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時間:2022-08-29 13:19:4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精選21篇)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精選21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本課以感情朗讀為基本任務。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不斷提高自主識字、自主閱讀能力。

  4.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要求:

  1.講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初步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文中的小動物頭飾、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入課,會唱的同學跟著一起拍手唱起來,體會有媽媽的幸福快樂。有媽媽的孩子多幸福啊,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小蝌蚪的媽媽不在身邊,現在就讓我們來幫小蝌蚪找媽媽吧!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講讀課文,理解內容

  師:讀一遍課題,從這個課題中你們想知道什么呢?

  學生紛紛說出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

  師:同學們想知道的問題都在課文當中,請同學們看課件(全篇課文動畫加朗讀)

  看完這個動畫,同學們已經有了答案了吧,讓我們再翻開書自己去找答案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課文)

  師:小蝌蚪是什么樣子的呢?課件(第一段的動畫)

  師:誰能說說在這個動畫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樣的小蝌蚪呢?找2名同學來回答,然后讓大家一起來齊讀。

  同學們說一群快活的黑灰色的,大腦袋,甩著長長的大尾巴的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那這樣一群小蝌蚪去找媽媽了,看看他們遇到了誰?課件(第二自然段的動畫)

  看完課件,誰來說說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在路上他們都遇到了誰,是怎樣打的招呼啊?

  生回答后,出示幻燈片兩句話“1.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

  2.鯉魚鯉魚,我們的媽媽在哪里?”請同學們先自己讀一遍感覺一下這兩句話有什么不一樣?學生會說出有禮貌,而且會找出有禮貌的詞語。

  師:這樣一群有禮貌的小蝌蚪問媽媽在哪里,那鯉魚阿姨是怎樣回答的呢?找一名學生回答,適當的說評價,給學生鼓勵。

  小蝌蚪很有禮貌,鯉魚阿姨也非常善良,我們讀的時候一定要把感情讀出來呀,現在誰能把這一段有感情的讀出來,把名讀。

  師:小蝌蚪聽了鯉魚的話,去那邊找媽媽,又遇到了誰呢,請看課件(第三到第五段)

  先讓學生回憶一下剛才老師是怎樣提出問題的,請學生回答,然后讓學生自己學習下三段。

  剛才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個自然段,老師是怎樣提出問題的,你也能像老師一樣提出問題嗎?下面你們就自主學習下面的三段內容(給學生三分鐘時間讀)

  學生提出問題后請提出問題的同學自己找同學來回答。教師適當的點播不準確的地方。

  同學們說得真好,也幫助小蝌蚪找到了青蛙媽媽了,小蝌蚪經歷了很多的困難才找到了自己的媽媽,我們能從小蝌蚪身上學到什么呢?生答。(此時滲透小蝌蚪非常有毅力,不怕困難的精神)現在小蝌蚪一定有很多心里話要對青蛙媽媽說,那現在你們是一群小蝌蚪,老師作你們的青蛙媽媽,把你們想說的話說給我聽聽吧!

  同學們都把心里話說給我聽,說得好極了。

  此時,現在我們一家有再來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出示課件(課文的全部動畫加朗讀)

  師:誰能說說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的變成青蛙的?

  指名來回答

  同學們說得太好了,老師仿佛真的看見了一群小蝌蚪變成了青蛙的過程,那現在誰能把老師手中的這些圖片給擺出來,要按照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來帖啊?(找一名同學板前來帖)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帖的是否正確?(出示課件成長過程)

  現在我們分角色來朗讀一下,看看誰讀得最出色。分小組來朗讀:第一組扮演小蝌蚪,第二組扮演青蛙,第三組扮演鯉魚,第四組扮演烏龜,老師當旁白(放無聲音的課文動畫)

  同學們讀得太好了!那我們能不能換一種方法把他們表現出來呢?

  三.演一演

  現在同學們小組討論一下(5分鐘時間)

  其中一小組用表演的方法把課文表現出來,另外一小組用《上學歌》改編出來的,用歌聲把小蝌蚪變成青蛙唱出來。

  同學們分別戴頭飾來表演。

  另一組同學改編的歌詞是“小呀小蝌蚪,找呀找媽媽,過幾天長后腿,再過幾天就把前腿長。小呀小蝌蚪,找呀找媽媽,脫黑衣,穿綠衣,最后找到青蛙媽媽了,呱呱呱”

  同學們演得非常認真,也特別生動,老師仿佛真的看見了一群小蝌蚪在游來游去,在池塘里找自己的媽媽。那這組同學唱得更是動聽,老師真的看見了幾只小蝌蚪長成了青蛙一樣。

  師:那小蝌蚪們長成青蛙后每天都跟著媽媽去做什么呢?

  我們一起來學習最后一段,我起頭“不知什么時候”學生就會跟著讀起來,讀后學生就會回答出來每天他們和媽媽一起去捉害蟲。

  青蛙每天能捉很我的害蟲,他們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那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學生會說:愛護它,保護它,從我做起,并且告訴其它人也要愛護青蛙們,做一名愛護青蛙的小衛士。(對學生進行愛護益蟲的教育)

  四.設懸念,課外延伸

  這節課同學們的做得好,老師想再給你們布置一個任務,你們能完成嗎?

  出示幻燈片“小探索”回去查一查資料,看看青蛙每天每只最多能吃多少只害蟲害?明天告訴老師和同伴們。

  五.小實踐

  等到夏天來到的時候,捉幾只小蝌蚪觀察一下,看看它們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要記得再把青蛙放回去呀!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2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2個謎語,想不想猜? 猜謎語

  ①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②綠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2、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可是它們的長相卻相差這么大,難怪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不認識。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小蝌蚪去找媽媽吧!(出示課題圖)

  3、請你們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師一起書寫課題。(34 小蝌蚪找媽媽)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42頁,看著課文中的插圖,認真聽故事。故事講到哪兒,就指到相應的插圖。

  2、同學們,小蝌蚪找著媽媽了嗎?你們喜歡小蝌蚪嗎?

  三、學習課文

  (一)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1、出示蝌蚪插圖:看,池塘里有多少蝌蚪?

  誰來說說這些小蝌蚪長的什么樣兒?

  2、現在我們看課文上是怎么寫的?指名讀第一小節。(讀完師貼圖)

  3、屏示第一自然段,認識“灰”,(看這個字是什么顏色?這個字就讀----,集體拼讀)出示字卡,組詞

  4、小蝌蚪快活地游來游去,是說小蝌蚪生活的怎么樣?(很開心,自由自在的),誰能快活地讀一讀(指導讀出“快活”的語氣)

  5、小朋友想想,我們還可以說誰在快活地做什么,誰能說一句話?

  6、仔細看,池塘里有……(出示填空)齊說。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們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它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它們找啊找,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就是一只可愛的大青蛙。

  (二)了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1、出示圖,提問:誰來說說青蛙媽媽長的什么樣?

  2、課文上是怎樣描寫青蛙的樣子的?讓學生找出段落,指名讀。

  3、出示句子,認識“披 、鼓 ” ,讀準多音字“露”,除了這3個字,這句話中還有一個表示動作的詞是“蹲”。

  4、再找出寫青蛙身上顏色的2個詞?(點出:碧綠的 雪白的)

  5、用上這四個表示動作和兩個表示顏色的詞,把這只大青蛙寫活了,我們來試著讀出青蛙的可愛。男生讀、女生讀,師評價。

  (三)了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1、師:課文中青蛙媽媽說: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同學們,你們知道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

  出示要求:請孩子們自由朗讀課文2~6自然段,找出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用“~~~~”劃出來。

  2、同桌互相交流、補充

  3、集體匯報,師貼圖。出示這些句子、圖,齊讀。

  4、演一演:如果你就是小蝌蚪,你能講講自己是怎么樣長大的嗎?看屏幕自己先試著說一說,找生說。

  (四)學習課文2~5段

  過渡: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 ,遇到了誰?(鯉魚和烏龜)

  (1)、學習第2段

  1、引讀:小蝌蚪游呀游呀,看見鯉魚媽媽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出示圖)這時候,小蝌蚪會想起誰呢?(想起自己的媽媽。)誰能說一句話,把小蝌蚪想媽媽的心情表達出來?

