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學設計優秀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寓言》教學設計優秀,歡迎閱讀與收藏。
《寓言》教學設計優秀1
【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說成語,引入新課
1、說說你們知道的成語。
2、導語: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中,成語是一顆璀璨奪目的珍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們習慣用成語來表達意思,準確、生動、簡潔。知道嗎?許多成語都蘊涵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個成語故事。讀完故事,相信你會對成語有更深的了解。
二、熟字新解,引導板書
1、板書“亡、牢”:
你能說說你知道的關于亡和牢的詞嗎?通過這些詞,你知道它們通常表示什么意思?
2、板書“羊、補”:
在亡羊補牢中,“亡、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認真讀書,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
2、思考“亡、牢”的意思,并在課文中找依據。
四、檢查自讀效果,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出示生字,認讀生字。提示多音字“圈”
3、匯報“亡、牢”的意思。可爭論,可查字典。
4、相機指名讀課文,師生評議,進一步理解內容。
⑴第二段,要讀出勸說的語氣。
⑵第三段,要讀出養羊人著急、泄氣的心情。
⑶最后一段,要讀出醒悟、積極補救的心理和做法。
五、練習講述這個故事
六、交流體會,明了寓意
1、四人合作交流:
你從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2、全班交流。
七、總結
《亡羊補牢》這個寓言故事,情節簡單。它使我們明白了,做錯了事或出了問題,及時改正或補救,還不晚。所以人們常說:“亡羊補牢,為未晚也!”
八、學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
2、指導寫字。
3、比一比,組成詞語:
悔()叼()屈()窿()
梅()叨()窟()隆()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戰國時期,魏王曾想進攻趙國。魏過的賢人季梁十分著急,就匆匆地去見魏王。為了開導魏王,他給魏王講了一個故事。你相知道是什么故事嗎?魏王最終會不會打趙國呢?請你讀課文。
二、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內容及不理解的地方。理解“南轅北轍、盤纏”兩個詞。
3、練習朗讀課文,講述故事。
四、創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1、面對那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相對哪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文開始的故事,楚王會不會打趙國呢?為什么?
五、總結
《南轅北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要是選錯了方向,無論怎么努力,也是達不到目的的!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
“纏”右邊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七、拓展活動
搜集寓言故事,準備參加語文活動:講寓言故事。
《寓言》教學設計優秀2
教學分析:
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東施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順其自然。
學習目標:
1、讀懂字音,疏通字義,感知課文。
2、反復誦讀,體會作品的美感,明確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3、理清思路,提高閱讀能力。
關鍵處處理:
熟練背誦、正確默寫課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并能將寓言擴展并活學活用。
教學、教具準備:
資源包:(檢索到的教案、課件、課利用的資料信息,推薦學習資料。有關莊子墨子的資料。準備搜集有關莊子和墨子的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東施效顰”反復誦讀,疏通詞義,明確寓意。把要解決的問題及方法指導寫清楚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掩耳盜鈴》《南轅北轍》等。
今天,我們再來讀一篇莊子寫的《東施效顰》。你了解莊子嗎?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先讀讀譯文。
2、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再讀讀譯文。
反復朗讀,把文章讀流暢。
三、細讀課文,讀懂寓意。
1.西施和東施的對比,也是美與丑的對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寫出了西施的美和東施的丑?
2.出示課件:
西施美:
“西施病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
(1)讀了句子你體會到什么?結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資料來說一說
(2)西施可真美,用個詞來夸夸她吧。
3、西施捂著胸口,皺著眉仍賞心悅目,東施也來學學吧!她美嗎?從哪看出來的?
4、出示課件:
東施丑:
“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么?
(2)能用個詞來形容一下東施的樣子嗎?
(3)再讀句子,試著讀出東施的丑
(4)你想對東施說什么?
四、明確寓意,聯系實際談受到的啟發。
1、小組討論:
(1)同樣是皺眉捧心,為什么西施的樣子美,東施的樣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訴東施嗎
(3)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東施效顰”這樣的事情?舉例說一說。
2、班級交流討論結果。
教師指導點撥: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切實際的照搬,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五、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練習讀出感情,再分角色朗讀體會寓言的寓意。
作業:
背誦《東施效顰》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復習并背誦《東施效顰》。學習《楚王好細腰》
教學過程:
一、復習并背誦《東施效顰》。
二、學習《楚王好細腰》
自讀自悟,讀懂、讀通每句話。
1、學生自讀《楚王好細腰》。
2、全班交流
三、講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聯系生活實際想開去。
1、自己練習講寓言故事,在小組里講,全班講。
2、集體交流:
(1)知道楚王喜愛細腰后,大臣們的心里會想什么?
