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
【基礎知識積累】
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情感與思想】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拓展與延伸】
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我國的綠化狀況和相關的感人束縛。
【重、難點突破】
一是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二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黃土高原的情況嗎?向學生展示圖片并進行相關講述。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一位老人卻創造了一個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跡。
板書: 青山不老
二、學習課文 ,看閱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思考、交流。
教學提示:可根據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由于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可采取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學習本課。
教學參考:
如,先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讀課文、質疑問難、朗讀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農通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
在學生對老人創造的奇跡產生敬慕的狀況下,轉入對奇跡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座山溝所處的大環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境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山溝所處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老農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盡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斗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過老師的引領,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來深化理解課文。
三、思考交流“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悟?
教學提示: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這句話的含義,點明文章所表達的意旨。可以適當穿插課外資料,或聯系生活實際,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法遷移,運用對“金色的魚鉤”和“金色的腳印”等課文中的學習方法來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的含義,可以比較輕易地突破重點。
教學參考: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精神是永遠不會老的。
四、課文總結
教師小結: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業
找一找有關綠化荒漠與荒山的先進事先進行閱讀。
板書設計(文字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2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的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的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
1、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老農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積極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2、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資料收集,一副優美的山林圖。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導入
1、學生交流課前查閱的資料,談感受。
沙塵暴時風沙肆虐,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治理就會導致更大的災難。
2、欣賞一幅優美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就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老人將荒山變成青山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3、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2、教師檢查學習情況,認讀重點詞,選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
3、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三、指導閱讀,感受老人創造的“奇跡”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過渡: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
3、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出示: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4、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2)“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他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的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作者用簡練的語言將山溝里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3)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5、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1)“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2)“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6、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1)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2)指導:“另一種東西”指什么?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呢?
原因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出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四、積累拓展
1、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2、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并對肆虐、盤踞、淤泥等詞語有一定的認識。
2、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敘事順序,掌握關鍵句詞的用法。
3、培養一定速度的默讀方法并學習瀏覽的閱讀方法。
過程與方法:1、以恰當的速度默讀和略讀課文
2、能用多種方法(借助詞典,聯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經驗等)理解詞句和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3、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于質疑,以及口頭和書面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
4、聯系實際生活,展開聯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2、感悟人類的生存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密切聯系,懂得人類應珍惜資源,保護環境。
3、鼓勵學生積極行動起來,為地球家園美好的明天,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學重難點】 理解文章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感悟老人對家鄉的情感和偉大的精神,以及深化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溝通和認同。
【教學工具】課件pocomaker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件導入
1、討論:學生自由簡單闡述對我國環境破壞的認識,進而推入對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鐘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以最大的空間,讓學生
2、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為學生展現現實、感性的土地沙化狀況,從而挖掘文章創作的特殊的社會背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5分鐘
師:看完這個短片,你們有什么心得體會可以一起來交流一下嗎?
是的,風沙防治刻不容緩,社會各階層也日益增加對沙化的關注,而那些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晉西北,探望一位為環保事業無私奉獻的老人。(板書:青山不老)
二、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默讀文章,同時并不提前瀏覽文章的“閱讀提示”(培養學生的自我獨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時間——3分鐘
2、引導學生勇于討論和交流對文章首次感性認識,嘗試地談談對文章主旨的理解——6分鐘
(先介紹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師:主人公是誰?他有什么樣的特點?(晉西北的'一位老人;老——81歲、瘦小、孤單一人) ( 板書:人物、特征)
通過初步的了解,誰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覺得課文主要講述了什么事情。(板書:事件)
(先讓每個學生牛刀小試,問題由淺入深)
3、朗讀并思考下列問題:15分鐘
要求讀準讀順。朗讀中畫出自己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借助文中注釋和工具書弄清字音和詞義。
重點詞語:肆虐、盤踞、淤泥、歸宿、風雨同舟
〔1〕閱讀“課文提示”,帶著提示的問題自讀課文
①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一位山野老農,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
②老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這一奇跡的(是在自然條件極度惡劣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辛的情況下創造的)
〔2〕說說文章中讓你感觸最深的地方,為什么?
