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1
一、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設計是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為依據,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來設計教學目標。同時本課也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人文功能以及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的思想來指導整個教學設計。
二、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三第二單元唐詩宋詞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鑒賞唐詩宋詞,在反復誦讀中,運用聯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本篇是此單元第八課《詞七首》中的第三首,它是承接前面兩首婉約派詞風的詞作之后,是第一篇豪放派風格的詞作,在本單元中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對本詞的學習。本詞運用了烘托和映襯的表現技巧,用豪邁的情調抒寫胸中塊壘,表達詞人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三、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此階段的學生的特征是他們的認知內驅動力和自我提高驅動力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高二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加強了,對新的知識具有更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需要為他們營造相對自由、活躍的課堂氣氛;從心理上看,高二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仍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當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突出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并需要老師積極引導和啟發。
四、教學目標
鑒于以上的教學理念、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設置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誦讀詩詞,感悟本文的豪邁詞風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教學重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詞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曠達豪放的意境,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凈化自己的情懷,樹立愛國、報國的宏大志向。(教學難點)
五、教學法
1、誦讀感悟法
2、談論歸納法
3、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渲染意境,激發興趣
《滾滾長江東逝水》音樂導入,同時多媒體將展示赤壁的圖片。在課堂上渲染一種曠達豪放的情境,讓學生在影像的感染下進入新課的學習。
依據: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古詩教學中,以圖片和音樂相配合的教學導入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創造出生動形象的藝術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質疑釋疑
1、聽讀
先聽錄音范讀,接著學生再齊讀三遍。同時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整體感悟全文的豪邁情懷。
依據:此環節運用了誦讀感悟法,體現了知識與能力目標即誦讀詩詞,感悟本文的豪邁詞風。詩歌是需要吟誦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作為中華文化瑰寶的宋詞更是需要反復誦讀,方能感悟其永久的魅力。通過誦讀,激發學生的想象,并促進其會意、入境、動情。
2、質疑
在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并提出問題
3、釋疑
老師把大家提出的問題歸納成幾個方面,然后分組討論,并選出代表發言。最后老師點評總結。
依據:這兩個環節的設置運用了討論歸納的教學法,是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從無到有,從質疑到釋疑,是閱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高。這也體現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和審美能力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三、自學探索,交流評議
在這個環節。我設置了三個問題。
1、本詞的上下闋分別寫的是景和人,這樣寫的目的何在。
2、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3、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豪邁的詞風,請你歸納。
依據:設置的三個問題由淺到深,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接受心理。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是交給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使學習成為一種活動。施教之功貴在導學。本環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自己先前的知識積累的條件下思考新問題,探索新知識。
四、溫故知新,布置作業
結合以前的學習以及課后收集的資料,請同學們談談“我心中的蘇軾”,文體不限,課后寫一篇隨筆。
依據:作業的設置是為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溫故方能知新,讓學生課下搜集資料,也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體現了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有利于學生的多元的個性化解讀。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1、有感情的朗誦本詞;
2、體會作者借懷古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抱負;
3、賞析豪放派詞氣勢磅礴的風格。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誦本詞,并體會詞人借懷古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抱負。
教學難點:賞析豪放派詞氣勢磅礴的風格。
課時:一節課
教學方法:朗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一部《三國演義》,展示了無數的英雄豪杰,當我們回首這些千古英雄時,一定有許多的感慨涌上心頭,豪放派詞人蘇軾在緬懷這些英雄時抒發了怎樣的豪情斗志呢?今天,讓我們踏著音樂,走進三國,走進赤壁,走進《念奴嬌 赤壁懷古》。(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伴奏,作為背景音樂,創設情境)
二、生生對話,了解作者
1、回憶作者,指生回憶作者,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2、簡介背景:北宋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游赤鼻磯,作詞抒懷。這時蘇軾年已四十七,事業無成,政治失意,借懷古以抒發自己壯志未酬的抱負。(老師總結,點擊幻燈片,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感情)
三、朗誦課文,生生對話
1、欣賞課文朗誦:注意朗誦的語氣。(結合視頻,配樂朗誦,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2、學生自由朗誦,指三名學生朗誦,后全班齊讀。(學生朗誦,配以背景音樂,創設情境,有種美感。)
四、檢查預習,疏通詞意。(指生說詞意,教師總結。)
1、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2、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五、賞析詞意,師生對話
。ㄒ唬├收b并思考:齊讀上闋,思索:
1、在上闋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又由景想到了什么?