  例句:誰是我的媽媽呢?我的媽媽是什么樣兒的呢?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

  2、于是,它們就------迎上去,問話,出示全圖,認識“迎”組詞、說話

  3、它們是怎樣“迎上去”的?看課件理解,

  師:原來,這樣面對面走到一起就是“迎”。誰想上臺和老師一起做一下“迎”的動作。

  4、它們 “迎上去”會問…… (出示問話圖)

  認識“阿姨”交流識字方法、學過的女字旁的字有哪些?

  多么有禮貌的小蝌蚪啊!誰再來有禮貌的讀一讀?

  5、鯉魚媽媽是怎樣回答的?(出示對話圖)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那打聽到自己的媽媽樣子有什么特點?(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過渡:于是,小蝌蚪告別了鯉魚媽媽和小鯉魚,繼續尋找自己的媽媽。

  (2)學習第3段

  1、引讀:它們游哇游,看見了一只……(出示烏龜圖),會想到什么?(鯉魚媽媽說的自己的媽媽的樣子),呀,它們把烏龜當成自己的媽媽了,于是連忙追上去。(出示連忙追上去圖),

  2、怎樣做“追上去”的動作?找2人演,再看課件,

  師總結:從后面趕上來就可以說“追上去”。

  3、從“連忙、追上去”可以看出小蝌蚪的心情怎樣?(急切)于是它們著急地叫……(點出媽媽詞)誰能著急地讀一讀?

  4、烏龜看到小蝌蚪叫它媽媽,感到很好笑,它認真地說-----(出示烏龜的話)學習“頂”,讓生指出頭頂在哪。我們一起來認真的讀……烏龜笑著說……。

  5、小蝌蚪從烏龜那打聽到自己的媽媽長得什么樣子?(板書:頭頂上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6、小組內合作表演小蝌蚪遇見鯉魚媽媽和烏龜的情景,注意把所有的動作都表演進去。請生上臺戴頭飾表演,生評價。

  這一次,小蝌蚪可認錯了媽媽。不過他們不灰心,因為他們又從烏龜那知道了媽媽樣子的更多特點,除了“四條腿,寬嘴巴”,還有……(指板書說)

  于是,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找媽媽!

  (3)學習第4段

  1、引讀: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出示青蛙圖 )他們仔細一看,那只大青蛙披著……

  2、一定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啊!于是它們就游過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3、這時,小蝌蚪的心情怎樣?再高興地讀一讀。

  4、師小結: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媽媽,我們要向小蝌蚪學習,只要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究,堅持到底,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5、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己的小寶寶也非常高興,笑著說…(出示青蛙的話)

  6、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出示、做動作讀一讀。齊讀句子(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

  7、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8、師: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一起看看有關青蛙的知識(出示青蛙的知識,師讀 )青蛙真是莊稼的保護神呀!

  四、看圖回顧,回歸整體

  讀了這個小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五、分角色朗讀全文

  六、回家后同學們可以和爸爸媽媽演一演這個故事。

  七、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內容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本文是一篇溶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科學童話,文字淺顯易懂。課文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經過“長出后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消失”四個階段,最后變成了青蛙,說明了青蛙生長過程形體變化,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認知目標

  (1)、認識“故、迎、阿、姨、追、頂、披、鼓”等八個生字,會寫“有、在、什、么、變、條”等六個生字。

  (2)、了解蝌蚪與青蛙的特點,認識蝌蚪與青蛙。

  2、能力目標

  (1)、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及其外形特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準確理解和運用“蹦、跳、蹬”等課文中出現的動詞。

  3、情感目標

  (1)、通過課文的學習,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體會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三、課文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1)、了解青蛙成長過程中的形體變化。

  (2)、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性。

  難點:理解并體會課文中出現的表示動作的詞在運用上的準確性。

  四、教學對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學法指導:

  本課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由于孩子們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易接受感性的知識,且思維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維,表現欲強,愛模仿,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愛說愛問,活潑天真,根據這些特點,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根據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我將以動畫的形式再現課文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主要通過課件演示的形式,讓學生區別動詞;鑒于學生表現欲強,愛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2、引導探索、開拓思路。

  由于低年級學生愛說愛思愛問,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我將以多媒體出現青蛙生長過程四個階段的圖片,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發現青蛙形體的變化,同時引導和鼓勵學生發現文中沒有說明的細節。如眼睛的變化等。

  3、課外延伸,積累知識。

  根據低年級學生聰明、好學、求知欲強的特點,我將運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青蛙的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鼓勵學生能從課外尋求獲取知識的方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對新教材的閱讀教學要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實踐中認識,在感受中領悟”。

  《小蝌蚪找媽媽》是篇科學童話,為體驗、感悟型閱讀提供了條件。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優化老師主導作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精神,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多媒體課件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老師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主體學習行為。

  1、創設情境、理解課文。

  運用多媒體創設課文情境,播放動畫、展示圖片、出示練習、播放朗讀,使學生在看、聽、說、練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課文內容,在調動感官功能的基礎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認識青蛙的特點,理解課文內容。

  2、加強朗讀,感悟語文。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受領悟課文內容,如帶著問題朗讀,領會用詞的準確性;分角色朗讀,感受小蝌蚪找媽媽的不易,從而體會小蝌蚪獨立生活與勇于探索的精神。

  3、啟發教學,提高認識。

  運用多媒體課件營造想象氛圍,以青蛙對話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識后的交流,鞏固知識,加深認識,開拓思路。另外,結合多媒體課件提供的課外知識,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青蛙是益蟲。

  六、教學課件設計。

  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本課課件穿插于教學過程中,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1、導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導學生抓住小蝌蚪的腦袋、身子、尾巴的特點觀察并說話,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對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導說的過程中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2、感知課文時,結合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畫,使學生在興致勃勃地觀察當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及形體變化。

  3、理解詞語“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時,以課件演示動畫,使學生體會領悟這三個詞的區別。在認識青蛙特點時,以課件出示圖片,了解青蛙的形體特點,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4、在發散思維訓練時,安排了青蛙鳴叫的課件演示,啟發學生想象小青蛙與媽媽的對話內容。

  5、以電腦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圖片及文字資料,并播放文字資料的錄音。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七、教學流程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導入課文 。

  1、師引語: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誰?

  【課件演示】說謎面:大腦袋,園肚子,細尾巴,黑身子,變變變,長出四條腿,丟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叫,抓害蟲,頂呱呱。

  2、生交流,說謎底。(板書:小蝌蚪)

  3、【課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圖片,說說小蝌蚪長得是什么模樣?

  4、引語:今天請大家聽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設計意圖:以猜謎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初步認知小蝌蚪。通過圖片演示,學生對小蝌蚪的印象又深一層,通過看圖填空的說話練習,引導學生抓住特點觀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養和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感知課文。

  【課件演示】播放錄音,要求大家聽完故事后想一想,說一說。

  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引語:剛才,大家聽故事時都非常認真,也非常專心。現在,誰最想說一說。

  3、【課件演示】出示畫面,引導學生說一說。

  4、自讀課文,用“——”在課文中畫出描寫小蝌蚪身體變化的句子。

  (設計意圖:動畫是低年級學生喜歡的形式,將其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既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又能增添學習樂趣。同時讓學生在觀察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及形體變化。引導學生讀、思、說,結合課件點撥,使低年級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三〉、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想想說說。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誰?他們是怎樣接近這些小動物的?他們都說了些什么話?

