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2-09-29 10:12:3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2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模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模板(通用12篇)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介紹數的產生,給學生建立自然數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數的一些性質和特點。

  2、通過探索、思考、總結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數的產生過程中去。

  3、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數的產生、發展的歷史。

  2、難點:羅馬數字的特點。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情景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有認識的嗎?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培根。培根曾經說過一句話。今天老師把它送給你們“讀史使人明智,數學使人周密”。談談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交流,探索新知

  1、介紹古時候人們生活生產勞動中開始對數的初步理解(多、少)

  2、介紹三種計數方法:實物記數、結繩記數、刻道記數。

  3、介紹記數符號(數字)

  介紹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

  比較每一種數字的特點,重點介紹羅馬數字,并分析羅馬數字的特點。

  4、出示各國的數字,說明統一數字的必要性。

  5、聽錄音介紹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6、教學自然數的概念。

  思考:

  這些自然數是怎么排列的?

  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相差幾?

  最小的自然數是幾?有沒有最大的自然數?

  三、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請給同學們一起分享吧!

  四、布置作業:

  1、讀書第16頁、第17頁。

  2、寫一篇關于“數的產生”的感想。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簡單了解計算工具的發展,包括結繩計事等遠古計數方法、算籌的簡單知識、傳統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器、和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史。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認識和使用計算工具的過程,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算盤、計算器等計算工具。

  教學難點:利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數學總是離不開計算。為了方便計算,人們發明了很多種計算工具。我們在二年級下冊《1000以內數的認識》中對計算工具有過簡單了解,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計算工具。(板書)誰先來說說我們都了解了哪些計算工具?

  學生介紹計算工具。

  二、介紹古代計算工具,拓寬視野。(課件出示)

 。ㄒ唬┱J識算籌

  師:計算工具從古到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計數的需要。人們就用石子、結繩或者在木棒上刻痕來計數。后來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計數方法——算籌。(板書:算籌)

  介紹算籌:二千多年前,中國人用算籌計算。用算籌表示一個數,采用十進位制,并且縱式橫式交替使用。個位數用縱式表示,十位數用橫式表示,百位數再用縱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籌一般是用十幾厘米長的竹簽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這些算籌擺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數目,并進行各種計算。

  (二)認識算盤

  1、介紹算盤的由來:用算籌計算后又過了一千年左右,中國人又發明了算盤作為計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紀,算盤已經在我國廣泛使用,后來流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特別使用它計算數目較大和數目較多的加減法,更為簡便。(板書:算盤)

  2、介紹算盤的組成。

  (1)算盤各部分名稱:

  師:算盤是我國古代的發明,是我國的傳統計算工具,曾經在生產和生活中廣泛應用,至今仍然發揮這它獨特的作用。你在哪見過有人使用算盤?(中藥店、銀行等)

  大家還記得算盤的各部分名稱嗎?我們一起再來看一看。算盤的長方形的框內裝有一根橫梁,梁上鉆孔鑲上小棍數根,稱為檔。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盤子兒或算珠。常見的算盤是兩顆算珠在橫梁上,每顆代表五;五顆在梁下,每顆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頁的兩種算盤:觀察有什么不同。左邊的算盤是中國算盤,上面有兩顆珠子,每顆代表5。后來算盤發展到日本,逐漸演變成右邊這樣,上面變成一顆珠子。原因是我國古代采用的是16進制,滿15進1,所以算盤每檔上是15;進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進制,所以算盤的上面剩下1顆珠子。一檔表示10。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特別實用。他計算數目較大和數目較多的加減法,更為簡便。

  (2)算盤的兩種功能:計算和計數。

  師:算盤有兩種功能:計算和計數。計算時按規定的方法撥動算盤子兒而得出計算結果。在撥數時要先定好數位,規定哪檔是個位,然后再撥數。算盤上的每一檔代表一個數位。我們選定一檔做個位(做個記號),從這一檔起向左數,就是十位、百位、千位、萬位,這與整數的數位順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時,表示算盤上沒有數。計數時要撥珠靠梁。撥珠時,要按照數位從高位撥起。(規定從右往左數第三個檔為個位)你能分別寫出下面算盤表示的數嗎?

  (602 134067 35215862)

 。ㄔO計意圖:學生課前已經做了預習并查找了資料,所以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計算工具,發散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有重點的請學生介紹如結繩、算籌等使用的方法,進一步使學生體會了計算工具發展的過程。)

  (三)計算尺。

  17世紀初,英國人發明了計算尺。

 。ㄋ模C械計算器

  17世紀中期,歐洲人發明了機械計算器。

  (五)電子計算機

  20世紀40年代,誕生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六)計算器的認識

  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明了電子計算器,生活中開始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只要輸入題目,計算器就會顯示結果,運算過程自動完成。這樣非常簡便快捷。我們就來學習用計算器計算。(板書:計算器)

  1、介紹功能鍵:

  大家也許會發現有很多種計算器。這是因為根據各種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計算器。有科學專用的計算器,有最簡潔的計算器……但他們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們一起看一下我們手中的這款計算器。

  自主學習、小組交流:你認識計算器鍵盤上的哪些按鈕,各有什么作用?“On/c”鍵有什么作用?“Off”鍵有什么作用?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手中的計算器,讓學生對計算器的大小、模樣、作用有初步的了解,為下一步具體學習計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礎。并引起探索的興趣。)

  2、使用計算器:

  師:計算器怎么使用?

  學生介紹使用方法:按“On/c”鍵:開始顯示;輸入數字和符號;按“=”鍵,顯示結果;再按“On/c”鍵,清屏。計算器上還有一些具有特別功能的鍵。例如,a、%等,還可以用來計算分數等。

  3、利用計算器計算。

 。1)386+179 825—138

  先估算,這道題大約得幾?怎樣估算?利用計算器怎樣計算?