2、“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詞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ǘ├收b下闋,思考問題:
由赤壁的景,作者憶到了周瑜,那么下闋塑造了周瑜什么樣的形象?(儒雅,指揮若定,泰然自得,風流倜儻)
六、合作探究,師生對話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可懷想的人物甚多,但作者蘇軾為什么獨想起周瑜?(學生討論,交流意見。用周瑜和蘇軾的資料對比,學生理解起來更清晰,更直觀。)
周瑜年僅34歲就在赤壁之戰中取得勝利,成為英雄,而自己已年將半百,卻被貶謫,功業無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發仰慕之情呢?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邁心情和迫切建功立業思想的表現。蘇軾對周瑜“贊揚”的同時慨嘆自己。
七、拓展延伸,對話自我
本詞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說說其“豪放”表現在哪些方面?(結合戲曲來體會教師播放京劇版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學生欣賞、思索,指生回答。用歌曲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豪放派詞的風格。)
八、課堂小結
全詞以江山之勝,英雄之業為題材,以縱橫之筆將懷古、詠史、寫景、抒情熔為一體,視野開闊,境界宏大,氣勢磅礴,格調雄渾豪邁,是豪放詞的代表。
九、課堂練習
默寫句子:
本詞的過渡句是
直接寫周瑜形象的句子是
十、課后作業:
周瑜是戰場上的英雄,“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蘇軾是文壇上的英雄,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都有建樹頭上戴著“豪放派之祖”的桂冠;袁隆平是科學上的英雄,研究成功的雜交水稻解決了數億人的溫飽。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樣的?請以“英雄”為題,寫一篇300字的隨筆。(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樣的人被稱為英雄,提升自我。)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3
有什么樣的教學思想作指導,就有什么樣的課堂生活形態。用“踐學”思想指導教學,課堂就能真正成為學生實踐學的場域。
一、“踐學”的內涵
眾所周知,體育課不能只是學生用眼看老師或一兩個學生做示范動作,自己卻始終站在原地、坐在原位“靜觀其變”。如果那樣,還叫體育課嗎?體育課是要真正地實踐起來的,要運動肢體,活動筋骨,要跑跳投擲,要流汗,要付出體力,付出能量。文化課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生要有積極緊張地“動”起來的狀態和過程,要將學習活動落實到自己的眼、手、腿、腦、心中去,要從課堂“觀摩”老師及個別尖子生說、演、算、投影儀的播放的“觀摩者”變成學習的實踐者,變成活動的承載者,變成過程的生成者,在課堂這片天地里經歷過程,承擔生成,完成成長。
同時,真正意義上的課堂學習,還在于除了知識認知這一“冰山一角”(這就是慣常所謂的“學習”),更大、更重要的部分,是潛藏在“水面下”的“實踐學習”,也就是真正地對學習進行實踐的過程,其目的之一,是為了獲得“學習力”和“創造力”。學生知識的組織和轉換、學習情感態度的體驗累積、學習品質的逐漸“自養”、學習力和創造力的逐步練就以及學習的快樂與生活的幸福,都是在“踐行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的,同行共生的。
美國M·希爾伯曼的一項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并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學生對所教內容的平均回憶率為:教師講授5%;學生閱讀10%;視聽并用20%;教師演示30%;學生討論50%;學生實踐70%;學生教別人90%!边@已經表明了怎樣的課堂結構才是最有效的,怎樣的課堂生活才是更有意義的,怎樣的課堂教學才真正關注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舊有課堂的價值取向需要提升、結構需要調整,總體上說就是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講——聽”、“灌——受”為主體結構的課堂進行改造重置,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實踐學”為主體來組織教學結構與活動流程。
二、“踐學”的貫徹
課堂“踐學”,是科學地實踐和體驗學習。通過營造氛圍、明晰目標、指導學法、兌現行為等手段,以學知識為憑借來達到踐行學習、學“學習本身”的目的,以求懂得學習,領悟學習,駕馭學習,強大學習的本領。
。ㄒ唬┱n例呈現
我們以《念奴嬌 赤壁懷古》的教學為例。
環節一:吟誦課文,整體感知
1、個體自讀——小組誦讀——全班齊讀
個別不清楚的,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共同解決。
2、結合誦讀感知,說說自己讀到了哪些內容?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逐漸明晰:
(1)上片主要寫赤壁的景色。
。2)下片主要寫周瑜的豐功偉績和詞人的感慨。
師:能否用一句話概括?
