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4-06-09 00:47:42 金磊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精選2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精選20篇)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觀察,比較,能正確指出被觀察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辯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并能體會到站在不同的位置,同時觀察到的物體的面的個數是不同的。

  2、在觀察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判斷、辯認活動中發展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

  能正確地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物體的形狀。

  教學難點:

  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物體的面的個數不同。

  一、觀察照片,談話引入。

  1、談話引入

  屏幕出示兩張分別從教室前后拍的照片,學生辯認,仔細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個教室,為什么照片會不一樣呢?

  3、根據學生回答,引入本節課學習內容。

  學生仔細觀察兩張照片。

  回答問題。

  二、觀察實物,指出實物的正面、側面、上面。

  三、觀察圖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視圖

  1、觀察圖書柜:

  (1)把圖書柜放在講臺中間。

  (2)提出觀察要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觀察,觀察時要坐端正,頭不能移動,把看到的樣子記在腦子里。

  2、小組內交流:坐在自己位置上能看到圖書柜上幾個面?哪幾個面?

  3、班內交流,全班評議。

  4、觀察洗衣機和冰箱的圖片。

  (1)仔細觀察圖片,判斷它們分別是洗衣機、冰箱的哪幾個面?

  (2)小組內交流,介紹你觀察到的哪幾個面?

  5、反思總結、加深體會

  (1)剛才我們一起觀察了一些物體,想一想,我們是怎樣進行觀察的?

  (2)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你有什么發現?

  1、出示P86下面的兩幅圖。

  2、猜一猜,這兩幅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幾個面?為什么這么說?

  3、學生輪流在離開座位,觀察圖書柜,驗證自己的猜想。

  學生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圖書柜。

  把自己觀察到的在小組內交流。

  班內交流。

  學生觀察洗衣機和冰箱圖片。

  小組交流,再班級交流。

  學生猜一猜是誰看到的?,輪流看一看,驗證猜想。

  四、組織練習,深化理解。

  五、拓展延伸,引導學生課后繼續觀察。

  1、把文具盒放在桌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最多能看到幾個面?

  (1)以小組為單位,先各自觀察,再組內交流。

  (2)指名回答。

  2、小組觀察正方體,長方體的模型,討論交流: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個面?什么位置能同時看到兩個面?什么位置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說說正面、側面、上面各有什么顏色?

  3、(1)擺一擺,再觀察,回答問題,用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擺一擺,,再從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

  (2)出示“想想做做”第5題下面的圖片,判斷看到的是哪一個圖形?

  六、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或學會了什么?

  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只要你擁有一雙善于觀察和發現的眼睛,在生活中,你會發現更多的美,在數學學習上,你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

  教學內容:

  神奇的撲克

  教學內容:

  在學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尋找歷法與撲克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通過對

  2、調動學生豐富的聯想,養成一種思考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這個你們一定見過吧!這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

  生:......

  (教師補充,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師:

  生:......

  二、新課

  1、桃、心、梅、方4種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陽小王=月亮紅=白天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大王=1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數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閏年的天數

  5、撲克中的K、Q、J共有12張,3×4=12,表示一年有12個月。

  6、365÷7≈52一年有52個星期。54張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張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個星期。

  7、一種花色的和=一個季度的天數。一種花色有13張牌=一個季度有13個星期

  三、小結

  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他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邊出現,只是我們大家沒有注意到。請大家都要學會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3

  教學過程:

  剛才老師教大家折紙的時候,用到了一個詞,誰知道?

  生1:1分鐘。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感受1分鐘,1分鐘有多少,能干什么。

  課件出示鐘表:

  師:誰知道有關1分鐘的哪些知識?

  生1:16秒

  生2:60秒

  師:誰能告訴我哪個是分針?

  師:分針走1格是1分種,那分針走1格,秒針走多遠呢?

  生3:60格。

  師:那1分鐘到底有多長啊?感受下。(課件演示)

  談感受:

  生1:我覺得有點長。

  生2:我也覺得很長。

  生3:我覺得很短。

  生4:很快。

  師:有的覺得長,有的覺得短,……

  測一測1分鐘內自己的脈搏。

  匯報:

  生1:60(板書)

  生2:97(板書)

  生3:88(板書)

  生4:12

  師:老師幫你測一測。只測10秒就能推出。78下。(學生:啊?)

  生5:96下。(板書)

  生6:70下。(板書)

  師:根據這些數字,你能估計其他同學的心跳大約在多少下嗎?

  生1:90

  生2:60

  生3:80

  小結:每個的'…………不一樣,所以心跳也不一樣。

  師:老師帶來了一組活動,活動內容:

  計算 拍球 數小棒 讀字 畫畫

  要求:每小組選擇一項內容進行活動。并記錄下相應的次數。

  匯報:

  生1:我拍了122

  生2:我拍了50個

  生3:我小棒數了50個

  生4:我小棒數了30個。

  生5:我1分鐘讀66個字

  將活動記錄下來:(課件出示表格,當場填入數字)

  拍球

  活動內容

  組員代號

  結果

  從上表中你發現了什么?

  ……

  師:我能看出,1號1分鐘拍90個,我能推算出2分鐘拍幾個。

  提問:4號2分鐘大約能拍幾個?

  做實驗:1分鐘你能寫多少個字?

  先估計:

  生1:50個

  生2:30個

  生3:90個。

  驗證到底寫幾個(課件出示要寫的字)

  學生開始寫。

  匯報:

  生1:我猜想的是10個字,我寫的就是10個字。

  生2:我猜的是30個字,只寫了13個字。

  師:剛才猜90個字的同學呢?

  生3:我也只寫了十幾個字。

  通過剛才的體驗,你有什么感想?

  生1:只會說是沒有用的,得做出來。

  師:你能猜測2分鐘寫多少個字嗎?

  師: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你有什么收獲嗎?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4

  活動內容:

  秘境佤山游。

  適合年級:

  五年級。

  內容簡析:

  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本活動結合人教版教材六年制數學第九冊第一單元“分數乘法”、第二單元“分數除法”及第三單元應用題的“行程問題”,將所學知識融于“秘境佤山游”之中,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旅游中常見的數學問題,體現數學的實用價值及其魅力。

  設計思路:

  以到臨滄市滄源縣的景點旅游為線索,將這些景點串聯成線,形成旅游線路,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歸納方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油耗、油錢和旅游線路的選擇等問題,以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為主要教學模式,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與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的:

  1.通過挖掘身邊的數學素材,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鞏固已學知識。

  2.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引導學生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探究興趣。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探究旅游四個景點至少要用多少油及所需油錢。

  2.選擇合理的旅游線路。

  活動過程:

  一、簡要導入

  1.今天見到佤山小朋友,心里很高興!老師從電視里了解到秘境佤山不僅有神奇的文化,而且有優美動聽的民歌,還知道佤山有很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旅游景點。下面,請同學們介紹你知道的景點。(學生介紹)

  2.同學們介紹的景點令人心馳神往,老師現在最想到四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景點去看一看、游一游。(屏幕出示)請同學們大聲地把這四個景點的名字喊出來。(翁丁原始部落、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崖畫、司崗里溶洞)。

  3.請同學們用所學的知識,幫助老師解決旅游途中遇到的問題。

  二、根據信息探究問題

  1.(屏幕出示)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旅游車平均每小時行40千米),如果先到翁丁原始部落,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怎樣列式?(學生提問題,口頭列式)

  2.如果再給大家提供一個信息“從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有12千米”,你又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計算?