  練一練:4468+1792 32010—8925

 。2)用計算器計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約得幾?怎么估算?再用計算器計算。

  26×39 312÷8

 。ㄔO計意圖:認識計算器,讓學生自主了解計算器各個功能鍵的作用,并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運用計算器進行四則計算,探究計算規律,尤其是存儲功能鍵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難度。既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學生對待計算器的正確態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計算器計算找規律。

  9999×1= 9999×5=

  9999×2= 9999×7=

  9999×3= 9999×9=

  9999×4=

  運用比賽的形式獨立練習用計算器算一算。

  學生計算,全班交流。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用計算器計算比賽。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規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 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 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 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 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總結提升

  師:計算器的使用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方便。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又發明了電子計算機、(課件出示)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計算工具會更加先進,這就要等著在座的各位——你們這一代人去實現。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認識億以上數的認識,學會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掌握把整億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

  2 、過程與方法:

  經歷億以上數的讀寫過程,體驗類推、遷移的思想與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大數的認識,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億以上數的讀、寫方法。使學生掌握改寫、省略的方法。

  2 、教學難點:

  掌握中間有0的大數的讀寫方法。能夠把用“萬”作單位的數的改寫方法遷移到改寫用“億”作單位的數。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1 、談話引入

  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玩個游戲——數字魔法,有一個數非常難讀,你們想試一試嗎?

  出示:0。

  生回答后,師說:這么難的數也會讀,真不簡單!接下來它要變了,請仔細看:3004,誰會讀?真了不起!請繼續看,變變變,507000,這個數好大,你們會嗎?(生回答)

  這么難的數還難不倒大家,看好了,80409000,這下不會了吧?

  也會呀,你讀吧!你們真聰明!讀得又對又快,一定知道它們的讀法,誰來說一說億以內的數如何讀。

  看來同學們對億以內數的讀法掌握得很好,在我們生活中,還經常會遇到比一億更大的數,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們,認識它們。

 。ò鍟n題:億以上數的認識)

  2 、新知探究

 。ㄒ唬﹥|以上數的讀法

  1、讀一讀下面畫橫線的數。

  2、試讀出下面各數。

  3、怎樣讀億以內的數?

  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萬”字;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數位上有一個或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4、讀出下面各數。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三)億以上數的寫法

  1、寫出下面橫線上的數。

  2、試寫出下面各數。

  3、億以上數的寫法。

  先寫萬級,再寫個級;哪個數為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個數位上寫0。

  4、試寫出下面各數。

  二十五億寫作:2500000000

  四百九十億六十萬寫作:49000600000

  五千零四億零七百萬寫作:500407000000

  5、讀寫比較。

  讀法與寫法有什么相同與不同?

  相同點:從高級起,按級讀數,寫數。

  不同點:讀數時,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位上有一個或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寫數時,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就在那一位上寫“0”。

  3 、鞏固提升

  剛才同學們的表現非常出色,有一只機靈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氣,想考考大家,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闖關練習。

  第一關:學以致用

  1、我國平均每月生產和丟棄的一次性筷子大約是3700500000雙。讀作:(三十七億零五十萬)。

  2、四億零五百九十萬四千二百。這個數寫作:(405904200)。

  第二關:火眼金睛

  1、 6008007200中的每一個0都不讀。(錯誤)

  2、由三十、三十萬、三十億組成的數300030030。(錯誤)

  第三關:精挑細選

  1、用7個十億、8個千萬、5個萬和4個十組成的數寫作(D)

  A、780050040 B、708050040

  C、708005040 D、7080050040

  2、下面各數中,所有的0都不讀的是(C)

  A、906307000 B、1080060000

  C、52072004500 D、5883000600

  課后小結

 。ㄒ唬⿲W生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小組說——組內總結——組間交流)

  (二)教師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了這么多知識,老師真為你們驕傲!同時我們還發現很多數學知識都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的。我們在學習時要做到舉一反三,運用舊知識來學到更多的新知識。

  板書

  億以上數的認識

  1、億以內數的讀法、寫法

  2、億以上數的讀法、寫法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掌握比較億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2、能正確地比較幾個數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2、學生經歷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比較類推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比較實際生活中的一些數據體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

  教學難點:能正確地比較多個數的大小。

  教學工具

  四年級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知識鋪墊

  (一)復習億以內數的認識、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1、填空。

  (1)820000是( )位數,最高位是( )位;它與720101的位數( )(相同或不相同)。

  (2)101010是( )位數,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個( )。

  (3)34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個( )。

  2、比較下面每組中兩個數的大小。

  356 ○ 1280 20xx ○ 1020

  5693 ○ 5297 8064 ○ 8046

  3、引導學生口答:萬以內數比較大小的方法是怎樣的?

  (1)先看有幾位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

 。2)如果位數相同,那就看左起第一位,如果左起第一位相同,就看第二位,依此類推。

  二、合作探究,教學新知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幅圓遼闊,山河壯麗,氣象萬千,物產豐富,歷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創造和天開萬物造就的自然景觀為我們留下了景象驕人、數量繁多的名勝古跡,創造了輝煌的文化藝術,招徠各國游客,因此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有課來到我國旅游。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幾個國家來我國旅游的具體人數。

  師出示課件20xx年幾個國家到我國旅游的人數。(單位:人)

  美國:2116100日本:3658200泰國:608000

  俄羅斯:2536300印度:606500韓國:4185400

  2、正確地讀出上面各數。

  3、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4、學生同桌兩人合作,在這6個國家中隨意選取兩個國家的人數,比較它們的大小,一人出問題,一人來比較,解答。

  自學提示:試著比較一下數的大小。

  5、總結比較大小的方法

  歸納比較方法:位數多的數就大。(板書)

