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廬山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廬山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1、能夠從多文本中的描寫中感受廬山景色的特點,體會到廬山的景色的獨特美。
2、從多文本的對比閱讀中,能夠能夠體會出不同作者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法。
3、體會作者在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作者在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選文情況:根據教學要求,選擇了學生學習過的關于廬山的詩,《題西林壁》、《望廬山瀑布》和學生平時積累的關于廬山的詩。
設計意圖
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寫了大量關于廬山的古詩。本文以學生二年級學過的《望廬山瀑布》和四年級學的古詩《題西林壁》為引,背誦出一些古人對廬山的古詩。引導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體會出作者對廬山的贊美之情,學習詩人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總結出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廬山的意境美。學習根據不同對象,不同目的,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表達思想的方式。從多文本的對比閱讀中,能夠能夠體會出不同作者的寫作手法和表達的思想情感方法。
教學過程
一、圖畫導入
1、同學們,請看課件上的圖畫,這是一幅哪里的圖片?(廬山)
2、同學們,你們去過廬山嗎?請你請你想一想,你對廬山有哪些了解?(廬山的主要景點有錦繡山洞、五老峰、如琴湖、花徑、美廬、牯嶺……)
(廬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廬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3、廬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勝古跡遍布,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浩如煙海的丹清墨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今天,讓我們走進廬山,體會一下文人墨客筆下廬山優美的景致。
二、對比讀課文,了解寫作內容
1、請同學們讀一讀下面的短文,說一說短文的主要內容,請用一句話概括第2、3自然段的大意。給短文加上標題。
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變幻無常的云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廬山的云霧干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
師小結:這段文字主要寫了廬山的云霧,作者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廬山的云零干姿百太暖自萬變化。表達了作者喜愛廬山,贊美廬山的思想感情。
2、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關于廬山的古詩?
《望廬山瀑布》唐代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作者:毛澤東。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七律·登廬山》朝代:現當代|作者:毛澤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晚泊潯陽望廬山》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空聞鐘。
《廬山瀑布》朝代:唐代|作者:徐凝虛
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湖口望廬山瀑布》唐代|作者:張九齡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廬山詩》明代|作者:朱元璋
廬山竹影幾千秋,云鎖高峰水自流。
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
《江上送客游廬山》朝代:唐代|作者:張繼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并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開瀑布泉。
愜心應在此,佳句向誰傳。……
3、大家背出了許多古詩,其中我們學過那兩首關于廬山的?
《望廬山瀑布》唐代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蘇軾《題西林壁》宋朝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為什么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緣故。
題目
詩人
朝代
描寫內容
表達感情
寫作手法
望廬山瀑布
李白
唐
題西林壁
蘇軾
宋
三、對比分析古詩
1、同學們積累了很多關于描寫廬山的古詩,你們真棒。請你們分析一下古詩完成下面表格。可以小組同學合作完成。
題目
詩人
朝代
描寫內容
表達感情
寫作手法
2、通過對比你發現了什么?古詩中的廬山是什么樣子的?小組交流看法。
廬山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這里曾留下過司馬遷、陶淵明、李白、王安石、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等許多文壇巨匠的足跡。詩仙李白看到峰巒疊嶂的廬山時,驚嘆道:“匡廬真天下之壯觀也”。于是,他沒有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思鄉之情,也沒有寫“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的惆悵與無奈,而是望著氣勢磅礴的開先瀑布,寫下了“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干古名句。詩句雖然不長,但擲地有給人們帶來無盡的遐想,至今讀起來仍感到回味無窮。廬山在詩人的妙筆下煥發著文韻魅力秀美景色,沉淀了歲月過往,李白眼中的廬山雄偉,壯觀。蘇軾眼中的廬山多變,莫測。張繼眼中的廬山秀麗,多姿。廬山的風景很美青山、白云、古木、秀巖,讓人目不暇接駐足遠望,欲要真真切切地看一下廬山的真面目,但卻無法辦到。難怪蘇軾在詩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之大,廬山之奇,有誰能說得清呢?廬山集了幾千年民族文化的精髓,它的水,一樹一石都博大精深,需要人們慢慢地去感受與體會,讓我們在綠云翠竹的幽徑看一株草,賞一朵花,觀一溪流水,讓思緒乘著漸行漸遠的輕風,去品味廬山的詩情與畫意吧!
3、詩人是怎樣在古詩中表達出自己思想感情的?
詩人通過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虛實結合等表達技巧。詩人采用烘托、比喻象征、夸張、聯想和想象等修辭手法抒發自己的感情。
作業設計
課下閱讀一些有關廬山的詩歌,通過課堂上分析古詩的方法,進一步體會廬山的美和文化內涵。
板書設計
題目
詩人
朝代
描寫內容
表達感情
寫作手法
望廬山瀑布
李白
唐
廬山瀑布雄偉,壯觀
喜愛大自然和廬山瀑布,熱愛祖國山河。
夸張,比喻
題西林壁
蘇軾
宋
廬山山峰多變,莫測
哲理詩,對廬山的贊美,看待事物要全面。
擬人,寓哲理于景中
江上送客游廬山
張繼
唐
與友人游江上看廬山秀麗,多姿風景。
對自然山水的留戀之情
以樂景寫哀景反襯手法
【《廬山多文本閱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可愛的動物多文本教學設計(通用8篇)11-01
可愛的動物多文本教學設計范文(通用8篇)03-17
可愛的動物多文本教學設計范文(通用8篇)11-02
《廬山的云霧》教學設計05-02
《廬山云霧》教學設計04-22
《廬山云霧》教學設計04-22
《廬山的云霧》教學設計04-10
[精華]《廬山的云霧》教學設計04-10
望廬山瀑布教學設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