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

時間:2024-05-23 10:14:2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課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⑴ 訓練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查看注釋等方式理解詞的意思。

  ⑵ 通過領會作品中創設的情境,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⑶ 通過課堂答問,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⑴ 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⑵ 通過對詞中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⑶ 通過感悟作品的無窮魅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意思;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出詞中所創設的情景;感悟作品的美。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實錄】

  一、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許多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文學體裁──詞。(板書 憶江南 )

  二、簡介詞的基本知識

  師:同學們知道什么是詞嗎?它和學過的詩有什么區別?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中的“預習提示”。(學生看書并思考)

  生回答問題:(略)

  師歸納:

  詞與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兩朵奇葩。詞興起于晚唐,繁榮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長有短,能比較靈活地反映作者要表達的內容與思維情感。詞有不同的“詞牌”,如“憶江南”、“西江月”、“漁歌子”、“浣溪紗”等。詞牌與音樂曲譜有關,而與詞的內容一般沒有什么聯系,作詞者只是依譜填詞。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

  師:你知道這首詞的作者是誰嗎?以前我們學過他的什么詩?你能向大家對他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嗎?

  生1:這首詞的作者是白居易,我們學過他的詩有《賦得古草原離別》。

  生2:白居易是與李白、杜甫齊名的唐代三大詩人。

  師介紹作者及作品的時代背景:

  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詩人,他的詩風平易,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詩詞作品。他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白居易在50歲時曾先后出任過杭州、蘇州刺史,秀麗的江南景色和燦爛的吳越文化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憶江南》這首詞是他晚年閑居洛陽時為追憶十多年前的蘇、杭生活而作。

  四、自由探究,了解詞的意思

  師:請同學們參看課文下面的注釋,認真讀課文,了解詞的意思。

  (學生自由讀文)

  師:同學們讀了這首詞,那么作品主要講的是什么呢?

  生:這首詞講了白居易對江南美景的回憶,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美麗景色。

  五、進一步品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這首詞總共有幾句,有多少個字?

  生:這首詞共有五句,二十七個字。

  師:白居易的這首《憶江南》確實寫得很好,它雖然短小,卻抓住了江南美景的主要特征,抒發了他對江南久久難以忘懷的情結。通過剛才的讀,大部分同學已經讀懂了詞的意思。既然這首詞寫得好,下面再請同學們認真地品讀課文,你認為這首詞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讀完后可以相互之間進行討論、交流,也可以將你自己的`感受及交流后的體會在紙上記錄下來。

  (學生認真讀課文,進行交流)

  六、引導學生進行作品賞析

  師:請同學們停下來。剛才同學們再一次品讀了課文,并相互間進行了討論和交流,我相信大家對這首詞的無窮魅力應該有了自己獨到的感受。下面,請同學們站起來談一談你心中的感受,與大家一起來品味這首詞的精妙所在。

  生1:我覺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兩句寫得好。

  師:這兩句好在哪里?

  生1:這兩句是這首詞中寫景的句子,作者描寫了“江花”和“江水”這兩種主要景物,概括地反映了江南春天景物的特征。

  師:很好。確實,這兩句是這首詞中的名句,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誰接下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2:我也覺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兩句寫得好。

  師:那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生2:這兩句話運用了對偶的手法,句式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

  生3:我覺得這兩句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句子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紅通通的江花比作火焰,把江水的綠比成藍草,比喻非常恰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師:剛才這兩位同學說得非常好,他們從不同的修辭角度上品味了文章的妙處,其他同學還有什么新的見解。

  生4:我也覺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兩句寫得好。

  師:那么請談談你的見解。

  生4:我們都生活在江南,江南的春天很美,可以贊美和歌頌景物很多很多。而作者受篇幅的限制只選取了江花和江水,我認為景選得好。

  師:哦!快講講你的創見。

  生4:我喜歡畫畫,我覺得江花和江水一紅一綠,能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和光彩奪目的感覺。

  師:你的見解真是很獨特,也說得非常好。老師相信你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很有成就的畫家。

  生5:我覺得“憶江面”這個詞牌用得好。

  師:你覺得作者選用這個詞牌好在哪里?

  生5:老師前面說了,詞牌與詞的內容一般沒有什么聯系。而作者白居易恰恰選了“憶江南”這個詞牌,題目剛好與內容吻合,從題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對江南的無限眷戀和思念。

  七、引導學生打開思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師:你很會思考問題,也說得很好。剛才前面的同學都是圍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兩句來談的,而你卻能從詞牌聯系到詞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上來。希望其他的同學也能像你一樣把思維的大門敞開,把思維的觸角伸到作品的每一角落,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生6:我覺得文章的最后一句“能不憶江南?”寫得好。它與前面的題目“憶江南”和第一句“江南好”形成前后呼應,使作品顯得很完整。

  師:很好。現在同學們的思路被打開了。我希望后面同學的見解更加精彩。

  生7:我覺得首句“江南好”這一句好。這一句既回應了標題“為什么要憶江南”,又很自然地引出了后面作者對江南春天美景的回憶與描述。

  師:你講得真不錯。

  生8:我覺得第二句“風景舊曾諳”這一句也不錯。

  師:說說你的看法。

  生8:這一句說明了江南美景對作者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也是作者難以忘懷的,以致引起作者在十多年后還對它難以忘記,思念不已。

  師:同學們真是說得太好了,還有沒有更加精彩的見解?

  生9:我覺得詞的末句“能不憶江南?”句式用得好。作者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肯定的語氣,體現作者對江南美景的贊揚與無盡的思念,而運用疑問句則更加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與上期所學的《海上日出》的結尾“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有異曲同工之妙。

  師:你真不簡單,不僅能體會這首詞的妙處,還能聯系到前面所學的知識。

  生1:老師,我還是覺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好藍”這兩句最好。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這三首詩,進一步了解李白的創作思想。

  2、體會和學習夸張及想象結合的表現手法,能夠鑒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作品。

  3、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

  【教學重點】

  1、體會和學習夸張及想象結合的表現手法。

  2、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

  【教學難點】

  1、感悟本詩中神奇瑰麗的夢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2、能夠鑒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作品。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對李白的這樣的評價:“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為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他懷著“濟蒼生”“安社稷”(這是他一直都沒有放棄的一個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滿以為可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聲色,在宦官權貴的讒言中傷下,次年李白被排擠出長安。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心情非常苦悶,也使他認清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游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詩。

  三、解題

  吟,是古文體的一種,也稱“引”。夢游,夢中游歷。留別,臨別留下的`贈言。

  他有“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但每每受挫。李白詩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現實的苦悶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排擠出京的第二年,借夢游表示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

  佛洛依德認為文學家的創作是做白日夢,那本詩就是李白做的一個白日夢。

  四、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通讀全文。解決字、詞、句障礙。

  2、放朗誦帶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把握節奏及停頓。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五、本課重點字詞

  1、解釋下列加點詞

  我欲因之夢吳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來之煙霞:代上文神異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低頭

  勢拔五岳掩赤城:超過

  2、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字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的確、實在)

  云霞明滅或可睹(滅,暗)

  勢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3、找出文中的多義字

  訇然中開(打開,動詞)

  使我不得開心顏(舒展,動詞)

  古來萬事東流水(事情,名詞)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侍奉,動詞)

  4、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虎鼓瑟兮鸞回車(名詞“鼓”用作動詞,彈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名詞“事”作動詞,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詞“雨”用作動詞,下雨)

