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芣苢》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芣苢》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讀懂詩歌內容,理解詩歌表現的情感。
2、理解并掌握詩歌中重章疊唱、對比及側面描寫等藝術手法。
3、通過詩歌感知古人的勞動生活,體會“勞動精神”的內涵,感悟勞動之美。
教學重點
讀懂詩歌,理解詩歌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勞動精神的內涵,感悟勞動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回顧關于勞動的詩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的學習。
二、新課。
(一)《芣苢》的學習
教學主線:讀——想象——感悟
古人云:反復諷詠,自然生其氣象。自由朗讀,描述想象的畫面,并談談感悟。
引導性問題:一個人,還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動作和表情是怎樣的?說明:
(1)朗讀貫穿始終,在讀中想象和感悟。(個人讀、齊讀、二重唱式齊讀)
(2)適時引入材料,輔助詩歌理解。
(3)立足文本,文本細讀。結合漢字字形,想象人們采芣苢時的動作表情,體會“掇”“捋”“袺”“襭”等動詞變換的作用,以及所體現出的收獲喜悅。
(二)《文氏外孫入村收麥》的學習
任務驅動:如果將這首詩改編成一個課本劇,作為編導,說說你的理解和考量。
引導性問題:劇情梗概?舞臺背景如何設置?時間?(麥收季節“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雨后初晴……)地點?(蘇轍家的院子,還是田間地頭?)主角是誰?動作、表情、心理是怎樣的?詩歌的主題?
說明:
(1)朗讀貫穿始終,在讀中想象和感悟。(2)立足文本,文本細讀。結合漢字字形知識,體會“賴”“替”“舞”“急”“多”等詞語表情達意的作用。
(三)小結。
三、作業布置。
閱讀下面的詩歌,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詩歌鑒賞。
陽氣先從土脈知,老農夜起飼牛饑。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曉餉遲。
婦子同來相嫵媚,烏鳶飛下巧追隨。
紛紜政令曾何補,要取終年風雨時。
《芣苢》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夠結合注釋,有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夠結合朗誦,學會鑒賞詩歌聲韻及句式特色,并展示交流。
3、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夠結合舞蹈視頻,為本詩寫出有個性的鑒賞文字。
評價目標
1、能夠清晰、流暢、有感情地誦讀全文。
2、能夠根據朗誦,鑒賞詩歌藝術。
3、能夠寫出與文本相應且具個性的鑒賞文字。
重難點
1、能夠通過誦讀多角度鑒賞詩歌藝術。
2、能夠結合舞蹈視頻,進一步鑒賞詩歌之美,表達出個性的鑒賞文字。
教學方法:
師生品讀,鑒賞表達。
所需課時:
1課時
預習作業:
1、結合書本注釋,通讀詩歌,體驗詩歌誦讀的節奏規律。
2、學會聯系舞蹈形象和詩歌語言的結合之美,能夠充分醞釀詩情畫意,寫出具有個性的、鑒賞性的美文片段。
教學過程設計
【任務展示】
學生能夠根據朗誦,鑒賞詩歌藝術,寫出與文本相應且具個性的鑒賞文字。
(設計意圖:展示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這是整節課的“綱”,接下來的教學環節都是圍繞這一任務而設計。)
【朗讀鑒賞】
(1)師生朗誦,品鑒聲韻及用詞上的特點。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誦體驗,找到最佳進入詩歌的密碼。
(設計意圖:以朗讀帶動品鑒,為任務推進打下最扎實的基礎。)
(2)學生鑒賞發現
①聲韻之美。
全詩的韻腳總共變換了六個字,靈活運用了雙聲疊韻的手法,以獨特的方式展示了本詩的聲韻美感。第一句中的“采”和第二句中的“有”,由于古代語音演變,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具有雙聲和疊韻的特點了,但后面幾句中的“掇”“捋”“袺”“襭”,仍具有雙聲和疊韻的特點了,這樣的韻腳和諧使得其節奏舒卷動人,能夠將人物動作和形態的節奏之美更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②用詞之美。
《詩經》中的字詞非常含蓄精微,而本詩體現對摘采動作的描寫更是精微而準確。用詞非常精確,貼合人物的動作、心理形態,呈現出一幅完整的勞動畫卷。細細品味,其中每一部分動作非常精巧,連成整體又非常融合,既彰顯了獨自的個性,又在整體上形成了巧妙的共鳴。
③句式之美。
映入眼前的形式之美,首先在于它的句式之美。重章疊句是本詩非常重要的一種藝術手法,通過重疊反復來推進人物勞動時的動作行為,呈現相同的節奏中不同的變化之美。這種重章疊句構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音律之美。可以說,句式之美帶來了音律之美,帶來了動作之美,能直抵讀者內心,讓我們領略到人物之美。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這節課的言語實踐的訓練點,重點是在朗讀中咀嚼情感,體味詩歌音律美,能夠通過語言鑒賞,為下一環節的文學鑒賞做鋪墊。)
(3)觀看舞蹈《芣苢》,結合詩歌,給這首詩歌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
賞析示例一:抓住細微的動作之美,感受詩文的用詞之美。
賞析示例二:抓住舞蹈的特點之美,體悟詩歌背后的生活之美與生命之美。
賞析示例三:從重章疊句、復沓回環、節奏鮮明、有力地吟唱中,鑒賞《詩經》的語言和形象的樸素美。
