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減數分裂教學設計(通用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減數分裂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減數分裂教學設計 1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必修二模塊《遺傳與進化》第二章第一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課時。本節內容是建立在已有知識如細胞學、染色體和有絲分裂的基礎之上,并與第一章孟德爾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密切相關,因此,其在模塊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通過對減數分裂的學習,學生對細胞分裂的方式、實質和意義產生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加深對前面所學的遺傳規律的理解和應用。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積極探索創設一個可以讓學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學習的環境,并且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以學生進行主動思維、參與并且活動、同時經歷一個從具體的動手實踐和不斷創新到知識的歸納和升華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了解減數分裂的概念。
2、通過精子的形成過程掌握減數分裂過程及圖解。
。ǘ┻^程與方法
1、觀察有絲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的染色體特點,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
2、通過列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比較表,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比較能力。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形態數目發生一系列規律性變化,通過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間能保持染色體數目的恒定,引導學生了解生命是運動的、有規律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精子的形成(減數分裂)過程及圖解
2、教學難點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數目變化
四、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就已經掌握了細胞、染色體、有絲分裂、有性生殖等相關知識,這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學生在學習本節時還需要大量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學生畢竟有著基礎和其它方面(如空間想象及思維能力、興趣、動機、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差異,因此要進行因材施教。從疑問的設置,到問題的回答要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從基礎知識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養,包括探索創新能力,學習興趣等,教師要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相應點撥。
五、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講解法、實驗法。
六、課前準備
課件、圖片、實驗用品。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問題探討]學生看教材P16題圖,比較果蠅體細胞與配子細胞染色體組成及數目的不同。引導學生根據此圖提出能聯想到的問題。
設問:圖中的配子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嗎?有絲分裂的`特征是什么?
導入新課學生:減數分裂。
1、什么叫減數分裂?
學生閱讀教材P16回答。(強調指出:細胞分裂了幾次?染色體復制了幾次?分裂前后細胞染色體數目如何變化?)
課件顯示哺乳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按照下列圖解的思路,引導學生觀察、描述,結合問題教師總結精子的形成過程。
2、精原細胞是一個什么樣的細胞?其自身的增殖通過什么樣的分裂方式進行?
3、什么叫同源染色體?
4、什么叫聯會?
5、什么叫四分體?(指出交叉互換現象)
6、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何時?
7、減數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8、減數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9、減數分裂各期染色體、DNA數量變化如何?(用曲線圖表示)
10、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主要發生了哪些行為變化?(染色體復制,同源染色體的聯會出現四分體,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
11、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與孟德爾兩大遺傳定律的關系如何?
12、含n對同源染色體的精原細胞最多形成多少種精子?(不考慮交叉互換)(也可到第3課時講)
13、基因型Mm的動物,在精子形成過程中,基因MM、Mm、mm的分開分別發生在何時?
教師一定要把上述問題講透。
(三)小結
減數分裂的含義,精子的形成過程。
。ㄋ模┳鳂I布置
教材P22練習4
九、板書設計
第2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
第1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減數分裂的概念
二、精子的形成過程