〔3〕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作者又是以怎樣的順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課時總結——2分鐘 師:通過對文章信息的提取,我們基本上整體感知了課文;同時同學們還就作者的敘事意圖進行了大致的品論,好,下節課我們可以從作者的表達語言來對文章主旨進行深刻的分析。
第二課時
一、品味語言,理解句意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概括了文章的要點,并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學習文章優美的語言。(板書:16、青山不老)
1、朗讀第1段,展開想象并思考段中兩個“全”字體現了作者此時此刻什么樣的感情。 3分鐘
2、朗讀第2段:5分鐘
① 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三個“是”突出了什么,又暗含作者怎樣的情感?
② 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體會“竟”字的意義。
3、瀏覽第3——6自然段:15分鐘
①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種樹是選擇,青山是歸宿”表現了老人怎樣的心情?
② 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這里除了告訴我們這里的山改變了形貌,更蘊藏著什么?(老人們的精神在祖國各地無處不在,我們的自然環境也在逐漸改善。)
③ 理解第3、6段省略號和破折號的用法和作用。(板書:…… ——)
④ 聯系上下文,說說老人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再聯系實際生活,感受周邊像老人一樣的人。
使學生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感悟和敬仰為環保事業做出的精神。
二、升化主題——7分鐘
1、“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終有一天,老人會不再出來,那我們保護環境、綠化環境的事業該何去何從?
讓學生自主產生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共同參與保護地球家園的行動中。
2、學習課文以后,你對“青山不老”又有什么認識,同時也產生哪些問題?(板書:青山不老)
三、課堂小練筆(6分鐘):
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并交流所寫感受。
【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人物:老人
特點:81歲、瘦小、孤單一人
事件:
青山不老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難點: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學掛圖,課件。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文字,感受今昔的變化
1、學習第一小節
生自由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作者運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
2、你知道嗎?綠意盎然的山溝卻是——
出示第2小節
3、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4、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
2、學習生字詞
3、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2、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⑵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3、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4、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5、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閱讀,勾畫。
②同桌交流。
③大聲誦讀。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5
【課前準備】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課件出示“老”字。
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⑴認讀生字詞語。
⑵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① 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板書:
離世
②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板書:
過世
③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④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板書:
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⑴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⑵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⑶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
⑴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
⑵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老農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小結:是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
⑴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⑵交流練筆內容。
⑶ 總結課文: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四、積累拓展
1、賞讀課文,摘抄自己欣賞的詞語、句子、段落。
2、閱讀相關文章。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6
【課前準備】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課件出示“老”字。
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⑴認讀生字詞語。
⑵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①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板書:
離世
②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板書:
過世
③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④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板書:
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⑴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⑵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⑶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
⑴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
⑵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7
課前:
同學們,為了慶祝祖國60華誕,前段時間,全國舉行評選活動,這些人之中,有共產黨戰士雷鋒,有“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有“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他們是時代的先鋒,他們是全國人民的楷模!讓我們心懷感動,走進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出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
一、導入——發現一道風景
在評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的活動中,一大批英雄勞模們的故事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獲得一致公認。而出乎意料之外,一位晉西北默默無聞的山野老農,這個手端一桿旱煙鍋的瘦小老頭,卻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薦人是著名的新聞記者梁衡,他是這樣描述的:
老人姓高,名富。我對他懷有無盡的敬仰。這個平凡的人讓我領悟了一個偉大的哲理:青山是不會老的。——梁衡(齊讀)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位山野老農,走進這座不老的青山。(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悟一片情懷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想,有感觸的地方可以用簡單的符號做上記號。
2、每一個榮獲“感動中國”的人物都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這是一個關于( )的故事呢?能用一個簡練的詞語來概括嗎?這是老師昨天布置的預習題:(出示感動中國推薦表)
【入選主題】這是一個關于( )的故事
【入選理由】文中哪些敘述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感受,劃一劃,再想一想為什么?
