文的字音、句讀,讀出感情。體悟典雅、精美的語言。

  2、準確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讀準課文的字音、句讀,讀出感情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教學設計:

  個性設計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以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在蘇軾第一處貶所——黃州,此時他45歲。三年前,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變法派、實權派李定等從詩作中斷章取義,摘出一些諷刺性詩句,以便掃除舊黨,送御史臺,即“烏臺”受審,所以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待了四個多月,后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還無權簽署公文,不準擅離此地,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四年的黃州生涯,他創作了66首詞,200多首詩,170多篇散文,尤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二、引導自學(自學內容見學生所用《學案》)

  1、自學關于賦的知識。

  2、學習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3、自學本課的生字、生詞。

  三、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出感情。)

  1、教師配樂朗誦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奏、感情變化

  壬rén戌xū屬zhǔ客窈yǎo窕tiǎo馮píng虛御風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愀qiǎo然舳zhú艫lú山川相繆liáo釃shī酒橫槊shuò漁樵qiáo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2、學生練習朗讀、朗誦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感情變化

  四、學習重點文言詞句,疏通文意。

  (一)學生自學

  1、試口譯課文成現代漢語。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3、找出課文中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一詞多義等句子。

  五、布置作業:

  1、朗讀并背誦課文。2、課外閱讀有關作者蘇軾和本文的資料。

  《赤壁賦》的課件 篇3

  一、復習目標: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基本篇目中出現的通假字的含義。

  3、掌握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

  4、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二、重點:

  文言知識復習

  三、難點:

  體會作者心情的變化,理解作者對人生的態度。

  四、復習步驟:

  1、導入

  由課前歌曲《赤壁賦》導入本課。

  2、回憶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3、重溫作背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的犧牲品。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在這里年近半百的他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3、朗讀欣賞,檢查背誦

  4、分組復習

  一組找出多義字并為重點字注音,二組找出通假字和詞類活用,三組找出文言句式和分析課文結構,四組找出本文的線索和分析蘇軾對人生的態度。

  5、分組展示討論結果。

  6、本課小結

  本文是一篇千古傳誦的文賦,作者以優美的文筆描述了主客泛舟江上,觀賞赤壁美景,飲酒放歌及探討人生態度的生動場面,文中的抒情、寫景、說理揮灑自如,自然融合。

  7、課后練習

  8、課堂贈言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他認為蘇軾在黃州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

  9、板書設計:樂—悲—樂

  《赤壁賦》的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體會蘇軾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構思特點;

  3、鑒賞本文善于取譬、蘊涵哲理的語言特點。

  4、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脫的人生態度和達觀的處世情懷。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人生態度,以及本文重點語句的哲理意義。

  教學難點:

  把握行文的感情變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比較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重點理解了《赤壁賦》各段的文意,積累了文言知識點,今天這節課,我們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探討蘇軾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二、鑒賞課文主旨,探討蘇軾的人生觀。

  1、研習課文:

  提問:散文創作,一般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本文也不例外,誰能說說本文表達感情的詞語都是什么?

  明確:課文中“樂甚”、“愀然”、“喜而笑”表達了蘇軾和客的“樂-悲-樂”的感情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學生分組討論,點撥:

  (1)提問:“于是飲酒樂甚”,為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師點撥:哪些句子描繪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這樣的景致使泛舟者產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三組對偶句)

  情:“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清風徐來”,好風!“水波不興”,好水!正因為這一風一水,蘇子與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舉酒屬客”,好酒!“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好詩!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在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環境中,把酒臨風,對江而歌,乘舟緩行,滿目美景,一定是極有雅興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徘徊”二字絕妙,活畫出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徘徊”二字則極為傳神地描繪出空中明月那脈脈含情的動人韻致。為什么會“徘徊”?羞澀啊,眷戀啊,矜持啊,不禁讓人浮想聯翩。不僅如此,月神還披著一幅似有若無的輕紗,“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輝四溢,普照人間,無形中增添了一種遼闊悠遠、朦朧神秘的美,于是,這使蘇子與客更加游興勃發,“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物我合一之時,神思飛揚,寵辱偕忘。人在畫中游,簡直就是如醉如癡了。

  “浩浩乎如馮虎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好境界——人間仙境!