 。ǘ┏醪窖芯啃轮

  1、兩個億以內不同位數的數大小比較。

  216110○608000

  師:哪一個數大?小組內討論交流。

  小結:位數不同的兩個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__。

  2、兩個億以內相同位數的數的大小比較。

  608000和606500

  師:位數相同情況怎樣比較?小組內討論交流。

  學生小組匯報:都是六位數,就比最高位,它們最高位上都是6,就比下一位萬位,萬位都是0,就比下一位千位,千位上一個是8,一個是6,所以608000大于606500。

  找多個學生說。

  讓學生說出比較的方法:

  位數相同的兩個數,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數相同,就比較下一個數位上的數。

  3、多個數大小比較

  要求:根據到我國旅游人數多少,將這6個國家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學生小組內嘗試。

  小組內交流各自比較方法。

  引導比較:分類————七位數相比較———六位數相比較

  三、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我們再接再厲,用最好的成績來結束今天的學習,好嗎?那下面我們進行課堂檢測,看誰完成的又快又正確!

  (1)比較每組兩個數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 ○ 61340

  28906 ○28890 620300 ○ 307300

  (2)按照從小到大順序排列大小

  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四、教師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經過今天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

  與我們學過的萬以內數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發現什么?

  師生歸納總結方法:

  位數不同的兩個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___。

  位數相同的兩個數,從最高為比起,最高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___,如果最高位上的數相同,就比較下一個數位上的數。

  五、布置作業:評測練習

  板書

  億以內數的認識

  位數不同兩個數的大小比較位數多的數就大

  位數相同的兩個數大小比較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數相同,就比較下一個數位上的數。

  多個數大小比較先分級再分類比較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從不同角度對1億進行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2、經歷課題研究、數學建模的簡單過程,初步獲得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研究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數學方法來解決,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愿意與他人合作,與人交流,共同解決問題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課題研究、數學建模的簡單過程,培養對1億大小的感性認識。

  教學難點: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教學工具

  教學準備:課件、一包打印紙、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填一填:一個一個的數,10個一是( )

  10個10是( );10個100是( );10個1000是( )。

  1億是10個( ),100個( )1000個( ),10000個( )。

  2、網絡數據:

  20xx年中國移動電話的數量超過1億部。

  20xx年中國的網民超過1億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長達1億千米。

  我國的小麥產量一直穩定在1億噸左右。

  中國移動平均每天可以凈賺1億元。

  老師:

  一億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時候就在想“一億步有多遠?”

  吃飯的時候就會想“一億粒米有多重?”

  發作業本的時候就會想“數一億本練習本要多少時間?”

  二、新知探究

 。ㄒ唬⿺狄粩。

  1、質疑:出示一大堆本作業本場面讓學生直接數【疑惑:數不了】

  2、解惑:討論怎么辦?【化難為易】

  問題——數作業本要花多少時間?

  材料——作業本,計時器

  步驟——先測出數1本(10本)所需的時間

  再推測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時間。

  過程——表格式

  10本100本1000本10000本100000本1000000本10000000本100000000本

  9秒( )( )( )( )( )( )( )

  算一算

  合( )分鐘=( )小時=( )天=( )年

  小結——從現在開始(9歲)要數到18歲才能數完。

  3、試一試

 。ǘ┝恳涣

  一億張紙摞起來有多厚?

 。ㄈ、稱一稱。(小組合作)

  1、問題

  數出100粒大米,稱稱大約重2.5克

  照這樣計算,一億粒大米約重多少克?

  2、步驟

  1000(粒)10000 100000000

  25(克)250 2500000

  3、結論:億一粒大米約重2500000克。

  4、運用

 。1)我們全國大約有13億人,如果每人每天節省一粒米,全國一天大約能節省多少克糧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這些節省下來的大米可供一個人吃多少天?大約合多少年?

  課后小結

  三、課堂小結。

  1、你知道了什么?(節約從每一粒米開始)每人每天大約吃400克大米,13億中國人每人每天節約一粒米,大約夠一個人吃(81250)天≈(223)年。

 。ǚe少成多,積沙成塔)喜馬拉雅山高約88848米,一億張白紙疊在一起比喜馬拉雅山都還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發現!

  2、你學到了什么?(化難為易)

  課后習題

  3、你還想知道什么,請用課堂上的方法和步驟繼續研究。并將你收獲到知識做成手抄報進行展示。

  板書

  一億有多大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2、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系,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質屬性。

  教學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水彩筆、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10根),一張長方形紙和一張正方形紙。

  一、畫圖感知,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導入:同學們,在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直線、射線和線段三種圖形,誰來說一說這三種圖形的特征呢?

  生答。

  師:在這三種圖形中,你最喜歡哪一種圖形呢?為什么?

  生答。

  師:老師也特別喜歡直線,因為它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想長就長,想短就短。

  今天咱們繼續學習直線的有關知識。

  師:老師和同學們一樣都有這樣一張紙,請大家拿出來摸一摸這個平面。

  學生活動。

  師:我們一起來做個小的想象活動,想象一下把這個面變大會是什么樣子?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一起來想象:這個面變大了,又變大了,變的無限大,在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了一條直線,你想象的這兩條直線的位置是怎樣的?睜開眼睛把它們畫在紙上吧。

  學生活動。(可以先用兩個小棒擺一擺,再畫下來)

  二、觀察分類,了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征。

 。ㄒ唬┱故靖鞣N情況

  師:同學們,畫完了嗎?同桌交流一下,看看你們畫的怎么樣?誰的想法與眾不同?

  小組交流。

  師:你們畫的一樣嗎?

  生答。

  師:是嗎?舉起來讓老師看看,噢,真的都不一樣,誰愿意上來把你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看?

  請學生上展示臺展示。

  2、師:仔細觀察,你們畫的跟他們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可以上來補充!

  學生補充不同情況。好,請同學看大屏幕,我把同學們說的圖形都畫出來了!

