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附庸風雅近義詞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用到近義詞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不少近義詞所表示的事物在概念上差不多,但程度上有輕重的分別。都有哪些經典的近義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附庸風雅近義詞,歡迎大家分享。
附庸風雅近義詞1
附庸風雅
[解 釋]附庸:古代指附屬在諸侯大國下面的小國,引申為從屬的地位或依賴的關系 。
風雅:原指《詩經》中《國風》和《大雅》《小雅》,后指風流,儒雅。
指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名士,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喜歡便宜,暗中上當,附庸風雅,忙里偷閑。”
清·黃小配《晚清文學叢鈔·情變》第八回:“卻偏要~,在揚州蓋造了不少的花園,因此種花之風,遍及揚州。”
清·吳趼人《情變》第八回:“那班鹽商,明明是咸腌貨色,卻偏要~。”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為了~,不得不矯揉造作一番,騙騙自己而已。”
近義詞
沽名釣譽:沽:買;釣:用餌引魚上鉤,比喻騙取。用某種不正當的手段撈取名譽。
反義詞
溫文爾雅:溫文爾雅,謂氣質彬彬有禮,行為典雅端正 。
用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
詳解
“附庸”本指依附于諸侯國的小國。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天子之下有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分封的土地,公和侯是方圓百里,伯方圓七十里,子和男方圓五十里,不滿五十里的更小的封地要依附于諸侯國,稱作“附庸”,是一個名詞。為什么叫“附庸”呢?“庸”的本義是用、需要,引申為受雇用,“附庸”就是依附別人,受其雇用的意思,取其象征意義,故曰“附庸”。
“風雅”怎么能泛指文化呢?原來,“風”和“雅”是《詩經》的兩個組成部分。《詩經》由三部分組成,即風、雅、頌。“風”是各諸侯國的民歌,稱作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王室“邦畿”之內的音樂,被尊崇為正聲,共一百零五篇;“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共四十篇。“風雅頌”或者“風雅”就用來代指《詩經》,“風雅”因此也用來泛指文化。
“附庸”和“風雅”連用,不知道起于何時,不過據清代同治年間的學者平步青記載,明末清初的文壇領袖錢謙益就曾使用過這個成語。
明代文學家和書畫家陳繼儒號稱在小昆山隱居,卻又周旋于高官顯貴之間,為時人所詬病,錢謙益談到陳繼儒的這一行徑時,諷刺說這叫“裝點山林,附庸風雅”。
乾隆年間的詩人蔣士銓把錢謙益的評價擴充為一首詩,譏刺陳繼儒:“妝點山林大架子,附庸風雅小名家。終南捷徑無心走,處士虛聲盡力夸。獺祭詩書充著作,蠅營鐘鼎潤煙霞。翩然一只云間鶴,飛去飛來宰相衙。”
附庸風雅近義詞2
附庸風雅(fù yōng fēng yǎ)
[解釋]附庸:古代指附屬在諸侯大國下面的小國,引申為從屬的地位或依賴的關系。
風雅:原指《詩經》中《國風》和《大雅》《小雅》,后指風流,儒雅。
指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名士,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
近義詞
沽名釣譽:沽:買;釣:用餌引魚上鉤,比喻騙取。用某種不正當的手段撈取名譽。
反義詞
溫文爾雅:溫文爾雅,謂氣質彬彬有禮,行為典雅端正。
出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喜歡便宜,暗中上當,附庸風雅,忙里偷閑。”
清·黃小配《晚清文學叢鈔·情變》第八回:“卻偏要~,在揚州蓋造了不少的花園,因此種花之風,遍及揚州。”
清·吳趼人《情變》第八回:“那班鹽商,明明是咸腌貨色,卻偏要~。”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為了~,不得不矯揉造作一番,騙騙自己而已。”
常見用法
“附庸風雅”是一個貶義詞,用來貶低用文化裝點門面的人,比如常常稱那些暴發戶購買書畫的'行為為“附庸風雅”。可見文化這東西是人人都追求的,人人都要顯得“有文化”。如果明明沒有文化,偏要裝得有文化,這就叫“附庸風雅”。
今天的“附庸風雅”這個成語是動賓結構,“附庸”是動詞,追隨之意,“風雅”泛指文化。但是在古代,“附庸”和“風雅”是兩回事,而且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附庸風雅近義詞】相關文章:
霎時的近義詞霎時的近義詞及造句04-14
環繞的近義詞11-06
持之以恒的近義詞10-25
魁梧的近義詞11-01
苦惱的近義詞01-16
恐懼的近義詞01-03
端詳的近義詞08-03
應該的近義詞07-18
涼爽的近義詞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