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初中九年級上冊6《我看》優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統編版」初中九年級上冊6《我看》優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九年級上冊6《我看》優課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在九葉詩人中,最為深刻地體現出40年代新詩現代性探求的,無疑是穆旦。他的詩歌以深邃的內涵、飽滿的激情以及嫻熟的技藝,將新詩的審美品質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漢語的表現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現。
穆旦給人感受最深的不光是他的詩,還有他在逃避不了的坎坷命運中的奮斗,或者說是他面對命運的不同常人的選擇。有時人的命運是不可選擇的,個人的命運也無法把握,但是他可以選擇人生的態度。在《我看》這首詩中,我們清晰體會到感情的自然強烈化,或者說生命潛在本能的能動發揚。
人的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人的愛又將回歸于大自然之中去。這就是人類的愛情的價值實現,這就是真正獲得了生命“巨樹永青”的人生之愛的歸宿。“我和你談話,相信你,愛你,/這時候就聽見我的主暗笑”。
這是說,在愛的發展中,“你我”的理性的因素仍然在起作用,以致使“主”暗笑,“主”也就是造物者——人類生命本能,包括愛的創造者——自然,他也在暗笑,現在的“你我”太理智了,所以,就“不斷地添來另外的你我,/使我們豐富而且危險。”
這個“另外的你我”,就是對于現在的過分理智的“你我”的一種超越,添加之后的“豐富而且危險”,是對于愛的熱烈感情的一種抽象性的暗示。“主”的“添來另外的你我”,實際上是說自身感情的自然強烈化,或者說生命潛在本能的能動的發揚。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2、分析詩歌意象,感受詩歌的美。
3、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把握詩歌的主題和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結合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浪漫主義色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應該都喜歡春天吧,只要在春天走進大自然,我們就會看到一個朝氣蓬勃、萬象更新的世界。面對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情感。下面我們一起學習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對春景,詩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讓我們一起進入詩歌去領略詩的魅力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
(1)作者介紹: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著名愛國主義詩人、翻譯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曾用筆名梁真,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為現代詩歌第一人。
(2)寫作背景:這首詩作于1938年,當時作者年僅20歲,正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讀書。
(3)九葉詩派:是抗戰后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個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辛笛、穆旦、陳敬容、杜運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詩創造》《中國新詩》。
九位詩人分別為曹辛之(杭約赫)、辛笛(王馨迪)、陳敬容、鄭敏、唐祈、唐湜、杜運燮、穆旦和袁可嘉。他們于1981年出版了《九葉集》,因此被稱為九葉詩人。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
詩歌朗讀的要求:
(1)讀準字音,注意詞語之間的停頓;
(2)朗讀的節奏要緩急適當;
(3)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
(4)注意詞語的重讀;
(5)讀出情感。
例如:第一節
我看/一陣/向晚的/春風
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
我看/它們低首/又低首,
也許遠水/蕩起了/一片/綠潮;
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要求。
3、小組討論:理解詩歌內容。
思考:“我”是在怎樣的特定時間,描寫所見之景,抒發所感之情的?
明確:“我”在春天的一個黃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目標導學二: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1、品讀第一節,思考:第一節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現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點?
明確:春風、青草。表現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美麗生動。
2、畫出第一節中能表現春風和春草特點的詞語,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辭或者表現手法表現了什么事物什么特點”的格式來表達)
明確:“揉過”“低首”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春風吹過草地,小草隨風搖曳的情景。“也許遠水蕩起了一片綠潮”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草地比作“綠潮”,寫出了綠草像“潮水”一樣涌動,給人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
3、品讀第二節,思考:第二節緊承第一節哪個詞語?第二節描寫的意象有哪些?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緊承第一節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飛鳥、天邊的流云和大地。
畫面:在黃昏時分,鳥兒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陽染紅了天邊的流云,彩霞鋪滿天空,也映紅了大地。
4、品讀第三節,這一節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滿生機的萬物”,在作者筆下“大自然”有什么特點?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明確:“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給人帶來歡樂,又能驅除人的煩惱。“大自然”給人帶來心理的慰藉,通過“歡樂和憂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畫”表現出來。
“大自然”充滿生機和活力,通過“豐潤”和“勃發”表現出來。
5、品讀第四節,如何理解“遠古的哲人懷著熱望,曾向你舒出詠贊的嘆息”?
明確: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懷著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情感,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例如詩歌、繪畫。
6、品讀第五節,思考:作者在這里因自然的激發而生出怎樣的愿望?是通過哪些詞語體現出來的?