  (2)名詞用作狀語

  對此欲倒東南傾(方位名詞“東南”用作“傾”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南)

  訇然中開(“中”用作“開”的狀語,在中間)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3

  一、激發學生興趣,創造快樂課堂

  在教學中,要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了學習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去學,而不是在教師的逼迫下被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學生如果喜歡學語文,在語文課堂上感到快樂,那么很多好的習慣不用教師提醒,學生自己也能養成。比如可以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和逆向思維,以及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可是,教師怎樣做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呢?首先,應該營造一個歡快愉悅的課堂氣氛。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堂知識,不同的難重點,精心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

  其次,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取相關知識,例如,通過網絡或課外書查取獲得,把他們覺得有用的知識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篩選出來,讓學生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他們的知識面。真正地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知一點能串一串,徹底掌握知識。所以,輕松愉悅的教學氣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好條件,要把握好這一條件的適度問題,就為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學會如何學習打造好了初步條件。

  二、情景創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在新課改的要求中,課堂教學應當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走入語文學習的情景中,發散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文教材的涉及面較廣,教師可以選擇恰當的切入點。例如一些故事性、情節性比較強的課文,教師可以依照學生的特點,展開相關話題的探討,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語境和情境。

  在多媒體教學廣泛應用的今天,教師可以利用的素材是豐富多彩的.。許多資料都可以在網上找出。而且通過多媒體的放映,學生對課本中的內容會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但是多媒體的應用應當把握好度,因為有時候它會過多分散學生注意力,反而不利于教學。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上課內容來自由選擇教學地點,并不一定要將學生拘于教室里。比如帶領學生參觀動植物園和博物館,感受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在切身的體驗中讓學生懂得語文。要讓學生明白,語文不僅僅是存在于書本中,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生活里處處有語文。

  三、大膽質疑,激發求知欲

  因為創造的起點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求問題罷了。”因此,要想獲得成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刨根問底的提問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前提條件。當今的課堂教學,教師應該鼓勵、啟發學生主動求知,學會提問問題,應該作為現今課堂教學的導航。教師應重視啟發學生對任何問題都保持疑問的態度。

  例如,在講到《雨中》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熟讀這篇課文,讓學生看黑板上教師書寫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問題。如果教師這樣做的話,既能夠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而且又能夠增強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例如,“在雨中發生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雨中的人物有誰?”“事情為什么恰巧發生在雨中?”……通過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對哪方面問題比較感興趣,對哪方面問題還不夠重視,這樣的話就可以使教學有的放矢,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四、品德兼修,塑造良好審美情趣

  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學生的心靈是單純的、美好的。作為教師就應該教給學生如何感受美、體味美、弘揚美,進而陶冶學生的性情,他們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打開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會發現里面有動人的故事、優美的詩歌、神奇的寓言、美麗的童話,以及很多純真的心靈,善良的品質,優美的景色以及一些催人淚下的情境。學生幼小的心靈極易感動,因此通過一些情景很容易激發他們的情感。

  比如當他們看到壞人猖獗,好人遭殃的情節就會產生憤慨之情;當他們看到描寫祖國錦繡山河的句子就會產生贊賞之情;當他們看到書中的主人公有個完美的結局時就會留露出會心的微笑……這都是緣于情感驅動所產生的體驗。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喚起學生對于美的追求,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真善美的培養。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4

  一、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準,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么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并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么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并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并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準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于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并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并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絡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借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于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么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于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并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松松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借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如何設計對稱的花紋。

  2、設計出美觀的對稱形裝飾生活。

  3、通過巧妙地設計應用對稱形,提高學生的設計制作與審美能力。

  4、在巧用對稱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以及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如何利用對稱形裝飾美化生活。難點:如何巧妙地應用對稱形,使其具有美感。

  三、教學準備:

  彩色紙、剪子、對稱形作品、雙面膠、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短片欣賞導入新課

  師:孩子們,先讓我們來看一個小短片。邊看邊想這個小短片是用什么做的呢?誰來說是用什么制作的?(剪紙),你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你們喜歡剪紙嗎?(喜歡)剪紙工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民族藝術中的奇葩,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組剪紙藝術作品,我們一起來欣賞,好嗎?(課件展示圖片)

  師:通過欣賞作品聰明的你們發現了什么?這些圖片有一個共同點是什么呢?誰來說一說?生:(對稱)

  師:是的,它們都是對稱形。對稱形因為其工整穩定的特性,富有秩序的美感,深受人們的喜愛。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對稱形的世界。一起去領略感受它獨特的魅力。巧妙地運用對稱形裝飾、美化我們的生活。出示課題。板書課題:巧用對稱形

  2、對稱形的分類

  師:同學們,我們曾經在數學中學過對稱形,誰能來說一說對稱形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生1:沿一條線上下左右對稱的圖形是軸對稱形。(說的真不錯,還有嗎?)

  生2:還有中心對稱形。

  師:是的,對稱形一般可以分為軸對稱形和中心對稱形(課件邊展示,是邊說)今天我們重點來學習第一種——軸對稱圖形。

  3、什么叫軸對稱形?(先讓學生說說再課件展示對稱的定義)師:關于軸對稱圖形,你了解多少呢?生:兩邊都相同的圖形。

  師:沿著一條軸兩邊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形。

  師:說的可真好!看這一幅剪紙作品可真漂亮,它是軸對稱圖形嗎?能找到對稱軸么?

  (二)探究體會,講授學習

  1、想一想

  師:這種軸對稱圖形除了在剪紙藝術中應用廣泛,其實在我們生活和大自然中也有很多,你們想一想都在哪里能見到過對稱形啊?同桌之間可以相互交流交流,交流好了舉手示意老師。

  2、體會感受

  師:你們都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說得也很好。老師也帶來了一些對稱形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課件出示圖片)

  對稱形真是無處不在,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說了這么多對稱形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應用,對稱形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呢?誰來說一說?

  生1:給一種舒服的感覺。

  生2:一種比較穩定的感覺。(老師和你有同樣的感受!)

  3、師示范

  師:同學們,你們想剪一個這樣的對稱形嗎?(想)那你們可要看仔細啰!看老師是怎么做的,等我剪完之后給我總結一下我用了哪幾步?

  老師先以蝴蝶為例示范。(邊示范,邊說:將紙片對折,利用對稱性畫出一半蝴蝶圖,用剪刀沿圖案外輪廓線剪下來,注意再剪蝴蝶觸角部分一定要小心,避免剪壞,然后把圖案展開,看,它就變成一只美麗的蝴蝶了!)

  師:看清楚了嗎?(看清了)那誰來說一說用了那幾步剪出蝴蝶的呢?生:先將紙對折,再沿著折線畫出蝴蝶的一半圖形,剪下來。

  (學生邊說邊課件展示步驟。)

  4、剪一剪(音樂背景)

  師:你觀察的可真仔細,奧,有的.同學已經迫不及待了,在開始之前誰想來提醒一下大家,在制作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什么?生:使用剪刀時要注意安全。

  生:注意保持教室衛生,不要亂扔紙屑,要把剪下來的小紙片放到垃圾盒里。

  師:恩,真細心,謝謝你的提醒,老師呀,也有個小提示送給大家,誰來讀一讀?(一生讀)

  師:讀的真好,那請同學們抓緊時間開始做一個對稱形吧!(生剪配樂)

  5、說一說,做一做

  師:我看大部分同學已經剪好了,咱們班的同學不僅聰明,而且動手能力也很強。誰來給大家展示一下你剪的作品?師點評1-2件。生1:我做的是一條小魚。花紋是我自己設計的。生2:我做的是一朵美麗的小花圖案。

  師:同學們你最想把剪好的圖形裝飾在什么地方呢?看,老師把它們裝飾在了這些地方。有這么一群心靈手巧的小設計師,將剪紙藝術運用到了我們生活當中,一起來看看看這些工藝品,看著這些精美的作品,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一個?