生:通過對赤壁風景的描寫和歷史人物(周瑜)的緬懷,抒發了自己壯志未酬、仕途不暢、兩鬢發白、無所建樹的悲嘆和“人生如夢”的感慨。
生:作者借對古戰場的憑吊以及自己與英雄人物的對比,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抒寫了“超然”的人生態度。
環節二:明確任務,目標導學
師:我們首先初步整體感知了詞的基本內容。但對于這首千古名詞,決不能僅僅停留在了解基本內容這個層面。我們還需要干什么呢?
生:弄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景下寫了這首詞。
生:把握作者在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弄清他的態度究竟是積極還是消極。
生:探討這首詞的特點。
生:賞析作者所運用的藝術手法。
……
師:同學們談得很好。我們歸納一下(老師出示PPT):
環節三:了解作者,知人論世
師:知人論世是一種重要的詩詞鑒賞方法。結合我們對詞的內容的初次感受,對于蘇軾,你已經知道哪些信息?還想知道哪些信息?
學生各自交流自己心中的蘇軾(略)。
同學們的交流涉及蘇軾的人生經歷、仕途變遷、為官政績、文壇地位、愛情婚姻、家庭親情、處事態度、人生觀、性格、志趣、才學(文章、詩詞、書法、繪畫、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
師:好,同學們對蘇軾了解不少,說得有根有據,有血有肉。結合本詞的學習,還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首詞?
生:寫作意圖是什么?
生:是懷古傷今嗎?作者是不是很消極?
師:誰來說說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了這首詞,目的是什么?
生: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捕下獄,由于當時他的人緣還不錯,營救的人很多,皇帝才決定不殺他,把他從京城貶到了黃州,做了一個毫無實權的團練副使。當是蘇軾已經47歲,心情極其復雜,他游赤壁時寫下了這首詞。
生: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宋神宗貶到黃州,這是他政治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擊。這樣的厄運與不幸,他如何面對呢?從他在這里寫下的一批作品中,我們讀出了他的失意孤獨、困惑煩惱,我們更讀出了他的超脫曠達、從容淡定。
生:一切文章皆有意圖!冻啾趹压拧返哪康木褪鞘惆l自己歷經人世滄桑后對人生的感慨。
師:知道這些,很好!但還不夠。讓我們再對本詞做一些深入探討。
環節四:小組合作探究,展示學習成果
1、老師PPT出示幾個探究的問題:
這些問題,直沖學習目標,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各小組展開研討。用關鍵詞表述探究結果,并準備口頭分析。
3、各小組到前后黑板板演本組成果(板書關鍵詞句),并作口頭闡述。
4、異組點評。不僅點評結果,也點評概括的準確性、思考的角度、書寫、口頭表達等。老師適時點撥,提煉升華。
【僅記錄第4個問題的展示,其它問題的探究過程和展示略!
同學們對本詞的“豪放”表現在哪些方面的探討,小組展示如下成果:
板演(關鍵詞概括):
、倜枥L壯麗之景
、诳坍嫼肋~之人
③抒發豪壯之情
、芙沂就ㄟ_之理
口頭表述,也簡潔明快:
景——體現為描繪赤壁的壯麗、雄奇、奇特、磅礴。
人——體現為刻畫周瑜的偉大、英雄、卓越、豪杰、俊賢、非凡。
情——體現為抒發自身豪邁、悲壯、超然、慷慨的感情。
理——體現為對生命、人生、生活的思考,揭示徹悟、通達、普遍的哲理。
從四個方面來分析“豪放”特色。贏得全班一片掌聲。
此時,一同學還生成一個新的問題,將小組探究活動引向深入。
生:是不是只有寫這樣的景、人、情、理才能體現出“豪放”的特點呢?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大家探討探討。
師:(提示)同學們可以把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定風波》進行比較閱讀。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各小組又展開了合作學習活動。然后,板演展示,口頭陳述。
板演:
《定風波》
事——小事(途中遇雨這樣的常事)
景——常景(打葉雨聲、微寒春風、雨后放晴)
人——凡人(竹杖芒鞋的自己,雨中狼狽的同行者)
情——淡定(雨中吟嘯徐行,似覺無風無雨)
理——簡單(簡樸、尋常,豁達態度)
口述:
生:我們把《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定風波》兩相比較,雖內容不同,但同樣可以見出作者的豪放。所以,豪放取決于人的態度、人的胸襟、人的境界,自然不必受制于所寫的景物人事是否大氣磅礴。豪放,乃曠達超脫的胸襟,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態度。這是一個人的“精神底色”。
他評:(集中大家的觀點)板演簡潔,很有概括性,闡述到位,表達準確,揭示了本質,很有啟發性。
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拓展了認識,通透了思想。
。ǘ┱n例分析
從課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踐學”課堂構成環節和運行特點。
1、“踐學”課堂的構成環節:
(1)自學質疑,踐行“獨學”。個人自學、獨學的行為是其他學習方式存在的基礎。獨學成“力學”(全力學、盡力學),可以促進整個學程的快節奏,高品質。
。2)討論領悟,踐行“合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對子”間的幫扶、師生間的“點”“化”,這都是“合學”“合作”的重要形式;ハ嘧鳛橘Y源,互相激發和點撥,共享學習智慧、過程與成果。