  估計學生會提出下列問題:①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共有多少千米?36+12=48(千米)。②從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需幾小時?12÷40=0.3(小時)。③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共用幾小時?0.3+0.9=1.2(小時)或(12+36)÷40=1.2(小時),引導學生比較兩種算法各有哪些優點。

  3.同學們這么快就解決了在第一條旅游線路中遇到的問題,很好!接下來,老師還要到崖畫和司崗里溶洞去游一游。請看大屏幕,根據提供的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式解答)

  估計學生會提出以下問題:①從縣城到崖畫有多少千米?0.6×40=24(千米)。②從崖畫到司崗里溶洞有多少千米?0.4×40=16(千米)。③從縣城到司崗里溶洞共有多少千米?24+16=40(千米)。④從縣城出發到司崗里溶洞共需幾小時?0.6+0.4=1(小時)或(24+16)÷40=1(小時),并讓學生分別說一說這樣算的理由。

  小結并板書:路程=速度×時間

  三、進一步探究“油耗”和“油錢”問題

  1.在同學們的幫助下,老師知道了從縣城到每個景點的路程和時間。下面,老師再給大家提供兩個信息,看看從信息中你們了解到了什么,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信息:①旅游車每千米用油0.15升;②每升油價5.60元。

  2.學生思考后提出問題,教師再選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

  問題(1):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需多少升油?0.15×48=7.2(升)。

  問題(2):從縣城到司崗里溶洞需要多少油錢?

  ①24×0.15×5.60+16×0.15×5.60=33.60(元);②(24+16)×0.15×5.6=33.60(元);③40×0.15×5.60=33.60

  (元)。最后比較這三種解法,說說每種解法的理由。

  問題(3):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往返需多少升油?48×0. 15×2=14.4(升),并說說“往返”是什么意思。

  問題(4):從縣城到司崗里溶洞,加70元的油能返回到縣城嗎?33.60×2=67.20(元),并說說為什么要“×2”。

  3.引導學生歸納并板書:油的總錢數=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

  4.讓學生先說說“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和“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所表示的意義,再說說每個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四、給這次旅游提合理化建議

  1.同學們幫助老師解決了旅游中遇到的這么多問題,真了不起!現在請同學們看旅游線路圖,給老師的這次旅游提一些合理化建議,并說明你的理由。

  2.學生提建議,教師對能省時、省錢、省油等經濟實惠方面的建議予以肯定,倡導綠色旅游。

  五、全課小結

  同學們懂得的旅游知識還真不少,謝謝同學們給老師提了這么多的建議,這次秘境佤山游將成為我美好的回憶。(板書課題:秘境佤山游)

  附板書設計:

  秘境佤山游

  路程=速度×時間

  油的總錢數=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編制6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6的乘法口訣的來源,促使學生加深對每句口訣意義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訣。

  2、使學生熟記6的乘法口訣,能靈活運用6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和推理概括能力,向學生滲透函數對應思想。

  4、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感受探索的樂趣。重點:掌握6的乘法口訣。

  難點:

  熟記6的乘法口訣。

  教學準備:

  PPT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師:剛才同學們悅耳的背書聲,吸引海底的小魚來到我們的課上和我們一起學習。

  它們啊!出了幾個題目讓你們做!小魚說:你會嗎?2x5= 4x4= 3x1= 5x4= 1x2= 5x3= 4x2= 4x3= 2x2= 1x3= 2x4= 2x2=

  師:同學們,你們1—5的乘法口訣學得真認真。今天我們繼續學習6的乘法口訣,這次,老師想讓同學們自己編口訣,你們敢挑戰嗎?

  二、自主探索,總結規律

  師:老師很喜歡魚,可是又老是養不好魚,于是我就想,用三角形擺金魚可以嗎?(課件先出示一條金魚)

  師:擺一條金魚用了幾個三角形?擺2條呢?那么擺3條、4條、5條、6條呢?學生討論,然后完成下表。(教材61頁主題圖下面的表格)魚(條)1 2 3 4 5 6三角形(個)6 12

  提問:

  1、6是有幾個6相加得到的?乘法算式怎么列?那12呢?18、24、30、36呢?

  2、你能根據1x6=6,1x6=6編出一句乘法口訣嗎?(板書:一六得六)

  師:你能編出6的其它5句口訣嗎?請你把教材61頁的口訣補充完整(板書: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在生匯報時師板書,并讓生說一說口訣所表示的'意思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6的乘法口訣編出來了。齊讀!

  師:認真觀察這些口訣,你發現了什么?

  師:同學們真會思考。這些發現都可以幫助我們記住6的乘法口訣。

  師:你認為哪句容易記,哪句難記?你有好辦法很快記住嗎?如果我忘記了“四六”是多少怎么辦?口答:5個6比4個6多幾,比6個6少幾?

  師:現在自由記憶口訣看誰記得最快?1)齊背2)分組背3)對口令4)開火車背5)指名背6)同桌比賽,誰背得熟練

  三、趣味練習,應用新知

  1、用口訣讀下面的乘法算式2x6= 3x6= 4x6= 6x2= 6x3= 6x4= 6x5= 4x5= 6x6= 1x6=

  2、釣魚小高手2x6= 4x6= 6x4= 1x6= 6x5= 6x6= 3x6= 6x2= 6x3= 5x6=

  3、謎語:有時掛在天上,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師:這首詩里面一共有多少個字?誰能最快的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引導學生運用口訣解決問題)

  4、根據圖形說口訣和乘法算式

  四、情感溝通,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6的乘法口訣1x6=6一六得六6x1=6 2x6=12二六十二6x2=12 3x6=18三六十八6x3=18 4x6=24四六二十四6x4=24 5x6=30五六三十6x5=30 6x6=36六六三十六,還可以加上教材分析、作業布置、教后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6

  教學內容

  《最大公因數》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二單元第四節的內容,教材第80到81頁的內容及第82頁練習十五的第3題。

  設計思路

  這個內容被安排在人教版第十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個單元內,是學生已經理解和掌握因數的含義初步學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知道一個數因數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既是“數與代數”領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進一步學習約分和分數四則運算的基礎,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了解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4、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重點難點

  1、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

  2、掌握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校買回12棵風景樹,現在要栽種起來,栽種時行數不限,但每行栽種的數目相等,可以怎么栽種?16棵呢?