  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每個組選擇裝飾一件物品,小組內可以討論一下裝飾什么?老師看到同學們討論的很激烈,相信你們已經有了不錯的想法了,誰愿意先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創意?

  生1;我們組打算制作制作一幅海洋裝飾畫,掛在臥室的墻上。(相信一定非常棒)

  生2:我們組商量好了要用花草對稱圖案來裝飾我們的筆筒,使他煥然一新。(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生3:我們組打算制作一個掛飾,放在教室了。(想法可真棒)生4:我們想創作一幅風景裝飾畫,放在教室。(你們是熱愛集體的好孩子!)

  生5:我們組想做一串吊飾,用來裝飾教室!(想法有創意)生6:我們組打算制作一個花瓶,放在教室里。(想法挺好)師:有這么棒的主意,我們還等什么呢,抓緊時間開始吧!等一會,我們要評出優秀作品獎,最佳創意獎,和顏色搭配獎(課件歡快音樂)

  教師巡回輔導,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幫助其完成作品。

  (三)展示交流,多元評價

  師: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作品都完成了。同學們的想法都很有創意,制作的也很漂亮,老師真為你們自豪!請每個小組長把你們的作品送上來。下面我們要評選出選出今天的最佳作品,最佳創意獎,最佳顏色搭配獎。我們每個組長都有20秒的搶票時間。準備好了嗎?從一組開始吧。

  生:看,我們的吊飾漂亮嗎?看這些圖案多生動呀!()

  生:看我們做的裝飾畫,可以掛在家里,也可以掛在教室里,是不是很美觀呀。

  生:這是我們組用對稱圖案裝飾的花瓶。不僅漂亮,而且很實用。生:看,我們組做的掛飾,漂亮嗎?可以送給老師,也可以送給同學。

  師:同學們的作品都很優秀。下面就請每個小組成員進行評選吧!師:通過小組的評選,我們的結果已經產生了。下面老師要宣布結果了,今天的最佳優秀獎是組。最佳創意獎是組。最佳顏色搭配獎是組。

  師:請得獎的小組長代表小組上臺領獎。師:你們的吊飾制作的很精美,圖案別致。師:你們的花瓶制作的精巧,很有創意。

  師:你們組做的裝飾畫,顏色對比強烈。內容豐富。

  其他組頒發鼓勵獎,你們的作品也很精彩。讓我們再為我們的成就鼓鼓掌吧!(生鼓掌)

  肯定學生的創作,發現每件作品閃光點,從實際出發評價。

  (四)拓展延伸

  老師還有個小小的問題,剪紙的碎片你可以用來做什么?同學們,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運用剪紙對稱形的方法裝飾生活中的物品,這讓老師覺得很欣慰!剪紙是我們的民間藝術,我們是龍的傳人,應發揚民族的優秀傳統,將剪紙藝術發揚光大。老師希望你們能在課余時間里勤于學習、汲取知識、多出成果,長大以后成為一名真正出色的設計師!

  板書設計:

  2、巧用對稱形折畫剪展開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6

  教學重點:

  Let’s learn部分的動詞短語的ing形式:taking pictures,watching insects,picking up leaves,doing an experiment,catching butterflies。

  在情景中使用對話中的句子,并能恰當的替換句中的動詞短語。

  聽、說、讀、寫動詞短語:taking pictures,watching insects,picking up leaves,doing an experiment,catching butterflies。

  教學難點:

  詞匯量較大,有些短語不易掌握:catch和watch易混淆;butterflies和experiment較長;insects的發音較難。

  動詞短語的ing形式,ing要加在動詞后面,而不是整個動詞短語后面。

  本課時動詞短語中的名詞一般為復數形式,如:pictures,insects,leaves,butterflies。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中所需的錄音(let’s learn, Let’s play)、課件、動畫素材。

  本課時(let’s learn部分)的五張單詞短語的圖片和卡片,以及(let’s chant部分)的單詞短語卡片。

  教學過程:

  Warm up (熱身)

  活動一:唱一唱

  教學參考時間:2-3分鐘

  教師播放第五單元Let’s sing部分歌曲,學生說唱,復習有關進行時的基本句型。

  教師播放第四單元的兒歌,學生表演唱,幫助學生復習What are you doing?I’m…的問答。

  活動目的:引導學生復習有關進行時的基本句型和常用詞匯。

  Review (復習)

  活動二:賽一賽

  教學參考時間:2-3分鐘

  請一名學生做動作,其他學生說出相應的單詞,教師問What’s the …(該生名字)doing ?學生回答:He/She is ….。

  教師出示前面學過的動詞卡片,在全班學生一起認讀后,請學生看圖做動作,看誰說的`快。每人可以根據情況,有一次錯誤機會。采用末尾淘汰制,選出擂主,給予一定的獎勵。

  活動目的:通過游戲的方式復習學過的單詞。在游戲的氛圍中,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學過的內容,從而提高速度,達到更加熟練的目的

  活動三:演一演

  教學參考時間:2-3分鐘

  一名學生上來,教師點擊四、五單元Let’s learn部分的課件。其他學生看不到課件內容。

  該名學生表演課件中看到的內容。

  教師問:What’s the …doing ?/ What are the…s doing?其他學生用句子It’s / They are …猜課件上的單詞或短語。

  活動目的:在復習單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句式進行練習,為本課時新的短語的學習掃清障礙。

  3、Presentation (新課呈現)

  活動四:新課導入:

  教學參考時間:1-2分鐘

  教師出示一群小學生背著背包去郊游的圖片。畫面可以處理得模糊些。

  問學生:Where are they going?

  引導學生回答:They are going on a trip.如果學生不會回答,教師可以引導,比如提供給學生trip這個詞。

  教師進一步提問:What can they do on a trip?教師引導學生猜測郊游可以做的事情。此時可以出示P70頁的圖片,但要進行遮蓋或模糊處理。

  如果學生遇到不會用英語表達的活動,可以容許學生用中文表達。

  根據學生說的情況,教師點擊圖片中相應的畫面,最終出現P70頁的完整畫面。

  活動目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學Let’s learn部分的單詞短語之前,應盡可能的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和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不至于覺得太枯燥。

  活動五:學一學

  教學參考時間:5-8分鐘

  教師指著taking pictures的小圖,問:What’s … doing?引導學生作答。

  教師點擊taking pictures這個短語的聲音,每播放一次,讓學生跟讀,并且鼓勵學生邊做動作,邊讀單詞。

  教師指著圖中的昆蟲問:What are they?引導學生回答:They are insects.教師帶讀單詞insects,給學生必要的支持。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聽、說、認讀表示天氣的單詞“cold”,“cool”,“warm”,“hot”,并知道與這幾種天氣相對應的大致溫度。

  2.能聽懂、會說句子“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warm in Beijing today.”,初步了解我國幾個不同城市的基本的氣候特點。

  3.能聽懂、會唱“Let’s chant”部分的歌謠。

  4.繼續保持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與他人合作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難點

  1.新單詞的聽、說、認讀。

  2.能聽懂、會說句子“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warm in Beijing today.”,初步了解我國幾個不同城市的基本的氣候特點。

  3.能在創設的情景中運用新學單詞和句型模擬天氣預報。

  4.單詞“weather”中字母組全“th”的發音。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Warm-up

  1.課堂口語練習。

  2.學生在白紙上畫出幾個鐘表并標上時間,然后同桌合作就“時間”進行問答練習。

  (二)、Preview

  由朋友要來中國旅游引出有關天氣單詞的教學,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T: Are you happy today? I’m very happy. My friend James will come to China. But he doesn’t know what clothes he should take. Can you give him some suggestions? We have to know the weather in China.