(3)展示分享,踐行“展學”。學習的策略、過程、程度、困惑、成果等,需要通過說、寫、演、述、結等行為展示出來。展示的過程是一個暴露不足、顯現疏漏、發現問題、清理錯誤的過程。經歷了“展學”實踐,知識與能力的構建會更有效,對學習本身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4)檢測鞏固,踐行“活學”。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這是治學之根本。課堂問題解決、課堂檢測、課堂展示,學生實踐著“活學”。在使用所學過程中,一邊驗證所學知識的準確性、全面性、效力性,一邊驗證自己的理解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創新性。實踐中運用的、驗證的、創生的知識和能力,能融進生命,伴隨終身。比如,問題的探究與解答,這本身就是對思想方法的正確性、思維的深度精度、表述的準確性的檢測,在其中鞏固知識和技能。
(5)評價提升,踐行“評學”!霸u學”是個體或組織學習行為的一部分。跳出課堂看課堂、跳出學習看學習,跳出過程看過程,跳出自己看自己,這是教學領域的一種高境界。在自評、互評、師評過程中,明晰優劣得失、實現提煉升華。個體在這個“登高回望”、整體審視的過程中實現醒悟、領悟、頓悟,提高學習的“元認知”能力。
2、“踐學”課堂的運行特點:
第一,教學主體過程,是由學生通過“踐學”共同生成的。學生參與了活動,承擔了任務,催生了需求,展示了成果,并從中體驗和領悟了學習的方式方法。
第二,課堂上,學生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由個體變成了小組,由“單兵作戰”變成“小組行動”,學生全卷入,全裹挾,課堂“亂”(活)起來,形成“一窩蜂”般地學習態勢,打破了原有課堂的“井然有序”。
第三,學生組織結構的變化,對教學方式變化產生了“倒推力”,課堂話語權、評價權、溝通權、展示權還給了學生,學生成為自主、合作學習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成為本體,而不僅僅是過程中的點綴。
第四,老師“退后”,其功能不再是灌輸,不再是結論的說教,而是順勢而串,順勢而導,順勢而化,順勢而評。
第五,“關鍵詞(板演)+分析(口述)”的成果展示形式成為基本態,這可以有效訓練學生的言語技能,提高規范表達能力和語文應試能力。
三、“踐學”課堂的比較優勢
從教學的主要環節來看,“踐學”課堂與舊有課堂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
比如,在了解認識作家、掌握創作背景方面,處理方式更能體現以生為本、追求實效。
原有教學,一般采用老師出示作家作品、創作背景,無論學生知道不知道、知道多少,都讓學生一讀(單人讀或齊讀)了之。
踐學課堂,則調動學生已知,各自分享自己原來知道的作者信息,現在還想知道哪些信息,讓學生自己與自己有一個對話,明白“新增點”。并能并根據課題所需,從資料中側重關注作者某一方面的經歷或思想,明確“觀察點”和“利用點”,把認識作者與詞作的鑒賞緊密結合。這就是一個實踐學習、學學習的過程。
再如,展示后的點評,采用異組點評方式,改變了老師掌控評判權的弊端。
某一小組板演、口述成果后,由其他小組成員來根據板演的關鍵詞核心句進行判斷、分析、點評。這樣做,一方面防止了小組只關注和討論自己組的問題,而不去管其他的問題的現象,促進各小組研究每一個問題,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結果。另一方面,促進小組與小組間、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溝通、交流。特別是存在分歧的地方,雙方可以補充陳述本組的理由和思考過程,展開辯論,其它組的同學也可參與其中,亮出自己的看法,進行思想碰撞。而最重要的還在于,通過點評、糾正、補充,形成了多生——多生之間對話,多生——教師之間的對話,多出了若干關注學習行為和結果的角度,并讓學生體驗評價,提高評價能力,教學意義和價值自然擴大了。
在其他諸多方面,“踐學”課堂都體現出與舊有課堂相比較的優勢。
與他人不關聯,錯讀誤讀自己難以分辨,得不到及時糾正。
在自讀基礎上增加小組讀(或接讀、或輪讀、或分角色讀)
互為聽眾,出現錯讀誤讀、疑難之處,組員間可以及時辨析糾正,保證實效。
面對問題
自己思考,或同桌之間做點交流
相對封閉,信息量也不豐富,往往認識不深入,不充分。
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小組成員間交流討論,甚至辯論爭論。
相對開放,參與面廣,多向交流,看問題的角度、方法多元。眼界會拓寬,認識能豐富。
解決問題
老師抽單個學生回答
學生被動,師生單向對話,其他學生推脫責任,容易游離。老師掌握評價權(雖有時也讓同學評價一下,但往往是點綴)。
小組先形成共識或產生分歧,推薦發言人陳述,其他成員補充;蚋餍〗M齊動,進行板演。
小組行動,比較主動;參與面廣,互相帶動;集體智慧,互學互補。
課堂展示
以單個學生口頭表達為主
展示的往往是結果、結論;生成的教學資源有限。
展示方式多種(口述、板演、小組作品呈現、小組表演、過程再現、情景模擬等)
展示的不單是結果,還有方法、過程,不同的看法,組員的爭論、分歧,行動表現、參與態度、合作狀態等?梢陨韶S富的教學資源。
課堂形態
學生以“坐學”為主,有時扭轉身子與同桌、前后有些簡單交流。
老師固守講臺,實施“講——問——評”,課堂結構僵化,氣氛沉悶,學生學得消極、辛苦。
學生全面“動”起來:或聚在一起討論,或涌到前后板演,或互相配合表演,或做“老師”拿著粉筆點評。
課堂結構“活泛”,氣氛活躍,學生動靜結合,學得積極、快樂。老師穿插于學生群體之中,隨生動而動,教與學生態化。