3、相信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感受。來,現在誰愿意把自己的觀點說給大家聽?老師有一個要求,發言的同學要結合課文內容來談自己的觀點。
4、交流預設:綠化、種樹、環保、奇跡、奉獻(學生上臺板書)
5、同學們真是了不起,你們精彩的發言既道出了心中的感動,更談出了自己感動之后的思考,這是一個關于……的故事(對照板書小結)的確,這位山野老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
6、昨天預習的時候,老師還布置大家思考:我在閱讀中最難理解的問題是什么?(展示學生的預習單)同學們的問題都很有價值,有質疑不理解的詞語、句子的,也有探究文章的表達方法的,也有詢問這位老人具體情況的,老師梳理了一下,主要有這些問題(出示)
①“肆虐”是什么意思?
② “另一種東西”是指什么?
③作者為什么反復寫這片青山綠意盎然的`景色?
④作者為什么多次寫到老人的“老”呢?
⑤老人65歲時為什么會想到栽樹?
⑥為什么說老人15年的付出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⑦為什么他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⑧為什么青山不老呢?
小組里先交流交流,哪些問題你們可以通過集體智慧馬上解決,那就和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分享成果。再想想:在剩下難以解決的問題當中,你認為哪些問題最重要、最值得研究?哪個問題應最先解決?
(點紅“熱點問題”)這些問題成了我們班同學們遇上的熱點問題。
三、細讀——體驗一段人生
聚焦“奇跡”——為什么說老人15年的付出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你是如何理解“奇跡”的呢?默讀課文1-4段,找一找文中哪些敘述讓你感受到“這是一個奇跡!”,劃一劃,再想一想為什么。
“15年創造的奇跡”
(一)第一層面:從數字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出示句子: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師:你從這些數字上去理解奇跡,這是最直接的正面描寫。
1、自己讀讀這句話,哪個數字引起了你的思考呢?
15年,多么漫長的堅持,多么執著的追求啊!你能想象一下3700畝大約有多大嗎?
2、讓我們看看這么數字吧!
3700畝相當于65個實驗小學的總面積。
相當于50000個普通教室的總面積
老師還粗略地統計了一下,以每10平方米載一棵樹計算,需要栽種246790棵,15年平均每天栽種45棵。讀了這些數字,你是如何理解奇跡的?
3、讓我們在數字中感受這個“奇跡”,齊讀: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二)第二層面:從大環境中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師:你是從晉西北大環境這個側面描寫去理解奇跡。真會另辟蹊徑啊!
1、晉是山西的簡稱,在我國的北部,讀讀這段話走進晉西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點撥理解:肆虐、盤踞之地、縣志載
2、瞧,這就是晉西北!(播放干旱、霜凍、沙塵暴的圖片)
右玉縣老城12米高的城墻如今已被黃沙埋沒,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墻。
五寨縣由于風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遷一次,風沙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敵人。
每年有800萬多畝農作物受旱,每年無霜期僅有104天。
受各種惡劣氣候影響,400萬畝土地沙化,1000萬畝水土流失。
看了這些文字和圖片,你有對奇跡有了哪些理解?(點撥:竟)
3、(引讀出示)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這是一個奇跡,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三)第三層面:從小環境中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師:你又從另一個側面描寫——老人生活的小環境來理解奇跡。真有一雙慧眼。
1、從65年到81歲,整整15年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更何況是81歲的老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讓我們走進他的晚年生活。(出示第三段)誰來讀讀這段話,其他同學用心聽,哪一個生活細節的描述深深地打動了你的心靈呢?