  “浩浩乎”言視角之廣;“飄飄乎”則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脫俗之高。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曾言:“腳不能到的,眼睛可以到;眼睛不能到的,精神可以到。”課文第一段,就是先寫腳到之境,再寫眼到之境,最后是心到之境,景由情生,全段為我們營造出一個美妙絕倫的人間仙境。

  師板書(美景——樂)

  (2)提問:蘇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原因之一是“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師:“美人”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這里的“美人”代表君主,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悲從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感到宇宙之大,難免發出知音何處、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仍難以排遣內心仕途失意的淡淡哀愁。這“樂”其實就是苦中作樂,借醉游山水來暫時排遣內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作者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師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明確: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了幾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悱惻纏綿。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文里學過?

  明確:對,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師: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痕跡,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情感上的揚抑起落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生:讀第三段思考討論:客悲從何來?

  師點撥:

  1、客為何引述曹操的詩句和事例?

  2、“知不可乎驟得”,客人到底想得到什么?

  明確:他們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詩。此地為赤壁戰場,而曹操也寫過《短歌行》,“月明星稀”與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師:引這么兩句,還有別的用意嗎,結合曹操當時的心境來看。

  明確:這兩句是說,人才都流失到劉備、孫權那里去了,曹操內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蘇軾寫這兩句,大概是說自己也是人才,沒人賞識吧。

  師:在寫曹操的'內容上,既寫了他渴慕賢才,又寫了他的文治武功,像第三個文句,在浩蕩的軍隊中凸顯他文能賦詩,武能橫槊的形象。還寫了他的失敗,“山川相繆”借地形纏繞寫困窘之狀,蘇子寫曹操的事例到底有何用意?

  明確:寫曹操是英雄,是為了和“吾與子”對比,“而今安在哉”才是讓人神傷的感喟。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浪淘盡”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坎坷,只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么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這真是令人悲嘆啊。

  “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蜉蝣于天地,滄海之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師:嘆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的第二個悲嘆的原因。

  《赤壁賦》的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

  三、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一、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二、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濃郁的豪情發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講解:這是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分析了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后,得出的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結論。今天我們就來領略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絕唱的獨特魅力。

  (齊讀)

  二、指導誦讀

  1、讀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慕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韻腳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問詞重讀。

  2、讀出氣勢。如“方其破荊州,下東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緩慢低沉)”

  3、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其樂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悲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何其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何其灑脫。指導學生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為背誦做好準備。

  三、內容簡析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寫了什么?

  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有什么變化?

  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為什么而悲?

  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抒發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我”為什么樂觀?

  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首尾的關系:

  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四、讀熟

  示范朗讀、齊讀全文、自由朗讀。

  第二課時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寫“風月”議論“風月”的句子。(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

  明確:

  描寫風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議論風月: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客借月議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二、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換。(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這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層次后背誦。)

  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脫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從小我的觀點的出的。悲情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

  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清風、明月吾與子共適)。議論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

  三、寫法鑒賞(結合學生作文的角度講解,提高寫作)

  蘇軾的《赤壁賦》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優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總之,“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游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到樂極生悲,產生對英雄業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度自我寬慰,確具行云流水之妙。”(馬積高《賦史》)

  第三課時

  一、梳理讀本上的《后赤壁賦》并理清思路

  二、寫作背景

  學生介紹: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詩句進行誣陷),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1082年,被貶黃州已經兩年。“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江城的一切,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年四月,他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比較分析蘇軾黃州時期的心路歷程(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使學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1、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我們能讀出什么?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見景生情,壯懷激烈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少年英雄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世偉業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自嘆自怨,無奈虛度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滄海一粟,人生虛無

  看蘇軾思想,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三詠赤壁”的第一篇,詞中包含著蘇軾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壯闊的江山與悠遠的歷史,小我的憂患顯得多么無足輕重!

  素來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宏偉目標。

  所以,作者在這里體現更多的是儒家的濟世情懷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

  2、從《前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樂;

  簫聲悲戚,“客”發人生虛無之感慨,跌入現實人生的苦悶;

  “蘇子”論眼前水月,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在曠達樂觀中得到解脫。

  稍晚的《前赤壁賦》,從樂到悲,又以樂作結。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

  老師解說:

  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境中自得其樂,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享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脫,源于《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說過:“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他覺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衛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賦》中主人對客人的勸慰正是蘇軾用老莊思想與厄運抗爭的表現。

  3、從《后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書什么?