  2、比較、體會、領悟: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課件演示】播放語句,引導學生邊讀邊做動作,體會“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的區別。

  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

  B、小蝌蚪看見一只烏龜擺動四條腿在水里游,連忙追上去。

  C、小蝌蚪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就游過去。

  (設計意圖:運用課件演示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區別三個詞,同時引導學生領會用詞的準確性;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將內化的語言以身體語言表現出來,符合低年級學生愛模仿的特點。)

  3、分角色朗讀。

  (1)、小組分角色練習朗讀,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2)指導分角色朗讀。要求:戴上頭飾,配上動作,表演朗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選擇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體會語感。)

  〈四〉、啟發思考。

  引語:為什么小蝌蚪認定大青蛙就是他們的媽媽?

  1、點撥朗讀。

  鯉魚和烏龜是怎樣向小蝌蚪描述他們的媽媽的?用“~~”畫一畫,讀一讀。

  2、看圖填空。

  引語:小蝌蚪見到的大青蛙是什么樣子的?

  【課件演示】出示圖文練習:

  (1)、選詞填空。 披、鼓、蹲、露

  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 )著一只大青蛙,( )著碧綠的衣裳,( )著雪白的肚皮,( )著一對大眼睛。

  (2)、引導學生一邊朗讀,一邊配上動作。

  暗示——小蝌蚪獨立生活,遇事能主動探索,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借助鯉魚、烏龜之口感知青蛙外形特點,從學生初步感受抓住特點描述的方法并引導學生想象青蛙的模樣。結合課件,看圖填空,體會用詞的準確性。以表演的形式再現青蛙狀態,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暗示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小蝌蚪獨立生活與主動探索的精神。)

  〈五〉、發散思維。

  引語: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變成了青蛙,聽到了媽媽的招呼,他們是怎么做的?

  1、【課件演示】結合動畫,選詞填空。

  蹦、跳、蹬

  他們后腿一( ),向前一( ),( )到了荷葉上。

  2、【課件演示】播放青蛙鳴叫的聲像,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小青蛙和媽媽都說了些什么?

  3、夸夸想想。

  (1)、你們喜歡小青蛙嗎?能夸夸他們嗎?

  (2)、當媽媽不在你們身邊的時候,你們遇到困難該怎么辦呢?

  (設計意圖:低年級兒童愛幻想,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青蛙母子的對話,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開拓學生思維,引起學生的注意。表揚是教學中常用來激勵學生的有效手段,讓學生去表揚小蝌蚪,有助于學生領悟小蝌蚪獨立生活與主動探索的精神。)

  〈六〉、課外延伸。

  1、你們還知道哪些關于青蛙的知識?

  2、聽聽小博士的介紹:

  【課件演示】播放介紹有關青蛙知識的文字資料。

  青蛙的品種繁多,據統計,全世界有1900多種,我國就有150種左右。著名的彈琴蛙,是我國的特產,它鳴聲婉轉,仿佛古代仕女于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則鳴聲低沉粗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聲除了給人以“音樂”的欣賞外,它還能預報天氣。唐詩中有“水旱卜蛙聲”的詩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書中也有“三月初三聽蛙聲,卜水旱”的記載。近代,我國有不少農諺也是反映蛙鳴與天氣的關系的,如“雨后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干得犁頭翹”,等等。

  青蛙還是捕食昆蟲的健將。當青蛙尚處于幼蟲(蝌蚪)時,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只孑孓;而到成蛙時,用它靈巧的舌頭,平均每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蟲。

  青蛙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特別是我國特有的中華大蟾蜍,經處理曬干成干蟾,可治療小兒疳積。從它的耳后腺、皮膚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經處理后制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藥品,具有強心、鎮痛、止血和治療疔瘡等作用。青蛙是益蟲,所以必須加以保護,不準捕殺。

  (設計意圖:以課件演示的形式延伸課外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對于學生深入了解青蛙,保護青蛙是十分有益的,在輕松愉悅氛圍中結束本課。)

  〈七〉、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認識本課“腦袋塘捕”等15個生字,會正確書寫“兩、就、肚皮”等10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和媒體準備:

  角色頭飾,課件,青蛙生長視頻。

  第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

  1、瞪大眼睛,看老師在黑板上寫兩個字,這兩個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個人的名字,名字叫——媽媽。(板書:媽媽)

  讀媽媽,注意疊詞第二個字音讀輕聲

  像這樣的詞,你還能說說有哪些?(爸爸妹妹哥哥)

  2、可是有一天,媽媽找不到了,我們要去找媽媽。(板書:找)

  可是不是我們去找媽媽,而是它——小蝌蚪。(完成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讀課題,這就是我們要學的課文,這個故事非常有趣,是童話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完后小身板坐直。

  三、借助學習單,學習生字

  這一課要認識的生字寫在學習單上了,拿出學習單,自己讀讀。

  小組合作認讀,讀給同桌聽,讀對了就點贊。

  池塘腦袋捕食阿姨烏龜披著鼓著

  黑灰色迎上去追上去寬嘴巴頭頂上

  交流檢查:

  披著鼓著——輕聲

  鼓著做動作,手握拳頭,高于平面

  頭頂上鼓著——怎么做動作

  迎追——都是什么旁?什么結構?什么叫迎上去》什么叫追上去?

  四、學習課文,想想小蝌蚪和青蛙分別是什么樣子的

  填寫學習單

  1、()塘里有一群小蝌蚪,()的腦袋,黑()色的身子,甩著()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2、青蛙媽媽披著碧綠的()裳,露著雪()的(),

  鼓著一對()眼睛。

  3、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先后遇到了鯉()阿姨和()龜。

  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的?用自己的話說說。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們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它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它們找啊找,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就是一只可愛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看課件,提問:青蛙媽媽是什么樣的?用自己的話說說。

  3、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誰和誰?

  過渡:小蝌蚪歷盡艱辛找到了媽媽,其中多虧了誰的幫助?(鯉魚和烏龜)師貼圖

  ①學習第2段

  引讀: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見……這時,他們會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問……

  為什么要“迎上去”?看圖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小蝌蚪主動熱情、有禮貌的語氣。(同桌互問互答,師生讀等)

  過渡:于是,小蝌蚪告別了鯉魚媽媽和小鯉魚,繼續尋找自己的媽媽。

  ②學習第3段

  引讀:它們游哇游,看見了一只……連忙……叫……

  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說。

  看圖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急切的語氣。(分組輪讀,師生接讀等)

  這一次,小蝌蚪可認錯了。不過他們不灰心,因為他們又從烏龜那知道了媽媽樣子的更多特點,除了“四條腿,寬嘴巴”,還有……

  過渡:于是,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找媽媽,他們相信這一次一定能找著自己的媽媽。

  ③學習第4段

  引讀: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

  嘿,這一次可要仔細看看,是不是像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那樣,可別再認錯了。

  他們仔細一看,那只大青蛙披著……

  一定是自己的媽媽,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過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這時,小蝌蚪的心情怎樣?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己的小寶寶也非常高興,笑著說……

  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齊讀第4段最后一句話(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做動作讀一讀。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師: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讓我們帶著贊賞的語氣再去讀一讀吧。

  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小蝌蚪怎樣長成青蛙的

  1、了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①師: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

  ②小組交流

  ③集體匯報,

  ④演一演:請生扮演小蝌蚪,講講自己是怎么樣長大的(帶頭飾上臺匯報)

  六、總結全文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七、指導寫“孩”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5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滿兒童情趣的科學童話,將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識很自然地鑲嵌在一個生動的小故事里。文章通過寫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媽媽的奇妙經過,自然活潑地展現了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變化過程及其生活習性的變化,蘊含了遇事要主動探索的道理。

  教學目標: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哪”等10個字,會寫“看見、哪里”等8個詞語。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和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3.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4.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和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說清楚蝌蚪成長的過程。

  2.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課時安排:2課時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哪”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1.認讀生字新詞,會寫生字詞。

  2.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尋人啟事》,談話引入課題。

  導語:小朋友們,昨天老師得到了一張特殊的《尋人啟事》,大家想看看嗎?