十、教學反思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產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從教材或生活中提煉出問題;然后讓全體學生親自動手來探究,并且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體現“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等新課程理念。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這節內容在知識要求和教材編排上無多大變化。在以往的教學中,筆者一般采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精子形成過程,結合細胞圖像歸納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數目和行為變化,覺得思路清晰、過程流暢,效果看似不錯。但學生聽得清楚,做題困難,記憶時間短,容易生疏,復習課必須按新課重來,費時費力,效果較差。
本節課通過一系列的簡化提煉,利用多種形式,化復雜為簡單,更加具體有序,提升了學生對減數分裂本質的理解,課堂教學更加有效,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參與性強,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
減數分裂教學設計 2
教材分析
1.1教學地位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一節在全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減數分裂是細胞增殖知識的延續,尤其與有絲分裂間的比較和圖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見的考點之一。另外,減數分裂是三大遺傳定律發生的細胞學基礎,對減數分裂中染色體行為的理解是學好遺傳和變異的的關鍵。
1.2重點、難點分析
這節課教學的重點是減數分裂的過程,尤其對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學的核心內容。這節課難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難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等概念。第二減數分裂中連續進行了兩次分裂,又復雜又抽象,以往的有絲分裂相關特征容易干擾新知識的構建。第三減數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即分離、自由組合及交叉互換等,多種變化交織在一起,增加了理解的難度。
教學方法
2.1設計思路
在這節課中,教師將教學目標分解成不同層次的任務,將教學內容設置成環環相扣的問題,并且提供相關的知識背景,創設出良好的探究氛圍,層層深入地展開教學:從新課的導入到減數分裂概念的自主學習,一直到精子形成中三個環節:探究減數分裂過程→“做”和“討論”相結合學習各期變化→變式練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習路線的設計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主動獲得知識的快樂和驕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2.2采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法
這節課以傳授生物學概念原理為主,因此設計的探究活動并不是完全開放的,而是針對減數分裂中的重點內容進行的部分探究活動。首先是在初步了解減數分裂的概念后,讓學生探究減數分裂的大致過程,以加深對減數分裂本質的理解;通過展示圖片動畫結合,突破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和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的難點。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不僅增加了感性認識,更獲得了知識,加深了對減數分裂的理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通過學習精子的形成過程來理解并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及過程。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及捕獲有效信息、分析并處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地使用專業術語來描述生物現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通過學生的分組討論活動,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合作意識。
4、學法指導
設疑導學,指導學生自主探索減數分裂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協作,自主學習的習慣;點撥導議,啟發學生觀察減數分裂的變化過程,使學生學會從知識的發生過程入手,從已掌握的知識出發去分析、推理、概括、總結的基本學習方法。
5、教學過程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課時)
創設問題情境:觀察P16問題探討左邊圖,思考:
(1)什么是體細胞,什么是配子,兩者有何區別?
(2)體細胞是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配子是否也是通過細胞的分裂和分化產生的?為什么?
【互動探究一】減數分裂定義
閱讀減數分裂的定義,思考下列問題:
。1)生物體進行減數分裂的目的是什么?
(2)生物界中哪些生物可以進行減數分裂?在什么時候進行減數分裂?
。3)與有絲分裂相比,減數分裂有何特點?
一.減數分裂
、倌康模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诜秶旱纳
、蹠r間:在產生時進行;
④特點:染色體復制次,細胞連續分裂次;
⑤結果:成熟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原始生殖細胞中的
2.原始生殖細胞:是一種特殊的體細胞,增殖方式:分裂,還可進行分裂產生生殖細胞;
【互動探究二】精子的形成過程
閱讀P16-P17精子的形成過程,展示該過程的動畫,思考:
(1)精子在生物體哪個形成,是由哪種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的?
。2)已知人的受精卵中有46條染色體,請問精原細胞中還有多少條染色體?
(3)觀察減數分裂過程,思考減數分裂過程中出現哪些不同的細胞?