2、預設:
艱苦——寧愿放著眼前的清福不享,卻甘愿守著這份艱苦。
孤獨——老人是最害怕孤獨的,而且越老越害怕,寧愿放棄天倫之樂,甘愿獨守著這片青山。
3、15,守著艱苦;15年,守著孤獨。(引讀出示)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用有限的生命實現了無限的價值。創造出的是一個奇跡,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15年奇跡的背后”
1、師:在這個了不起的奇跡背后,有誰又知道這15年的辛酸往事呢?讓我們走進“15年奇跡的背后”。在梁衡的采訪中發現了村干部的工作手記中有這么幾頁內容:(出示手記)
1970年3月5日
春天的晉西北,還是一派荒涼的土塵。去年的霜凍還在我們的黃土地上盤旋,西伯利亞大風像冬日般肆虐著。
望著這片日益荒漠的土地,陷入了沉思……
于是,他帶上干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了……
1974年9月21日
老人唯一的女兒又從城里回來,勸他回城了。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沒見著最后一面,就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鄉親們也覺得老人該享享清福了,種樹的活兒太苦了。
老人敲著旱煙鍋坐在小院口,望著綠風蕩漾的山溝,思索著……
老人還有宏偉設想……
讓我們閉上眼睛,走進其中的一天,靜靜地去想象老人當時的情景,走進老人可敬的心靈世界,動筆寫下來。
2、交流,小結齊讀句子:
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是生命的歸宿。
他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3、15年的每一天都是感觸人心的一天,15年的艱辛換來一片不老的青山。瞧,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再次出示綠意蔥蘢的青山圖片)推薦一生朗讀第一段,全班齊讀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4、于是,在晉西北,這塊曾為無數革命先烈立下紀念碑的土地上,鄉親人立起了一塊特殊的石碑,那就是“造林功臣碑”,上面鐫刻著這樣的文字——
一位山野老農,一座楊柳青山,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他——栽樹老人高富,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花兒永遠這么紅!青山永遠不會老!
5、(出示學生的問題單)此時,再讓我們回頭看看之前遇上的那幾個熱點問題,你是否解開了這些疑惑?交流(上臺板書關鍵詞語)
還有一些問題也許是我們這堂課一時所解決不了的,比如……那就讓我們將問題帶出課堂,和同伴到課外去探究其中的答案,好嗎?
6、(出示“感動中國”圖片)青山不老,“感動中國”,這位81歲的老人向我們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關于環保的故事,一個關于綠化的故事,一個關于奇跡的故事,還是一個關于……的故事。(對照板書梳理)
這個黃土地上的平凡而又偉大的山野老農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提升——銘刻一種記憶
1、“青山不老,精神永存!”面對漸漸干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像他一樣默默奉獻的造林英雄還有很多很多,推薦大家閱讀這些文章:
《從伐木勞模到植樹英雄——馬永順》
《呂梁“植樹英雄”傳——喬建平》
《“野人”——張侯拉》
2、每個人物,都有一個足以感動中國的故事。用心地動手為他們也制作一張“感動中國”的推薦表,與大家一起交流。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8
一、先學導航
1.這篇課文我讀了( )遍。我認為自己讀得(A.正確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組內伙伴評價:(A.正確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看拼音,寫字詞。
ànɡ nuè ù ū
土( ) 肆( ) 盤( ) ( )泥
3.在括號里填適當的字組成詞語。
風雨( ) 三( )五( ) 山川( ) 日()同( )
參天的( ) 險惡的( ) 感人的(
4.課文內容我知道。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 ),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 ),用15年的`時間在( )。
二、重點研讀
1.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用“——”劃出。
2.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用“~~~~”劃出。找好后再讀讀句子,寫上體會。
3.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老的?
三、當堂小檢測
1.真情表達:
以“是啊,敬愛的老人,青山是不會老的。……”為開頭,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四、知識鏈接
晉西北在山西,與內蒙古、陜北風沙去相毗鄰,自然條件惡劣。山西地處沙漠化擴展前沿,而晉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屬于沙塵暴高發區,素有“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無風三尺土,風起土滿天”的說法。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9
【教學過程】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談話導入:
同學們,老師想和大家交流一個話題:一個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齡,該怎樣度過晚年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就綠化荒山,植樹造林,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青山不老》,板書課題。
2、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⑴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板書:
離世
⑵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板書:
過世
⑶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⑷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板書:
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⑴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讓學生計算3700畝林網相當于多少個教室的面積。
⑵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讀完這段話,你覺得這段話的內容怎么樣?(優美、樹木郁郁蔥蔥、綠意盎然)讓我們帶著這種美認真地讀一讀。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出示楊樹、柳樹課件欣賞,讓學生感受林海的'美觀。引導板書(美麗壯觀)
⑶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板書作用(保持水土)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和老人所處的環境艱苦:
⑴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在什么情況下創造的?)