  (課件演示)

  尋人啟事

  我是小蝌蚪,長著大大的腦袋、又黑又長的尾巴,住在池塘里。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也不知道她在哪里。我多想和大家一樣,能與媽媽一起生活啊!你們見到她了嗎?

  2.板書課題,給“蝌蚪”注音,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課題,再指名讀課題,最后全班齊讀課題。

  3.簡單介紹,引入新課。

  過渡:同學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蝌蚪是青蛙的幼體,相當于成年人的嬰兒期。那么,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會告訴我們什么科學知識呢?學完課文我們就知道啦!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出示自讀提示,學生自由讀課文。

  (1)同學們借助拼音讀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標出課文自然段序號。

  (3)圈出生字新詞,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詞句做上記號。

  2.檢測字詞預習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教師糾正字音,學生識記生字。

  池塘(tánɡ)腦(nǎo)袋(dɑi)灰(huī)色游哇(wɑ)游教(jiāo)書

  捕(bǔ)食迎(yínɡ)上去阿(ā)姨(yí)寬(kuān)嘴巴烏龜(ɡuī)

  頭頂(dǐnɡ)披(pī)著鼓(ɡǔ)著

  ◆易讀錯的字

  “腦袋”中的“袋”要讀輕聲dɑi;“眼睛”的“睛”要讀輕聲jing。

  “捕”的聲母是b,不要錯讀成p;“披”的韻母是i,不要錯讀成ēi。

  ◆多音字

  “教”是一個多音字,在課文中讀第一聲jiāo,可以組詞“教書”“教方法”。它還有一個讀音jiào,可以組詞“教師”“教室”。

  ◆識字方法

  “捕、迎”可通過表演認讀;“腦、袋、灰”可利用小蝌蚪的圖片認讀;“阿、姨”可利用鯉魚的圖片認讀;“寬、龜”可利用烏龜的圖片認讀;“頂、披、鼓”可利用青蛙的圖片認讀。

  ◆形近字示例

  頂(頭頂)(頂天立地)睛(眼睛)(點睛)(火眼金睛)

  須(胡須)(須發)(必須)晴(晴天)(晴空)(陰晴圓缺)

  (2)小組合作,再次認讀,之后全班展示讀。

  (3)出示會寫的字,指導觀察字形,正確書寫。教師對“皮”“跳”做示

  范書寫,重點比較“足”和足字旁,“子”和子字旁的筆畫變化。

  ◆書寫指導

  [哪]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整體書寫要緊湊。“”的橫折鉤與“阝”的橫撇彎鉤都不要向下寫太長,懸針豎最長。

  [寬]上下結構,寶蓋頭寫寬,首筆點在豎中線上。“見”撇和豎彎鉤要寫舒展,略寬于寶蓋頭。

  [皮]注意筆順的書寫:橫鉤、撇、豎、橫撇、捺。第二筆長撇斜度要小,第三筆豎在豎中線上,“又”的橫撇要橫短撇長,捺舒展。

  [孩]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子”末筆橫要變成提,斜度大,“亥”的最后一筆是個長點。

  [跳]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邊要把“足”的最后兩筆變成豎、提,右邊“兆”的筆順是:撇、點、提、豎彎鉤、撇、點。

  (4)學生在書上練習書寫生字,描一個,寫兩個。教師巡視,糾正學生的書寫姿勢,提醒書寫有誤的學生。

  (5)選取有代表性的作業在投影儀上點評。

  (6)交流各種識記方法,如換一換、加一加、減一減等。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總結剛才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注意生字新詞。

  過渡:同學們,咱們剛才學習了這么多的生字新詞,現在把它們都放到課文里,你還會讀嗎?我們一起跟著錄音輕聲地讀一讀吧!

  2.播放課文朗讀視頻,學生在聽和看的同時輕聲跟讀課文,熟悉課文。

  3.學生按自然段接讀課文,其他學生進行朗讀評價。

  提示:可從吐字、發音、流利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

  4.再次出示《尋人啟事》,思考: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她在哪里?(板書:小蝌蚪→青蛙)

  5.圖文結合,認識蝌蚪和青蛙。

  (1)出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圖片,學生辨認,并將不同的圖片貼在相應的板書下面。

  (2)學習描寫小蝌蚪外形的句子。

  過渡:小蝌蚪為什么會找不到媽媽呢?因為它們的外形實在是相差太大了。誰能夠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說小蝌蚪長什么樣兒呢?

  ①教師范讀第1自然段。

  ②學生自由讀,說說有什么不懂的詞語。

  ③指名讀,其間教師相機指導,“大大的、黑灰色的、長長的、快活地”這幾個詞語要重讀;讀“游來游去”時拖長音,突出小蝌蚪的悠閑與快樂。

  ④播放小蝌蚪在池塘中游動的動畫,學生齊讀,理解“甩”的意思,可以用手做一做“甩”的動作。

  (3)學習描寫青蛙外形的句子。

  過渡:小蝌蚪雖然在池塘里生活得很快活,可是沒有媽媽在身邊怎么行呢?他們多么希望能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他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他們找呀找,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他們的媽媽是一只可愛的大青蛙。青蛙媽媽長什么樣兒呢?請大家找找課文中描寫青蛙媽媽外形的句子吧!

  ①課件出示文字。

  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②學生自由朗讀句子,想想讀懂了什么。

  (青蛙生活的環境、習性及其外形特點,和鯉魚、烏龜有什么不同。)

  ③引導學生注意句子中的動詞“游”“蹲”“披”“露”“鼓”,可以請學生表演青蛙的動作,加深理解。

  ④指導朗讀,“大青蛙”“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對大眼睛”要略強調,突出青蛙的特點。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小蝌蚪和大青蛙長什么樣兒了,他們長得可真的一點兒都不像呀,怎么可能是孩子和媽媽呢?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節課我們再一起去學習吧!

  今天的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生字新詞,掌握了一些好用的識字方法,記牢了一些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同學們已經是二年級學生了,要學更多的生字和詞語,在平時的學習中可以自己歸納一些識字方法哦!我們在課堂上看了小蝌蚪和大青蛙的圖片,讀了描寫它們外形的句子,一些同學還給我們表演了可愛的小蝌蚪和神氣的大青蛙,他們的表演真是太精彩了!我覺得今天的課文朗讀,大家也讀得不錯,雖然有些字還是讀得不準,但讀出了感情,下節課我們還要進行更多的朗讀訓練,同學們可以在課后多多練習。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同桌之間交流一下好的識字方法,互相讀一讀生字生詞。

  (2)摘抄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和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2.結合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圖片,按順序說清楚蝌蚪成長的變化過程,能看圖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3.通過分角色朗讀和講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增強閱讀科學童話的興趣。

  1.注意感嘆號和問號,讀好對話。

  2.通過圖文結合或結合生活實際的方式,了解課文內容及敘述順序;通過課后題目中的按順序連圖片,能講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知道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認讀生字卡片,組詞、擴詞。

  2.出示課件,填空回顧課文。

  過渡: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小蝌蚪長什么樣兒嗎?我們來填空吧,看看誰能填得又快又好。

  _____里有____小蝌蚪,大大的____,____的身子,____長長的尾巴,____地游來游去。

  多么可愛的小蝌蚪啊!可是,他們的媽媽在哪里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幫小蝌蚪找媽媽吧!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圖文對照,了解小蝌蚪的外形變化和找媽媽的過程。

  (1)出示要求,學生自主閱讀。

  自主閱讀要求:

  ①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外形的變化。

  ②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誰?用“——”畫出來。

  (2)交流展示。

  ①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出示小蝌蚪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圖片,找學生上臺按順序擺一擺: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青蛙。)

  ②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誰?(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貼出鯉魚、烏龜的圖片)

  2.細細品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學習第2自然段

  過渡: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最先長出的是兩條后腿,最先遇到的是鯉魚媽媽。他們之間會說些什么呢?我們先來學習第2自然段吧!