總之,原有課堂上,學生總跟在老師后面,被老師教導、控制、管理、要求、禁止,“等靠”“逃避”的心態很突出。課堂相對靜態,思維相對封閉,更多體現為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質疑問難的可能性小,難得生成教學資源,課堂容易陷入沉悶、陷入老師一言堂的狀況!佰`學”課堂,學生走到前臺,人人能參與、人人能行動,“行動”“作為”的意識濃厚,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做、在討論、在交流、在板演、在點評、在活動,學習的實踐性、活動性、合作性、體驗性比較明顯,能力、素質在模式中得到全面關注,特別是情感、態度等內隱型品質得到養成。正因如此,學生的思維容易激活,思維與思維、觀點與觀點之間容易產生沖突、碰撞,學生活動空間大,課堂相對開放,相對活躍,充滿生機,可以很容易地生成教學資源,出現師生、生生群言堂的景象,真正保障教學實效,充分彰顯教學價值。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粵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四單元的第四課《宋詞四首》中的一首。這課選擇的四位詞人的作品兼顧了豪放與婉約的兩種風格,《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詞豪放風格的代表作,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后的作品。本詞借對古戰場的憑吊,表達了作者“人生如夢”的感慨。學習該詞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二、教學設想:
本詞是蘇軾的代表作,體現了蘇詞的豪放風格。學習中通過配樂朗誦,視頻展示、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調。在學習過程中,適當的點撥本詞的語言特點、手法、思想感情等等。聯系蘇軾的生平及寫作背景,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鑒賞本詞的思想內容,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課文背誦,通過讀課文、看注解、議特點等方法,提高學生宋詞閱讀鑒賞能力。
三、教學目標、重難點及確立依據:
本篇課文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在高一階段,學生在必修一第四單元學習了古典詩歌,對古典詩歌的意象,意境、表現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現在的學生對西方文化、前衛文化了解甚多,相對缺乏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學上可以側重于對詞中文人情感的探究,進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課教學上根據新課標所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了解蘇軾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詞的寫作背景。
能力目標:
1、誦讀吟詠,感受詩詞恢宏開闊的意境,感受蘇詞豪放的風格。
2、學習品析,感受詞人壯志難酬的心懷,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情感目標:理解詞人復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教學重點:
1、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2、誦讀吟詠,感受本詞意境,了解蘇軾的創作風格。
教學難點: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四、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點撥法相結合
。▽υ娫~這一跳躍性、象征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過一個由形式到內蘊的過程。誦讀有利于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其內蘊。其次,作為一種傳統文學形式,它與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文化心態必須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而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對較少,故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究。在學法上我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學時數: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而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己,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赤壁風景圖及蘇軾原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蘇軾的這篇傳世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題解、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念奴嬌,詞牌名。赤壁懷古,是詞要詠懷的內容。介紹詞的有關常識。
。ㄕn前讓學生查找作者生平、創作背景等知識,并在課堂上進行介紹,老師可適當補充。)
1、關于蘇軾:
。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一生宦海沉浮,政治上蘇軾是失意的,但就個人創作成就而言,許多人認為蘇軾堪稱“中國古代第一全才!痹~發展至北宋中期,在人們心目中仍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蘇軾一出,扭轉百余年的詞壇頹風,開拓了詞的意境和表現手法。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與其父蘇詢、其弟蘇轍并稱“三蘇”。
。2)思想:蘇軾思想較復雜,雖以儒家思想為主,但老莊哲學和釋道思想也很濃厚。蘇軾為人耿直,才意邁峻,重節操。