(2)大臣們投其所好,他們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
你能否為大家演示一下“脅”、“帶”、“扶”這幾個動作,并用自己的語言具體的描繪出這幾個動作?
大臣們在細腰過程中是否有痛苦,他們會有思想矛盾嗎?猜猜他們怎么想的。
再試著讀讀這句話,讀出大臣們的矛盾心理。
(3)第二年,大臣們的“努力”可有了成效,滿朝文武的臉都是黑黃黑黃的了。看到這番情景楚王還樂的起來嗎?
(4)你想對楚王和大臣們說什么?
四.升華延伸
你是不是認為文章結尾還可以寫點什么?試著寫一寫
其實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剛正不阿的人,他們不畏強權、保持自我,誰給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
這則寓言對你有什么啟發?
教師點撥:《楚王好細腰》通過達官顯貴們束腰以求楚王寵信的丑陋舉止,諷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恥下場。
五、檢測:檢查背誦,交流理解體會寓意。
六、作業設置:
1、從生活中找寓言中的人物。
2、背誦默寫古文。
3、推薦閱讀《邯鄲學步》
課后反思:
本文用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了東施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了解到不能盲目模仿,要順其自然。
學習的拓展非常重要,可以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東施效顰的事情發生。
《寓言》教學設計優秀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峰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彌漫、征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復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復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致、用語準確,反復誦讀中體會生動說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細致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云。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云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可引導學生通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理解選取說明角度安排說明順序的寫法,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陰晴風雨的變幻真的是無常難測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又是靠什么識別天氣變化的呢?(學生回答:看云),的確,云就像天氣的“招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這些諺語,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看云識天氣的經驗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它將告訴我們如何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天氣的“招牌”——飄浮的云彩。(板書文題)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詩中有這樣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因其用諧聲雙關表情達意而顯新穎、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氣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嗎?除了天氣預報,人們還根據什么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樣通過云彩預知天氣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從中學習解讀天氣變化的知識。(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標注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并結合注釋和字詞典疏解。
投影顯示:
(1)注音:
峰巒(luán)
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彌漫(mí)
暈(yūn)頭轉向
月暈(yùn)
崩塌(bēngtā)
(2)釋義:
峰巒:山峰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彌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布滿。
征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切合文題揭示云和天氣關系的語詞是什么?它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2)有關云和天氣的關系,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態和天氣關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么?后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么關系?
(4)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云和天氣關系的具體細致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5)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準確而形象地說明看云和識天氣的關系。
(2)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標示說明角度的變化。
文章從云的形態、云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
(3)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云層分為“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
(4)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云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說明云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說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說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群”,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總之,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3、品讀全文,體會課文層次清晰的特點。
三、具體研討第3~6段
1、學生精讀,揣摩語言的生動形象。
2、投影顯示薄云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致描繪,仔細觀察云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思考:(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態變化、特征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
(2)第3段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那么現象是什么?本質又是什么?
(3)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說明,又有生動說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分類說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的方法。這種分類說明不僅能夠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說得更明白,而且會使說明的條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為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它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點。
(2)說明云的形態是現象,說明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是本質。
(3)平實說明:卷云和卷積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生動說明:高積云是成群的扁球狀的云塊,排列很勻稱,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請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展開充分的想像和聯想,既考慮靜態,又兼顧動態,以求動靜結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像駝峰,像閘門,像臥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綢,像長虹,……
4、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
5、積累文中的有關諺語,了解識別天氣變化的常識。
文中出現的諺語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教師適當補充,并做些解釋,如:
(1)“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
(3)“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
(4)“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
(5)“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
(6)“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7)“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四、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1)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出現了高層云,___________(一定有時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3)烏云彌漫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
(4)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有___________(相當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斷推斷推測)天氣的情況。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后的句序寫在后面的方格內。