明確:愿望: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過“飛奔”“坦蕩地漫游”“歌唱”“流盼”“搖曳”表現出來。
7、請結合時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為什么有“憂戚”和“哀愁”?
明確:這首詩寫于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已全面侵華,中華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時刻,詩人心中充滿著對祖國的憂慮。
目標導學三:把握中心,體會特色
1、這首詩通過對春天的所見所感,表現春天的大自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充滿了渴望和追求,也抒發了作者因時代而產生的歡樂和憂戚。
其一:用豐富的意象來隱喻和暗示詩人的內心世界。
這首詩以鮮明深邃的詩歌意象傳達情感,闡述思想。詩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謂是形、神兼備,形、情兼備,形、理兼備。如:這首詩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風、豐潤的青草、展翅的飛鳥、深遠的晴空、被夕陽染紅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
其二:富有節奏美和音樂美。
全詩一共五節,第一節押ao韻;第二節押i韻;第三節第一句承第二節的i韻,又換韻為a韻;第四節又換韻為i;第五節又換韻為iu和i。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
其三:首尾照應,結構嚴謹。
第五節的“天風”“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照應了第一節和第二節;“歡笑和哀愁灑向我心里”又照應了第三節的“逝去的多少歡樂和憂戚”;“像季節燃起花朵”又照應了第一節的“春”。處處照應,使全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又使情感抒發得很強烈。
三、板書設計
我看
穆
旦
所看:春天之景
所感:大自然充滿生機和活力
撫慰人的心靈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
注重引導學生品讀詞句,體會詩歌的表現力,并注重詩歌畫面的展開,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不足之處
1、語言陌生化的特點沒有具體闡述,學生理解內容有一定障礙。
2、對生命的感悟方面引導得不多,只是停留在情感抒發方面。
初中九年級上冊6《我看》優課教學設計 篇2
人的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人的愛又將回歸于大自然之中去。這就是真正獲得了生命的人生之愛的歸宿。這是穆旦對自然、愛的贊美。穆旦的詩歌以濃烈的抒情性,意義的密度,語言的陌生化和內心開拓的深度見長,但他的傳統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點像田徑場上的十項全能運動員,在詩歌這個領域簡直無所不能。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結合具體內容,體會詩歌的情感。
一、新課導入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古人的寫景。作為“九葉詩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樣寫景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穆旦的一首詩歌。(板書課題、作者)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豐潤(rùn)紅暈(yùn)憂戚(qī)枉然(wǎnɡ)
諧奏(zòu)飄逸(yì)坦蕩(tǎn)搖曳(yè)
(2)解釋下面的詞語。
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枉然:白白地。
飄逸:漂浮,飄散。
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搖曳:搖蕩,晃動。
2.作者鏈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寧,與金庸(原名查良鏞)同一家族。中國著名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20世紀80年代之后,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為現代詩歌第一人。代表作有《探險隊》《穆旦詩集(1939-1945)》《旗》《冬》等。翻譯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詩集》《歐根8226;奧涅金》《唐璜》《英國現代詩選》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1.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應該用怎樣的語調誦讀詩歌?
【交流點撥】用明快、輕松、酣暢的語調誦讀。
(二)深層探究
1.“我看”領起的四句,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交流點撥】描繪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麗圖畫,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遠空深處,逐漸消失不見的飛鳥,夕陽染紅的流云,組成一幅美麗的夕陽落照圖。
2.說說你對第三節詩歌的理解。
【交流點撥】這一段出現轉折:這么美好的景象,卻枉然在你眼前掠過;而你的生命、如同這美好景象的鮮活的生命,短暫而又寶貴的生命,只能在“寂靜”里“勃發”。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詩人隨后并沒有陷入傷感之中。熱愛生活、忠于生命,讓詩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這樣浪漫、瀟灑的旋律。我們的心也仿佛一下子變得輕快起來。
3.請結合全詩,賞析最后一節。
【交流點撥】在自然中感悟、尋找生命的真諦,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詩人出新,在“像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那樣自由、瀟灑、快樂時,又“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這不僅增加了詩的韻律和美感,更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體驗——“熄滅”也是一種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開一樣)。
四、拓展延伸
課后找出穆旦的其他詩作誦讀,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你對這些詩歌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九年級上冊6《我看》優課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準確的特點。
學習詩人通過描繪景物表情達意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詩歌的誦讀和賞析,品味其語言與寫作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對大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諦。
學習重點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準確的特點。
學習詩人通過描繪景物表情達意的方法。
學習難點體會詩人對大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諦。
學法指導朗讀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環節一
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愛又將回歸于大自然之中。這就是人類愛情的價值實現,這就是真正獲得了生命“巨樹永青”的人生之愛的歸宿。詩人穆旦在《我看》一詩中寫到:“讓我的呼吸與自然合流!/讓歡笑和哀愁灑向我心里,/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將人的喜怒哀樂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這是對生命的一種怎樣的認識?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詩人穆旦,去讀一讀這首詩吧!