  (二)、進行分類

  1、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你們所想象的兩條直線畫下來會有這么多種情況。

  師:同學們能給它們分分類嗎?

  生:能。

  師:在小組中交流交流,看看你們的小組決定怎樣分,分類的標準是什么?

  小組討論、交流。

  2、小組匯報分類情況。

  學生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

  分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分為三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分為四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交叉成直角的一類。

  當學生說出第一種情況時,教師適時引導,你們說的“交叉”是說兩條直線碰在一塊兒了,這種現象在數學上稱為“相交”。

  師:哪個小組和他們的分類情況不一樣呢?

  生說出第二種。

  師: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生說出第三種。

  師:對于他們小組的第二種分法,你們有什么想法嗎?

  如果生能說出快要相交的一類實際上也屬于相交時最好。教師可以適時引導:所以說這種看似不相交,而延長后能夠相交的兩條直線,實際上也屬于相交。

  如果生不能說出。

  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們,我們說直線的特征是什么呢?

  生: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

  師:那也就是說這些直線都可以再延長。那我們把這些直線都延長一些,你會發現什么呢?

  生:看似不相交的直線,延長后動相交了。

  師:那這種圖形,到底是屬于相交,還是屬于不相交呢?

  生:相交。

  師:為什么?

  生:因為直線可以無限延伸,只是我們在畫直線時,無法把直線全部畫出,所以沒有看到它們相交在一起,還以為不相交呢,其實它們是相交的。

  師:所以說,看似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把它們延長后能夠相交在一起,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相交。也就是說,這些看似不相交的直線,也屬于相交。

  師:對于他們小組的第三種分法,你們有什么想法嗎?

  生:看似相交屬于相交,相交成直角也屬于相交,他們組的分類標準不統一。

  師:分類標準不統一,就無法正確給這些圖形分類,所以這種分類方法不成立。

  3、教師總結: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所組成的圖形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相交圖形;一類為不相交圖形。

  三、歸納認識,明確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1、揭示平行的概念

  首先探究的是不相交的一類直線:

  師:同學們說這組直線不相交,說說你們的想法,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發現這兩條直線不管怎么延長也不會相交。

  生2:我們可以用直尺量一量它們之們的距離,如果距離一樣,肯定不會相交。

  師:這位同學不僅會用眼睛看,而且還會想出量的方法,真不簡單!

  師:由此你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不管怎么延長,這兩條直線是永遠不會相交的。

  師:像這樣,不管怎么延長,兩條直線永遠不會相交的現象,你們知道在數學上叫什么嗎?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這里又用到了互相兩個字,知道為什么要加互相嗎?

  生答。

  師:誰能說說什么樣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生:永遠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師:這句話里少了一個前提條件,大家看,老師的這個講桌面上的這條線和黑板上面的那條線相交嗎?

  生:不相交。

  師:但是我們能說它們互相平行嗎?

  生:不能。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沒有在同一個面上。

  師:對,也就是說必須在同一平面內。所以什么樣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呢?

  生: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這時教師歸納總結: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2、揭示垂直的概念。

  研究相交的一類圖形:

  師:再來看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1-生4答。

  當有學生說兩條直線相交后形成了四個直角時,教師適時引導:你是怎么知道他們相交后形成了四個直角呢?

  生:可以用三角板、量角器量一量。

  學生驗證。

  師:你們認為在這些相交的情況中哪種最特殊?

  生:相交成直角的兩條直線最特殊。

  師:大家都同意嗎?

  生答。

  師:在同一平面內,像這樣的兩條相交成直角的直線,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看大屏幕出示垂直的定義。并且做些練習)

  3、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垂直與平行。(引出課題-----垂直與平行)

  四、習題設計

  1、完成課件中的練習題。

  2、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3、出示主題圖,我們看看運動場上還有這樣的現象嗎?指導看書。

  4、擺一擺(課本上的做一做)讓學生獨立擺一擺,再同學交流。得出結論。

  A、把兩根小棒都擺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匆豢,這兩根小棒互相平行嗎?

  B、把兩根小棒都擺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匆豢,這兩根小棒有什么關系?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邊和頂點;能用常用的符號來表示角。

  2、比較角的大小。

  3、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

  過程與方法:經歷認識角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角。

  難點: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預設:不一樣大。

  和學生交流怎樣才能比較出角的大小的方法,通過交流可以發現: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比較麻煩,可以通過角的度量來比較角的大小。

  設計意圖:這個教學環節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入手,讓學生從畫角的操作過程中,體會角的意義是“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并且由學生畫出的角有大小,巧妙地引出角的度量問題。

  探索新知

  認識量角器和角的計量單位。

  要測量出角的大小,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

  同學之間交流,并推出代表匯報

  仔細觀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說一說

  根據學生的匯報,運用課件向學生一一介紹:中心、外刻度、內刻度、外刻度0°刻度線、內刻度0°刻度線和角的計量單位以及度的符號。

  分別在量角器上找一找任意的刻度線(如:45°、85°、165°的內、外刻度線)

  設計意圖:有利于學生正確判斷所擺的角的度數是讀內圈,還是外圈,從而解決量角時讀數的難點。

  教學例1

  學生分組討論:怎樣測量角的度數?