⑵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戰勝惡劣環境的困難樹種的一個場景嗎?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離開老農的小院時,深有感觸。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觸嗎?
2、出示: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老農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種東西”是什么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會老嗎?
⑴以“青山是不會老的”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⑵每人想一句宣傳環保的口號或標語。
四、總結課文
同學們,讓我們學習這位老人,用自己的雙手植樹造林,綠化家園,讓綠色流進每一人的心中!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簡單易懂,我是按照學習提示中的問題設計這節課的,在每一個教學環節我都注重點撥,引領學生對課文內容層層深入。教學思路清晰,由老人年齡的“老”到老人精神的“不老”,始終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體現了略讀教學敢于放手的特點。
談話導入課文之后,我讓同學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能表現老人年歲老的句子,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重點詞語:離世、過世、出不來了。緊接著把話題轉移到“奇跡”上,再讀課文,找出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引導學生感情朗讀那個概括性的句子:“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為了讓學生感受老人功勞之大,讓他們計算一下3700畝相當于49358個教室的面積,并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在學生充滿對老人的敬佩之情的基礎上,再讀概括性的句子,重讀“了不起”,學生讀得相當有激情。接下來再找出具體描寫這個“奇跡”段落,圍繞這兩個段落,老師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山林的美觀、壯大,作用多(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蓄養水源)。并閉眼想象林海之美,借助課件加深感受,深深體會老人創造奇跡的不平凡。而后又轉移話題,讓學生找出這一奇跡是在什么環境下創造的,課件展示晉西北惡劣自然環境,并想象老人與惡劣環境作斗爭的一個場景,明白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決心。
最后,從作者感觸較深的句子中,理解“另一種東西”,“青山不老”的含義,讓學生談感想或思考宣傳口號,激發學生環保意識,學習老人綠化家園、美化荒山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0
激情導入
1、今天很難得,爸爸媽媽有機會走近我們的課堂,聆聽我們的學習,誰愿意把這片美景,用你的朗讀,送給大家。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朗讀第一自然段。窗外是……。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聽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
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重點板書)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
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師引讀:(15年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180個月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5476個日子啊,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 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這位老人又是在怎樣的小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
學生回答。讀第三自然段。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跡:
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四、解讀奇跡
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漢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出來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齊讀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
理解得不錯。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人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
是啊,老人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再一起讀以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3、背誦背環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3)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4)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5)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小環境──艱苦
創造奇跡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課堂,及時反饋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在我看來,“有效練習”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有效作業”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這次的考核課,我講授的是《青山不老》一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執教的這一課,我做了這樣的目標定位:⑴、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⑵、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老人的所創造的奇跡,來解決問題,并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通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遺憾的是,由于自己備課時對學生的學情了解不夠充分,在某些環節中浪費了時間,到最后理解“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時,時間已所剩無幾,所以只能草草結課,雖然以后還可以為學生補上,可是這一節課的遺憾是補不回來的。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青山不老 課文原文(附全文注音)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課文分析】
《青山不老》是一篇閱讀課文,而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于略讀課文,這應該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課前準備】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青山不老主要內容、段落大意與中心思想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預設:
⑴ 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
聯系課文,結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境。《青山不老》詞語解釋
⑵ 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學習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造的奇跡,再說說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系課文內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
三、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教學反思:
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我在總結前幾篇閱讀課文教學和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后,試著把握好閱讀讀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么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通過本節課證明,學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為小學生,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老師適時、適當的指導。但是,略讀課文也不能過多的指導,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么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了。
本課教學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問題“老人在什么情況下創造了奇跡”和難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等,進行啟發,把握引導學生的“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同時本課還找準了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學習。
聯系實際、際深入思考是本課的一個成功之處。通過本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第一個是開課開始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系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愛老人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系自己家庭生活情況想象如果只有“三間房”什么家具也沒有的情況下您會怎么過?還讓學生想象一下自己的爺爺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進城而他卻堅持在山里生活時,你會對爺爺說些什么?通過這種想象,使學生體會老人的精神。
教無定法,但對閱讀課文老師的恰當引導會讓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的。
[NextPage第二則]
16、青山不老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點:
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預設: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或其他資料,初步感知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感受更加直觀。
二、檢查自學情況,播放幻燈片,出示詞語。
三、配合錄音輕聲跟讀(注意讀準字音、語調和停頓)
設計意圖:糾正學生發音,停頓及朗讀感情。
四、播放音樂,學生配樂輕聲朗讀,解決問題。并喲個自己的話概括總結。
1、這位老人創造了一個生么樣的奇跡?