  (1)出示課文第1幅插圖和第2自然段。

  預設:引導學生理解時要重點領會“捕食”“迎上去”,以及鯉魚媽媽講的青蛙的外形特點——“四條腿,寬嘴巴”。

  (2)結合圖片,弄清小蝌蚪先長出的是兩條后腿。

  (3)請同學們表演一下鯉魚媽媽捕食和小蝌蚪迎上去的動作,表演理解“捕食、迎上去”。

  (4)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

  指導:要讀出小蝌蚪問話時那種天真的語氣,讀出鯉魚媽媽回話時那種長輩式親切的語氣。

  預設:先找兩名學生朗讀,教師點評,或者根據情況范讀鯉魚媽媽的話,再找學生分角色朗讀。

  學習第3自然段

  過渡:同學們,鯉魚媽媽對小蝌蚪的媽媽的外形描述得準確嗎?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

  后,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媽媽呢?

  (1)出示課文第2幅插圖和第3自然段,學生用學習第2自然段的方法,試著學習第3自然段。

  (2)結合圖片,弄清小蝌蚪后長出的是兩條前腿。

  (3)小蝌蚪看到烏龜后是怎么做的?體會“迎上去、追上去”的區別。

  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

  小蝌蚪看見一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連忙追上去。

  看圖區別:正面主動上前叫“迎”,“迎上去”表明小蝌蚪很有禮貌,也說明鯉魚媽媽是迎面而來的;“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也表現了小蝌蚪急于找到媽媽的心情。

  (4)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第3自然段,注意小蝌蚪叫“媽媽”要讀出急切、高興的語氣,烏龜的話是親切中帶著微笑。

  (5)引申拓展:烏龜確實像鯉魚媽媽說的“四條腿,寬嘴巴”,為什么不是小蝌蚪的媽媽呢?你從中能明白什么道理?

  預設:引導學生想一想,小蝌蚪為什么會鬧出把烏龜當成媽媽的小笑話?原來是鯉魚媽媽沒有說清楚,她只說了小蝌蚪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但許多動物都有這些特點,這些不是青蛙最主要的特點。這個小笑話告訴我們,描述事物時一定要全面,要說出事物的主要特點,這樣才不會鬧笑話。我們平時看事物要全面,要深入細致,否則也可能鬧出笑話。

  學習第4~6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之后小組討論、交流:通過看圖和朗讀課文,你學會了什么?還有哪些

  地方不明白?

  (2)全班交流,品析重點詞語和句子。

  ①理解“游過去”與“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時那種高興的心情。

  明確:“游過去”表明青蛙是“蹲”在荷葉上,小蝌蚪不急著追趕,也說明小蝌蚪認準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已對媽媽的長相有了全面的了解,相信自己不會認錯了,所以不慌不忙。

  ②讀第4自然段,思考:小蝌蚪的身體又有了什么新變化?小蝌蚪是怎么認出媽媽的?

  明確: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青蛙的樣子與鯉魚媽媽和烏龜所介紹的特征相符,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媽媽。

  ③用多種方法感受課文中動詞運用的準確。

  ◆比一比

  讀讀下面的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好?為什么?

  大青蛙穿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長著一對大眼睛。

  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說一說

  試著用“披”“露”“鼓”等表示動作的詞語各說一句話。

  示例:春天來了,田野披上了綠裝。嫩嫩的小草在雨中露頭了。

  桃樹上的小骨朵兒一天天鼓起來了。

  ◆找一找

  出示課文第3幅插圖,讀讀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誰能找對描寫小青蛙動作的詞語?(“蹬”“蹦”“跳”。)這三個詞中哪一個不能和其他詞換位置?(“蹬”指腿和腳向腳底的方向用力,寫出了小青蛙發力的姿態,“蹦”和“跳”意思相近,可以互換。可以讓學生表演一下,加深理解。)小青蛙這一連串動作是瞬間完成的,體現了小青蛙的什么特點?(動作敏捷、身體輕盈。)

  預設:這里通過多種訓練方式,讓學生理解動詞的含義,感知動詞的準確和形象,體會青蛙媽媽的美麗、小青蛙的可愛與活潑。二年級的小朋友比較好動,要采用各種活潑的方式提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3)播放青蛙的叫聲,學生想象說話。

  過渡:小蝌蚪找到了媽媽,該多高興啊!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說些什么?誰能說一句話,

  后面用上感嘆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時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示例: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您啊!媽媽,原來您在這兒呀!

  媽媽,我們終于找到您了!媽媽,您怎么不來找我們呀,我們找您可辛苦了!

  (4)分角色朗讀小蝌蚪和媽媽的對話。

  過渡: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他們都非常高興,他們的話該怎么讀呢?我們請男生讀小蝌蚪的話,女生讀媽媽的話,要讀出小蝌蚪和媽媽高興、激動的心情。

  (5)學生自由朗讀第6自然段。

  ①小青蛙跟著媽媽,天天做什么?(捉害蟲。)

  ②“天天”這個詞語告訴了你什么?(青蛙勤勞,捉的害蟲多。)

  ③出示青蛙捉害蟲的資料。(一只青蛙一年至少吃掉一萬多只害蟲。)

  ④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青蛙是農田小衛士,我們要保護青蛙。)

  3.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過渡:學到這里,我們都替小蝌蚪找到媽媽感到高興。小蝌蚪真勇敢啊,媽媽不在身邊,他們并不害怕,而是問問身邊的好心人,終于找到了媽媽。那么同學們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嗎?同學們有看過《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嗎?里面是不是還有一些課文里沒有提到的情節?也可以給大家講一講。(學生講故事)

  三、表演朗讀,升華情感

  1.分角色朗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和積累語言。

  (1)小組內練習分角色朗讀。

  (2)小組展示、學生評價和教師指導。

  (3)小組分角色表演——戴上頭飾分角色讀一讀、演一演。

  2.拓展說話。

  (1)你們喜歡小青蛙嗎?能夸夸他們嗎?

  (2)你們從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當媽媽不在你們身邊的時候,你們遇到困難該怎么辦呢?

  四、課外延伸,作業設計

  1.搜集有關青蛙的資料,了解青蛙對人類的貢獻。

  2.熟讀課文,把故事講給家長聽。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同步鞏固練參見“世紀英才叢書——世紀英才好學案”,閱讀提升練參見“英才好閱讀”叢書)

  ◆以讀促講,讀中感悟(教學重點)

  師:請同學們對照自學要求讀一讀課文,想一想:小蝌蚪都向誰打聽媽媽的下落,是怎么打聽的?用筆在書上畫下來。

  (學生邊讀邊畫,教師巡視指導)

  師:畫好了嗎?誰來告訴我們小蝌蚪最先遇到了誰?

  生:鯉魚阿姨!

  師:(出示鯉魚圖片,指一生)現在,我就是鯉魚阿姨,你來扮演小蝌蚪,你來向我打聽打聽媽媽的下落吧!

  生:(比較隨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

  師:誰來評價一下這只小蝌蚪?

  生:我覺得還要更有禮貌一些。

  師:那你來禮貌地問一問吧!

  生:(禮貌、大聲)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

  師:這是一只講文明、懂禮貌的小蝌蚪,聲音清晰、響亮。還有誰向我打聽?

  生:我!我!(搶著答)

  師:不急,一個一個來。

  (一次接一次地練習)

  師:誰愿意上來表演這一段?注意,要把所有的動作都表演出來。

  (指兩名學生上臺表演)

  師:來,評價一下,他們表演得怎么樣?動作都表演出來了嗎?動作標準嗎?