  2、分別寫出16和12的所有因數。

  二、教學實施

  1、老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集合圖。

  指出 :1,2,4是16 和12公有的因數,叫做他們的公因數。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數,叫做他們的最大公因數。

  2、完成教材第80頁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拿卡片的同學快速站一站,那幾個數站在左邊,那幾個數站在右邊,那幾個數站在中間,最后集體訂正。

  3、出示例2。怎樣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

  (1) 學生先獨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試著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

  (2) 小組討論,互相啟發,再在全班交流。

  (3) 老師用多媒體課件和板書演示方法

  方法一 :先分別寫出18和27的因數,再圈出公有的因數,從中找到最大公因數。

  方法二 :先找出18的因數,再看18的因數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數,從中找最大。

  18的因數有:① ,2 ,③ ,6 ,⑨ ,18

  方法三 :先找出27的因數,再看27的因數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數,從中找最大。

  27的因數有:①,③,⑨,27

  方法四 :先寫出18的因數1 ,2 ,3 ,6 ,9 ,18。然后從大到小依次看是不是27的因數 ,第一個數9是27的因數,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

  4、完成教材第81頁的“做一做”。

  學生先獨立完成,獨立觀察,每組數有什么特點,再進行交流。

  小結:求兩個數最大公因數有哪些特殊情況?

  ⑴ 當兩個數成倍數關系時,較小的數就是他們的最大公因數。

  ⑵ 當兩個數只有公因數1時,他們的最大公因數是1.。

  三、課堂練習設計(多媒體課件出示)

  選出正確答案的編號填在括號里

  1、9和16的最大公因數是( )

  A . 1 B. 3 C . 4 D. 9

  2、16和48的最大公因數是()

  A . 4 B. 6 C . 8 D. 16

  3、甲數是乙數的倍數,甲乙兩數的最大公因數是( )

  A .1 B. 甲數C . 乙數D. 甲、乙兩數的積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主要認識了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掌握了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可以先分別寫出這兩個數的因數,再圈出相同的因數,從中找出最大的公因數;也可以先找到一個數的因數,再從大到小看看那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因數,從而找到最大公因數。

  五、留下疑問

  有三根小棒,分別長10㎝,16㎝,48㎝。要把他們都結成同樣長的小棒,步許剩余,每根小棒最長能有多少厘米?

  六、課堂作業設計

  教材82頁第2題、第5題

  板書設計

  最大公因數

  例2:怎樣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

  18的因數有:1 ,2 ,3 ,6 ,9 ,18

  27的因數有:1 ,3 , 9 ,27

  18和27的公因數有:1 ,3 , 9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數是9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7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五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習慣;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估算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并能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猜數引入

  老師想了一個數,它是個兩位數,你們猜它是幾?(隨著學生的猜測,教師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憶剛才我們猜數的時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來了呢?像剛才這種在老師提示下進行有根據的猜測,叫估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計。

  [說明:課前的猜數游戲,學生興趣盎然,為新課的引入做好了鋪墊。]

  二、感受估計的需要

  1.今天的課堂上,除了老師和你們外,還來了你們的一些老朋友呢!(課件呈現8只機器貓)來了多少只機器貓?(當數量少的時候,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了)

  快數一數,這里有多少?(課件呈現滿屏幕的機器貓,造成學生數不清的困難)

  2.這么多,一下子數不清,我們可以估一估呀!(學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師:怎樣估計能精確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這樣的幾份。

  生2:給這些機器貓排排隊。

  ……

  3.課件給機器貓排隊,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約有幾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師:機器貓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約有多少只?該怎么列式?

  [說明:創設數機器貓只數的情境,分成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1.直接呈現數量較少的機器貓,學生一眼就可以觀察得出;2.呈現很多機器貓,造成數不清的困難,引導學生感受估計的需要;3.由于眼花繚亂,第一次估計不精確;4.通過交流估計的方法,達到比較精確的估算。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到了估算的必要性與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約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練習本上表示出來。

  2.交流展示學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師介紹約等號的含義、寫法和讀法,并與等號進行比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說明: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讓他們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與充分的尊重,這樣他們的想法和意見才得以盡情地流露與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結論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達中得到完善。學生在此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方法,雖然有的方法還不恰當,但每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得到了發展,并在與他人方法的比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3.這幾種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4.同樣是把因數看成整十數,但估出來的結果差距很大,這是什么原因啊?

  5.通過交流明確:應該把因數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數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個結果,哪個與準確值最接近?(課件演示每種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個8,C是多估了2個29,D是多估了2個29和1個8;這里不需要向學生直接說明,只要讓學生感受即可)

  小結:這幾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給每人5只機器貓,估一估,這些機器貓夠送嗎?42×5≈200(只)

  和前面一題進行比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試一試。

  21×6≈ 48×5≈ 397×3≈ 510×7≈

  9.小結:我們在估算的時候,都是把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個數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數)

  四、拓展提升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聯系。陸老師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關的知識,讓我們以數學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長城

  長城離陸老師所住的賓館有點遠,汽車每小時行駛53千米,3小時才到達,長城離賓館大約有()千米。

  第二站:美麗的北海公園

  告示:每條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個旅游團,每個團有31人,估算一下,他們能同時上一條船嗎?

  [說明:此題引發了學生的爭論:約等于120,卻為什么不能上船?出現認知上的矛盾,學生通過爭論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結果也比準確值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確計算之間是有誤差的,在運用估算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時,還必須考慮現實情況。]

  比較:31×4○120(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另一個用途)

  第三站:天壇公園

  每張門票8元,陸老師所在的旅游團共有39人,320元錢夠買門票嗎?

  為什么同樣是估算,剛才不能上船,而現在買門票卻又夠了呢?

  學生通過辨析比較發現,剛才是估小了,而現在是估大了,所以夠了。

  比較:39×8○320

  第四站:購買北京特產

  每種特產,老師準備都買8份,請你們幫助我算一算,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反饋: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較兩種方法,哪種簡單?想一想,老師大約帶多少錢就夠了?(讓學生明白估算還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幫助)

  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而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估算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題材,重視進行估算示范,使學生認識到估算的必要性和優越性,并關注估算在培養學生邏輯思辨、辯證看待問題能力上的作用。

  1.大膽改變教材內容,使學生產生估算的需要,體驗估算的現實性。

  乘法的估算,學生以前并沒有接觸過。在這節課上,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材的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所學習的新內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過現實問題,讓學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課中所設計的一系列練習,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會碰到的現實問題,并具備用估算解決的現實需要,因而整節課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讓學生體驗數學課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數學課,既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也能將簡單的問題深化。“乘法估算”一課,教師們都會想到要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必要性”,設計的學習素材要富含現實氣息,但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現實運用估算的過程中,分為兩種情形:一是根據估的結果就可以解決相關問題;二是因為估的結果有時估大有時估小,單憑估出來的數據并不能直接準確地回答所要解決的問題,即還需結合現實情況進行考量。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些情況,精心設計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到“估大”、“估小”的情況及如何運用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同時穿插比大小的訓練,從而將現實性、思辨性較好地統一起來。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8

  教學內容:

  購物中的數學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個年輕人來到王老板的店里買了一件禮物,這件禮物成本是18元,標價是21元.結果是這個年輕人掏出100元要買這件禮物,王老板當時沒有零錢,用那100元向街坊換了100元的零錢,找給年輕人79元.但是街坊后來發現那100元是假鈔,王老板無奈還了街坊100元.現在問題是:王老板在這次交易中到底損失了多少錢?