環節二
一、助學資訊
作者簡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寧,著名詩人和翻譯家。中學時即開始寫詩著文。1949年赴美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文學,回國后在南開大學任教。主要譯著有《普希金抒情詩集》《歐根奧涅金》《雪萊抒情詩選》《拜倫詩選》等。他的譯詩韻律和諧,忠實傳達了原著風格。主要著作有:詩集《探險隊》《穆旦詩集》《旗》等。
二、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紅暈(yùn)凝望(níng)憂戚(qī)
枉然(wǎng)飄逸(yì)搖曳(yè)
2.理解詞語。
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豐潤:指豐茂滋潤。
環節二
枉然:白白地。
飄逸:漂浮,飄散。
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搖曳:搖蕩,晃動。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詩歌,要求學生把握節奏、重音、情感。
2.自由朗讀詩歌,感知詩歌的主要內容。
環節三
一、朗讀詩歌,感悟詩境。
1.詩歌的內容分為兩部分,請概括這兩部分的內容。
我所看:大自然的美
我所思:人生的意義
2.前兩節詩以“我看”領起,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了大自然的怎樣的圖景?
意象:春風、青草、水、綠潮,飛鳥、晴空、流云、大地
作者寫風,寫鳥,寫云,寫大地,富有詩情畫意,表現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機。
3.第三、四節詩情出現了怎樣的轉折?有什么作用?
眼前美好的景象引發了作者的憂思,不由心生感嘆:大自然的美好枉然在眼前掠過,鮮活、短暫而又寶貴的生命,只能在“寂靜”里“勃發”,如何不叫人悲哀?
作用:即景生情,是作者詩情的緩沖,也為下文浪漫、瀟灑的抒情蓄勢。
4.最后一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作者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悟、尋找生命的真諦:生命既有“像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那樣自由、瀟灑、快樂,又有“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憂戚。
二、再讀詩歌,賞析語言。
1.我看一陣向晚的春風/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
“揉”字得妙,寫出了風的力度和溫柔,讓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機勃勃。
2.我看飛鳥平展著翅翼/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里
“吸入”寫出平展翅翼的靜鳥與天空融為一體的景象。
3.像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
歡笑是生命的永恒旋律,如同大自然的美好。
4.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熄滅”也是一種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開一樣)。
三、歸納寫作特點。
這是一首優美、流暢又略帶傷感的生命之歌。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懷在這首詩中體現無遺。
1.意象大氣而深遠。
詩人的目光是充滿激情的,第一節寫風、草地,從面前的草地想到了更遠方的廣闊大地。第二節與天空、晚霞、飛鳥,由天空到大地,用詞典雅高明。
2.抒情明快而酣暢。
在美好自然面前,詩人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抒情明快,不見一絲悲傷。激情與理性的融合,不僅增加了詩的韻律和美感,而且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體驗。
環節四
文章主旨詩人通過描繪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表達了對美好自然和充滿生機的萬物由衷的詠贊以及對生命真諦的思索。
板書我看:自然之美
我看歡樂與哀愁是永恒的旋律
穆旦我思:人生意義
環節五
閱讀穆旦的《春》《詩八首》《青春》,感受其詩的特點。
教學反思
本課注重了詩歌的朗讀訓練,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不足之處是: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互動不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扮演的是知識的擁有者,而不是平等的對話者的身份,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的權利,使學生失去了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初中九年級上冊6《我看》優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朗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歌。學會揣摩詩歌語言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詩歌,品味詩歌的語言,理解詩歌中蘊含的情感。
教學難點:
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培養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語言揣摩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偉大的詩人穆旦的一首詩——《我看》。
二、展示學習目標
1、品味詩歌的語言,理解詩歌中蘊含的情感。
2、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培養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感情。(難點)
三、作者簡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祖籍浙江海寧,詩人、翻譯家。早年留學美國,“九葉詩派”詩人。主要作品有《贊美》《詩八首》。
四、背景資料
“九葉詩派”因《九葉集》而得名,這本9位詩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葉詩派作為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一個流派卻活躍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國民黨統治區的詩壇。九葉詩派強調“忠實于時代的觀察和感受,也忠實于各自心中的詩藝”。
五、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
豐潤(rùn)沉醉(zuì)憂戚(qī)
勃發(bó)飄逸(yì)漫游(màn)
流盼(pàn)搖曳(yè)枉然(wǎng)
2、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níng(凝)望yǒng(詠)贊
流pàn(盼)màn(漫)游
3、解釋詞語
1、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2、枉然:白白地。
3、飄逸:漂浮,飄散。
4、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6、坦蕩:寬廣平坦;形容心地純潔,胸襟寬暢。
六、指導朗讀
七、感知課文
1、題目為《我看》,那詩人“看”到了什么?
