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十萬民師美文欣賞

時間:2021-06-13 12:17:13 經典美文 我要投稿

十萬民師美文欣賞

  很久以來,想寫一點與民教有關的東西。但因為歷史很厚重,現實很難言。無法理清這中間的瓜葛和頭緒,不知從何說起。近日,在平涼參加繼續教育培訓中,一位授課老師在講新課改以及教育改革問題時提到余秋雨老師的《十萬進士》,我突然產生一種非認真閱讀不可的感覺。因為在內心深處覺得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所帶來的好處和弊端,造成了唐代以來無數家庭的喜劇和悲劇,在從小就觀看的秦腔、京劇等戲劇和當代電視劇中一直上演,而范進和孔乙己的形象在腦海中是那樣的栩栩如生。當代猶存的民辦教師或者所謂代課教師的身上,似乎還保留著科舉制度的陰影和范進、孔乙己的悲哀,我猜其實平時大家都這樣想,只是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都保持沉默。沉默的原因無非兩種,一種是對體制的不滿,但又人微言輕,只能無奈地嘆息;另一種則是同情和輕視,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總之言及這個話題,沒有一個人不頭疼,沒有一個人不憤懣。

十萬民師美文欣賞

  從中國古代教育的源頭來看,大多數的民間教育史以私塾的形式存在和發展。而大多私塾的教學工作便由落第文人來承擔,當然還有一些淡泊名利、不愿做官的清高之士或貶官為民的落魄文人。這種教育形式一直存在了幾千年,這些私塾先生的薪俸由最初的柴米油鹽集成到民國時期開始轉為貨幣形式。最終留在人們腦海里的形象便是清貧、迂腐和酸臭,“百無一用是書生”便是最好的評價。

  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對教育的發展十分重視,各解放區都非常重視教師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和管理措施,廣設師范學校、短期師范學校或鄉村師范學校,中學附設師范班,以培養所需師資。各解放區普遍對教師采取分級管理的辦法。民辦教師多為地方聘請。中小學教師實行聘任制。其實從那時開始,直到解放以后好長一段時間內,現代教育發展對師資的需求遠遠超過師范院校的供應量,特別是在貧窮落后地區和邊遠山區,民辦教師的數量曾經是很大的,就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幾十年間,民辦教師支撐了貧窮地區和邊遠山區教育的發展,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有些落后地區的民辦教師數量依然占有較大的比例。而民辦教師工作的學校相對來說大多是公辦教師不愿去的地方。2006年3月27日,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說,2005年中國中小學代課教師約44.8萬人,分布在農村公辦中小學的約30萬人。

  我親眼目睹和親身經歷了這一段歷史的現狀,只怕時過境遷,人們會忘記了他們的存在以及對中國教育發展的支撐作用,所以一直想做些筆記。只怕有一天民辦教師會絕跡,再也沒有這個稱呼,卻給我們的心靈深處刻下一絲隱隱的傷痛,因為無論如何,歷史的選擇應該不是一個錯誤,而錯誤應該在當下,在我們自己。

  其實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大都接受過民辦老師的教育。他們回到家里是農民,來到學校洗去塵土和疲倦,走上講臺便是老師,每天都帶著一種希望生存,希望有一天轉為公辦,所以每一天都努力工作,盡管生活很艱苦,社會壓力還小。可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貧富差距的急劇拉大,其慘狀就不言而語了。

  同學當中有好幾個就是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干民辦教師的。那時還是縣上招聘的。他們和歷代科舉考試中落第的書生一樣,當時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成為公辦教師的一線希望進入了教師隊伍。上中學的時候多數學習還是很好的,若是差的也就不會干這個。干上之后自然都很賣力,因為怕被領導和同事看不起,怕有一天機會來臨時失之交臂。所以教學成績往往比公辦老師高出許多,工作過程更加人性化,也得到學生的喜歡和贊賞,如此年復一年,不知不覺十年、二十年過去了,才發現自己已經落伍了很多,老而無用了,家庭負擔越來越重,上有老下有小,沒房子住,沒錢看病。和別人差了一大截,連兒女都看不起自己了。