  提示:其中損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組討論

  三、匯報結論

  四、小結

  王老板和街坊之間事實上互不虧欠。王老板在這次交易中到底損失了97元。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6、小學趣味數學的校本課程開發教案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9

  教學內容:

  分數和小數的互化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特點,能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探究能力。

  3、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判斷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教具、學具準備:

  卡片、投影片若干

  板書設計:

  1/4=1÷4=0.25

  9/25=9÷25=0.36

  17/40=17÷40=0.425

  5/6=5÷6≈0.833

  3/14=3÷14≈0.214

  16/33=16÷33≈0.485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復習導入)

  1、把下面幾個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看誰做得又對又快?3/10、39/100、1又51/1000

  2、小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怎樣化小數

  3、請同學們和老師比賽,判斷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4、揭示課題:為什么老師判斷的這么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規律

  二、合作探究(新授)

  1、嘗試練習 提出問題

  出示例3 把1/4 17/40 5/6 3/14 16/33化成有限小數?(除不盡的保留三位小數)

  根據計算結果,板書

  根據結果,可以把這些分數分成幾類?

  根據分類,你想到了什么問題?本節課核心問題

  2、自愿分組 共同探究

  請同學們根據各自的研究方向,自愿分組討論

  教師參與學生討論

  3、匯報交流 形成成果

  各小組匯報

  根據學生匯報小結: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和分子無關;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分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并由學生分類。

  4=2X2

  25=5X5

  40=2X2X2X5

  6=2X3

  14=2X7

  33=3X11

  小結: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最簡分數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看教材怎樣表述。

  4、評價提高 實現優化

  第2小組和第3小組的發現有矛盾么?

  小結: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不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這個分數就一定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

  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容易判斷一個最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三、鞏固拓展

  出示練一練2

  同組同學互相出數,判斷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四、全課總結

  略

  五、學生作業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百分數的應用,感悟百分數的意義,理解百分數和分數在意義上的不同點,體會百分數與比的知識的內在聯系,能說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學會寫百分數。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滲透事物是普通聯系的,并且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了解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

  教學重點: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明確分數與百分數的'聯系與區別。

  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數,通過查找資料,請教他人,知曉關于百分數的有關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生活導入,板書課題。

  上一周,白蒲鎮組織了期中考試,周老師把白蒲小學六年級數學成績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

  白蒲小學六年級數學期中考試,及格的人數占98%,高分人數占89.2%,有12%的同學進步很大。

  (1)哪位同學愿意把這一句話讀一讀。

  (2)再請哪位同學讀一讀。

  (3)這句話中有3個特殊的數,你知道他們是什么數嗎?(百分數)

  對,他們是百分數。百分數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今天這一堂課,周老師就我同學們一起來認識百分數。板書課題--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

  二、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感悟百分數的意義

  1、尋找身邊的百分數。

  課前周老師請同學們尋找收集身邊的百分數,都帶來了嗎?誰愿意介紹一下你尋找的百分數。

  (1)衣服:棉60%,滌淪40%

  (2)酒:酒精度42%。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在認識時分的基礎上,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秒針的特征,初步在學生的頭腦里建立1秒的概念,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標:經歷聯系實際生活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進個性思維的發展。

  情感目標: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積極、愉悅的數學情感并適時進行愛惜時間的教育。

  教學重點: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從各個不同的層面來感受秒。

  教學難點:建立1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理解1分=60秒。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嗎?今天老師有一個謎語請大家猜一猜 (世上有件寶,黃金買不到。一去不復返,愿你珍惜好。)

  師:關于時間的知識你們回家復習了嗎?那讓我們一起檢測一下你復習的怎么樣好嗎?(讓學生認讀時刻)把你們畫的表拿出來,相互看一下,比一比誰畫的好?師巡視把畫得好的貼在黑班上展示給大家看。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孩子們喜歡過節嗎?有一個我們中國最傳統的、最重要的節日,猜猜是什么節日?每到這個節日,你們都會得到壓歲錢,這是什么節日?(春節)

  打開教科書第59頁,觀察主題圖,這是在哪兒?圖上的人們在做什么?(春節聯歡晚會現場,新年的鐘聲馬上就要敲響,人們在倒計時……)

  師:過年真好!誰知道,剛才我們倒數的5、4、3、2、1是用的什么時間單位?

  生:秒。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時間單位有……(時、分)要計量很短的時間,就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秒。

  師:對于秒這個新朋友,你了解多少?(生:1秒很短。生:特別短。生:滴答一下就是1秒。)

  三、觀察探究,建立時間概念。

  1. 觀察表針(出示一個鐘面)

  師:老師帶來一個表,請你們看一下鐘面上都有什么?(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個大格和60個小格。)你能不能給同學們指指看?(能)快,走到前面來。(每兩個數字間有5個小格。12個大格一共就有60個小格。)他說的好不好?鐘面上還有什么?(還有三個指針)

  2. 認識時分秒針走動

  師:鐘面上三個指針的長短粗細一樣嗎?我們看鐘面上這個最短的針叫什么?(時針)時針轉動一大格就是1時,時針表示時。(師把“時”字貼在黑板上)黑色的長針叫分針,分針轉動一小格就是一分鐘,分針轉動一大格誰知道是幾分鐘?轉動兩個大格呢?轉動一圈是多少分鐘 分針表示分。(師把“分”字貼在黑板上)

  師:除了這兩個針外,還有一個針在轉動,這個針最長最細,它叫秒針。

  師:請觀察,秒針動一下就是走一個小格,走一小格就是一秒。

  師:一秒鐘就是這么滴答一下,你能在1秒鐘里做點什么呢?

  生1:一秒鐘可以打開電視機的開關。

  生2:看電視時可以調一個臺。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來。

  生5:一秒鐘脈搏跳2下。

  (2)1秒鐘你能做一個什么樣的動作

  (拍手、數數、眨眼睛、點頭等)

  師: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個自己喜歡的動作。

  師:經過剛才的活動,你對1秒有什么感受?想說點什么?

  生1:一秒很短。

  生2:是太短了。

  3. 1秒的'價值。

  師:短短的1秒鐘,滴答一下就過去了,其實,在1秒鐘里也能干許多事呢。老師這里搜集了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出示圖片)

  師:了解了這些,你現在又想說點什么呢?