①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③太陽照到天空,使云層變成紅色,這種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⑤還有一種云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
正確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1)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里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2)最后,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
(3)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
(4)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
(5)那最輕盈、站得的層,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云……還有一種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積云……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云。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清晨,天上飄著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漸漸聚集起了層層陰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細雨。輕風拂面,使人略感涼意。
參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時(4)一定
(5)推測。(這些詞語或修飾或限制,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義(2)擬人(3)分類別(4)引用(5)擬人分類別作詮釋
4、天氣:晴轉多云,午后有小雨,風力1~2級。
五、課堂小結
是一篇介紹云和天氣關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比喻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看云識天氣,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正如課文所言它畢竟有一定限度,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天氣的準確預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昔日神話中的雷電神、風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為科技改寫著大自然的歷史。
《寓言》教學設計優秀4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點詞語,理解赫耳墨斯愛慕虛榮的性格和寓意;指導學生自讀《蚊子和獅子》,理解精巧構思和擬人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選講《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導入,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同學們,這個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處大家知道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伊索寓言》)那么,誰還能講出這部古希臘寓言匯編中的故事呢?(學生講述)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兩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獅子》。請同學們從閱讀提示中圈點出有關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識要點。
二、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寓言: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于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匯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
三、師生共同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學生自由誦讀,思考:恰如寓言詩人拉·封丹對寓言的形象概括,讀寓言,要從身體讀出靈魂,也即從所述故事讀出道理。那么這則寓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師明確: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2、研習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
學生集體誦讀,思考:
⑴ 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動、鮮活。刻畫人物的方法是對話描寫為主,試比較赫耳墨斯與雕像者三問三答中句式、語氣的起伏變化。
⑵ 對雕像者的形象指惜墨如金,輕輕一句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饒頭,白送答語,卻見其情節波瀾,就其表達效果試作分析。
⑶ 梳理、歸結故事的情節脈絡。用簡練的話語填充:全篇故事分兩層,其起因和開端是___________,發展和結局是___________。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⑴ 故事主要是通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問三答的對話來敘述的。問句中同中有變,值多少錢四個字用反復,而主語在第一次發問時省略,第二次點寫明,第三次則用代詞。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區別,第一次用確數,第二次比較而言,只說概數,第三次不用數詞,貶低得一分不值。
⑵ 雕像者的答語,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轉,給人以巨大反差,諷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
⑶ 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價值。敘述赫耳墨斯與雕像者的對話。
3、品味關鍵詞語,理解赫耳墨斯愛慕虛榮的。性格:
⑴ 聽讀錄音,圈點勾畫出寓言的關鍵詞語,一笑、兩想、三問。
⑵ 組織討論:
① 赫耳墨斯來到人間的動機和目的是什么?
② 赫耳墨斯笑著問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中笑說明了什么?
③ 后來,赫耳墨斯看見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這個想法表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① 虛榮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關心的不是怎樣造福人類,而是自己的身價和榮譽,想知道是掩飾之辭,實際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個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神。
② 一個笑字,描寫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顯得真切。赫耳墨斯聽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個銀元,他驕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躍然紙上。
③ 這段著意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動。他心想人們對他會更尊重些,他竟然認為自己的身價能超過父親──作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話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為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勢利的,阿諛奉承的,他這樣猜度別人,足見其心靈的卑劣。
⑶ 表情朗讀,說說寓言中的赫耳墨斯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在句中填入切合寓言內容的修飾語:寓言中刻畫的赫耳墨斯是一個___________的形象。
學生填充,教師示例:如盲目自高自大、妄自尊大、目空一切、愛慕虛榮、自命不凡等。
⑷ 小組成員分角色朗讀。然后推舉代表在班上表演,學生評議。
⑸ 這則寓言通過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觀臆斷而在事實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諷刺和批評了那些愛慕虛榮、妄自尊大的人。請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談談對寓意的理解。
⑹ 鼓勵學生將故事情節作適當的改變,看看寓意會有什么不同。如將還要貴一點以下的情節改為: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悄離去。或者赫耳墨斯來到店里,如果首先問自己的雕像的價錢,結果會怎樣呢?
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進行討論,進一步領會作者安排情節的意圖。
⑺ 集體誦讀。讀出語氣、語調。
四、指導學生自讀《蚊子和獅子》
1、自由誦讀,理解寓言大意:
教師提示:這則寓言的結構安排和前一則相同,也是分敘講述故事,結敘點明寓意。
2、集體誦讀,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節:
教師明確:本文構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節大起大落,寫出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轉化。故事由兩部分內容組成,先寫蚊子所獲得的勝利及其原因,后寫蚊子所遭遇的悲劇及其原因。
3、暢讀課文,圈點品析文中的兩吹一嘆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點及其故事的寓意:
問題討論:
⑴ 這則寓言以動物喻人,語言精練,具有強烈的想像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樣賦予動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⑵ 寓言用動物之間的關系來概括社會現象,諷喻了什么?下列成語中:驕兵必敗,不自量力,大意失荊州,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哪一則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⑶ 蚊子臨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過哪個詞語表現出來的?它的悲痛說明了什么?
⑷ 蚊子敢于向獅子挑戰,而且能夠取勝,這說明了什么?