。ㄔ谧髡吆喗橹,介紹得稍多了點,有些內容似乎與本課內容聯系不大,如對蘇軾在文、詞、詩、書畫并稱方面的介紹,但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順便講了。學生雖然學過蘇軾的詩詞,對蘇軾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記不清楚,所以在這多講了一點,算是對蘇軾一個簡單的小結。我想如能在適合的篇目中對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進行小結,平時就以全局觀念注意點滴積累,就可以減輕學生高三復習的壓力。)
2、寫作背景:
北宋元豐五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游赤鼻磯,作詞抒懷。本首詞就是蘇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43歲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作。
。ㄔ诒尘敖榻B中,分兩方面進行。一方面介紹烏臺詩案,講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和本詞有關的事實背景;另一方面對蘇軾的胸襟性格做簡單評價,便于學生把握詞風和詞人。)
(三)誦讀詞作,整體感知
。ㄔ娫~鑒賞離不開誦讀。誦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不僅能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語言的品味,加深對詩人情感的感受、風格的體會,從而領悟詩詞的意境,獲得審美的愉悅;而且可以增強語感,激發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時,滋潤自己的想像力。)
1、點擊朗讀錄音,學生聽讀。
播放一段配樂朗誦的視頻,畫面上出現驚濤拍岸壯闊圖畫,赤壁圖畫、三國人物不斷切換,背景音樂悲愴、悠長,朗誦深沉有力,讓學生在聽配樂朗誦過程中,聯系著詞的內容,腦海聯想到當時的戰爭情況。這樣,學生在聽覺和視覺上感受到了蘇詞豪放的詞風特點,為下面的深入鑒賞奠定了基礎。
2、指導朗讀,正音、疏通文字。學生齊讀與自由讀結合。點名讀得較好的學生朗讀。
(誦讀提示:這首詞歷來被視為豪放派的代表作,應讀得鏗鏘有力,表現出作者對歷史上這場戰爭的向往和對英雄的景仰以及灑脫豁達的胸襟。)
3、讓學生在朗讀時思考:本詞上下闕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上闋:描繪赤壁雄偉的景色。下闋:寫周瑜的豐功偉績和詞人的感慨。
(四)品析詞作
賞析上闋:(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教師適當點撥)
1、描繪了赤壁怎樣的畫面呢?呈現了什么特點?
明確:繪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亂”——寫出岸邊巖石山崖之險怪
“穿”——寫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驚”——本意為馬受驚狂奔,寫出了江水的洶涌
“拍”——突出了驚濤駭浪與江岸搏擊的力度
“卷”——波濤力量之浩大
2、這樣的景物是在什么樣的大背景下?
明確:大江東去浪淘盡(壯闊的景色)——空間
千古風流人物——時間
3、為什么說“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此赤壁是否古戰場“赤壁之戰”的赤壁?
明確:不是,注釋解釋。“人道是”三個字就特意說明“是人們說”,不是“我以為”。
4、“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一句承上啟下。“江山如畫”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結論,也是對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時俊杰。這長江、這赤壁,豈不引起人們懷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試背上闋。
(上闋以誦讀法、點撥法為主,用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史上無數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嘆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但蘇軾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隱,他的性格更傾向于陶淵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
賞析下闋:(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分小組討論并推薦代表回答)
1、捕捉有關描寫周瑜的語句,分析周瑜形象。
學生讀然后找原句。
明確:羽扇綸巾(外貌)——儒雅、風流倜儻的儒將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指揮若定泰然自若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樣的背景下來寫?
明確:景色描寫——亂石、驚濤、浪花,氣勢磅礴,用了比喻、夸張等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3、“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能否將“初嫁”換為“出嫁”?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赤壁之戰當年小喬嫁給周瑜已有十年。
明確:為了說明周瑜年輕。“小喬初嫁了”,靜靜的語言傳出喧鬧的喜悅,英雄美人,年輕有為。
4、圍繞赤壁可懷想的人物那么多,為什么蘇軾獨獨懷念周瑜?