  生1:想不到一秒鐘還能做很多事。

  生2:一秒鐘也很有用,時間很寶貴,我們要珍惜時間。

  師:短短的一秒鐘卻是那么有價值,因此,時間很寶貴,連1秒鐘都不能浪費,對嗎?說到這兒,讓我想起了我們中國有一個聞名世界的飛人,知道是誰嗎?(出示圖片)劉翔在2004年奧運會上獲得男子110米欄世界冠軍的成績是12秒91。短短的12秒91,還不足13秒鐘時間里,就產生了一個世界冠軍,劉翔簡直太了不起了。如果他慢上一丁點兒,獲得金牌的人還會是他嗎?因此,1秒,對他來說對于我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我們要分秒必爭、爭分奪秒。

  師:孩子們,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和秒有關的東西或事情嗎?

  生1:發射火箭的時候也要倒數10、9、8……

  生2:我們開運動會的時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3:過馬路的紅綠燈倒計時也是一秒一秒的。

  生4:電子表上有秒。

  師:是啊,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4. 認識幾秒。

  師:現在請想一下秒針走一大格是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數出來秒針走了5下。生2:不用數也可以知道,因為秒針走了1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5小格就是5秒)走六個大格呢?

  師:想一想,秒針走一圈是多長時間?(秒針走一圈是60秒)秒針表示秒。師把“秒”貼在黑板上。

  5. 探究秒與分的關系。

  師:時分秒是時間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師:請看鐘面上有形影不離的三兄弟,有一天,這三兄弟在鐘面上交談,時針和分針要進行跑步比賽,請同學們觀察,時針和分針同時從一個地點出發,在相同的時間內,看他倆誰跑得快?(師演示)時針跑了多遠?(時針跑了一個大格)時針跑一大格是多長時間?(時針跑一大格是1小時)分針跑了多遠?(分針跑了一圈)分針跑一圈是多長時間?(分針跑一圈是 60分)想一想60分和1小時之間有什么關系?(相等)所以我們就找出了時和分的關系:把1時=60分貼在黑板上)1時=60分,2時=( )分呢?說說你是怎么想的?(1時=60分,兩個60加起來就等于120,所以2時=120分)分針和時針比賽完后以后,秒針也來參加比賽,秒針要求和分針一起賽跑。現在請同學們一起觀察,當秒針到12時比賽開始,(好,開始。 比賽時間到)分針跑了多遠?(分針跑了一個小格)分針跑一小格是多長時間?(分針跑一小格是1分鐘)秒針跑了多遠?(秒針跑了一圈)秒針跑一圈是多長時間?(秒針跑一圈是 60秒) 1分和60秒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指名回答)(師貼1分=60秒)1分=60秒,3分等于( )秒?誰知道?說說你是怎樣想的?(1分=60秒,3分就是3個60秒相加等于180秒,所以3分等于180秒)他說的好不好?(非常棒)

  四. 活動體驗

  1. 感受1分鐘

  師:60秒也就是1分鐘,我們能做些什么呢?我們來個一分鐘的體驗活動,好不好?

  (1)老師為每個孩子準備了一項活動,有的是寫字,有的是口算,有的是寫數字。現在從抽屜里拿出題單看一看自己要做什么,盡快作好準備。問學生:寫字的同學是哪些?做口算的呢?寫數字的呢?

  生活動后匯報,師給予評價:孩子們這一分鐘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

  (2)剛才我們是靜靜地體會一分鐘,現在我們來點可以動的,好不好?每個大組選一個孩子表演拍球、跳繩,其余學生數數。(生活動后匯報,師分類給予評價,突出相同的一分鐘,做得多的速度快。)

  師:這一分鐘里,我們可以拍幾十個球,跳幾十下繩,一分鐘的價值挺大的。那么,我們這一節課有多少個1分鐘呢?(40個)。在這40分鐘里我們將會收獲更多的知識。

  (畫蘋果 寫字 寫數字 做蹲起 背古詩 背誦乘法口訣 做口算題 要求:聽我計時。)

  五. 鞏固新知

  師:學了知識,還要會用它解決問題,我們來比一比誰掌握得最好。

  1. 書63頁第1題,請你仔細讀題,認真思考,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2. 排名次說明理由(學生獨立討論完成)

  六. 總結全課,談談收獲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時間很珍貴,連1秒鐘都不能小看,因此,我們要珍惜每一秒鐘!

  師:孩子們,時間是由一秒、一分、一時、一天、一年積累起來的,每傾聽一次新年的鐘聲,我們就長大了一歲。相信你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會珍惜時間,合理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2

  教材說明

  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認識面積單位和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用面積單位直接量時,體驗到這樣做很麻煩。因此教材開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較簡便的方法,以引起學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導學生自己試驗、探索的方法來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在量的過程中找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它邊長有什么關系,從而找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不僅有助于理解面積的含義,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則在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推想。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在練習題中,注意安排讓學生實際計量的問題(如練習二十六第3、4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還出現少數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的題目(如第12*題和思考題),但不作為共同要求,也不作為考試內容。

  教學建議

  1.這一小節可用2課時進行教學,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完成練習二十六的習題。

  2.教學長方形面積之前,可以給每個學生準備好一張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20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讓學生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啟發學生同時想下面的問題:怎樣能較快地確定可以擺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這個長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數與它的邊長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然后讓學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礎上對三個問題逐一進行討論。最后教師參照課本說明:長5厘米,沿著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寬3厘米,沿著寬邊可以擺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邊說邊演示),可以看出,長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數,正好等于長和寬所含厘米數的積。所以要算長方形的面積只要把長邊的厘米數和寬邊的厘米數乘起來。寫算式時要強調正確寫出面積單位平方厘米。

  3.教學例題中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可以讓學生聯系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想出來。遇到學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數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這樣計算對不對,為什么不對。結合正方形圖使學生明確正方形每邊長5分米,就想到一排擺5個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擺這樣5排,所以要算5×5。

  4.關于練習二十六中一些習題的教學建議

  做第3題時,要實際量出黑板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長和寬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學生說明量到最后不夠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滿5厘米的,分米數加1,不滿5厘米的舍去。確定長、寬的分米數以后,再計算黑板的.面積是多少。

  第12題,要讓學生明確這道題求的是什么,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完成。

  本節的思考題,實際是求組合圖形的面積。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與兩個正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兩個相同的圖形,而每個圖形的面積等于一個大正方形的面積減去一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每個大正方形的邊長是4厘米,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從圖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積分別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從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積各是16-4=12(平方厘米),陰影部分的面積應是12×2=24(平方厘米)。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3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朗讀中感受五花山的美麗,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3、教學中滲透文章的寫作方法,安排小練筆,發揮學生的想象。

  二、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感悟五花山的美

  三、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體會這樣寫的作用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有眾多的名山大川,你們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母去過哪些名山呢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黑龍江的伊春市去看看,那里有一座風景如畫的山,這就是:五花山(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大聲自由的美美的讀一讀,想一想這座山為什么叫五花山呢你能從課文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嗎

  (課文最后一段)

  五顏六色是什么意思還有其他什么詞語可以形容呢(五彩繽紛)

  五彩繽紛是形容哪個季節的五花山呢(秋天的五花山)

  這五彩兵分的色彩會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五花山的秋天吧!