⑸ 蚊子如果不先發表挑戰宣言就去進攻獅子,結果仍然是戰勝了獅子,這對故事情節會有怎樣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⑴ 本文的擬人,能抓住蚊子和獅子的自然特征,擬得逼真神似,生動有趣。把蚊子的叫聲說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以狀其戰勝獅子得意忘形之態,十分新鮮、妥帖。
⑵ 描寫蚊子和獅子戰斗的過程,蚊子被蜘蛛網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點,用來概括社會現象,真是兩相妙合。諷刺了那些能夠戰勝強敵卻因得意反被弱者戰勝的人。
驕兵必敗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⑶ 蚊子的醒悟是通過嘆息表現出來的。
自己同最強大的動物都較量過,不料被這小小的蜘蛛消滅了句中的最強大與小小、較量過與消滅了形成強烈反差,兩相比照,尖銳地諷刺了勝利后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識。
⑷ 蚊子的挑戰宣言貌似狂言。實際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抑制了獅子的優勢。它的膽量、信心,是建立在敵我雙方力量進行冷靜分析的基礎上的。啟示人們,世上萬事萬物,各有所長所短。強者有短處,弱者也有長處。弱者如果能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⑸ 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理解,結合情節的跌宕起伏和寓意的托出。
4、跟錄音仿讀,體會擬人的妙用和情節的起落。
五、課堂練習
展開想像、續編情節。
1、赫耳墨斯聽說自己的雕像當饒頭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態會怎樣?會說些什么掩飾這難堪、尷尬呢?
2、想像一個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跡情節,給寓言安排一個與課文不同的結局。
教師提供示例一:蚊子正等待著那可怕的時刻來臨時,松樹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網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六、課堂小結
這兩則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動物;赫耳墨斯有權力,蚊子有打敗獅子的驕人勝利花環。它們的共同弱點是──不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特別是在權力、榮譽面前不能夠正確對待自己。這兩則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著我們。
七、布置作業
自編寓言。題目一:嘴和眼的對話;二:樹和斧子。
要求:任選一題完成。運用夸張和擬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對于《智子疑鄰》《塞翁失馬》兩則古代寓言,提供關鍵字詞提示以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意。自讀《智子疑鄰》,掌握不能因人廢言的寓意;研讀《塞翁失馬》理解寓言中福與禍的相互轉化。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先小組內交流,然后推舉想像新穎、合情合理的.佳作在班上講述,大家欣賞、評議。
二、指導自讀《智子疑鄰》
1、資料助讀:
投影: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貴族,屢次上書向韓王進諫,改革政治,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納。后來,得到秦始皇的賞識,在秦國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學李斯等人讒言所陷,下獄后被逼自殺,死時47歲。他著有《韓非子》一書,共20卷,55篇。筆鋒犀利,說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闡明道理,富有說服力。其中許多寓言故事一直流傳于世,《智子疑鄰》就是其中的一篇。
2、放多媒課件,學生欣賞畫面,感知寓言。
3、自由誦讀,教師提示下列字詞:
⑴ 智子疑鄰:智,聰明,這里意思是以為聰明。贊賞兒子聰明,懷疑隔壁老人(偷盜)。
⑵ 不筑:修補。
⑶ 暮而果大亡其財:暮,晚上。果,果然。亡,丟失。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
4、請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口頭把故事譯成通暢的現代漢語。思考:因天雨而導致墻壞,因墻壞而致失盜,對此兒子和鄰人之父都有相同預見,而宋國富人卻智子疑鄰,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寓言的本意是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跟聽言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即便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如果從積極方面就可以引申為: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5、請學生設想一下,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懷疑對象,會有怎樣的反應?為寓言寫一個合情合理的續編。
三、師生共同研讀《塞翁失馬》
1、資料助讀: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時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陰陽家的思想,成為一部雜家著作。這部書在闡明哲理時,涉及很多奇物異類、鬼神靈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話材料,曲折地反映了遠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媧煉石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都通過這部書的保存而流傳至今。
2、聽讀錄音,注意下列字詞。
教師提示:
⑴ 馬無故亡而入胡:逃跑。
⑵ 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問。
⑶ 其馬將(jiānɡ)胡駿馬而歸:帶領。
⑷ 墮(duò)而折其髀(bì):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
⑸ 人皆吊之: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⑹ 引弦而戰: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開弓弦。
⑺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絕大部分。
⑻ 此獨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3、暢讀寓言,結合提示譯成現代漢語,感知文意。
4、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禍與福是怎樣相互轉化的?