(4)什么是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
二、精子的形成過程
1、場所: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過程
3.同源染色體:①形態、大、趤碓矗阂粭l來自,一條來自
③行為:減數分裂過程中進行
4.聯會:同源染色體的現象,結果產生
5.四分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1、下圖中有個四分體,條染色體,條染色單體,個DNA分子。討論后總結:
1個四分體內有對同源染色體,條染色單體,條染色單體,個DNA分子
2、畫出一對同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的行為變化
課后反思:
減數分裂這一節同有絲分裂一樣,是高中生物課程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而且課程內容很抽象,所以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有些難理解,所以就運用了多媒體。用形象的圖片和生動的動畫給學生展示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態的情境中理解這一過程。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還存在著幾個問題:
1.同源染色體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講解,我們可用人人都有的一雙手做形象的比喻:左右手的兩個大拇指為一對同源染色體,依此類推;而每只手的五個手指互為非同源染色體,這樣的比喻很直觀且很方便,非常有助于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
2.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過程,就可以用將貼近的五指伸開的雙手往兩側分開進行演示,左右手的大拇指分開就是同源染色體分開,而一支手的五個手指就是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過程。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理解整個過程,而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進行演示。
3.染色體和姐妹染色單體的講解,一個著絲點就是一條染色體,當著絲點分開時姐妹染色單體就分開,這個“姐妹情愫”就不存在,而各自獨立成為一條染色體。
4.“四分體”的講解,可以先讓學生自己來理解什么是四分體,為什么要稱之為四分體,這樣就可以明白只有聯會的同源染色體才是四分體,而同源染色體沒有進行聯會就不是四分體。
5.減數分裂這一抽象過程的講解我是利用掛圖、把減數分裂的整個過程繪出來,一個時期用一張紙。因為會考題目很多時候都是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進行比較,所以我就將這兩個過程圖都繪制出來,分析完每個時期后,然后拿出其中的一個時期的圖讓學生對不同時期的圖形辨認,盡可能多讓一些學生參與,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可以加深理解,以不至于碰到題目時不知道該從何入手。
6.最后一點就是課后加強練習,這一點特別重要,當把很多圖放到一起時學生一下子就如墜云霧,暈頭轉向,如果這時候整理一些專題讓學生進行練習,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講解,老師起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效果會更好。在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己畫一些圖,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既動手,又動腦,掌握的效果遠比一味地聽老師的講解要好得多。而且,減數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連續的動態的變化過程,只要學生形成了這個映像,所有的知識名詞的理解和記憶都不再是什么難事了。
減數分裂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課程標準與本節對應的“內容要求”是:“闡明減數分裂產生染色體數量減半的精細胞或卵細胞;說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體,其遺傳信息通過配子傳遞給子代”。確定教學目標為:
1.歸納、概括減數分裂的概念及過程。
2.理解和掌握減數分裂的兩次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特征,特別是染色體數目、染色單體數目和DNA含量的變化規律。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減數分裂的概念及過程。
教學難點
減數分裂的概念及過程。
三、教學設計思路
首先通過回想有絲分裂,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內容。利用課件展示視頻以及圖像,講解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并進行區分。最后通過展示觀察蝗蟲精母細胞的減數分裂裝片的實驗視頻,講解本實驗。
四、教學步驟
1.新課導入
教師活動:我們上學期學過了有絲分裂;叵胍幌,有絲分裂的特點是什么?是不是復制1次,分裂1次,這樣產生的子細胞和母細胞是不是一樣的?
學生活動:思考后并回答問題。
活動意圖:通過復習舊知識,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情境。
教師活動: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你的父親提供了1個精子,你的母親提供了1個卵細胞,假如精子和卵細胞都是通過有絲分裂形成的,子女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教師活動:這就是涉及到了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減數分裂。
2.新課講授
一、精子形成過程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相信你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我來問問大家什么是減數分裂?
學生活動:說出減數分裂的概念。
教師活動:綜合減數分裂的概念并著重強調減數分裂的對象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特點是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教師活動:減數分裂是怎樣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是如何減少的呢?下面,我們結合動物的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講述減數分裂的基本過程。
教師活動:講解精子的形成部位是睪丸(精巢)的曲細精管中,并利用課件顯示精子形成過程的視頻圖像。
教師活動:講解精子是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后形成的。精原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連續進行了兩次分裂。
教師活動:講解在第一次分裂間期,精原細胞中的染色體經過復制,縮短變粗,形成染色體。染色質復制以后,細胞就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初級精母細胞中的染色體經過聯會,形成四分體,進行第一次細胞分裂。在細胞分裂的同時,細胞內的同源染色體兩兩分離,結果一個初級精母細胞便分裂成兩個次級精母細胞,而此時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已減少了一半,細胞內不再存在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一次分裂結束。
教師活動:減數分裂第二次是從次級精母細跑開始的,細胞未經染色體的復制,直接進入第二次細胞分裂。在第二次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和前面所學的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非常相似,細胞內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這一位置后,接著進行分裂,于是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分別移向細胞兩極,與此同時,細胞分裂,結果生成了精子細胞,減數第2次分裂結束(強調減數第二分裂的主要特征是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
教師活動:在講解期間,著重講解同源染色體、聯會以及四分體的概念。
教師活動:精子細胞經過變形后成為精子,兩個次級精母細胞最后生成了四個精子,精子細胞再經過變形,形成精子,在這個過程中,丟掉了精子細胞的大部分細胞質,帶上重要的物質—細胞核內的染色體,輕裝上陣,并形成了一個長長的尾,便于游動。減數分裂就結束了。
教師活動:把精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和剛形成的次級精母細胞以及初級精母細胞相比,他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回答精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與次級母細胞相同,比初級精母細胞減少一半。
教師活動:利用課件展示一組圖片請學生判斷誰是有絲分裂,誰是減數第二次分裂?