  一個臂膀的興旺老師和我年齡相當,一直在離家很近的山鄉工作,有一年被調到河對面離家二十多里的南川里,要翻過幾道小河,一個手騎自行車,雨天河漲就不能回家,吃飯靠附近的村民接濟,其中的辛酸自不必說,兒子要上高中,困難重重。宏偉和杜鵑本是我們一個班的兩同學,畢業后都當了民辦教師,都不喜歡說話,兩個老實人結為連理,靠微薄的`收入根本養不了家,他們就利用星期天、節假日趕集擺個小百貨攤,也顧不了什么知識分子的臉面,賺取幾個柴米油鹽錢,現在他們開著一輛三輪摩托車風雨兼程,星期天賺點小錢,養活著一家老小。霞也是民辦教師,聽說夫妻關系不好,后來離婚了,大概也因為日子不好過。

  民辦教師中,也有干成事業的,做了官的,那是一九八五年以前參加工作的,可以有機會去師范民教班進修后轉正,有修行的繼續一路順風,飛黃騰達。之后斷斷續續有過兩次機會,可把握住的是少數,因為政策解決的數量有限。

  劉霞算是幸運的,在大山里干了二十一年,奉獻了,離婚了,最后還是被發現了,一時轟動,感動了中國,成了明星式的人物,轉正了,收入有了著落。但還有更多的比劉霞更無奈的、時間更長的,依舊默默無聞。他們不是沒有能力,不僅工作成績好,有些知識層次也很高,出去跟進民辦教育也算精英,可他們一方面知識老化,一方面習慣了守在自己的家門口,失去了自信,飛不起來了。因為老了。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十萬進士》中所說:“本來,以奮斗求成功、以競爭求發達是人間通則,無可非議,但中國書生的奮斗和競爭并不追求自然漸進,而是期盼一朝發跡。成敗貴賤割成黑白兩大塊切割線前后雙重失態。”,“他們有世界上最驚人的凄涼和耐心,可以承受最難堪的困厄和屈辱,因為他們知道,迷迷茫茫的遠處,會有一個機會。”這是斷章取義,可有時真替他們擔憂,因為他們也許不懂得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許每個人的背后有千絲萬縷的牽掛,總之這也是千千萬萬種生存方式之一,無可非議。但極可能因長期的自卑和壓抑,形成一些心理問題和生理健康方面的疾病,令人堪憂。

  一九九七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解決民辦教師問題(關、轉、招,辭,退)的五字政策,下面執行有難度,所以,問題依然存在。出現多地上訪的事件,上訪的結果如久旱后的水滴,要么張一點工資,要么關心慰問或搞個調查。也沒有人說干脆辭退。就這樣拖到了小康社會,可他們不僅沒有小康,卻產生了更多的心理不平衡。這不僅在甘肅有,浙江、河南、安徽、廣東等很多地方都存在,也有激情人士奔走呼號,可誰也沒有定論。

  國務院也許很難,難就難在難以界定,難就難在不能了解實情,因為中國是個人情社會,開一點小口就會有一群人涌進來,擋也擋不住,說不定進來的還不是政策允許的,真正的民辦教師還會被拒之門外,引發更大的矛盾。因為為了生存競爭一些人可以不講良心,就像搶購房子,就像搶購短缺物資,國人什么都可以搶。做官的摸著石頭過河,遇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是生存的基本法則。

  縱觀中華民族的幾千年歷史長河,若從私塾先生算起,被歷史不經意間忽略了或者輕視了他們的貢獻。他們的形象停留在歷史記憶中的大概是瘦骨嶙峋、酸腐青衫的孔乙己之類。從上世紀四十年代算起,出現民辦教師一詞至今七十多年的時間里,全中華從錄用到化解以至尚存的民教大致也不下十萬,這些人面對學生、背靠農村,幫助民族教育走過了人才稀缺的歷史困惑。如今,政府說已經全部解決了,沒有了,而實際是各地依然存在。沒有人愿意直接打發他們回家,也沒有人能幫他們解脫困境。這說明社會的感恩之心尚存,一個即將消失的歷史名詞,拖著長長的尾巴久久不能消失,這是牽腸掛肚的傷痛。也許未來還會有,只是人們不愿再這樣叫了,叫著代課教師什么的,像這個時代一樣懵懵懂懂,含含糊糊。

【十萬民師美文欣賞】相關文章:

十篇勵志美文欣賞05-17

美文欣賞:這十天04-02

流蘇十月美文欣賞04-22

經典美文欣賞03-11

經典美文精選欣賞03-22

經典美文欣賞07-24

美文欣賞十指相扣06-04

美文欣賞為愛點蚊香美文欣賞06-04

欣賞自己美文欣賞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