2、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創造奇跡的?
3、青山為什么不會老?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因音樂的帶動聯系課文內容,加強理解與體會,幫助學生抒發情感。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為第六單元配樂詩朗誦奠基基礎。
五、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課件“說說本課的大致內容?”要求一眼簡練,重點突出。
(1)學生總結回答,其他學生給予補充。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明確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六、指導閱讀,感受“奇跡”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③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跡?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七、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八、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九、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十、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設計意圖: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與閱讀課外資料相結合,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增強。
十一、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 閱讀,勾畫。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聲誦讀。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設計意圖:本文語言生動優美,學生在勾畫、誦讀、欣賞中,感受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積累了好詞佳句,又在讀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認識。】
十二、板書設計:
16、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跡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情感與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拓展與延伸】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我國的綠化狀況和相關的感人束縛。
【重、難點突破】一是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二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黃土高原的情況嗎?向學生展示圖片并進行相關講述。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一位老人卻創造了一個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跡。
板書:青山不老
二、學習課文,看閱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思考、交流。
教學提示:可根據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由于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可采取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學習本課。
教學參考:
如,先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讀課文、質疑問難、朗讀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農通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
在學生對老人創造的奇跡產生敬慕的狀況下,轉入對奇跡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座山溝所處的大環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境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山溝所處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老農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盡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斗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過老師的引領,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來深化理解課文。
三、思考交流“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悟?
教學提示: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這句話的含義,點明文章所表達的意旨。可以適當穿插課外資料,或聯系生活實際,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法遷移,運用對“金色的魚鉤”和“金色的腳印”等課文中的學習方法來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的含義,可以比較輕易地突破重點。
教學參考: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精神是永遠不會老的。
四、課文總結
教師小結: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業
找一找有關綠化荒漠與荒山的先進事先進行閱讀。
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詞,并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出“青山不老”的含義。
4、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決心。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含義。
2、領悟青山不老的含義。
三、教學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提出疑問
1、師: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去感受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提出疑問:青山不老什么意思?這也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弄明白的一個話題。在課題上加上一個醒目的問號。
(二)自讀課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讀課文,思考問題:(出示閱讀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課文中哪些語句是寫青山不老的?
(三)再讀課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課文中是寫誰讓這青山不老的?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長還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幾個15年,而在老人這15年中卻干了多少事啊!)齊讀此句話,引導同學想象。(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字面前是滿山遍野的綠。)此時你覺得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樣的形象?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無比崇敬的感情讀讀這句話。
2、綠色對于我們并不陌生,可對于生活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晉西北來說卻是難得一見的',那么,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呢?大環境:自然條件惡劣;小環境:生活條件艱苦。
3、此時,你認為青山不老僅指樹木蒼翠,綠意盎然嗎?還指什么?你是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默讀課文,迅速在書中找一找。理解重點句“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老人要把一生奉獻給山溝,要把生命奉獻給青山)“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的崇敬再讀一讀這句話吧!
5、回歸課題,理解課題,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6、指導寫法。
(四)暢談感想,深化主題
(課件出示圖片)巍巍青山常綠
白發老人沉思
1、面對這位老人,你想說些什么?