教師活動:講解有絲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存在于同一細胞中,而減數第次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已分開了,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存在。
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
教師活動:講解卵細胞的形成場所是卵巢。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卵細胞的形成過程視頻。
教師活動:將精子、卵細胞形成過程的圖表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找出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活動:歸納總結并用課件展示。相同點有染色體復制一次,都有聯會和四分體時期,經過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開染色體數目減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過程中,有著絲點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細胞,它的染色體數目也比卵原細胞減少了一半。
不同點有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兩個細胞,小的`叫極體,極體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1個卵細胞,而一個精原細胞是形成4個精子;卵細胞形成后,不需要經過變形,而精子要經過變形才能形成。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生物卵細胞經減數分裂后,細胞中的染色體會不會越來越少呢?
教師活動:利用課件展示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DNA含量以及同源染色體的數量表格,并展示曲線圖。
三、觀察蝗蟲精母細胞的減數分裂裝片
教師活動:利用課件展示實驗視頻(如有條件組織學生進行實驗)。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展示并講解各個時期裝片的特點。
教師活動:針對課本習題進行講解,講解要點為:
1.根據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位置和數目來判斷。例如,在減數分裂Ⅰ中,先后出現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形成、各對同源染色體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兩側、同源染色體分離、移向細胞兩極的染色體分別由兩條姐妹染色單體組成等現象減數分裂Ⅱ中期,非同源染色體的著絲粒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處,移向細胞兩極的染色體不含染色單體。另外,在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的過程中,處于減數分裂Ⅰ的細胞要明顯多于處于減數分裂Ⅱ的細胞。
2.減數分裂Ⅰ中期,兩條同源染色體分別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兩側,末期細胞兩極的染色體由一整套非同源染色體組成,其數目是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一半,每條染色體均由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構成。
減數分裂Ⅱ中期,非同源染色體的著絲粒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處,末期細胞兩極的染色體不含染色單體。
3.同一生物的細胞,所含遺傳物質相同,增殖過程相同,同一時刻不同細胞可能處于細胞周期的不同階段。因此,可以通過觀察多個精母細胞的減數分裂,推測一個精母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連續變化。
五、板書設計
第二章第1節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減數分裂
1.減數分裂
對象: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特點:細胞連續分裂兩次,而染色體只復制一次
結果: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比原始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減少一半。
2.精子形成的過程
場所:睪丸
過程
3.卵細胞形成的過程
場所:卵巢
過程
4.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裝片
減數分裂教學設計 4
一、教材分析
《減數分裂》是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2章第1節第一部分。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其中精子的形成過程是重點和難點,它是學生構建減數分裂概念的核心,承載著學生明確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的異同,是理解第1章孟德爾遺傳規律的細胞學基礎。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結構、有絲分裂等知識,通過設疑和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讓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觀察、分析、比較、歸納,使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的主體,發揮學生自己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能力方面,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推理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及探究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闡明細胞的有絲分裂。
。2)舉例說明配子的形成過程
(3)解釋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的含義。
2、能力目標:
。1)比較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異同點
。2)比較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實驗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減數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五、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述法、自主探究、學案導學。
六、課前準備
課件制作、導學案制作、學生預習有關內容,教師了解學生情況。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1.播放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有絲分裂動畫。然后讓學生連線(時期、細胞圖像、特點連線),投影,讓學生評論。
2.播放蛙的紅細胞無絲分裂動畫。
3.播放果蠅體細胞和配子的染色體圖。
思考:果蠅產生配子的過程是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嗎?為什么?
染色體數目減半了,顧名思義,那是什么分裂?