  (三)、Presentation

  1. A. Let’s learn

  (1)教師播放一段簡單的英文天氣預報。學生聽完后,教師說:“This is a weather report.”同時呈現單詞卡片,領讀“weather report.”

  (2)教師播放“Let’s learn”部分的課件,讓學生觀看,然后師生對話。 T: Is it a weather report? S: Yes, it’s a weather report. T: Is it warm in Lhasa?然后教師點擊句子:It’s cool in Lhasa.拉薩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那里的.天氣的很涼爽,“cool”形容天氣涼爽,而“warm”一詞形容天氣暖和。教師說:“It’s warm in Beijing.”教授新詞“cool”和“warm”。

  (3)教師說:“It’s cold in Harbin. It’s hot in Hong Kong.教師用肢體語言詮釋“hot”和“cold”的意思,并領讀單詞。

  教師出示中國地圖,邊指邊說:“Here is Beijing.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學生回答:“It’s warm in Beijing.”,教師問:“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arbin/ Hong Kong/ Lhasa?”,學生分別回答:“It’s cold in Harbin./ It’s hot in Hong Kong./ It’s cool in Lhasa.”

  2. Let’s chant.

  (1)教師用課件出示冬天下雪的圖片,說:“Look, it’s winter now. It’s snowing. I feel cold. What should I do?”,并邊說邊做“冷”的動作,引導學生回答:“You should wear warm clothes.”。教師用課件出示春天陽光明媚的圖片,說:“Winter goes and spring comes. It is warm now. It’s warm inside. I wear clothes. What should I do?”引導學生回答:“Take off some clothes.”

  (2)教師播放兩遍歌謠錄音,全班學生跟著錄音唱歌謠,然后讓學生分男女比賽唱歌謠。

  (3)幫助學生明白,在不同的季節要穿不同的衣服。

  (四)、Consolidation & Extension

  1.練讀單詞:學生分小組進行,一名學生讀,其他學生邊聽邊指著課本上相應的單詞。

  2.學生拿出自己畫筆和畫紙,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天氣圖,并用天氣預報的形式介紹給自己的呈桌。

  (五)、Summary

  1.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主要知識。

  2.鼓勵學生關心天氣變化,掌握氣候冷暖。

  (六)、Homework

  1.將本節課所學的新單詞抄寫五遍。

  2.跟著錄音唱三遍“Let’s chant”部分的歌謠。

  課后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板書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能夠聽、說、認讀本課時的主要單詞和詞組: music class , P.E. class , English class , breakfast , lunch , dinner . 2、能認讀句型:What time is it ?并做出相應的回答:It’s … It’s time for … 3、能夠聽懂指示語,并按要求做出相應的動作。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課時的主要單詞和詞組: music class, P.E. class, English class, breakfast, lunch, dinner。

  教學難點:1、What time is it ?并做出相應的回答:It’s …It’s time for … 2、聽懂指示語,并按要求做出相應的動作。

  教學過程

  1、熱身

  (1)播放歌曲《One, Two, Three, Four, Five》

  (2)開火車”說數字

  教師引導學生邊拍手邊說1—20的數字,然后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說數字。

  (3)教師播放第一單元Story time的錄音教師在聽錄音之后向學生提問:Where is Zoom?學生回答:He is in the canteen .教師又問:Why?學生答:He is hungry .教師再問:Why is he hungry? What time is it?引導學生答出:It’s time for lunch.

  (4)猜謎語“有圓也有方,指針告時間,響聲十二下,開始新一天。”通過猜謎語游戲,引入本課課題表、時間。

  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可以告訴我們時間,請你說一說。課件出示。

  2、新課呈現Let’s learn

  (1)教學時間的表達法“What time is it?”

  A、教師出示教具鐘表(課前準備)。 T: what’s this? Ss: Clock. T: Yes, It’s a clock. T: What time is it?教師再將鐘撥到七點,It’s seven o’clock再強調seven o’clock.

  B、教師領讀o’clock, What time is it? It’s…

  C、教師撥動教具鐘的時針,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

  T:What time is it? Ss:It’s five o’clock. T: What time is it? Ss: It’s three forty.

  D、教師請一名同學上臺當小老師,撥動時針,邊撥邊問:What time is it?其他同學回答。

  (2)教學Let’s learn

  A、教師將時針撥到7點,后出示課件圖片。 T:What time is it? S: It’s seven o’clock. T: Yes, It’s seven o’clock, It’s time for breakfast.

  B、教師出示單詞卡片,教授“breakfast”。

  C、教師將時針撥到12點。 T:What time it? S: It’s 12o’clock. T: Are you hungry? S: Yes. T: I’m hungry, too. It’s time for lunch. D、教師出示卡片“lunch”。

  E、用同樣的.方法教授“dinner”, It’s time for…

  F、游戲Hide and seek

  教師拿出breakfast, lunch, dinner三張單詞卡,叫一個同學上臺從中抽取一張單詞卡并展示給所有的同學看,然后叫教師讓這個同學轉身。教師把這張卡片藏在某個同學的桌兜里,然后請這位同學找出這張卡片。在這期間所有同學讀這張單詞卡上的單詞,當這位同學離這張卡片近了同學們的聲音就提高,當他離單詞卡遠了同學們的聲音就變小。

  (3)圖片教學Let's learn

  A、教師出示課件圖片。

  T:Now, what time is it? S: It’s 8 o’clock. T: What is he doing? Ss:上英語課。 T: Yeah! He is having English class.

  B、教學English class.然后教師用同樣的方法教授P.E. class, music class。

  C、寫單詞:讓學生在自己的單詞本上規范的書寫breakfast, lunch, dinner…六個單詞。

  3、課堂練習

  (1)猜一猜

  老師請兩個同學上臺,一位同學背向大家,另一位同學從六張單詞卡中抽一張展示給大家看。前面一位同學猜這張單詞卡上的單詞是什么,猜對同學們說:Yes,并鼓掌。猜錯同學們說:No,那位同學再猜直到猜對為止。

  (2)傳盒子游戲

  教師準備一個盒子,里面方上寫有不同時間和活動的小紙條。學生10人左右圍成一圈,教師播放音樂,學生快速傳遞盒子,音樂停止,其他學生問:What time is it?拿著盒子的學生從盒子里取出一張紙條,根據紙上的文字進行回答:It’s seven o’clock, It’s time for breakfast.