  (學生評價)

  師:你們評價得都很好,但老師覺得“迎上去”這個動作還做得不夠好。怎樣是“迎”呢?誰來試試?

  (學生表演“迎上去”)

  師:哦,原來這樣面對面走到一起,就是“迎”。同桌之間表演一下吧!

  (學生分組表演,教師也可參與其中)

  師:非常好。下面看著大屏幕,讓我們一起來邊表演邊朗讀吧!

  (師生看著課件,表演朗讀)

  賞析:本教學片段意在讓上課成為一種享受,教師享受教學,學生享受學習,師生共同享受語文課堂帶來的樂趣。語文學習的內容是枯燥的還是鮮活的,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創造”。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字詞、精讀課文時,難免覺得枯燥,創造性地打扮課文,使每個字“立”起來,每篇文章“活”起來,這就要看教師的本事了。教師正好可以利用孩子們活潑好動的特征,選擇情境創造、表演朗讀、互相評價等貼近學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無法預知下一個教學環節做什么的情況下,沉浸其中,不由自主地喜歡上識字、朗讀、體會、評價。一句話,教師享受的是“創造”,學生享受的是“學習”,趣味語文由此而生。

  低年級的學生喜歡游戲、謎語、圖畫、表演等形象直觀的教學,為此,在教學中采用如下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以《尋人啟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并適時拋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入創設的情境中。

  2.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掌握生字,總結生字識字技巧,從語境和動作中理解生字,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動作、表情等形象化的表達,更好地理解新的字詞。

  3.圖文并茂的課件和板書,直觀地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的層次,了解小蝌蚪成長過程中身體的變化。

  4.表演朗讀,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到了“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披”“露”“鼓”等詞語所產生的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和媒體準備

  句子卡,生字卡,投影圖片。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

  1、猜謎語

  ①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②綠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2、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為什么長相相差這么大呢?難怪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不認識。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小蝌蚪去找媽媽吧!

  3、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以讀漢字為主。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默讀,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學生匯報,從哪幾個自然段中可以幫助小蝌蚪找到媽媽。

  三、學習課文,隨文識字。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看第一張圖片,提問:小蝌蚪是什么樣的?他們游的怎么樣?

  默讀課文用劃出寫小蝌蚪樣子的句子。

  朗讀第一自然段。(指導讀出快活的語氣)隨機學習生字灰。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它們多么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它們正商量著一起去找媽媽呢。它們找啊找,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就是一只可愛的大青蛙。

  2、了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看課件,提問:青蛙媽媽是什么樣的?出示句子,進行朗讀指導,學習生字披、鼓。

  引導學生歸納青蛙的外形特點。

  師:假如你現在是青蛙媽媽,你想來介紹一下自己嗎?(生帶頭飾上臺匯報)

  四、寫字指導

  1、觀察有、在、什、么,學生說說要注意的地方。

  2、范寫,學生描描寫寫。

  3、評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上節課學過的生字卡片。

  2、朗讀小蝌蚪和青蛙樣子的句子。

  二、繼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1、了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①師: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

  請孩子們自由地小聲朗讀課文2~5自然段。讀完后,找出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用~~~~勾劃出來,并標上序號。

  ②小組交流

  ③集體匯報,師相機貼出圖片

  ④演一演:請生扮演小蝌蚪,講講自己是怎么樣長大的(帶頭飾上臺匯報)

  2、學習課文2~5段

  過渡:小蝌蚪歷盡艱辛找到了媽媽,其中多虧了誰的幫助?(鯉魚和烏龜)師貼圖

  ①學習第2段

  引讀:小蝌蚪游哇游,正好看見這時,他們會有什么想法?

  于是,就迎上去,問

  為什么要迎上去?看圖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小蝌蚪主動熱情、有禮貌的語氣。(同桌互問互答,師生讀等)

  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那打聽到自己的媽媽長得有什么特點?

  過渡:于是,小蝌蚪告別了鯉魚媽媽和小鯉魚,繼續尋找自己的媽媽。

  ②學習第3段

  引讀:它們游哇游,看見了一只連忙叫

  為什么小蝌蚪會把烏龜誤認成他們的媽媽?表現出怎樣的心情?(急切)

  你從哪些詞看出很急切?(連忙、追上去)

  為什么不用迎上去而用追上去了?生自由說。

  看圖理解,再說一說。請生上臺表演。

  指導朗讀,讀出急切的語氣。(分組輪讀,師生接讀等)

  這一次,小蝌蚪可認錯了。不過他們不灰心,因為他們又從烏龜那知道了媽媽樣子的更多特點,除了四條腿,寬嘴巴,還有

  過渡:于是,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找媽媽,他們相信這一次一定能找著自己的媽媽。

  ③學習第4段

  引讀: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

  嘿,這一次可要仔細看看,是不是像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那樣,可別再認錯了。

  他們仔細一看,那只大青蛙披著

  一定是自己的媽媽,于是就不慌不忙地游過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這時,小蝌蚪的心情怎樣?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這一次,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過去呢?生自由說。

  請生上臺表演這三種情況。

  師小結:可見,作者用詞準確,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向他學習,這樣才能把句子寫得準確形象又生動。我們也要向小蝌蚪學習,只有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究,堅持到底,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己的小寶寶也非常高興,笑著說

  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齊讀第4段最后一句話(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做動作讀一讀。

  ④小青蛙都在干什么呢?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師: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讓我們帶著贊賞的語氣再去讀一讀吧。

  3、為了讓我們的青蛙朋友生活地更舒適安全,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四、總結全文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2、分角色朗讀全文。

  五、演一演這個故事

  六、指導寫變、條。

  查找、一只青蛙一年可以吃掉多少害蟲?

  青蛙為什么成為捉害蟲的能手?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長出兩條前腿長出兩條后腿尾巴變短青蛙

  迎鯉魚圖追烏龜圖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15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會寫本課的10個生字。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具

  生字詞小黑板、教學錄像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生:認識!)那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朋友如按好壞來分可分為好朋友和壞朋友。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么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后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么?它們都在干些什么?(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

  2.逐圖出示另二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么變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小蝌蚪最后變成了什么?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生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后來又怎么樣?最后變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敘述部分;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由四組學生分別扮演。)

  四、講讀第一自然段。

  1.講讀第一自然段。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并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幾只?(生:有一群。)師講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導生給“群”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么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導學生看圖,師復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課堂作業:

  完成課后作業第二題(1)小題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插圖、教學錄像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青蛙小時候是長什么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后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么?它們都在干些什么?

  2、逐圖出示另三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么變化?再連續播放四幅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大家看到最后兩幅圖了嗎?小蝌蚪最后變成了什么?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幅圖,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后來又怎么樣?最后變成什么了?

  三、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講讀第一自然段。

  1、講讀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并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幾只?(生:有一群。)師講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導生給“群”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么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

  2、指導學生看圖,師復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講讀第二段。

  1、看第二幅圖,提問:現在我們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圖模樣有什么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么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

  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為什么會游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5、根據講讀內容,提問: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么特點呢?

  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圖,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

  生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回答,師板書。

  3、小蝌蚪為什么會把烏龜錯認為是自己的媽媽呢?課文中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

  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么?(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并讀一讀)

  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于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思考:

  1)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板書)

  2)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么認出來的?