  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為峭拔。

  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更像一篇游記。

  詭異的道士化鶴的故事收束全文。

  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師引導:

  如果說,《前赤壁賦》以說理為主,說理談玄,議論風生,寓悲憤于曠達;后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表現的是一種隨緣任性、清澈無渣的自然之境。詩人處處以自然本心對人處事,無有雜念二心,樂則樂,悲則悲,恐則恐,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發乎自然,毫無刻意造作的人為痕跡。“劃然長嘯”的詩人與“戛然長鳴”的孤鶴一樣,都是洗滌盡了世俗機心的自然之子,雖敏感于“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這種夢幻般的飛速變化,卻沒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物我合一,無所哀,無所羨。

  可以說蘇軾的豁達超脫更上一層。

  4、小結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與宇宙本質的教義,對蘇軾也有極深的影響。蘇軾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觀,獲得超越是非、榮辱、得失的人生了悟。在該期他的其它詩文中頗有體現。

  可以說正是佛、道思想使蘇軾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變得更豁達樂觀。可以說這是他精神解脫的主線。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礎,儒家入世進取的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的處世原則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業:隨筆《逆境中的超脫——我看蘇軾》

  教學反思

  如果僅就課文而言,學習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了解蘇軾,使同學能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在厄運中的奮爭及精神的救贖可能有點困難,但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的渴求及課后的反響使我覺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

  《赤壁賦》的課件 篇6

  一、教學目的: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景、情、理三者內在的聯系。

  2、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教學課時:

  四課時

  四、對本單元的整體思考:

  本單元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賦》文學色彩最為濃厚,又在全單元甚至全書的最后。無論從單元編排的角度還是從三冊為“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教材編寫者建議用三課時教讀都是非常合理的。

  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我認為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本質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征。文學即人學,是人的感情、思想與自然(絕非僅僅是自然景物)、社會和諧共處,相互激活,相互欣賞,相互提高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必須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結合創作時具體的時間、地點來進行。對于這篇課文而言,則還需把握作者從1080年初貶黃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創作此賦期間情感思想起伏變化的心路歷程,把課文當作這條線上的一個點來理解。再一個,就是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從編排上看,這也是整個單元的教學重點,起到收束整個單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學作品一般都是適合朗讀的,這篇課文要求全文背誦,積累是新教材、新大綱一個突出的重點,因此應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教學過程之中完成,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一)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馬上就要產生。”

  《前》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二)作者與文體

  1、關于蘇軾

  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2、蘇軾的文章如波瀾迭出,變化無窮,無論什么樣的題材,在他的筆下都表達得新鮮貼切而又明白曉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后》用古代散文的筆調寫賦,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渾然一體,想象豐富,哲理深邃,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我們的課文所選是他的《前》。

  散文:與歐陽修并稱為“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

  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

  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

  (米:米芾。蔡:蔡襄)

  元豐5年寫的“兩賦一詞”是:

  《前》、《后》、《念奴嬌·赤壁之戰》

  3、關于“賦”

  “賦”的名稱最早見與戰國后期荀況的《賦篇》,到漢代形成特定的體制。

  “賦”著力于鋪陣事物,較多地摻用散文化的句式。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前》都是文賦的佳作。

  板書課文題目

  (三)教師配樂朗誦全文。

  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投影展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1、著重體會景與情及內在聯系。

  2、熟讀并背誦一、二段。

  (四)學習第一段

  1、抽讀第一段,正音。

  2、全體朗讀一遍。

  3、劃出寫景的句子,兩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擬個簡單的提綱,目的在于通過想象再現東坡先生的此時此地此景。請一個同學描述。

  4、投影一幅畫面小結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五)學習第二段

  1、抽讀第二段,其他同學默讀并正音。

  2、教師引導。如此幽美的自然環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在此段找一個詞概括。

  3、作者寫了飲酒放歌之樂后,接著寫誰?簫聲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并分別組詞。(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4、歌是歡樂的,而簫聲卻如此悲愁。此處有一個問題,從行文看,“主樂客悲”是明顯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卻說作者“力求排遣苦悶”,這個矛盾應該怎樣解決?請大家認真思考之后討論,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假如有難度,可結合提示中“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手法”這一句話思考。最后,引導學生認識到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就在此處,作者的心情由樂轉悲了。