  (3)列課程表

  學生以四人為一組,根據自己的課程表列出一天的課程。每組找出一個發言人,運用句型:It’s …, It’s time for…匯報討論結果。

  (4)Let's do。

  (5 )Let's talk。

  (6)Read and write。

  4、課堂總結

  同學們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9

  一、設計思想:

  (1)指導思想: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含于音樂中獲得美和豐富的情感,并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本課音樂教學設計,圍繞以情感為核心,以關愛為愛好為動力的基本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鼓勵學生在音樂活動中的創造。

  (2)設計理念:本課音樂設計以音樂體驗、表現音樂情感為主線。采用互助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倡學習過程中學生間的互幫互學,培養學生間相互交流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3)教材分析:歌曲《我的好媽媽》是一首活潑、歡快的中國兒童歌曲,歌曲描寫了小朋友體恤媽媽勞動一天回家后的場景,意在表達孩子愛媽媽,關心媽媽的溫馨情景、由于歌曲旋律線并不復雜,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訓練孩子的歌曲與節奏的配合能力,脫離了以往枯燥的2/4拍每小節拍兩下手的節奏形式。雖然這組節奏并不難,但是與歌曲配合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演唱的同時還要拍打與歌曲時值并不相同的節奏,考驗小朋友的思維和口手配合的能力。

  (4)學生情況分析:一年級學生學生還沒有一定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樂器演奏技能。理解力和判斷力也處于最基本的狀態。對于作品情感的把握全靠老師的逐步引導。與此同時,一年級的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好奇心特別強烈。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團結合作能力,互助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二、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能完整的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的.好媽媽》,體會歌曲的情感,體驗優美抒情的音樂情緒。感受音樂色彩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音樂基本要素入手,通過旋律模唱、樂器合奏、歌曲表現等多種活動激發并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在小組學習的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在實踐體驗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唱歌曲,教育學生從小關心他人,關愛父母,體恤父母勞動的辛苦,并為主動為他們著想,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教學重點:

  感受體驗音樂情緒,并能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音樂表現。全體同學都能夠邊打這組節奏邊演唱。

  四、教學難點:

  最后一句“我的好媽媽”配合節奏演唱

  五、教學準備

  資源收集、錄音機、電子琴、響鈴、歌曲磁帶、音像資料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10

  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豐富多變的課堂活動設計成為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之一。然而,在這些活動的背后,不少卻露出浮華,流于形式。讓人感受到了熱鬧,卻很少讓人心動、記憶深刻。究其原因,許多課堂的活動僅為活躍氣氛而設計,缺少深刻的挖掘,沒有觸及到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那么理想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呢?可以利用樸實的素材、樸實的課件、樸實的語言、樸實的評價演繹一堂堂讓人賞心悅目的高效課堂。我更加深信樸實,能讓數學課堂更精彩。數學的真諦在于簡而美,如何才能將樸實的思想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結合自身的教學感受與觀摩優秀教師課堂教學體驗,有以下粗淺的認識:如果讓真、樸、誠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讓數學課堂返璞歸真。所謂的真就是小學數學的教學情境創設簡潔真實、樸指教學方法力求簡樸實用,誠指教學評價中做到簡明真誠。正是這三者可以支撐起樸實的數學課堂,讓課堂更精彩。

  一、教學情境簡潔真實良好的教學情境設置對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如果牽強、盲目地應用教學情境效果會適得其反。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其銜接性和連貫性特征更加明顯,因此,數學教學情境應該建立在學生學習起點上,只有真實才會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發生聯系,激活個體的認識。同時簡潔、真實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盡快地投入學習、交流活動中。為了實現簡潔真實教學情景創設,需要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教學情景設置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聯系已有的知識從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漸進是數學教學需遵守的最基本原則之一。已知是學生學習未知的基礎。因此,聯系已掌握的知識結構,創設簡單、學生可接受的教學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在執教《千以內數的認識》時可以設計三張數字卡片:0、1、6,讓學生自己任意擺一個三位數,試著讀一讀、寫一寫、說一說,比一比。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關注起點,讓教學自然流暢。

  (二)來源于生活體驗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設計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興趣,快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如在《百分數的認識》教學中,可用兩個瓶子,一個為礦泉水瓶,另一個為果汁瓶。課堂上,學生們很好奇,他們天天見的瓶子,但從未認真去看上面的成分比例。于是,讓學生看看兩種飲料成分比例,并進行比一比。通過瓶子的標簽認識,學生知道了百分數的表示方法和應用。用兩個瓶子為百分數的教學做了鋪墊。

  (三)設置問題探索情景以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或生活中熟悉的事情為素材,將數學知識點加工成問題情景,而且這些問題是學生自己希望和樂意去解決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應用的思考。比如說,學習百分數的知識以后,創設這樣的一個情節,首先需讓學生明白商場促銷打折的百分數含義,商場開展文具促銷活動,購滿30支筆打八五折,購滿20支打九折,20支以下每支2元,如果有45位同學想買筆,請問如何購買最劃算?這樣聯系教材和實際生活的問題,學生是喜歡的,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并進行了數學的應用探索。

  二、教學方法簡樸實用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新課程改革中涌現出一系列的新方法如:模型教學法、游戲教學法、自學輔導法、研究性教學法等等,這些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了很好的補充,對提升教學效果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這些方法往往不具普適性,只針對某個特殊問題,或某堂具體課來說是有效的。但對于數學的學科特性來說,一些簡單實用的方法才真正貫穿與整個教學過程中。因此,我們需要掌握一些數學教學的最基本手段,不受課程內容的制約,信手拈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就從教學媒體、教學工具及教學語言三方面,探討如何將一些簡樸實用的教學方法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

  (一)以板書為主,課件為輔多媒體課件已成為現代教學不可或缺的工具,有效的數學課堂并不反對課件的使用,但反對夸大課件的作用。事實上,數學課重視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盲目使用課件可能會讓學生抓不清主次,從而影響到教學效果。而且,課件代替不了教師的板書,尤其是數學教學,教師用板書一步步的推演,學生獲得的是一種過程體驗,這是多媒課件無法比擬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板書往往比課件更具體,更有親切感。數學課堂中,利用課件的作用只是輔助性的,并且是要用在特別的情景下,特殊的教學內容中。而樸實、有效的'課堂卻貫穿于普通的教學過程中,體現出教師的真功夫。往往就一支粉筆,一個推導,一句提問,就可將數學課堂演繹的十分精彩。

  (二)學具教具身邊找越簡單的學具和教具,學生越容易理解,也越容易自己試驗和模仿,這對學生思維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可以這么說數學的學具教具就在身邊。如在三角形面積計算教學中,用到一張A4的打印紙,問學生這張紙的面積如何計算?學生自然的想到長乘寬。當我用剪刀將打印紙沿對角線剪開,變成了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再試問學生,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學生很容易聯想和推導出三角形的計算公式:長乘寬除以二。一張紙簡單的演示,學生輕松的理解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語言力求精煉簡約數學語言是一種科學語言,嚴謹和準確是其主要特點之一。這就要求數學課堂語言能規范、簡潔和明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做到言簡意賅、防止含糊不清,通過精煉簡約的語言傳遞數學思想。如,對于描述定理等式兩邊乘以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等式仍成立,如果描述為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數,等式仍成立,這樣就會出問題。又如,關于倍數的表述方面,增加了、增加到與倍數一起搭配使用時要嚴謹,增加了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的部分,而增加到指在增加后總的結果。因此教學過程中,從細微入手,潛移默化,通過嚴謹的語言為學生規范的數學表達打下扎實基礎。