  根據學生匯報,歸納步驟:

  第一步:點重合

  第二步:線重合

  第三步:讀準數

  學生動手量一量第40頁中兩個角的度數,并標注出來。

  延伸討論,學生自己有沒有更好地看刻度的方法。

  與量角器0°刻度線重合的邊向右,就認內圈的刻度線;相反,就認外圈的刻度線。

  設計意圖: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自學能力。認識量角器的過程是讓學生去發現規律,找到特殊點,掌握新知,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探究新知,體驗成功。

  點題精講

  通過講解典型題目,讓學生更進一步掌握角的度量。

  設計意圖:注意度量角中容易出現的誤區。

  學以致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本節課中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并靈活運用。

  課堂小結

  讓學生自己談談這節課的收獲,老師對同學的匯報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談收獲,系統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反思

  這節課概念比較多,測量角的大小幾乎沒有舊知識進行鋪墊,操作程序復雜,尤其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次對手和腦的挑戰。因為量角的過程是比較困難的,學生即使量的方法正確了,面對內外刻度線又會不知所措。對此,我的具體應對措施如下:

  一是課題的引入。這里我讓學生嘗試自己畫出自己喜歡的角,并通過自己的方法在同桌之間進行比較(有的用三角尺,有的直接重疊相比較)通過這些問題的探討從何使學生產生學習角的度量的欲望。

  二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首先讓學生自己觀察量角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量角器上找不同的角時,讓學生特別注意看清楚內圈和外圈的刻度,并指出所找的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三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課堂上大部分同學都能說出這個角時從0°開始向哪邊展開的,這就分清了究竟是哪個刻度上的數。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

  1、對量角錯誤的同學沒有及時給機會讓他再次量角;

  2、教學評價方式略顯單一,缺少同學之間的評價。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52~53頁例4例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學,使學生理解單價、速度的概念,掌握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這兩組數量關系。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培養數學素養。

  【教學重點】

  理解單價、速度的概念,掌握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這兩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應用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3分)

  展示搜集的超市購物的信息:

  籃球每個80元,買3個要多少錢?

  魚每千克10元,買4千克要多少錢?

  二、自主學習(5分)

  1、學生自主學習教材52頁例4。

  (1)什么叫單價、數量、總價。

 。2)單價×數量=總價;總價÷單價=數量;總價÷數量=單價。

  2、嘗試訓練:教材52頁做一做。

  3、學生自主學習教材53頁例5。

  (1)什么叫路程、速度、時間。

 。2)速度×時間=路程;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

  4、嘗試訓練:教材53頁做一做。

  5、教師強調并小結。

  三、自主練習(8分)

  師:通過剛才的自學,同學們已經初步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下面我們來進行自主練習,看誰把今天的知識學的最好,最棒!

  1、教材54頁練習九第3題

  2、教材54頁練習九第5題。

  3、教材54頁練習九第7題。

  4、教材55頁練習九第9題。

  5、小組匯報。(抽簽匯報,可以選擇口頭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6、教師強調小結。

  四、當堂檢測(發試卷)

  師:同學們,我們再接再厲,用最好的成績來結束今天的學習,好嗎?那下面我們進行課堂檢測,看誰完成的又快又正確!

  五、評價總結(4分)

  1、教師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組內交流答案,自批,統計正確率;

  2、小組匯報完成情況。

  3、教師總結錯題的類型,再次精講。

  4、學生談收獲和自我評價。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景和操作活動,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2、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直線、線段與射線,會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直線、線段與射線的區別與聯系,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直線與線段、射線,會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教學難點:

  理解三種線的特征,掌握三種線的讀法。

  教具準備:

  一條線、手電筒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看看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一根線)

  2、誰能具體描述一下這根線是什么樣的?(彎曲的線)

  3、那現在這根線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直了)

  4、對,這根彎曲的線在老師手中變直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線都是像這樣直直的線。(板書:線的認識)

  二、探索活動,獲取新知

  1、認識線段

 。娔X出示索橋的照片,引導學生觀察)

  師:找一找圖片中有沒有我們認識的朋友“線”呢?

  生:連接索橋的鋼纜是線。

  師:這些鋼纜大約有多長,能把它測量出來嗎?(能)

  師:不管是幾米,它都有一定的長度,都可以度量出來,像這樣的線叫做線段,它是直線上兩點之間的一段。你能不能畫一條線來表示它?

  (1)畫一畫線段

 。2)說一說(線段有什么特征?直、兩個端點、有限長)

 。3)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線段?(學生自由談)

 。4)摸一摸(桌子、書本的邊沿,感受下線段的特征)

  2、認識射線(電腦出示激光圖,學生觀察)

  師:這是一條什么線?你什么時候見過?它有什么特點?(讓學生自由的說說)

  你能畫一畫嗎?怎樣畫的呢?

 。1)畫一畫(讓學生嘗試畫射線)

 。2)說一說

 。ㄉ渚有什么特征?直、有一個端點、無限長)

  (3)想一想,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射線?(學生舉例說,對的給予肯定)

  3、認識直線

  (電腦出示海上日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幅“海上日出”,閉上眼感受下海的無邊無際,你能從圖上找到我們的朋友—線嗎?(能,一條海平線)

  師:一眼望不到頭,像這樣兩端可以無限延長,沒有端點的直直的線,就叫做直線。

  (1)畫一畫讓學生用直尺畫一條直線

  (2)說一說(直線有什么特征?直、沒有端點、無限)

 。3)直線可以度量嗎?(不可以)

 。4)想一想,你見過哪些直線?(實際生活中是沒有存在真正的直線的)

  4、線的讀法

 。1)直線

  一條直線有兩種讀法,可以讀作直線AB,也可以把字母倒過來讀作直線BA。如果用一個小寫字母l表示直線,它還可以讀作:直線l

 。2)線段

  請你猜一猜,這條線段該怎么讀?AB

  (3)射線

  誰來試一試,讀出這條射線

 。ㄉ渚只有一種讀法,它的讀法是從端點讀起。)AB

  (4)思考:“射線BA”和“射線AB”有什么不同?(射線AB:端點是A,向B點無限延伸射線BA:端點是B,向A點無限延伸)

  (5)你會讀了嗎?同桌間互相讀一讀。

  5、比較三種線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ㄓ懻摚呵昂笞罏橐粋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總結,完成下表)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10

  設計說明

  “平行與垂直”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和角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的特殊位置關系;谝陨习才,將本課時教學設計作如下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學生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對概念的理解,倡導學生學會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學習本課時的過程中,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現象、垂直現象,找幾何圖形中的平行線、垂線等活動都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特別是在最后環節,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平行與垂直,讓學生體會了平行與垂直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了平行與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數學的魅力。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探究與比較,讓學生初步認識平行線和垂線;第二部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行與垂直。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三角尺量角器

  學生準備三角尺量角器直尺手工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畫一畫。

  (1)同學們在紙上任意畫兩條直線,會有哪幾種情況?