1.學生觀看動畫和圖片,并完成導學案上的連線,然后相互討論
2.學生集體回答不是,染色體數目少了,是減數分裂。
讓學生回顧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并與減數分裂對比。對減數分裂有個大概的了解。從而引出減數分裂的定義。
對減數分裂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減數分裂?
讓學生朗讀課本16頁黑體字減數分裂的概念。
并完成學案,然后討論。
減數分裂教學設計 5
一、教學內容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是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中的第一節,它是有絲分裂的繼續,又是遺傳和變異的細胞學基礎。學好這節課既有助于加深理解有絲分裂過程,又是學好遺傳和變異的必要條件。所以,在知識上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決定了本節內容的重要性。
二、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闡明細胞的減數分裂。
。2)舉例說明配子的形成過程。
(3)舉例說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鏡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
(5)運用模型建構的方法,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行為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
。1)借助電腦動畫,展示減數分裂的連續動態變化過程,將抽象的減數分裂過程直觀化,將大量冗長的文字圖像化。
。2)學生的自主觀察、歸納總結、分析討論、表解、鞏固、練習,使學生理解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主要行為變化,并從實質上認識了減數分裂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
(3)通過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固定裝片,識別減數分裂不同階段的染色體的形態、位置和數目,加深對減數分裂過程的理解。
。4)運用模型建構的方法,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和行為的變化,體驗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從而理解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減數分裂是一個由各個階段組成的連續的`動態過程,教學可使學生領悟到“事物(生命)都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重點
1.減數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難點
1.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
2.同源染色體的概念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染色體紙質模型、吸鐵石
六、課時安排
3課時
七、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1.創設情境:用實例解釋有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含義?出示明星李亞鵬、王菲夫婦及其女兒的圖片。
提問:女兒是怎樣產生的?
教師:從生殖的角度看,女兒是怎樣產生的呢?
教師:答得很好。像這樣由父方提供精子,母方提供卵細胞,精卵結合后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個體的生殖方式是一種有性生殖。相應地,精子和卵細胞就是一種生殖細胞。
注意: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細胞融合得到的細胞,所以受精卵中染色體數目是精子和卵細胞染色體數目之和。下面我們從染色體的組成來分析這一家三口。
提問:一家三口體細胞染色體數分別為多少??生:女兒是在李王夫婦的愛情催化下產生的。(笑)
生:李亞鵬提供精子,王菲提供卵細胞,精卵結合后形成受精卵,女兒是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
生:46條?激發興趣,交代有性生殖的含義,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課前學生并不了解有性生殖的含義)
2.引入課題:初步介紹減數分裂的概念,強調染色體數目減半,暫不說明復制一次分裂兩次?教師:也就是親代和子代染色體數目是恒定的。
提問:精子和卵細胞可以通過有絲分裂產生嗎?為什么?
設問:那么,為了保持生物前后代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恒定,應該通過什么樣的分裂方式來產生精子和卵細胞呢?
教師:如果精子或卵細胞內染色體只有正常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一半,那么問題便迎刃而解。也就是說在形成精子和卵細胞過程中,細胞的染色體是要減少一半的。像這種能使細胞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分裂就叫減數分裂。減數分裂產生的細胞如果可以進行有性生殖,就叫成熟的有性生殖細胞,比如精子、卵細胞是成熟生殖細胞。而能進行減數分裂的細胞就是原始生殖細胞,比如精原細胞和亂原細胞。
生:不能。因為如果精子或卵細胞是由有絲分裂得到的,精子和卵細胞染色體數各為46條,受精卵為92條,后代染色體數無法維持恒定。?設疑導入,把注意力集中到染色體變化這個重點上來
3.觀察分析:分析減數分裂的結果,僅從形態、大小上介紹同源染色體的概念?出示雌果蠅體細胞和卵細胞的染色體組成圖。
提問:經過減數分裂,兩個細胞在染色體數量上有怎樣的關系?
提問:除了數量關系外,從染色體形態、大小上看,兩個細胞在染色體的組成上有何特點和聯系?