(設計意圖:將舞蹈與文字相結合,進一步激發學生感官與想象的融合,在品鑒中實現語言表達的進一步提升。)
【評價反饋】
請你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和思考,修改你結合舞蹈與詩歌所寫的個性化鑒賞文字,并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這是這節課的'重點,通過修改前、后的對比,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課堂小結】
《芣苢》無論是精巧的練字、簡練的語言、重章疊句的句式,還是樸素的情感,都讓這一首勞動歌謠散發出長久的生命力。通過不斷朗誦、品鑒、欣賞和感悟,讓我們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借讀寫實踐訓練,我們也進一步提升了表達的精確之美,濡染了《詩經》的文化之美。
【布置作業】
閱讀本課中另一篇描寫先民勞動場景的詩文《插秧歌》,比較其描寫藝術的異同,能夠賞析描寫的細節之美。
教學反思
本節課嘗試單篇任務群教學,教師設置了明確的任務,為了完成此任務,也設置了一系列的教學環節。不過教學方法依然偏向于傳統,新意不夠。
備課資料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先秦稱其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時,被尊為經典,才稱為《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內容上包括:①社會政治詩,對生活憤懣憂傷,抒發感慨,對政治或贊美或譏諷、抨擊;②愛情詩,歌頌美好的愛情;③史詩,記載民族的歷史,歌頌祖先的功勛;④反映兵役、勞役給勞動人民帶來的不幸。《詩經》中的詩歌形式以四言為主,多數為隔句用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特點。
《詩經》六義:指“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藝術手法。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民間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朝廷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在藝術手法上主要采用“賦”“比”“興”的手法。
賦:指直接抒寫和鋪述,直截了當地表達所要陳述的思想感情是《詩經》最基本的表現手法。朱熹:“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風擊鼓》所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很直接、熱烈地將自己的愛情誓言表達出來。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風碩鼠》通篇用比。
興:即起興,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說的內容。朱熹:“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如《周南關雎》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來狀物、擬聲、窮貌。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具備。
《芣苢》是《詩經》首章《周南》中的一首。“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直至江漢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該地的歌謠中正平和,歷來被認為是“正風”的典范,故作為《詩經》的首章。“芣苢”即車前草,這是當時人們采車前草時所唱的歌謠。
《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有很多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但像《芣苢》這篇重疊得如此厲害也是絕無僅有的。先以第一章為例:“采采”二字,以《詩經》各篇的情況而論,可以解釋為“采而又采”,亦可解釋為“各種各樣”。有人覺得用前一種解釋重復過甚,故取第二種。然而說車前草是“各種各樣”的,也不合道理,應該還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無意義的語助詞,“采之”在意義上與前句無大變化。第三句重復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復第二句,只改動一個字。所以整個第一章,其實只說了兩句話:采芣苢,采到了。這還罷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復,只改動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動詞。也就是說,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個動詞“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斷變化的,其余全是重疊,這確實是很特別的。
【《芣苢》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芣苢》教案01-13
《詩經·芣苢》原文翻譯12-25
詩經第八篇芣苢鑒賞11-29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1-15
豐碑教學設計02-10
iuv教學設計02-07
葉子教學設計02-07
教學設計反思01-27
《春聯》教學設計01-18
夏教學設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