  (2)教師總結同學畫的各種情況,大體有以下幾種:(出示課件)

  2、揭示課題。

  兩條直線在同一個平面內的位置關系有以上幾種情況,它們都有哪些特點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發揮想象,動手畫直線,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在動手畫的過程中也感受到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

  探究比較,掌握特征

  1、討論,下面的圖形可以分成幾類?

  (生嘗試把畫出的圖形進行分類)

  預設學生以是否相交為標準,可能會把①、③分為一類,②、④分為一類。(圖形④可暫不做糾正)

  2、小組討論交流,探究圖形特征。

  (1)明確分類標準:按兩條直線“相交”或“不相交”進行分類。

  (2)重點討論圖形④中的兩條直線是否相交。(直線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圖形④中的兩條直線延長后會相交)

  (3)明確分類結果。

  相交:①、③、④;

  不相交:②。

  設計意圖:分類是建立概念的基礎,引導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感受相交與平行的本質區別。

  3、歸納特征,構建新知。

  (1)平行。

 、偻ㄟ^同學們的探究,我們發現了在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相交,另一種是不相交。在同一個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板書:平行)

 、诒硎痉椒ǎ浩叫锌梢杂梅枴啊巍北硎。ab互相平行,記作ab,讀作a平行于b

  (2)垂直。

 、俜诸悾喊焉厦娴膱D形①、③、④以“是否相交成直角”為標準再次分類。

  師:你怎么知道是否相交成直角呢?(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量一下)

  ②呈現概念:圖③中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板書:垂直)

 、郾硎痉椒ǎ捍怪笨梢杂梅枴啊汀北硎尽V本ab互相垂直,記作ab,讀作a垂直于b,垂足用字母“O”表示。

  4、聯系實際,深化概念。

  (1)過渡:其實我們天天都在和平行與垂直打交道。你們看,書本封面相鄰的兩條邊是互相垂直的,相對的兩條邊是互相平行的。

  (2)學生舉例:同學們,找一找你的身邊還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找到后把你的發現告訴同組的同學。

  設計意圖:讓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使學生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復習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之間的高矮、長短、大小、厚薄、輕重關系,體會高矮、長短、大小、厚薄、輕重相對性,建立比較的意識,能對事物進行高矮、長短、大小、厚薄、輕重的比較。

  2、能力目標:掌握比較高矮、長短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的想像、推理能力與表達與傾聽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好習慣,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引導學生探究比較輕重、長短、高矮的一般方法,會比較輕重、長短、高矮、大小、厚薄、粗細、寬窄。

  教學難點: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組織比較的方法。

  教具準備:

  實物、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到這個教室上課,你高興嗎?你發現這個教室與我

  們以前的教室有什么不同?

  生:這個教室大,以前教室小。這個教室的電視大,以前教室的電視小。

  師:哦,這就是在比一比大小。那你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比大

  小你還能想到哪些物體能進行比一比?生:比長短、比高矮、比厚薄、比寬窄、比粗細等。

  師:嗯,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比一比,你學會了什么?比一比,誰上課最

  遵守紀律,誰最會聽課,誰最會發言。你們做得到嗎?

  二、復習內容

  (一)師出示實物。

  1、比厚薄。這是一本幫助我們學習的字典,出示字典和計算書。讓生比較厚薄。還可以比較什么?

  2、比寬窄。出示圍巾,讓生說出比較什么?誰寬誰窄。還可以比什么?

  3、比粗細。出示筆。讓生判斷比什么?

  4、比大小。同學們,你們喜歡吃水果嗎?出示桔子,這是什么?桔子。它大嗎?不大。為什么?再出示荔枝?現在它大嗎?大。師小結:只有一個物體不能進行比較,需要兩個以上物體才能比出大小。再出示蘋果,讓學生判斷三種水果,誰最大,誰最小。

  師:剛才不論比大小、比厚薄、比寬窄、比粗細,都是幾個物體在比?一個物體能進行比較嗎?生:沒法比。生:一個物體不能比。師:必須兩個以上才能進行比較。

  (二)比輕重。

  師:老師最喜歡吃水果了,剛才的桔子和蘋果就是老師買的,可是我不知道蘋果和桔子誰重?你們能幫幫老師嗎?這是一個蘋果和一個桔子,誰重?

  生:蘋果重。

  師:你怎么知道蘋果重。生:用手掂的。師:真不錯。師:還有別的辦法嗎?

  師:老師呀有一個辦法,就是用秤秤。出示課件:引導生觀察:天平秤的一

  頭是蘋果,另一頭是三個桔子。蘋果和桔子誰重呀?生:一樣重。師:為什么?生:因為秤兩頭一樣高。

  再引導生觀察第二幅圖:蘋果和桔子誰重?生:蘋果重。師:為什么?生:因為放蘋果的這頭壓下來了,蘋果輕。桔子的那頭高高在上,所以桔子輕。

  師:你觀察的真仔細呀!學會了比較輕重。那蘋果和桔子除了比輕重,還能比什么?生:比大小。

  師:對了,相同的物體不僅可以比大小,還可以比輕重。

 。ㄈ┍乳L短。

  1、活動一

  師:比完了輕重,現在老師手里呀,有兩根繩子,你知道要比什么嗎?師出

  示兩根長短不一的繩子。

  生:比長短。

  師: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描述它們嗎?