師生共同歸納觀察結果: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像這種形態和大小相同的兩條染色體叫同源染色體),卵細胞中沒有成對的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要減半、成對的同源染色體要分開。?生:卵細胞染色體是體細胞的一半。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并在白紙上畫出討論結果。?通過觀察明確減數分裂的結果,為探究減數分裂過程做準備。對同源染色體的概念進行分層教學,有利于學生接受。
4.探究減數分裂過程
提出探究問題:減數分裂怎樣進行才能使染色體數量減半且同源染色體分開?
可能的討論結果:
、?染色體不復制細胞直接分裂一次,染色體均分;
②?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第一次分裂是著絲點斷裂,第二次分裂是直接分裂,染色體均分;
、?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體分開,第二次分裂是著絲點斷裂?學生上臺用染色體紙質模型和吸鐵石擺出討論結果
教師點評:(表揚學生的想象力)研究表明,只有經過DNA復制后才能啟動細胞的分裂,所以不可能為情況①。情況②和③中,與實驗相符的是情況③。
總結提問: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復制幾次?細胞分裂幾次?得到幾個子細胞?子細胞染色體數目如何?
染色體數減半和同源染色體分開分別在第幾次分裂?
生: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得到4個子細胞,子細胞染色體數是母細胞的一半。
生:都在第一次分裂
及時總結討論結果,有利于學生把握減數分裂的要點。
5.完善減數分裂的概念
過程: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結果: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原始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一半。
范圍: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學生閱讀課本上減數分裂的概念。先講分裂的全過程再講各個階段,有利于把握分裂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深入學習減數分裂的過程—精子的形成過程?
。1)精子的形成部位:睪丸(精巢)的曲細精管中。
。2)精子的形成過程
①播放精子形成過程的flash動畫,讓學生總體感知精子的形成過程,提示學生注意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和著絲點的數量變化;
、诙嗝襟w分步展示減數分裂的各個階段,注意講清細胞名稱、同源染色體(從來源上、聯會上講)、非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等概念;
、塾眉堎|染色體的排列幫助學生理解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
聯系有絲分裂來理解減數第二次分裂;
、菸淖挚偨Y精子的形成過程。
觀看精子的形成過程的flash動畫
從來源上講解同源染色體的概念?用圖解的方法進一步完善同源染色體的概念,效果形象直觀。
7.課堂練習
學生做練習
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便確定下一步補償性學習的安排
8.結課
精原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精細胞,精細胞變形后形成精子,精子的特點是細胞質中營養少,有尾,善于運動;顫姾脛拥木赢a生后便尋找機會去追尋他的戀人——卵細胞,他們一旦相遇就彼此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再經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個體。而受精卵最初細胞分裂所需的營養是由受精卵自己提供的。如果要滿足受精卵最初細胞分裂的營養需求,同時使受精卵的染色體數與正常體細胞相同,那么,作為精子戀人的卵細胞在形成過程中,應該具備怎樣的特點呢?卵細胞的形成和精子的形成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讓我們下節課再進行學習。
減數分裂教學設計 6
教學目的
1.減數分裂的概念(D:應用)。
2.精子的形成過程(D:應用)。
教學重點
1.減數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精子的形成過程。
教學用具
CAI軟件:哺乳動物暈丸示意圖;哺乳動物精子形成過程圖解;同源染色體和四分體形成圖解。
教學方法
講述、討論與啟發、提問相結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
。ㄒ唬p數分裂的概念
范圍
概念
結果
。ǘ┚拥男纬蛇^程
1.形成部位:(精巢)的曲細精管中精原細胞(原始生殖細胞)—→精子(成熟的生殖細胞)
2.形成過程
。1)同源染色體:
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2)聯會: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
。3)四分體:聯會后的每對染色體會有4條染色單體。引言:大家知道,生物體生長、發育、生殖和遺傳的基礎是細胞增殖。
提問:細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
(回答:略)
講述:對,在前面我們曾經學習過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今天我們學習第三種分裂方式——減數分裂。
提問:在講述新課以前,我們先回憶一下有絲分裂前后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是如何變化的?有什么意義?