  三、教學評價簡明真誠良好的教學評價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同時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要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因此,數學教學評價需要由結果評價轉向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課堂中積極的教學評價不要吝嗇,但也不要太多太濫,否則贊揚就會貶值,失去了激勵功能。簡明指出受表揚的行為,并不是用一句你很棒了事。需要從中挖掘他們在數學學習中及思考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態度和能力,并真誠明確的點出來。如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的教學過程中,給每個學生發一個紙質的三角形,讓他們計算三個角之和的度數,大部分同學用量角器,分別量三個角的度數再求和。但也有同學將三個角撕下來,拼在一起。還有同學將三個角按順序分別描在一起。對于大部分用量角器求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的學生,需要表揚他們基礎扎實;而對于撕下三角形的學生要贊揚他們的想象力豐富;對于通過畫畫來求和的學生要贊賞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強。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具體的能力與表現提出針對性的評價和表揚,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強化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因此,用簡明、真誠的評價語言需要指向學生優秀的品質,落在課堂關鍵的地方,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使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精神煥發,精彩不斷。綜上所述,針對數學簡而美的本質特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簡潔真實的教學情境、簡樸實用教學方法,以及真誠地實施教學評價,能讓數學課堂實實在在,誠誠樸樸。樸實的課堂,不僅留個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同時也為教師留下更多的空間去觀察學生的所思所想。總之,多一份實在,少一份喧嘩;多一份真誠,少一份敷衍,樸實,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11

  在課堂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研討熱潮中,有關專家大聲疾呼:“應當設法喚醒兒童沉睡的右腦。”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引導下,一切教學活動幾乎都是圍繞發展左腦功能進行的。學生終日淹沒在書山、題海之中,背范文、做題目成了他們活動的主要內容,致使兒童左腦超負荷運轉,右腦失去啟動機會,越學越呆板,越學越笨拙。這就阻礙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右腦掌管形象思維,左腦則掌管抽象思維。思維是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核心。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離開了具體的感性對象,就難以進行抽象思維。日本有位著名醫學博士最新研究認為:右腦是“祖先腦”,儲存著從古到今人類500 萬年遺傳因子的全部信息。右腦存在的潛力約為左腦的10萬倍。激活右腦,讓兒童獲得外部感知表象后,內化成“腦圖”、“腦聲”等形象(即“在腦子里繪畫、錄音”),接著外化為書面表達,是協調左右腦功能,開發大腦智力,提高課堂作文教學質量的科學途徑。

  從這一思想理念出發,參照全國“九義”教材三年級“基礎訓練”中“按順序記敘一個有趣的游戲”的要求,我設計了一堂作文課。

  [題目] 饞猴推車

  [要求]

  一、通過聲、像、演等手段激活右腦,引發學生作文興趣,喚起大腦有序形象。

  二、能把表演的內容記敘清楚,做到有條理,語句通順連貫。

  三、通過觀察、思考、想像,在形象中感染,達到寫文與做人合一,提高品德素養的效果。

  [教具]

  配樂故事《饞猴推車》磁帶(或兒童音樂磁帶)、“饞猴推車”活動小圖片和放大活動彩色圖片(8幅)、毛驢和猴子頭飾、 兒童帶斗小推車等。

  [教學過程]

  一、聽配樂故事,初入情緒。

  1.導入:小朋友們都喜歡聽故事吧?今天老師播放一段故事,聽后要請小朋友回答:故事記敘了一件什么事?這個故事的題目是什么?聽完這個故事,老師還要請聽得最認真最仔細的小朋友上臺來表演這個故事呢!

  2.播放配樂錄音故事(亦可一邊輕放兒童音樂,一邊由授課教師娓娓道來):

  一個秋天的中午,小毛驢去山上采栗子。他采了滿滿一車栗子往回拉。山邊一個小猴子聞到栗子的香味,舔著舌頭說:“栗子,好香!”這時,小猴子看見了毛驢拉著一車栗子走過來,心里想:我去幫小毛驢推車,一直推到他家,小毛驢一定會給我吃很多栗子的。于是,小猴子就去幫小毛驢推車。小毛驢見小猴子這樣熱心幫助人,連聲說:“謝謝!謝謝!”他們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后面推,一直向前走著,走著。可是小猴子太饞了,他一邊幫著推車,一邊偷吃栗子,光挑大的吃,吃一半,丟一半。走了好大一會兒,小毛驢拉著車,已經走到自己家門口。小毛驢拿出一條毛巾擦擦汗,回頭看看自己采來的.栗子,忽然發現車上裝的栗子少了一大半。小毛驢想:這一定是貪吃的小猴子干的。于是大聲喊:“猴子!猴子!你在哪里?”小猴子早就躲起來了。小毛驢覺得自己上了當,氣得直翻白眼。路邊的小紅花向他眨眨眼,好像在說:“誰讓你答應饞猴推車呀!”

  3.聽后反饋思考題,并在黑板上板書故事題目:饞猴推車。

  二、觀察表演,進入具體情境。

  1.掛出用彩色筆畫的有山間小路和小毛驢住房的兩塊布景。請兩位同學戴上頭飾,“毛驢”拉上裝滿栗子的小車,“猴子”在后面推,按故事內容表演。做到有動作、有語言、有表情神態。

  2.表演前板書要求:“仔細觀察留腦圖,一幕一幕記清楚,圖、聲、意、感交替出,先后排序最重要。”

  3.表演結束,一切實物情景成為過去。小朋友腦子里一定留下了一幅幅“饞猴推車”的行為印象圖景,還留下了他們說話的聲音,留下了他們當時當地的想法和感覺。請一兩位同學上臺按故事先后順序,說說自己腦子里留下的腦圖、腦聲、腦意、腦感。(腦圖指觀察到的動作和場景在大腦形成的圖像;腦聲指聽到的聲響和話語,形成的聲像;腦意指意會到人家在想什么;腦感指對人家感覺行為的理解印象。)

  三、圖、腦對照,物我合一。

  1.給每位小朋友發8張“饞猴推車”小圖片(無序號)。 要求每人按照自己觀察表演后形成的有序“腦圖”,在課桌上給系列小圖片排序。

  2.請一位小朋友做代表上講臺將8 張(無序號)“饞猴推車”放大彩色圖,在黑板上排序。師生共議,說明圖序正誤,并說出理由。

  3.各人校對桌子上小圖片排序正誤,并標上序號。然后看圖片(或不看圖)輕聲地把故事自述(或同桌互說)一遍,做到我口說我“腦”,“腦圖”符合觀察到的實際情景。

  四、啟發再想像,下筆寫作文。

  1.指著有序彩圖提問:圖與圖之間,按照內容發展和順序,是不是可以補上一些圖?(如第2與第3幅圖之間,可否補上“毛驢”和“猴子”對話的情景圖?又如第8幅圖之后, 可否補上猴媽媽猴爸爸責備小猴子貪吃、不誠實的情景圖?)

  2.接著隨機提問:小朋友,看了表演后,你們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么?小猴子這種錯誤會改正嗎?