  2、活動二:猜一猜。

 。1)再拿出兩支長短不同的粉筆,錯開用手捏住一端,讓學生猜一猜誰比誰長?

 。2)說說為什么?

 。3)手放開給學生看,為什么與有些同學想象的不一樣?

 。4)教師小結:要讓人一眼看出誰比誰長,最好一頭對齊比。

  3、活動三

 。1)出示課件,出現一條直繩,另一條彎曲的繩子。

 。2)你能說出誰長誰短嗎?為什么?

  生:一根線是直直的,另一根線是彎曲的,拉平后比直的繩子長。

  四、比高矮。

  1、師:剛才我們把粉筆平著放,是比長短。那現在我把粉筆豎著放,可以比什么?

  生:比高矮。

  (1)師:那現在,你想跟小伙伴們比比高矮嗎?

  找兩名生進行比高矮。并請小朋友說一說:誰高,誰矮?他們是幾個在進行比較。

  讓生演示一個在臺上,一個在臺下,或一生踮起腳尖比,行不行?為什么?

  生:因為不在同一高度。不公平。

  師:比高比矮時必須注意:兩個或兩個物體以上才能比較,比的時候一定要

  在同一高度。在臺上、臺下、凳上都行,只要在同一高度。二是人要立正站直,可以用背靠背的辦法比,也可以用面對面的辦法比。

  (2)三個人進行比較。老師往旁邊一站:這時問同學:這時又是誰高,誰矮呢?我們三個人,誰最高,誰最矮?

  生:老師高。師:為什么?剛才是×××高,為什么他又變矮了?

  生:因為他和老師一比,他是矮的。

  教師小結:高矮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2、比身高游戲。

  下面,咱們來做個小游戲,自己和同桌比一比,看誰高誰矮?全班互動參與。

  三、課堂總結。

  同學們,通過這次復習或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可以用來比較的。它

  們有的比粗細、有的比大小、有的比厚薄、有的比長短、有的比高矮、有的比寬窄等。只要我們小心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是數學,處處有數學。四、課間活動休息。

  拍手唱兒歌。

  駱駝高,山羊矮,高和矮比一比。狐貍尾巴長,兔子尾巴短,長和短比一比。

  大象大,蝸牛小,大和小比一比。老虎重,猴子輕,重和輕比一比。

  五、拓展練習。

  1、今天,我們班的孩子學的真認真,那老師想考一考你們到底學會了沒有,看看誰最聰明,有信心嗎?

  出示課件,兩個物體進行比較。

  2、出示課件,在三個物體間比一比大的、長的、高的。

  3、出示課件圖片,根據主題圖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大小、長短、高矮、粗細嗎?

  六、作業。

  運用已學的知識,找身邊熟識的事物比一比,說一說給自己的父母聽。

  七、板書設計

  比一比

  粗—--細 厚——薄 寬——窄

  大——小 輕—重 長—短

  高——矮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明白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也是人們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通過讀地圖、調查訪問、收集資料、游藝活動等活動,透過地名,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學會整理資料、提取信息、撰寫調查報告,體會其中的文化,提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3、在收集、介紹地名的過程中,用自己獲得的識字方法自覺識字。

  教學重點:

  1、課前師生充分做好資料的收集工作;

  2、通過了解地名的來歷及變化,懂得地名蘊含的文化,提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地名的變化與歷史、社會制度的變化與發展有密切的關系,這些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距離,讓他們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掌握更多有關地名的知識,學會整理信息,提升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家鄉地圖。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今天帶了幾個謎語來考考大家,你們敢接受挑戰嗎?出示謎面:兩個胖子合著睡();兩個節日一起慶祝();東、西、北都不通()猜一個城市名。

  生:猜謎語。

  師:這就是地名的有趣性!今天我們來學一學地名這一生活知識。(板書)

  二、觀察課本P63的地圖。

  師:在祖國的各地有許多有趣別致的地名,它們有的折射出當地的風土人情的影子,有的記載了歲月更迭的變化,有的對應著祖國的錦繡山河……許多地名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丁丁家鄉的地圖。

  1、找出丁丁的家、第一小學的位置。

  2、為丁丁上學設計一條路線圖,寫出要經過的地方:

  ①:家—哈爾濱大街—自由西路—自由東路—銀川大街;

  ②:家—哈爾濱大街—中山西路—中山東路—銀川大街。

  從他上學路上經過的地名你們發現了什么?(以城市名稱、人名命名)

  3、用你的“火眼金睛”再找找圖中的地名,說說你發現了什么?(以方位、族姓等方式命名)

  4、師簡介地名的命名類型。(根據自然景觀:方位、距離、地理、形態、特征、物產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據人文歷史:居民、族姓、史跡、事件、人物傳說命名以及其它多種形式的命名)

  三、觀察家鄉的地圖。

 。ㄒ唬、師:地名記錄了人類探索自然的歷程,有著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泉州既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其星羅棋布的大街小巷存有包羅萬象、別致有趣的地名,讓我們來看一看家鄉的地圖。

  1、找找圖中你熟悉的地名;

  2、小組討論:你發現圖中的地名有什么特點?你了解這些地名的文化人文內涵嗎?

  3、匯報、交流;

  (二)、師:泉州古老而又濃厚的文化韻味,充滿著多么迷人的魅力。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段快板,請同學們仔細聽,邊聽邊找出其中的地名。

  1、聽快板;

  2、交流快板中提到的有關大泉州的地名;(生介紹,師補充)

  3、生跟讀快板。

  四、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2、師:地名不僅別致有趣,而且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歷史知識。只要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觀察,就能學到許多有趣的知識。

  第二課時(綜合實踐活動課)

  一、直接導入: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地名里的學問可真不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開個地名游藝會。

  二、第一關:猜城市名稱,編地名謎語。

  1、猜城市名稱:

  出示題目:金銀銅鐵______,傾盆大雨______,四季溫暖______,風平浪靜______,雙喜臨門______,夸夸其談______,拆信封______,不冷不熱的地方______,銀河渡口______

  2、你說我猜:

  師:同學們真聰明!接下來我們改變一下游戲規則,一個同學來出題,其他同學來猜,看看誰出的題目把全班都考倒了,好不好?