2、師總結:同學們,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像晉西北的老農一樣,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五)課堂作業
1、讀記詞語。
2、背誦自己最喜歡的語段。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會寫課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通過對比、朗讀等方式感受老人創造的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及堅持不懈的毅力。
3、通過學寫環保格言,強化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
【教學難點】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自由讀讀第一自然段。老師也忍不住想和你們一起合作朗讀。窗外是……。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滿眼綠波的林海在15年前是怎樣的嗎?出示圖片。 2、將這寸草不生的黃土改造成滿眼綠波的林海,是何方高人呢?他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黃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書課題: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
⑴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用文中的一句話說說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字詞檢查:
土炕、肆虐、盤踞、風雨同舟、歸宿、恭敬、如臂如股、勁挺、淤泥、防風林帶、林網、霜凍。 ⑴ 讀:指名讀,齊讀。 ⑵ 默寫: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寫)。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來,學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跡
老人創造怎樣的奇跡,課文中的哪一句話揭示了?
1、從數字理解奇跡: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為什么?“一畝”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畝是多少平方米? 667*3700=2467900平方米=246.79平方千米
這就是“奇跡”的意思。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自由讀這一句──指名讀(強調數字)──齊讀。
2、從大環境理解奇跡:
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學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你從這段話中體會到了什么?(環境的險惡。)
出示晉西北大風、干旱、霜凍、沙塵現象的材料(看了這些文字和圖片,你有什么想法?
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的老漢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怪不得作者這樣贊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從小環境理解奇跡:
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這位老人又是在怎樣的小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
學生回答。讀第三自然段。
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4、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跡: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四、解讀奇跡
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漢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出來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齊讀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理解得不錯。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人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
是啊,老人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再一起讀以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略到了——青山不老(齊讀)
五、作業—
1、按課文內容填空:
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已經種了____年樹,綠化了____,造了____,3700畝林網,這是____。老人覺得____,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____,他是真的與____。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說得真好!這位老人是晉西北的農民,他淳樸得就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淳樸頑強、不善言表。縱觀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話:“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實老人心中有千言萬語。面對漸漸干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他有許多的話要說。他想對鄉親們說什么?他想對年輕人說什么?他想對我們說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說出他心中的話。
3、背誦背環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3)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4)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5)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 “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課堂,及時反饋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在我看來,“有效練習”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有效作業”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5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在祖國的晉西北,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愛著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你們想認識他嗎?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青山不老》這篇課文來走近這位老人。(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二、整體初讀,概括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思考:課文主要人物是誰,他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檢查,反饋。
奇跡: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高照小學=25畝
幾所高照小學=3700畝(148)
我們一起朗讀,讀出“了不起”。
三、緊扣青山,感悟精神。
(一)希望的青山
老人到底創造了一片怎樣的青山?找出描寫青山的地方,談談自己的體會。(生自讀,勾畫,做批注)
出示句子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美麗、充滿生機、茂密……)
師:是啊,這是一片美麗、充滿生機、綠意盎然的青山,讓我們甜美的讀一讀。
師:這還是一片怎樣的青山?
出示句子2: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堅強、勇敢、生命力頑強……)
男生齊讀,讀出勇敢、堅強的語氣。
是啊,這不僅是一片美麗的青山,更是守住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們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險惡的環境
為什么說老人創造的這片青山是一個奇跡?(生默讀思考、自由發言)
在如此險惡的環境里創造出這一片青山,的確是一個奇跡!(板書環境險惡)
(三)偉大的品性
老人在創造青山的偉大奇跡中,你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質和精神?(學生自由說)
文章是如何贊美老人的?
出示句子: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他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
齊讀。
學生質疑。
預設:1:另一種東西指的是什么?
2: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解答疑問。
讓我們用贊美崇敬的語氣再讀讀這幾句話吧(板書山川共存日月同輝)
大家朗讀文章結尾,“青山是不會老”的是什么意思?(學生自己說)
小結:是的,老人偉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懷像青山一樣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將會被這片土地上的子子孫孫傳承。是的,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拓展練習
1、學習小練習筆。
摸著這塊石碑,你想_________地對老人說___________________。
看著這片綠意盎然的樹林,你想___________對全世界人說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小結。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1-02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09-17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06-15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04-07
《青山不老》的教學設計01-23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1-11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12-29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范文12-16
人教版《青山不老》教學設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