  7、第四段主要講了什么?先讀再說。

  “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為什么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著媽媽干什么?這說明了什么?(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對等青蛙呢?(生: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

  三、鞏固練習。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分角色看圖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

  二、指導有感情地分組朗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附:板書:

  34小蝌蚪找媽媽

  鯉魚迎上去

  烏龜追上去

  青蛙游過去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9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圖文結合,適宜兒童閱讀。課文中生字不注音,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用多種方法學會生字。

  【學生分析】

  經過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師應當相信他們的識字能力。作為農村的孩子,他們對蝌蚪與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教學本課,以朗讀為主,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能受他們的歡迎。

  【教學設計思路】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予以適時的點撥和引導。

  2、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系的橋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3、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調動學生朗讀積極性,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朗讀。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方法】

  朗讀法、表演法、自主識字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老師這兒有一條謎語,想猜嗎?

  河邊有個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著綠大衣,伸出舌頭把蟲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嗎?(蝌蚪)

  誰見過蝌蚪?愿意給大家講講它長得什么樣嗎?

  (貼出青蛙與蝌蚪圖片,板書課題)

  (興趣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和生活,越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二、自主識字,感知課文

  1、這是一篇不注音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想怎么辦?

  (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生字。有的可以猜測讀,有的可以問同學、老師,有的可以做記號,等老師讀時認真聽。)

  2、學生試讀,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范讀。

  4、再次讀文,自查朗讀情況。

  5、出示詞語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⑴ 你會讀哪個詞語就大聲的讀出來。

  ⑵ 誰愿意當小老師你認識的字詞教給同學們?

  6、識記生字。

  學生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教師可適時引導用實物或動作來識記。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見到的灰色的東西。

  追(或迎):誰愿意把追(迎)的動作表演給大家看?

  披:我這有件衣服,誰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樣的人叫阿姨?

  7、指導寫字。(略)

  (學生朗讀不注音課文遇到生字可能無從下手,所以在讀文之前老師就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自主探索、認識生字,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于低年級學生,聯系實物或動作來識記生字效果要遠遠好于部件記憶法。)

  三、感悟,體會小蝌蚪的變化

  1、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說一說你喜歡哪一幅圖?并把與圖相對應的課文內容,讀一讀(張手讓學生自己選擇)。

  2、全班匯報。(學生喜歡哪一自然段就匯報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順序來。)

  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加上動作朗讀。學生的表演欲望很強烈,給他們創造表演的機會,他們會很快進入情境,體驗到朗讀的樂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種方法進行朗讀。

  第二、三、五、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小蝌蚪的關心、愛護、組織學生會角色的朗讀中來,然后選代表分、角色朗讀。

  3、戴上頭飾表演讀。

  4、填空練習,體會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們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沒過多久,( )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蟲的( )。

  四、總結全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上完了這一課之后,我對新課改精神又有了新的體會,選擇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1、情境的創設在教學中至關重要。

  本課的朗讀教學,我采用動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兩種形式,尤其是動作表演,看著學生那天真、一絲不茍的動作和可愛的表情,仿佛他們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師不用任何言語,學生就已體會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讓學生自由選擇識字方法。

  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本課中的生字學生,想怎么學習就怎么學,創設他們喜聞樂見的識字途徑,認字活動。同時采用與實物聯系、動作表演等方法,使他們輕松的記住字形、樂于識字。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簡析: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經典童話故事。內容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設計理念:讀中觀、讀中練、讀中思、讀中悟,讀中表情,讀中達意,讀中明理。

  教學目標:

  1、認識“蝌、蚪、迎”等13個生字,,初步理解“甩、迎、追、蹲、披、露、鼓、蹬、跳、蹦”表達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知道青蛙是有益的動物。

  3、分角色朗讀課文,試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

  1、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

  2、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詞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1、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

  2、品悟小蝌蚪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性優點。

  教具準備:小蝌蚪各個時期形態圖畫五幅,詞條卡五張,字卡四張。(注:本課是最最常規的家常課,未使用cai課件)畫有小蝌蚪的卡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本課為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復習鞏固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跟著活潑可愛的小蝌蚪走進了一個童話的世界。這里有堅持不懈找媽媽的小蝌蚪,這里有溫柔慈愛的鯉魚媽媽,這里有熱心善良的烏龜大叔,最后小蝌蚪們成長為想媽媽一樣的田園衛士。同學們,你們喜歡他們嗎?

  1、板書課題,生談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了什么?

  2、帶著問題自由讀文。

  3、拆換伙伴,鞏固讀詞。

  a、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許多生字,接下來我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嗎?

  b、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呢?(生答)

  c、自己試著讀(課后“讀一讀”)

  d、開火車讀

  e、對游來游去進行擴詞。如:跑來跑去……

  f、用“你追我趕”說句話。

  4、課文分了幾個自然段,用手勢告訴老師。

  二、走進正文,各有側重

  (一)、啟(第一自然段):想象畫面,步入佳境。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注意欣賞描寫小蝌蚪外貌的詞語。

  師:描寫小蝌蚪外貌的詞語都有什么呀?

  生:灰黑色的身子。

  生:長長的尾巴。

  師補充大大的腦袋,并將詞條貼于板上。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師:一群長著大大的腦袋,灰黑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的小蝌蚪在池塘里你追我趕快話的游來游去。(貼第一幅蝌蚪圖)睜開眼睛,說說你見到了一群怎樣的小蝌蚪?

  生:可愛的

  生:頑皮的

  生:時尚的

  生:快活的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來的呢?

  生:甩著

  師:你能做一下動作嗎?生做動作。

  師:還從哪個詞看出?

  生:游來游去

  ……

  師:那么,結合詞語說一說,你應該怎樣讀呢?

  生:讀出高興勁兒

  生:讀出快樂的心情

  (生模仿老師有感情讀)

  (二)承(第二三自然段):抓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師:快活的小蝌蚪游哇游踏上了他尋找媽媽的旅途,在路上他先遇見了誰呢?生答,出示第二幅圖。后來又遇見了——出示第三幅圖。

  1、鯉魚阿姨,烏龜大叔和小蝌蚪都說了什么呢?請同學在文中用直線畫一畫,再讀一讀。

  2、指兩名同學分別讀二、三自然段。

  3、小蝌蚪問話前都用了表示動作的詞。

  生答“迎”和“追”。

  4、結合圖畫理解“迎”(面對面)。

  師:(指圖,指導朗讀)當小蝌蚪看見鯉魚阿姨哺育小鯉魚的溫情畫面時,更是按捺不住內心的思念,他急忙迎上去問:(生讀)

  師:你似乎不怎么想念媽媽,(再讀)。

  師:那么鯉魚阿姨是怎么答的呢?(生讀鯉魚媽媽話)

  5、結合生活、結合圖畫理解“追”。

  師:小蝌蚪告別了鯉魚阿姨繼續向前游,當他看見烏龜大叔在水中悠閑地漫步時,連忙追了上去。

  a、我們通常在什么情況下追?試舉例

  b、他為什么追呢?

  c、這時心里頭會是怎樣?

  師:誤以為前方游動的就是自己媽媽的小蝌蚪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高聲叫著——

  生邊讀邊評價(

  師:你是一只想念媽媽的小蝌蚪。

  師:你是一只無比激動的小蝌蚪。

  ……

  (隨機用小蝌蚪卡片進行獎勵)

  師:可烏龜大叔仍舊慢吞吞地說(“說”聲音變粗)——(生讀)

  6、分角色朗讀。

  (三)撥(第四自然段):宣泄情感,以讀養心。

  師:鯉魚阿姨的溫柔慈愛,烏龜大叔的熱心善良溫暖著小蝌蚪,給了他繼續前行的信心和力量,那么他找到媽媽了嗎?用最響亮的聲音讀一讀第四自然段。(粘貼圖四)

  1、用浪線畫出描寫媽媽外貌的語言,再大聲地讀一讀。

  2、出示小黑板,指名讀“荷葉上蹲著……一對大眼睛。”教師同時貼詞條:(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并出示( )的( ),讓學生進行擴詞訓練。

  3、積累背誦青蛙媽媽的外貌描寫。

  a、師: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多美的文字呀,你能背下來嗎?

  b、生背誦。

  c、(教師指圖)輔助背誦,增識詞語。

  師:荷花旁邊,荷葉上面,蹲著——(生接語,同時教師貼“蹲”字于青蛙媽媽側,以下同),披著——(貼“披”于另一側),露著——(貼“露”于肚皮上),鼓著——(貼“鼓”字于眼睛上部)。

  師:這是小蝌蚪們的媽媽嗎?