 。ㄈ纾猴w流直下三千尺______,天無三日晴______,水邊人家______,兩個胖子睡一頭______,戈壁灘______,一路平安______,圓規畫圓______。)

  三、第二關:找一找詩里的地名。

  1、填地名;補充詩句:

 、佟兹找郎奖M,______入海流。

  ②、窗含______千秋雪,門泊______萬里船。

 、邸窬M一杯酒,西出______無故人。

 、、不識______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找地名并作簡單介紹;把詩句補充完整。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這些簡單的題目都難不倒你們,那咱們就來點難的,敢不敢接受挑戰呢?(出示題目:找出詩句中的地名并作簡單介紹,并把詩句補充完整)

 、荨偃諏し姐羲疄I,無邊光景一時新______。

 、蕖⒐嗜宋鬓o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______。

 、摺⑻扉T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______。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______。

  四、第三關:搶答,說地名:

  師:恭喜你們,前面兩關已經順利過關了!第三關是搶答環節,看看誰坐的最好,反應又快!

  1、說出三個與“水”有關的泉州地名:安海、泉州、安溪、東海、……(師追問答題的學生:從哪里看出與水有關?)

  2、說出帶"安"字的三個泉州地名:南安、惠安、安溪、萬安橋、安!

  3、說出三條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4、說出三個用少數民族語命名的城市:

  5、說出帶“陽”字的三個城市名。

  五、第四關:填成語,組地名。

  師:連闖三關,同學們真是太了不起了!接下來的環節會越來越難,你們有信心闖過關嗎?(出示題目:填成語,組地名)

  1、至高無___ ___枯石爛_______________;人定勝___ ___落石出_______________;

  2、語重心___ ___暖話開_______________;金石為___ ___官許愿_______________;

  3、難能可___ ___春白雪_______________;人才濟___ ___征北戰_______________;

  4、一技之___ ___風化雨_______________;聲東擊___ ___居樂業_______________;

  5、說東道___ ___死不屈_______________;一步登___ ___津有味_______________;

  6、執法如___ ___山再起_______________;同舟共___ ___腔北調_______________。

  六、第五關:給地名歸類。

  師:看來同學們平時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這么多成語都能夠脫口而出,真是太棒了!關系你們又順利闖過一關!接下來老師也要考考你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了,準備好了嗎?

  1、地名串串香:

  出示題目: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面的地名,想想可以怎樣把地名分成一串一串的,一串至少三個:北峰、石獅、聚寶街、打錫巷、花巷、馬甲、鯉城、東海、南安、青陽、金谷、赤水、東街、(小示:按照方位、動物、顏色等)

 。ㄒ苑轿粸槭椎挠校罕狈、東街、東海、南安;以動物為首的:石獅、馬甲、鯉城。因經濟場所得名:聚寶街、打錫巷、花巷;以顏色為首的有:青陽、金谷、赤水。)

  2、師: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資料,而且泉州的地名還不止這幾個,你能繼續寫幾個嗎?

  七、第六關:砸雞蛋,猜地名。

  師:知道幸運52砸金蛋的游戲嗎?老師這有幾個蛋,挑選你喜歡的雞蛋(金蛋和銀蛋)將會出現謎語,猜城市名。誰愿意先來呢?請說出你要砸什么蛋?

  A、金蛋:下面哪個名稱是泉州的別名:刺桐、鯉城、溫陵(三個都是)

  教師適當解釋:

  泉州古時候叫溫陵,在一些古建筑物上,常?吹接袦亓甑拿Q。市北通清源山舊路亭上的匾額寫有“溫陵山門”,城隍廟的臨街正門門楣上有“溫陵古地”,市東街蔡巷有“溫陵書院”,等等。名副其實的“溫陵”是泉州的別稱。其實,它的出現比泉州還早,甚至在她還未建城之前,這片土地早就叫溫陵了。溫陵,不言而喻,是指這里的地形地貌和氣候而言的,即氣候溫和,地屬丘陵。朱熹很稱贊這地方是“山陵獨溫”,據說“溫陵”名稱就是從這時開始。

  刺桐是泉州的別名,泉州港稱為刺桐港,泉州城稱為刺桐城,這個名稱既來自于環城遍植的刺桐,同時又來自于泉州的對外交通。刺桐原產于印度和馬來西亞,由于古時泉州海外交通關系而移植來我國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一帶。

  泉州別名鯉城,這是盡人皆知的;泉州之所以叫鯉城,是因為她的城郭形似鯉魚,這也是很清楚的。但泉州這個鯉魚城,是怎樣形成的,對一些人來講,就未必了然。

  B、銀蛋:連一連:請把地名和特產連接。

  鞋業德化

  陶瓷安溪

  石雕晉江

  鐵觀音惠安

  八、小結。

  1、師:今天的游藝會,大家表現都很出色!能說說你有什么收獲嗎?

  2、師:這就是地名的別致有趣,它使我們既增長了知識,又拓寬了視野。關于地名的學問同學們課后還可以繼續積累,相互交流、探討。

【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學六上冊教學設計07-15

數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06-14

數學上冊《認識鐘表》教學設計01-07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的教學數學設計01-02

人教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01-28

人教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01-28

四年級數學上冊《統計》的教學設計06-16

四年級數學上冊《統計》教學設計01-12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設計模板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