2:詩歌主要借助于哪些意象來抒發感情?抒發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什么手法來抒發感情?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一下。
八、品讀課文。
1、“我看”領起的四句,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答案】本題運用詩歌畫面描繪法。描繪了向晚的春風、豐潤的青草,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傍晚時分柔美恬靜、充滿生機的春景圖。
2、本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揉”是用手來回擦或搓的意思,這里運用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風的力度和溫柔。
3、詩人是如何描寫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詩人看到“春風”聯想到“青草綠潮”,看到“飛鳥”聯想到“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看到“流云”“紅暈”聯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聯想自然豐富,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情景交融,為后文抒情做鋪墊。
4、這里的“你”指誰?
【答案】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滿生機的萬物。
5、如今卻只見他生命的靜流隨著季節的起伏而飄逸”這句話怎么理解?
【答案】遠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們留下的對大自然的吟詠贊美一直在時間的長河里飄逸。
6、作者在結尾因自然的激發而生出怎樣的愿望?
【答案】作者在結尾用“讓我的呼吸與自然合流!讓歡笑和哀愁灑向我心里,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詩句,表達了要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同悲同樂的愿望。
九、難點探究
詩歌后三節都是作者所思,其內容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③節主要寫在孕育了萬物、充滿生機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歡樂和憂戚”是微之甚微,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第④節主要寫遠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們留下的對大自然的吟詠贊美一直在時間的長河里飄逸。第⑤節在前兩節的基礎上,很自然地抒寫出希望將生命融人自然,讓“我”的愛回歸大自然之中去,真正獲得生命“巨樹永青”的人生之愛的歸宿。最后一節,點明主旨,升華主題。
十、課堂小結。
本課詩人借助大自然中的春風、春草、飛鳥、流云等意象,表達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要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思想感情。
十一、布置作業
1、背誦詩歌。
2、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春風春草
所看飛鳥流云
我合而為一
看生命的勃發熱愛自然
所思靜流的飄逸
生命的飛奔
與自然合流
教學反思:
《我看》這首詩發現作者不僅寫了春天,更寫了青春。朦朦朧朧地感覺到讀這首詩的時候有一種復雜的心情,有快樂、有渴望、有熱烈,也有壓抑、有痛苦、有迷茫、有反抗、有等待。這兩點給我感觸最深,因此講課時也是圍繞這兩點展開的。之后又查閱了其他人對這首詩的解析,作者的生平,詩的創作背景,九葉詩派詩人的詩歌特點,就這樣,由整體感知到細細揣摩,在一遍遍的背誦中逐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備課的第一階段主要理解文本,對于如何展開教學并沒有思路。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想到了一些問題,例如這首詩的結構是怎樣的?如何描繪春天的?寫到了哪些意象,運用了怎樣的修辭……等等。不過更多的是根據自己在閱讀文本時的感受及想到的問題來設計的。關于作者穆旦的介紹處理的不太好,只讓同學們自己看了看,沒有統一說,總之,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成與敗。提問之后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如何有效的進行評價與總結也需要好好琢磨。中間部分處理的還是有點快,整堂課的節奏快了,主體部分結尾處沒有過渡好,結尾結的有點突然。布置了作業,以“寫在青春的時刻”為題,談談自己的感受,在這之前再加一個小小的總結,整堂課會顯得完整流暢些。另外,最后也可以推薦學生看穆旦的其他詩,比如《冬》,通過《春》與《冬》的比較,談談自己的感受。
【「統編版」初中九年級上冊6《我看》優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概念課的教學設計03-17
蘇教版一上第8課《看菊花》教學設計01-10
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望海潮》《揚州慢》比較閱讀教學設計03-23
初中語文《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09-14
初中物理課《歐姆定律》教學設計03-16
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白鷺》練習題及答案09-02
籃球課教學設計03-18
《錢唐湖春行》教學設計 初中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