  三、品讀課文重點段落第四段

  1、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找一找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顏色你喜歡什么顏色,劃出來自己讀一讀,讀出你的喜歡。

  (金黃,杏黃,火紅,紫紅,翠綠)

  2、你喜歡什么顏色,能和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嗎(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出示相關句子及與句子有關的圖片)

  3、指導朗讀學生喜歡的句子。

  如:金黃色(覺得耀眼,陽光明亮。)

  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名多人讀)

  杏黃色(指名喜歡這個顏色的學生讀)

  讓學生說說聽著他的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樣那就讀出你的感受吧!

  指名讀

  火紅色:用了比喻寫的非常生動,寫樹林跳舞非常活潑、輕快。誰能讀出這種感覺

  指名讀,男生齊讀

  紫紅紫紅:注意重復紫紅這個詞還有幕布,可提醒學生。顏色濃烈。

  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名讀

  翠綠:寫出松柏不畏嚴寒。能讀出堅定的語氣嗎

  齊讀

  4、五花山美不美作家寫的美,攝影家拍的美,相信我們能讀的更美。

  全體起立齊讀第四段。

  四、學習第二、三段

  1、五花山的秋天的確美,那么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又是怎樣的.呢自由讀讀描寫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的段落,找一找春天和夏天的共同特點是什么(綠)

  2、那這兩種綠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先來看春天(出示課件)

  (1)、春天的五花山是一種什么樣的綠呀(淡淡的綠,嫩嫩的黃)

  自己讀一讀,劃出讓你有感觸的字詞,說說你的體會。并帶著這種感受來讀一讀。

  (2)、夏天的五花山也是綠色的,但是綠得不一樣,那是一片怎樣的綠呢(濃濃的綠)

  自己讀一讀告訴我夏天的五花山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重點指導學生感受“像被綠油彩涂過”這句。

  指名讀

  五、拓展延伸,安排小練筆

  1、這節課我們欣賞了五花山的春天、夏天、秋天的美麗景色,那么,五花山的冬天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播放五花山的冬天的課件,讓學生觀看。

  2、學生仿照課文中的寫法寫一寫五花山的冬天。

  3、匯報交流

  板書:

  春天:淡淡的綠嫩嫩的黃

  五花山夏天:濃濃的綠

  秋天:五顏六色(金黃,杏黃,火紅,紫紅,翠綠)

  冬天: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4

  設計說明

  本課時復習的是可能性這部分內容。小學五年級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通過本節課的復習讓學生感受隨機事件發生的統計規律性,并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要求學生借助生活中的問題,從“量化”的角度來求出可能性的大小,再進行比較,體會游戲中的公平原則。

  1.注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隨機現象。

  教材114頁5題是對可能性這部分內容的復習與鞏固,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學會列舉記錄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石頭、剪刀、布”的游戲活動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分組活動后,把游戲結果填在表格中,通過觀察、統計游戲結果,體會游戲活動的隨機性,進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戲的公平性。

  2.內容充實、訓練扎實、應用求實。

  本節課涉及了“石頭、剪子、布”“拋硬幣”“轉盤實驗”等游戲,讓學生能有意識地在今后的學習中自覺地歸類,活動安排上有老師提出可質疑問題、學生修改方案、學生自主設計游戲規則等內容,多方位訓練學生,力求學生在學習后具備隨機觀念,從而能明智地應付變化和不確定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硬幣轉盤

  學生準備

  兩枚硬幣轉盤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復習有關可能性的知識。(板書課題:統計與概率)

  ⊙復習可能性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表示下列事件。

  ①太陽從西邊升起。

  ②其他星球上有外星人。

  ③人一定會死的。

  ④三十歲的爸爸媽媽變成一歲的小寶寶。

  ⑤世界上350個人是同一天的生日。

  ⑥天空中飄過一片云彩,馬上就會下雨。

  ⑦去商場的人,都買了商品。

  2.列舉記錄簡單事件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1)同桌玩5次“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誰贏的可能性大?

  (2)(出示表格)怎樣把兩人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記錄下來?(有序地羅列)結果怎樣?

  女孩

  男孩

  (3)課件出示教材117頁12題。

  師:小紅和小明在玩拋硬幣的游戲,他們的游戲規則公平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兩枚硬幣拋下后可能出現的結果有以下四種情況,如下表。

  第一枚硬幣

  第二枚硬幣

  結果

  1正

  正

  小紅贏

  2正

  反

  小明贏

  3反

  正

  小明贏

  4反

  反

  小紅贏

  小紅和小明獲勝的可能性都是,所以游戲規則公平。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5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能應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鋪地磚的實際問題,能從實際需要出發,合理地選擇所需的地磚,能根據不同要求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2.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作用與價值,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應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鋪地磚的`實際問題,從實際需要出發,合理地選擇所需的地磚,根據不同要求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面積計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1、學生每組準備一個圈尺。

  2、調查市面上的幾種地磚的規格,計下它們的尺寸。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讓學生說說裝修住房客廳里一般鋪什么,怎樣知道要用多少塊地磚。接著按教材提出任務。

  2.說明課題,并板書:鋪地磚。

  二、小組活動

  1.提問:在客廳里鋪地磚,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讓學生相互討論后在班內交流。說明需要知道客廳的長、寬和地磚的規格。

  2.學生匯報所調查的地磚的規格。

  3.出示客廳的.長、寬和三種地磚的規格。

  4.小組討論。

  (1)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計算,然后匯報不同規格地磚塊數的 計算方法和結果,老師可以板書出來。再引導學生按實際情況想到各是怎樣拼接的,了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觀。

  (2)提出美觀要求,讓學生討論好的辦法,每組計算后填表,然后在班內交流,得出比較好的辦法。

  (3)提出四周鋪15厘米的大理石條,讓學生討論要怎樣計算。

  (4)你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使得地板更美觀?學生討論后發言。

  三、測量、計算

  1.提出要在教室里鋪地磚,必須做哪些工作,怎樣計算的問題。

  2.分小組進行測量、討論和計劃、計算。

  3.各小組匯報每組的計劃,在班內交流、比較。

  四、活動小結

  五、課外延伸

  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為你的房間設計一個合理的鋪地磚方案。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6

  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一冊第79--80頁例1--例4。

  教學目標:

  1.學會自主探索湊十的方法,知道9加幾可以用湊十法計算,懂得用湊十法把9轉換成10加幾計算,會看算式口算9加幾。

  2.滲透轉化、集合和函數等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養成認真觀察、思考、準確表達的良好學習習慣。

  【設計意圖: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了素質教育對數學課堂教學的要求。沒有用"使學生……"這樣的字眼,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承認,說明了教師對教法與學法結合的重視,映射出教師對教學觀念的根本轉變。】

  教學重點:

  用湊十法正確地口算9加幾的題目

  教學難點:

  根據湊十法的需要,合理地將第二個加數分成兩個數。

  教學工具:

  9根綠小棒、3根紅小棒、9個黃圓片、7個紅圓片等。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小朋友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索、尋找一種方法,計算一些題目好不好?