(回答:略。)
講述:有絲分裂可以保持細胞分裂前后染色體數目恒定不變。那么,在形成有性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時,細胞是怎樣分裂的呢?下面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討論:
1.如下所示,假設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是通過有絲分裂的方式完成,生物體下一代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如何變化?
2.要保持生物體前后代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恒定,闡述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講述:如果精子或卵細胞內的染色體只有正常體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一半,那問題便迎刃而解。事實是怎樣的嗎?
1883年比利時學者耐登在研究馬蛔蟲受精作用時觀察到:精子和卵細胞中含有數目相同的染色體,這些染色體通過受精作用傳給后代。根據這一發現,生物學家推測,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中的一半。否則生物每繁殖一代,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就會增加一倍。這和我們考慮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一致的。既然在形成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時,染色體數目要減少一半,如何減少,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了。首先我們應對減數分裂的概念有所了解。
減數分裂的概念(教師主要講述以下三點):
范圍: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
概念:在整個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結果: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減少了一半。
講述:下面我們以哺乳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為例,具體學習減數分裂的過程。
(1)精子的形成部位:精巢的曲細精管中。
(CAI課件顯示哺乳動物精巢示意圖,曲細精管處閃爍3次。)
講述:曲細精管中含有大量的原始生殖細胞,也就是精原細胞。每個精原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都與體細胞的相同。當雄性動物性的成熟后,精巢里的一部分精原細胞就開始進行減數分裂,經過減數分裂以后,精原細胞就形成了成熟的生殖細胞——精子。下面我們看一看哺乳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
(2)精子的形成過程:
。–AI軟件動態顯示哺乳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
講述:大家先看兩遍減數分裂的過程,建立一些感性認識,在我們具體學習減數分裂過程前,先講述幾個概念。
講述:像受精卵細胞中兩條稍大一些的染色體,它們形狀大小基本相同,其中一條淺色的表示來自精子,即父方,另一條黑色的表示來自卵細胞,即母方,這兩條染色體叫做一對同源染色體。圖中所示的受精卵中有兩對同源染色體。
討論:精子和卵細胞中有同源染色體嗎?為什么?
講述: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聯會。聯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聯會結果就形成了四分體,即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4條染色單體。
講述:在學習了上述概念的基礎上,我們來看看精子是如何形成的。
。–AI軟件示精子的形成過程;略。)
講述:精子是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后形成的。精原細胞在減數分裂過程中連續進行了兩次分裂。在第一次分裂間期,精原細胞中的染色體經過復制,縮短變粗,染色體復制以后,細胞就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初級精母細胞中的'染色體經過聯會,形成四分體,細胞進行第一次分裂。
在細胞分裂的同時,細胞內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離,結果一個初級精母細胞便分裂成兩個次級精母細胞,而此時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也減少了一半,細胞內不再存在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一次分裂結束。
減數第二次分裂是從次級精母細胞開始的,細胞未經染色體的復制,直接進入第二次分裂。在細胞第二次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和前面所學的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非常相似,細胞內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這一位置后,接著進行分裂,于是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分別移向細胞兩極。與此同時,細胞分裂,結果生成了精子細胞。精子細胞經過變形后成為精子,兩個次級精母細胞最后生成了四個精子,減數分裂結束。
總結提問:
1.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后,形成的細胞叫什么?
減分I間期
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
2.減數第一次分裂和減數第二次分裂的結果,各生成了什么細胞?
減分I
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
減分II
次級精母細胞————→精細胞
3.精子中的染色體數目比精原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減少了一半,是由兩次分裂中的哪一次分裂決定的?減數第一次分裂
4.為什么說減數分裂是特殊的有絲分裂?
其特殊性表現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有同源染色體配對,同源染色體分離等復雜的染色體行為變化,在完成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染色體數目減半;而減數第二次分裂,染色體行為變化與有絲分裂相似。因此,減數分裂是特殊形式的有絲分裂。
【減數分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減數分裂的教學反思07-01
《減數分裂》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11-13
減數分裂的教學反思(通用12篇)07-22
減數分裂說課稿08-17
《減數分裂》說課稿07-25
《減數分裂》說課稿02-19
《減數分裂》說課稿7篇07-21
簡述細胞減數分裂的全過程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