教師明確:
寓言用一連串事實來說明禍與福之間的相互轉化:馬無故亡而入胡是禍,待到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就轉化為福了;后來,其子騎此駿馬,墮而折其髀,福又轉化為禍;最后,塞上丁壯同入侵胡人作戰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禍再次轉化為福,如此循環往復,所以動人。
5、這則寓言故事說明禍福相依的道理,那么這對我們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態度有什么積極的啟示呢?請同學們聯系生活、學習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點撥:
啟示:
⑴ 可以轉化,不要靜止地看待;學會在禍中看到福,從禍中考慮到怎樣求得轉化,不要消極悲觀,或者在福中看到禍,加以戒備。
⑵ 禍福之來,確實有許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預料的。考慮力求周全,處事力求慎重,多一些應付不測之變的準備,少一些不著邊際的幻想;一旦面臨禍患,可以處變不驚,可以減少后悔。這也是一種成熟生活態度的養成。
6、集體誦讀,深層體味。
四、課堂練習
投影:
閱讀短文,完成習題:
孔子的弟子曾參,品德高尚,一貫講信用,重諾言。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上去。他幼小的兒子哭鬧著,要跟媽媽一起走。妻子哄騙他說:你不要鬧,媽媽從市上回來,就把家里的那頭豬殺了給你吃。
妻子一回到家,曾參真的捉住那頭豬要宰殺。妻子急忙阻攔:這頭豬正在長膘,殺了多可惜啊!
你不是答應孩子,要殺掉它嗎?
唉,你怎么這樣死腦筋!我不過哄哄孩子罷了,哪里真的要殺豬吶!
不!曾參堅決地說,孩子年紀小,一切都學父母親的樣子。你如果欺騙了他,這不是教他養成欺騙的壞習慣嗎?再說,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不會再相信母親的話了。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辦法啊!
曾參終于堅持殺了那頭豬,實現了妻子許下的諾言。
1、曾參說:這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辦法啊!你認為正確的辦法是什么?請大致按曾參這段話的格式把它表述出來。
2、請用簡潔的話概括這個故事的寓意。
3、請為這個故事擬個恰當的標題。
參考答案
1、孩子年紀小,一切都學父母親的樣子。你要用誠實來教育他,他不就養成了誠實的好習慣嗎?再說,母親有好榜樣,孩子就會學著這么去做人了。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辦法啊!
2、說明成人的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做父母師長的要特別注意言傳身教。
3、曾子殺豬
五、課堂小結
寓言清新、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見世界的窗口。《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以及我國諸子百家著作雖然年紀很老,卻是孩子們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個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走開時,卻突然變成一個個哲理,嚴肅認真,催人深思,讓人感悟現實,體會人生。這就是它的風采、它的魅力。
六、布置作業
(分發講義資料)
1、大公雞是那么的漂亮神氣,你看它:紅色的大冠子,紅光發亮帶有金色的羽毛,走路挺胸昂頭。啼鳴時,總愛站在高處,引頸高歌。
請發揮想像,編寫一個小故事,中心是揭示公雞驕傲的害處,使讀者受到教育。
注意要符合寓言的特點,題目自擬。
2、閱讀語段,完成1~5題:
大魚和小魚
小魚問大魚道:媽媽,我的朋友告訴我,釣餌上的東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點兒危險,要怎樣才能嘗到這種美味而又保證安全?
我的孩子,大魚說:這兩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辦法就是絕對不去吃它。
可它們說,那是最便宜的,因為它不取任何代價。小魚說。
這可完全錯了,大魚說,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貴的,因為它希圖別人付的代價是整個的生命。你知道嗎,它里面裹著一只釣鉤?
要判斷里面有沒有釣鉤,必須掌握什么樣的原則呢?小魚又問。
那原則其實你都說了。大魚說,一種東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價,釣鉤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1、這是一篇寓言,它構思的突出特點是通過_______展開情節內容。
2、文中加粗的必須用必需替代行嗎?試分析兩者的異同。
3、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正確理解文中釣鉤的含義。
4、大魚說話很注意限制性詞語運用,請從畫橫線的句子中找出兩個這樣的詞。
5、如果你是小魚,你覺得媽媽講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話是________。
參考答案
1、對話(或語言描寫)
2、都有一定要的意思,必須有強調的意味。
3、致命的陷阱(或騙局)
4、最安全的、絕對
5、一種東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任何代價,釣鉤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或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貴的,因為它希圖別人付的代價是整個生命。
【《寓言》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寓言》教學設計優秀05-26
寓言《坐井觀天》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7-04
寓言四則優秀教學設計06-27
伊索寓言的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4-15
《寓言兩則》的優秀教學設計06-20
寓言兩則優秀的教學設計07-01
《亡羊補牢》寓言故事教學設計優秀02-01
課文《寓言兩則》的優秀教學設計06-30
關于《寓言兩則》的優秀教學設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