  二、基本訓練

  1.借助組成,預作埋伏。

  (1)電腦出示的均勻擺放的小棒:左邊10根,右邊5根。請生說是多少根小棒?

  (2)電腦出示14根均勻擺放的小棒圖,引導學生操作,討論,想辦法很快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引導學生匯報,電腦演示:分成兩部分,左邊10根,右邊4根。)

  2.類比聯想,誘導湊十。

  (1)促使學生看9想1湊十。電腦出示均勻擺放的小棒:左邊9根,右邊5根。讓生操作、討論,類比、聯想上法,得出:從右邊5根小棒里移1根到左邊來分成十和幾就能很快看出是多根了。(電腦演示)

  (2)驅使學生看8想2,看7想3等湊十。電腦出示均勻擺放的小棒:

  ①左邊8根,右邊5根;

  ②左邊7根,右邊5根。要求與方法同上。

  (3)觀察思考,比較歸納:不管左邊是9根、8根、7根小棒,我們總是從右邊移動一些小棒把左邊的湊成10根,分成十和幾。當左邊是9根時,只要從右邊移動l根……,也就是只要想9()=10,8()=l0……

  3.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掌握了湊十的方法,它對我們今天的學習作用可大呢!

  【設計意圖::突出了湊十法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轉化思想。沒有就課論課作簡單化處理,而是站在數學思想方法的高度,對教材作創造性加工,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操作、討論,類比聯想,觀察比較,歸納總結有效展開智力活動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方法的探尋過程中去,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保證了在進位加法中的有效遷移。】

  三、探求新知

  1.教學例1:92=口

  電腦出示例題圖(可隨師生語言進行動態性展示)

  (1)引導觀察:盒子里面有幾個皮球,盒子外面的皮球是怎樣分開的?

  (2)學生操作、交流得出:9個和1個湊成10個,把2個分成1個和1個,9個加1個得10個,10個加上1個得11個。

  (3)指導學生完成算式(板書),初步形成湊十的思路,即9加1得10,10加1得11。

  (4)學生完整地說92是怎樣算的?用什么方法算?

  2.教學例2(板書)擺擺算算,93=口,97=口

  (1)指導學生分別擺出小棒圖和圓片圖,同桌討論,進一步探索湊十的方法,加深理解,學生展示湊十的過程(在投影儀上邊操作邊口述)。

  (2)學生完成書上的`算式,形成湊十思路,即9加1得l0,10加2得12;9加1得10,10加6得16。

  (3)提問式小結:在計算93和97時,我們也是采用的什么方法?是怎樣想的?

  3.教學例3(板書)邊擺邊算,94=口,98=口

  (1)學生獨立操作形成湊十思路,正確填寫得數,同桌互說湊十的思考過程;展示思考過程,完整表達湊十思路。

  (2)提問式小結:計算這兩題,你仍然是用的什么方法?為什么把后邊一個加數分成1和幾呢?應該怎樣想?

  4.教學例4(板書)想一想:95=口,96=口,99=口

  引導學生把操作過程內化為湊十法,正確地、熟練地口述湊十過程。

  5.齊讀以上算式,發現共同點,揭示課題,讓生歸納算法及注意點。(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加剩數?)

  【設計意圖:遵循了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通過操作、演示,幫助學生形成湊十法的表象;通過口述湊十的過程,在數學語言的不斷交鋒、碰撞與合作中,形成操作過程的表象,把操作的程序轉化成學生頭腦中的思維程序;通過想湊十過程,在頭腦中形成原來的操作情景,利用表象使形象的知識內化為兒童頭腦中的智力活動。學習重點不斷得到強化,難點逐步得到突破,教學目標隨著教學的進程按時準確到位。】

  四、輕松一刻

  (電腦出現動畫和音樂)

  邊舞邊說兒歌:你的眼睛里有個9,我的眼睛里有個1,9和1好朋友,湊成十不分手,不分手。

  【設計意圖:利用一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將學生熟悉的歌曲進行政編,融學習于娛樂之中,取得了寓教于樂的雙重效果。妥貼自然,無雕鑿痕跡。】

  五、鞏固練習

  1.出示卡片,看題口算:

  913=口915=口94=口96=口

  (1)口算得數;(2)找出每組算式間的聯系;(3)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直接想91口

  2.獨立完成練習十八第1題。小結9加幾的計算方法和計算時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3.看哪一組算得又對又快。

  說明:大家喜歡看大風車節目嗎?我們A大組扮演金龜子(貼頭像),B大組扮演風車娃(貼頭像),看哪組算式算得又對又快,優勝隊獎勵一個大氣球,好不好,有沒有信心拿第一?

  91=92=93=94=95

  96=97=98=99=、

  匯報結果、評獎并讓學生理解算式與結果之間關系,幫助學生初步領會算式與結果之間的特殊關系,并通過這9道算式滲透函數思想,引導得出簡便的方法。

  4.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應用湊十法計算86、76等;表揚鼓勵小朋友真了不起,把湊十的方法用活了,老師也要向小朋友學習!

  【設計意圖:練習緊扣目標,形式多樣,活潑有趣。注意擴散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創新,讓學生在更高層次上對湊十法進行認識,為后繼學習作好方法上的準備,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六、學生談學習體會,結束全課

  【全課總評:注意在激趣的基礎上,設計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適時、適度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保證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讓學生在活動中素質得到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得到加強。】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7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本教學設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4人為一小組在自主探究、交流中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同時給學生留出充分觀察、思考和發現新知的'時間,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和發現。

  2、注重用學生熟悉和喜愛的事物及事例設計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用學生熟悉和喜愛的事物及事例設計情境,為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生動有趣的資源。本教學設計著力挖掘學生生活中的素材來設計有關的數學內容,借助豆莢這一生活實物,編制6的乘法口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小棒若干根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說出下列算式的得數和所用的口訣。(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回答)

  課件出示:5×2=3×1=3×3=4×2=4×3=

  2、說出下面每句口訣的前一句口訣和下一句口訣分別是什么。(課件出示口訣,指名回答)

  課件出示:三五十五二四得八四五二十

  3、揭示課題:以上是我們前幾節課學習的乘法口訣,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6的乘法口訣。(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學過的乘法口訣及應用口訣進行計算。既鞏固了舊知,又為新知奠定了知識基礎。

  探究新知

  1、教學教材60頁例6。

  (1)看圖填表。

  (課件出示教材60頁例6主題圖及相應表格)

  ①提問:圖中一共有幾個豆莢?每個豆莢里各有幾顆豆子?