  3.拿掉圖片,請小朋友按照自己有序形成的“腦圖”、“腦聲”、“腦意”、“腦感”把這個故事內容寫下來,還可以加進各人想像的內容。

  最后提示動筆口訣:“頭不抬,眼不斜,想不斷,寫不完。”

  附:課堂作文實例

  [采用以上設計, 筆者曾在一個二年級小班上過一堂情境作文實驗課。下面是一個七歲半的小朋友寫的作文實錄。當時,讓隨堂聽課的家長們檢閱篇篇學生習作,都驚異不已。

  執教的我看到這篇習作,亦頓發“三個沒想到”的感慨:一是沒想到一個二年級(上學期)的小朋友能當堂寫出五六百字的記敘文;二是沒想到小朋友能用上“改過自新”(雖然用法上欠妥)、“悄悄溜走”、“于是”、“夸獎”等詞語;三是沒想到小朋友想象力如此豐富,續寫了這么多合理的內容,反映了兒童向往“有錯就改,純真做人”的美好愿望。]

  饞猴推車

  秋天到了。毛驢從山上摘了一大筐栗子放在車上。他說:“這么多栗子,怎么拉回去呢?”猴子wén(聞)到香wèi(味),跑出來一看,原來毛驢在拉一車栗子。猴子就說:“毛驢哥哥,我來幫你推車吧!”毛驢說:“真謝謝你,小猴子。”于是,小猴子就幫毛驢推車。他邊推邊偷吃栗子。推到bàn(半)路的時候,小猴子都把栗子吃了一bàn(半)了。快到毛驢家門口的時候,小猴子就qiāo qiāo (悄悄)地liū(溜)走了。毛驢到了家門口,一看車上的栗子少了那么多,就大聲喊叫:“小猴子!小猴子!你在哪兒呀?”小猴子不見了。毛驢想:這件事一定是他gàn(干)的。于是,毛驢就把栗子放在家里,出去zhǎo(找)小猴子的爸爸、媽媽。毛驢把這件事告訴了小猴子的爸爸、 媽媽。猴子爸爸、媽媽聽了,很不高興。到了晚上吃飯的時候,他們對小猴子說:“你以后要是這樣,就不讓你進家門。”小猴子聽了爸爸、媽媽的話,感到很難過,再也不gǎn(敢)那樣做了。從cǐ(此), 小猴子變得gèng jiā(更加)聰明了。后來,大家都很喜歡小猴子。小猴子的爸爸、媽媽也jīng(經)常夸獎小猴子。小猴子很高興! 可是,毛驢還不知道小猴子已經gǎi(改)過自新了,總是覺得自己當時很shǎ(傻),再也不gēn(跟)小猴子玩了。后來,毛驢聽到大家說小猴子已經gǎi(改)過自新了,馬上拿了三斤栗子到小猴子家去,對小猴子說:“你喜歡吃栗子嗎?”小猴子說:“是的,我很喜歡吃栗子。”毛驢說:“那就把這三斤栗子shōu(收)下吧! ”小猴子說:“謝謝你,毛驢哥哥。”毛驢說:“不用謝。因為聽到大家說你已經gǎi(改)過自新了,我才來的。你以后再也不要做那樣的事了,知道嗎?”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我能說句型:Is this your skirt ? Yes , it is . Is that your T-shirt ?No, it’s not .Whose is it ?It’s my T-shirt.并能在情景中運用。

  能力目標:我能欣賞并會唱《My Clothes》

  情感目標:養成拾金不昧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句型:Is this your skirt ? Yes , it is . Is that your T-shirt ? No, it’s not .Whose is it ? It’s my T-shirt.

  教學難點:Is this your skirt ? Yes , it is . Is that your T-shirt ? No, it’s not .Whose is it ? It’s my T-shirt.在情景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Warmming up

  1、跟著Let’s chant做動作

  師生跟著本單元的chant做動作既活躍課堂又為下面復習相關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

  2、Guess thewords:

  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猜單詞,為下面的拓展練習做好鋪墊。

  3、通過課件出示Alice的圖片用Who’s this girl? She’s Alice. She’s Mike’ssister.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colour is Alice ‘s skirt?”進行簡單的師生對話,從而引出新知,從而讓學生看書找到答案。

  (二)新課呈現

  1、聽錄音,感知對話

  教師簡單的描述Let’s talk的對話情境。然后讓學生聽對話錄音,試著簡單的回答問題,讓學生初步的感知對話。

  2、理解對話,回答問題。

  通過呈現兩個問題What colour is Alice ‘sskirt ??和Whose is it ?并且教師用肢體語言讓學生了解兩個問題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自讀對話,試著回答問題。遇到問題教師及時輔助引導。本環節是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對不熟悉的短文及對話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呈現操練重點句型

  通過上一環節學生對對話的了解,本環節讓學生自己找出對話中的重點句型,并引導學生理解句子中Whose的意思。然后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操練。

  4、對話操練

  本環節是對整段對話進行整體操練,分別采用聽錄音跟讀,齊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小組分角色讀以及拓展到對話替換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操練。

  (三)拓展、鞏固

  1、情景劇表演:干洗店取衣服

  2、情景劇表演:失物招領

  【作業】Homework

  完成學案,培養學生的活學活用能力。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13

  一、 出示《游子吟》古詩。指名讀。

  二、 檢查預習。

  1、 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板書:孟郊)他是哪個朝代的人?(唐朝)

  2、 他為什么寫這首詩?(生:他想銘記母親對自己的慈愛)板書:銘記(什么叫銘記)生:永遠記住

  3、 師小結:他就是想記住母親的恩情,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請學生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書寫課題)師生共同板書師提示學生注意恩是上因下心。

  三、 自由讀一節,動筆畫出給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小組內交流最感動的句子。生1: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補衣服。從一針針一線線體會到了母親很關心很愛他,縫得很仔細,指名2-3人讀中體會問:她在縫衣服時還會想些什么?你從中又體會到了什么?(生1說舍不得兒子走;生2說她想兒子早點回來)

  第二節中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感受深?指名說并讀。(師點評你讀出了母親對兒子的`不舍)生2讀(師點評你讀出了依依不舍)生齊讀。這時孟郊看到母親頭上怎樣?他心里又會怎樣想?生1她昨夜肯定沒睡好,為我操心生2母親昨晚睡遲起早生3:母親為兒子操心把頭發都弄白了。師:濕潤是什么意思?(眼淚在眼眶里打轉轉沒流下來)

  師小結:母親的恩情一方面體現在行動上,一方面體現在語言上。板書

  四、 讓我們輕輕地讀這首詩,找出文中和詩句相對應的句子,仔細聽。

  師: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母親的恩情啊!(生:):

  師:有一天,兒子要出遠門了,母親給他縫補衣服。

  師: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生;臨行密密縫

  師讓學生說意恐遲遲歸的意思。

  讓學生練習背誦,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背上。一組展示背誦(齊背)背得怎樣?有感情嗎?另一組挑戰背。師小結:剛才兩小組同學把最后一行詩句背誦的特有感情又《游子吟》齊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千古名句,要記住。那么我們能為母親做些什么呢?小組內討論,看誰能做一個愛母親的孩子

  生1幫母親洗衣服、刷碗、切菜、等做家務。生3:洗腳。

  師:希望你能說到做到,落實到行動上今晚給母親洗腳。

  板書: 行動上

  母親的恩情 太陽的光暉

  銘記 語言上

  孟郊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1、欣賞樂曲《牧歌》、《小放牛》

  2、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歌曲

  教學目標:

  一、通過欣賞樂曲《牧歌》、《小放牛》,進一步體驗感受樂曲中愉快熱鬧、充滿朝氣的音樂情緒,初步感受兩種不同風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緒的音樂。

  二、通引導學生用豎笛演奏歌曲《牧歌》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豎笛小練習。(結合學唱歌曲演奏6、1、2三音進行練習)

  二、新課學習:

  (一)欣賞《小放牛》

  1、導入:談話(從前課歌曲入)

  A、教師出示幻燈《小放牛》曲調,教師邊彈琴邊唱。

  B、學生跟琴哼唱,對該民歌有一個初步的熟悉。

  初聽錄音樂曲:師設問:

  A、這段樂曲是由民族樂隊還是西洋樂隊演奏的?