  5、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投影兩詞:《卜算子》和《定風波》。教師簡述如下:第一首詞作于公元1080年初貶黃州之時。寫出了蘇軾經歷人生重大打擊后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本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詞寫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時的蘇軾已經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了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小結兩段

  下面我們利用剩余的時間背誦一、二段

  1、對于古文,我們一定要做到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

  2、組織朗讀。

  ①全體齊讀兩段,要求不錯一字,讀出感情。

  ②分成兩組,各讀一段,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默讀。

  ③分男女生讀,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④學生自讀三遍。

  3、組織背誦。

  ①教師投影背誦提示一,學生根據提示自背一遍,再齊背一遍。

  ②投影背誦提示二,全體齊背一遍。

  ③抽兩位同學檢查背誦情況。

  ④總結背誦方法:重點詞提示法;層理思路法;韻腳法;句式法;想象畫面法等。

  (六)小結本課,投影板書。

  寫景抒情

  樂悲

  這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蘇軾初游赤壁的情懷,至于東坡先生為什么由樂轉悲,又為什么總是能很快超脫,答案就在下節課,后兩段蘇軾對人生的詮釋對我們會有更大的啟迪。

  第三、四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洞簫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重點便新移到關于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

  一、二兩段大意如下:

  第1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幽美境界,為全文定下悠揚和諧的音調。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蕭聲,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悲哀,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二)指導學生翻譯第三、四、五自然段:

  難詞難句提示:

  (三)概括第3~5自然段大意:

  第3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4段寫作者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的豁達開朗的心情,對生活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5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四)鑒賞重點

  1、構思精湛、縝密、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散文貴在以意貫穿全文,本文抒情脈絡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超脫人生的歡快。整個情緒的轉換由喜轉悲為樂,線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瀾。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開始的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而哲理的簡述,則畫龍點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達了蘇軾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

  2、善用比喻,語言優美形象。

  作者寫上以風物之美,給讀者以無盡的藝術享受,如開篇,作者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織組成了一個“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讀者陶醉其中,組者還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報表縣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落淚。

  3、“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前》是散文和韻文的結合,既有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筆法。句式有長有短,既整齊又參差,同時又以賦的形式出現,如通篇換了12次韻,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主張,也采用了不少對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韻文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可以說這是蘇軾對賦體的一個創新和突破。

  (五)課堂練習: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前(節選)蘇軾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子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下列四組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山川相繆,郁乎蒼蒼

  B、客亦知夫水與月乎相與枕藉乎舟中且夫天地之間

  C、抱明月而長終

  D、不知東方之既白而又何羨乎?目遇之而成色

  2、對文中劃線的四句話的翻譯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固一世之雄也”:確實是一代英雄。

  B、“哀吾生之須臾”:哀嘆我們人生短暫。

  C、“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人生的成功與失敗是有規律是,不應消極。

  D、“不知東方之既白”: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

  3、對文中“客”與“蘇子”的觀點轉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人高度稱贊了曹操這樣的英雄,委婉都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功業無成的傷感。

  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的苦惱和無可奈何。

  C、蘇子的思想則較為積極,水長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

  D、蘇子還認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時捕捉造化的各種美,人生就是幸福快樂的了。

  4、對本文有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主客對答實際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觀點代表了蘇軾的生活苦惱,主的觀點則代表了蘇軾的超脫領悟,

  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賦,而就其內涵來說,更是一篇哲理小賦,包含了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領悟。

  C、看得出作者蘇軾這時對人生的看法還是積極樂觀曠達的,是能夠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

  D、不論是從文體角度還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比較,本文和杜牧的《阿房宮賦》都很為接近。

  (六)作業:

  1、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略)

【《赤壁賦》的課件】相關文章:

赤壁賦的課件03-29

《赤壁賦》課件03-30

赤壁賦教學課件03-31

蘇軾赤壁賦課件08-29

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11-28

赤壁賦09-04

赤壁賦原文及對赤壁賦教學的反思10-28

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賞析11-30

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譯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