  (6個豆莢,每個豆莢里都有6顆豆子)

  ②思考:1個豆莢里有6顆豆子,2個豆莢里有幾顆豆子呢?3個、4個……6個呢?請把你想到的結果填在表格中。

  預設:

  生1:2個豆莢里有12顆豆子。

  生2:3個豆莢里有18顆豆子。

  生3:4個豆莢里有24顆豆子。

  ……

  (2)整理乘法算式。

  師:請同學們根據所填的結果按照順序列出幾個不同的乘法算式。

  預設

  生1: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生2:前五個算式還可以這樣列:6×1=6 6×2=12 6×3=18 6×4=24 6×5=30

  解決方案,學生生活,小學數學,能動性,組織者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8

  一、教學內容:

  1、加減法的意義。

  2、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

  4、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探索算法并與同伴合作交流計算方法的過程。

  2、在具體情境中,通過操作活動,初步理解加減法的意

  義,探索并掌握10以內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3、能正確計算得數是10以內數的加與減及連加、連減和

  加減混合,并能解決生活中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三、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熟練地進行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2、能正確理解加與減的意義,并能運用加與減解決簡單

  的實際問題。

  四、基本訓練內容: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加與減的意義。

  2、通過操作、畫示意圖、演示等多種方式,探索和交流

  算法。

  3、注重數的認識和運算意義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對數的

  認識。

  五、教學具準備:

  教具:課件,實物投影儀,計數器等

  學具:各種圖形,棋子等。

  課題:一共有多少

  (共2課時,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在具體的情境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并學會5以內

  數的加法.

  2.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并能正確地讀出算式。

  2.會計算5以內的加法。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19

  設計說明:

  本節課通過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既能使學生掌握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又能使學生從中學習通分的相關知識。通分也是分數基本性質的應用,它是把幾個分母不同的分數化成分母是指定數的同分母分數題目的進一步發展。學習通分的關鍵是確定公分母及找出原分數的分子、分母需要擴大的倍數。因此,在學習通分時,應先明確通分的思路,再準確地掌握通分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說出各種不同的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使學生充分體會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同時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數學思維,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談話激趣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情境圖,明確學習任務。

  課件出示學校的平面圖,上面標出教學樓、操場和宿舍樓的面積分別占校園面積的`,和,并出示教材83頁第一個問題。

  師:題中要求什么?(求操場和宿舍樓誰的占地面積大)

  師:實際上就是求什么?(就是求和誰大)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和誰大誰小,從而求出操場和宿舍樓誰的占地面積大。

  設計意圖:結合例題,開門見山,揭示課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實踐探究,學習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1、觀察和,找出這兩個分數的特點。(這兩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

  2、質疑:運用以前學習的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能比較出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嗎?(小組討論后匯報:運用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都不能比較出這兩個分數的大小)

  3、探究和哪個分數大。

  (1)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2)整理各小組的'比較方法。

  方法一:畫圖比較法,如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

  方法二: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再進行比較。

  因為=,=,>,所以>。

  方法三: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數,再進行比較。

  因為=,>,所以>。

  師:有的同學用畫圖比較法直觀、形象地比較出兩個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有的同學利用分數基本性質把兩個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分子或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出了和的大小。你們都能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真棒!

  (3)判斷操場和宿舍樓誰的占地面積大。

  師:通過上面的比較,說一說誰的占地面積大。

  (操場的占地面積大)

  設計意圖: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此,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分母、分子均不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并給予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還能讓學生理解和應用新知。

  ⊙探究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1、明確通分的意義。

  師:觀察方法二,這兩個分數是根據什么轉化成了分母相同的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

  師:在利用分數基本性質轉化的過程中,分數的大小變不變?(不變)

  師: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數,這個過程叫作通分。

  2、明確通分的方法。

  師:將和進行通分,是以什么作分母?(以和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分母)

  師:試一試,能用7和6的公倍數作分母嗎?(學生在練習本上嘗試)

  學生討論后得出:可以用兩個分數分母的公倍數作分母。

  師:你喜歡哪一種通分的方法?為什么?(喜歡用兩個分數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分母這種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比較簡便)

  3、試一試。

  師:你能用通分的方法比較宿舍樓和教學樓誰的占地面積大嗎?

  (學生先獨立解決,然后全班交流,說一說通分的方法)

  預設生1:通分時,可以用6和10的公倍數作分母。

  生2:可以用6和10的最小公倍數30作分母,因為=,=,<,所以教學樓的占地面積大。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演練、討論,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

  ⊙拓展練習,鞏固新知

  1、把下面各組分數通分。

  和和和

  2、甲、乙二人安裝同一種機床,甲安裝3臺用4時,乙安裝5臺用6時。誰安裝得快?

  3、在>>中,()里可以填哪些整數?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20

  一、導入新課。

  1.談話:今天老師請大家帶來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容器,誰來說說你所帶容器的容量是多少?

  (指名交流)

  2.談話:像這些計量比較少的液體,常用毫升做單位,毫升可以用符號“ml”表示。(板書)

  二、學習新課。

  1.談話:飲料瓶的容量是500毫升,鈣奶瓶的容量是100毫升。那么1毫升是多少呢?

  (讓學生來簡單描述,或上來倒出認為是1毫升的水。)

  2.認識1毫升。

  出示:25毫升量筒。

  談話:這是一個25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是1毫升。

  (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感受1毫升有多少。)

  我們再用這個滴管來滴1毫升的`水,數數有這樣的幾滴。

  3.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數數。

  4.談話:你覺得1毫升的水怎么樣?

  (讓學生體會1毫升是很小的計量單位)

  5.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升和毫升都是容量的計量單位,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可進行猜測,可能有學生已經知道其中進率。)

  6.出示:圖片

  談話:你能看著刻度說出每個容器里有多少毫升水嗎?(指名交流)

  7.出示1升水,與500毫升的水比較,估計1升水有多少毫升?

  (1)學生估計交流。

  (2)實驗證明。

  板書:1升=1000毫升。

  8.練習,“想想做做”第4題。

  4升=()毫升20xx毫升=()升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1)學生獨立完成。

  (2)指名交流,并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對,及時糾正錯誤。

  三、鞏固應用,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題。

  (1)學生審題后估計各容器里有多少毫升。

  (2)出示數值,全班讀一讀。

  2.第3題。

  (1)學生審題,指名說出每種飲料的容量。

  (2)學生獨立思考。

  (3)指名交流,并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4.閱讀“你知道嗎?”

  四、課堂小結。

  1.談話: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2.布置作業:補充習題第9頁。

  3.課外作業:到超市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升作單位的,各是多少升?哪些是用毫升作單位的,各是多少毫升?

  4.有時間介紹一下節課量器的做法,并允許學生在家里試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