  B、樂曲中主要的曲調是由哪一件樂器演奏的?聽完后,學生自由回答。

  A、聽第一段音樂:問:這段音樂與河北民歌《小放牛》有什么關系?聽完后,學生討論回答。

  B、第二段音樂:設問:這段音樂旋律與第一段有什么關系?在速度上有什么變化?

  你能聽出嗩吶在模仿二人一問一答的情景嗎?

  (還是第一段主題音樂,但是速度加快。有必要的話可再聽一邊)

  C、第三段音樂

  設問:這段音樂在速度上有什么變化?情緒如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D、復聽全曲:聽完后師生交流聽后感。

  (二)欣賞《牧歌》

  1、導入:請小朋友們聽一首歌曲,聽完后說說你的感受。(師:范唱民歌《牧歌》)

  學生談感受(曲調悠揚飄逸,低回婉轉)

  2、師:介紹這是一首內蒙古昭烏達盟民歌(學生用“LU”跟著老師唱《牧歌》曲調,唱時可以看書上的`圖形譜,再用豎笛吹一吹)

  3、請小朋友們聽一首由民歌《牧歌》為素材創作的小提琴曲《牧歌》。初聽音樂。

  問:民歌《牧歌》的曲調在樂曲中出現了幾次?(后學生回答)

  4、聽樂曲

  問:每遍的主題曲調出現時它的聲區變化順序是怎樣的?哪邊高?哪邊題低?各遍表達了怎樣的情景,你能想象出什么樣的場景?學生自由討論回答。

  (三)與《小放牛》對比欣賞,說說你的感受。提示:從題材、形式、風格等進行對比

  可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然后再回答。

  教師進行總結、板書。

  板書:題材形式風格

  《小放牛》

  《牧歌》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15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激勵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情趣,掌握最基本的英語表達方式,發展學生的智力、張揚個性,了解跨國文化,并學會學習策略。英語教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英語課堂教學要突出體現“活動”這一特點,語言必須在運用中學會;要創造語言學習環境,為每一項學習任務設計有意義的真實的實踐活動;要組織含有互動因素的有效的合作學習活動,以及帶有英語文化色彩的模擬交際活動,同時培養合作意識、交際能力和對英語文化的感受力。在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教學活動的目標,使學生感受成功。

  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即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能力的發展過程。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努力創設吸引人,感動人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學生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才會有主動學習的欲望。因此,教師必須從語言教學的本質入手,通過巧妙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使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和現代外語教學理念。

  就拿我講的北京版第八課《What’s the date today?》為例,在本課的教學中,對于每一個教學環節我都是精心設計的。在學習本課對話時,我利用課件的直觀性來給學生創造語言環境,當學生們看到動畫的、直觀的畫面時,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生在學習本課對話時,共聽了四遍,前兩遍不出現文字,聽后兩遍時再出現文字,學生在聽前兩遍對話時,帶著老師提的問題去聽,通過聽對話,回答問題,訓練學生的聽力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激發興趣和改進學生學習方式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孩子們只有對要學的內容感興趣,才有主動學習的欲望,思維才會活躍,通過他們自己學習獲得的知識才記得牢。因此,我們要開發利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動機,積極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把探究新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發現,歸納和實踐來找出正確答案。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既符合新理念的要求,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英語課倡導的是活動式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生生互動活動,生生互動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動參與機會,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從中可以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并為學生開設了互相平等的學習場所和機會,創設了人人都能表現自我的條件。

  在本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及時并牢固的掌握如何準確的說出一些節日的日期時,在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有新意的情況下,為了及時鼓勵學生,我所發給學生的小獎票上都印有本課所學的內容----節日圖片,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牢固掌握本課所學內容。另外,我還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活動,在學完了一些英語節日名稱后,我讓學生用臺歷在小組里互相練習,用所學的日期來表達你所最喜歡的節日是在哪一天。學生們在小組里互相幫助,相互合作,每個人都積極參與活動,學生們都積極踴躍的回答問題。此時,對于這部分內容,學生們既能聽得懂,也能說得出。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也再一次在小組同學的幫助下,復習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鞏固與提高。同時也體現了現代外語教學理念所強調的,通過用英語做事情來學習英語,即在用中學,學中用,做中學的理念。學習英語的目的不是學會了幾個單詞,幾個句子,而是要看學生是否能用所學英語做事情,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學以致用,體驗成功,最終落實到要讓學生能夠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

  二、創設情境,活化教學內容: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

  有位名人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要讓學生豐富想象,積極探索求異,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創造性因素,在新課程理念下,課本也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材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教師必須摒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靈活的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認知規律,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而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通過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知識,并通過聽、說、讀、寫等訓練使知識向能力轉化。在本課文學習之后,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語言信息量,語言綜合實際的運用能力,并給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聽和體會學習內容的空間,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實現在新的情景中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交流信息的目的。

  課件中,整個畫面分為六大塊背景圖,分別是本課所學的六個節日的背景圖,整個畫面顏色鮮艷、色彩逼真、生動形象,學生很容易被吸引。在我給學生一個例子之后,其目的是供學生參考,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表達自己最喜歡的節日及原因。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積極思考,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表達出自己最喜歡的節日并能說出喜歡的原因。有的學生說:“June 1st is Children’s Day.I like Children’s Day best.Because it is my holiday.I have no homework on Children’s Day.”有的學生又說:“October 1st is National Day.I like National Day best.Because the holiday is long.I have seven days.I can travel with my parents.”還有的學生說:“September 1st is Teachers’Day.I like this day very much.Because today is my birthday and Teachers’Day.”學生們各抒己見,運用已有的知識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通過語言信息的交流,逐步提高了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及交際能力。

  三、豐富多彩的作業是學生體驗成功的延伸:

  素質教育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強調發掘學生潛能,實現由他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的過渡。因此,教師有意識地設計多樣的自主作業,讓學生針對自身情況進行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精神,并能將學生的探究活動進一步向課外延伸。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既能提高興趣,又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深刻。教學設計應留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通過課堂延伸出來的活動更具有活動性、創造性和使用價值。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呢?我在講完這一課內容時,讓學生用臺歷對自己下一個星期或下一個月做一個計劃,并用原有的知識及本課所學的知識綜合在一起進行問答練習,也可以詢問自己的家人在下一個星期或下一個月的打算。學生們對這一項作業非常感興趣,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來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計劃。

  該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符合素質教育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為學生提供實際運用英語的機會。

  總之,通過這一課的教學實踐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我們必須打破學生原有的學習模式,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自主學習的環境,為學生創新思維的發揮提供廣闊的空間,讓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和時間可以自主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新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能使教師教得更加輕松,使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既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又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體會學習的成功與樂趣。使教學朝著自主、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03-17

民族小學的美課堂教學設計06-26

《鳥的天堂》小學課堂教學設計06-25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05-18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精選16篇)07-01

課堂教學設計11-28

課堂教學設計11-28

語文《我們的民族小學》課堂教學設計06-10

小學課堂教學設計(大全15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