明確:通過下面的比較,我們不難發現蘇軾懷古的目的是為了抒發感情。
周瑜蘇軾
建功年齡34歲47歲
職務東吳都督團練副使(虛職)
際遇功成名就功業未成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華發
婚姻幸福美滿屢遭不幸
蘇軾對周瑜的“贊揚”的同時慨嘆自己。
5、“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边@一句如何理解?
明確:“故國神游”倒裝句,應為“神游故國”;“多情應笑我”同樣也是倒裝句,應為“應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業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紀大了,還這么多情,還有這樣建功立業的愿望和報國的情感!霸缟A發”感慨光陰虛度。
6、討論: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積極還是消極?
明確:本詞表現了蘇軾復雜矛盾的思想。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陸贄等經世濟時的人物,希望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采用“外儒內道”的形式,把它們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度。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產生“人生如夢”的感慨。這首詞具有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蘇軾的感傷是由于建功立業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而萌發的,我們應當更多地體會他對事業對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傷感!叭松鐗簟狈催^來也可以激發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理趣所在。從語言上體會這首詞,也是“奮”壓倒了“傷”。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軾的寬闊胸襟。
5、試背下闋。
。ㄏ麻犚杂懻摓橹,啟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闋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如“羽扇綸巾”、“強虜灰飛煙滅”、“早生華發”等,我安排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正體現了上述認識和想法。)
(五)歸納主旨
全詞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它洋溢著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寄情自然的那種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成了一種心情,這就是詞的主旨所在。
(六)拓展練習
感性認識:與柳永的《雨霖鈴》這首婉約詞對比。
。ㄒ粤~和蘇詞為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七)布置作業
1、誦讀背誦本詞。
2、自主學習蘇軾的一首婉約詞《江城子記夢》,對比蘇軾豪放與婉約的不同詞風。
(作業為背誦本詞和自學《江城子記夢》,體會同一詞人作品的不同風格,這樣在指導檢查作業時可以強調評價和鑒賞同一個人的作品,應從實際出發,我們所強調的風格流派不過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來談,不能一概而談。)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2、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3、理解作者通過詞體現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品味詞作的豪放。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討論、體會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進而感受蘇軾的人格魅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賞析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代的詞,明確是分為兩個派別,即婉約與豪放。婉約,內容不外乎是離愁別緒,閨情綺怨。而豪放派便恰恰與其相反,內容比較寬闊浩蕩,氣勢恢宏,讓人讀后有種痛快淋漓的感覺。蘇軾是第一個用“豪放”作詞的,并開始寫作打破傳統詞風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便是其豪放詞風的代表作。
二、解題:
念奴嬌赤壁懷古觀眼前之景
(題目)思歷史之事
抒一己之情
三、研讀課文,學生整體把握全詞內容,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1、上闕寫的景色有什么特點?如何描寫?
明確:景——雄奇壯麗景物描寫的豪放
“大”字寫出了長江奔騰而來,洶涌澎湃的氣勢!扒Ч拧眲t寫出了歷史長河的浩瀚渺遠。
作者從時間和空間上,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風流人物融為一體,為全詞設置了一個極為廣闊的空間和甚為悠久的時間背景。為全詞奠定了昂揚的基調。
2、這幾句中哪幾個字用得好?請大家展開想象,為我們描繪一幅赤壁美景。
明確:“亂”寫出山石險怪,“穿”寫出高峻陡峭。
“驚”寫浪花洶涌,“拍”描繪出水石相搏的情狀。
“卷”字寫出浪花四濺,狂瀾奔騰起伏的異景。
作者從形狀、聲音、以及顏色三方面,用了比喻、夸張、擬人的手法描繪了赤壁的壯闊景觀,并暗寫赤壁之戰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英雄豪杰們的雄姿,表現了作者的豪邁奮發。
3、面對這如畫的江山,作者想到了誰?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下片著力塑造周瑜,為何要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細節?作者為什么用“初嫁”,而非“出嫁”?
明確:人——英雄人物周瑜形象的豪放
周瑜蘇軾
年齡34歲47歲
婚姻幸福美滿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華發
才華文韜武略才華恣肆
職務東吳都督團練副使虛職
際遇功成名就功業未成
情場、官場、戰場,場場得意;黃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情——功業無成感時傷今的豪放
4、討論“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積極還是消極?
①就詞論詞。一方面,作者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個人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這本身就是內心積極地一種表現。另外,作者在千古人物被淘盡的大江之畔,想到人生如夢,自己的一生又算得了什么,看到了人的渺小,他能迅速從惆悵失意中解脫出來,表達了蘇軾特有的情懷。
、诮Y合同期作品進行探討。《赤壁賦》中作者雖然借客人之口道出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可勸解友人時“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作者從“變”與“不變”兩種角度去看待水與月,巧妙地消釋了友人的悲哀。這其實也是作者內心矛盾斗爭的結果,遇到煩惱時,換一個角度,原先的煩惱也就煙消云散了。蘇軾對人生憂患的化解,表現在詞中就是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定風波》更是能體現出他坦蕩達觀的處世態度,上片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活脫出一個履險如夷、泰然自處、任天而動的仙人形象。下片“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倍嗝磸娜,多么豁達。
、廴遽尩兰嫒莶⑿畹乃枷搿O驅W生介紹蘇軾的思想宏博開放,儒道釋兼容并蓄,政治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人生修養上則以釋道思想為主。當身處逆境時,佛老思想就成為他求得自我解脫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一種隨緣自適、淡泊無為、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
、艹删团c遭際對比。作者一生一貶再貶,越貶越遠,可詩、詞、文、繪畫樣樣精通,其它方面也并非淺嘗輒止,走到哪里都深受人民的愛戴。在密州,他第一次遭受貶斥時,為了捕蝗蟲,抗旱災,從早到晚奔忙在田間地頭,親身體驗農民的疾苦。后來到徐州,為了抗洪排險,他整天身披蓑衣,腳穿草鞋,在最危險的地方出現,親自指揮戰斗。在杭州,杭州鬧饑荒,有瘟疫,他自費購藥,設置了醫院還熬粥、煎藥送給過往的行人。他的行動救了幾千條命。還是在杭州,他疏浚六井,建筑長堤。他每到一個地方都得到當地民眾的愛戴和信賴。甚至在被貶到海南的儋州生活窘迫的情況下,他仍然關心民生疾苦。這種品德實在可貴。
四、評價《赤壁懷古》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味豪放派詞人蘇軾詞作的整體風格
。ㄓ嗲镉辏簺]有黃州被貶,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際。)
蘇軾的豪放詞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題材來看,懷念古代的英雄及其豐功偉業;
2、從主旨來看,是抒發對英雄的贊美和壯志難酬的慨嘆;
3、景物描寫來看,描寫的都是意境高遠、雄渾壯闊的景物;
4、豪放的抒情方式與修辭手法:直接抒情。詞中“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不借助任何景物和事物,而是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物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詩詞中有很多種修辭手法,如夸張、擬人、對比、比興、比喻、借代、設問、反問、對偶、反復等。而這首詞中運用得最多的是比喻、借代和夸張。首先來看比喻,“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便用雪來比喻那被石頭激起的浪花,形象生動,將浪花那種潔白表現得完美無比。而在后面,作者便用“羽扇綸巾”來借代周瑜,讓其的雄英姿發在讀者面前盡情地展現,使人心生崇拜之情與敬佩。這些修辭手法都是表現了一種豪放的氣概,描繪了一種寬闊的氛圍。而此詞中最能突出蘇軾豪放派詞風的是夸張手法的運法。如“亂石穿宮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將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上的氣氛和聲勢。憑借著夸張手法,作者用廖廖數十幾個字便把石之險山之高浪之大形象地表現地讀者面前。這一切,修辭手法的運用對其豪放風格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5、豪放的語言詞句都運用得非常準確,生動,傳神,于是產生一種豪放的氣勢。詞中最能體現豪放風格的就是動詞和形容詞的運用。動詞如“穿”、“拍”、“卷”三個動詞運用得非常的絕妙,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訴說不同的感覺,描繪的陡峭山崖、洶涌駐浪、滔滔長江,都集中地體現了古赤壁戰場那令人驚心動魄的雄奇景象。再來看形容詞,“亂”、“驚”這些形容詞也如那動詞一樣,較好地體現了赤壁的那種波瀾壯闊的情懷,讓讀者如親臨其境,感覺那份博大。這些能體現豪放派風格的詞被作者信手拈來,為其服務,擁有著最大氣的感覺。
《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集中體現了豪邁雄健、慷慨奔放的詞風。
結論:我們應該學習蘇軾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五、課堂小結
全詞以江山之勝,英雄之業為題材,以縱橫之筆將懷古、詠史、寫景、抒情熔為一體,視野開闊,境界宏大,氣勢磅礴,格調雄渾豪邁,是豪放詞的代表。
六、拓展加深,布置課后作業
課后查閱一些資料,思考比較柳永《雨霖鈴》和《赤壁懷古》的異同,就其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寫一篇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