  生:是

  4、愛的呼喚,蕩滌心靈;真情告白,啟迪人生。

  師:小蝌蚪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媽媽,心情會是無比地——

  生:激動

  生:興奮

  ……

  師:于是小蝌蚪大聲的呼喚——

  生:媽媽,媽媽——

  師:這是來自心底的呼喚。

  (生再讀,師再評價。)

  師:此時此刻,媽媽就在眼前,小蝌蚪還可能對媽媽說什么呢?

  生:媽媽我真想念你呀!

  生:媽媽我終于見到你了!

  生:媽媽我找你找得好苦呀!

  生:媽媽我再也不離開你了!

  師:(順勢而為)媽媽也再不離開寶貝啦!

  師:(引讀)媽媽低頭看見了自己的孩子,她笑著說——

  生:(讀青蛙媽媽語)。

  師:細心的同學可能早就發現,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指圖),文中是怎樣描寫的,找一找,讀一讀,用括號形式標記一下。

  (師指圖與學生共同回顧小蝌蚪的變化并在五幅掛圖間板書)

  長出后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消失

  (四)合(最后一段):內外延伸,厚實立體。

  1、巧妙過渡,走進文末

  過渡:執著的尋找讓青蛙母子得以相見,身體的改變讓青蛙變得跟媽媽一樣,尾巴已經不見(貼圖五)

  師:同學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指圖)看,小青蛙跟在媽媽的后面又啟程了,他將和媽媽一起并肩作戰,捉害蟲,保莊稼,去譜寫一個又一個美麗的童話。

  2、適當小結,談論收獲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生:小蝌蚪很可愛。

  生:小蝌蚪很勇敢也很堅強。

  生:不對,應該說是很執著。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剛出生時跟媽媽不在一起。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要經過四次變化才能跟媽媽一樣。

  生:小蝌蚪身上有許多我要學習的東西。

  3、由內向外,拓展放大

  師:關于青蛙你還知道些什么?

  (同學匯報搜集的資料)

  生:青蛙每年能吃掉1萬5千只害蟲,是莊稼的保護神。

  生:青蛙天生就是個歌唱家。

  生:青蛙是益蟲,但有的青蛙有毒。

  生:關于青蛙的詩: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和資料的了解,我們更了解了青蛙是我們的朋友,我們不但呀喜歡他,還要愛護他保護他,請同學們帶著喜愛之情再回讀一遍課文。(生讀)

  三、布置作業:

  回家后繼續讀課文并和爸媽演一演,下節課上我們進行分角色表演。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11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講讀課文,了解青蛙生長過程,能按課文內容天空。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學習“短、蹲、碧、肚、鼓”理解詞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抽生讀生字卡片。

  2、按課文內容填空:

  小蝌蚪,大( ),黑( ),甩著長長的( ),快活地( )。

  3、齊讀第1自然段(貼出“長尾巴的蝌蚪”圖)

  二、講讀第二段。

  1、自由讀并思考:(1)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2)每一句講什么?(3)這些句子的順序可以顛倒嗎?

  2、討論:理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四|a小蝌蚪的形態有什么變化?(貼出后腿的蝌蚪圖)

  句|b小蝌蚪看見誰在干什么?

  話|c小蝌蚪怎么說?

  |d“誰”怎么回答?

  3、指導朗讀。

  (1)練讀小蝌蚪的話,問“迎”上去是什么意思?(正面的,面對面的主動上去問。)

  小蝌蚪迎上去問:“……。。?”

  對比:

  小蝌蚪游上去問:“……。。?”

  (2)誰來讀鯉魚媽媽的話?從鯉魚媽媽的話中小蝌蚪知道了自己媽媽的怎么樣的?(四條腿、寬嘴巴。)

  (3)分角色朗讀(鯉魚:熱情;蝌蚪:急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三、小結學法。

  學習第2自然段時我們先找出這段有幾句話,(板書:找找),再說說每句講什么,(板書:說說)。最后有感情地讀讀。(板書:讀讀。)

  四、討論學習第3自然段。

  1、按“找找——說說——讀讀”的學法,四人小組討論學習第3段。

  2、引讀,進一步理清層次。

  “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生讀)

  “他們看見”——(生讀)

  “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生讀)

  “小烏龜笑著說”——(生讀)

  3、練習,突破重點。

  口頭填空:小蝌蚪游啊游,長出了( )。他們看見( )的烏龜在水里游,就把( )當作自己的媽媽,烏龜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頭頂上有( ),披著( ),捉起蟲來( )。

  結合填空師貼出“長著前腿的蝌蚪”圖,理解“披著、頂呱呱。”

  4、指名分角色朗讀。

  理解為什么用“追”“連忙追”說明什么?

  五、講讀第4—5自然段。

  1、默讀思考: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誰是小蝌蚪的媽媽?把有關青蛙樣子的句子用“——”劃下來。

  2、出示句子,朗讀理解。(出示青蛙圖)

  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正在捉小飛蟲。

  (1)看圖理解“蹲著、露著、鼓著”等詞。

  學習生子“蹲”共幾筆?書空右半部分。

  學習生子“鼓”共幾筆?部首是什么?書空左半部分。

  (2)找一找寫出青蛙顏色的詞。(碧綠碧綠)、雪白的肚皮)

  學習生子“碧”,什么結構?第三筆是什么?

  學習生子“肚”怎么記?

  (3)朗讀這段話。

  (4)你能看著圖和板書向大家介紹青蛙嗎?

  3、這是小蝌蚪外形上又有了什么變化?(貼出“尾巴變短的.蝌蚪”圖;“尾巴不見的青蛙”圖)

  學習生子“短”怎么記?

  4、從哪個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經變成小青蛙了?出示: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對比理解“蹬、跳、蹦”)

  5、朗讀第4、5自然段。

  六、鞏固總結。

  (1)看著黑板上的五張青蛙生長變化的圖片,說說小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

  完成《課堂作業》

  (2)指導書寫“蹲”“鼓”“碧”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總結課文,鞏固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

  2、會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3、知道青蛙是捉蟲的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4、會看單幅圖在問題的提示下寫幾句話。

  教學過程:

  一、再學全文,借助圖片,理清過程。

  1、出示課文的四幅圖,觀察圖片,指名說說圖的內容。

  2、默讀全文,用“———”劃出表示小蝌蚪生長的句子。

  出示:

  (1)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4)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a讀一讀,議議第二次變化是為什么加上一個“又”。

  b看圖填空。

  小蝌蚪先長出( ),再長出( ),( )變短了,最后變成( )。

  3、小結: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并在它們的指點下,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大青蛙,這時小蝌蚪也變成了小青蛙。

  4、分角色朗讀全文。

  二、指導背誦4、5兩個自然段。

  1、讀讀課文中描寫青蛙的句子。師描述: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對鼓鼓的大眼睛。為什么作者要把青蛙寫得這么可愛?(青蛙能捉害蟲,是莊稼的好朋友,人類的好幫手。)

  2、我們把描寫青蛙外形的這段話背下來好嗎?(蹲著……披著……露著……鼓著……)

  自由背、知名背。

  3、課文的第4自然段是寫小蝌蚪找到青蛙媽媽的,它的結構上和第2、3自然段一樣嗎?

  按“形態上的變化——看見誰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說——‘誰’怎么回答”的順序背第4自然段。

  4、第5自然段結構上有什么不同?

  按照“形態上的變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媽媽怎么說的順序背第5自然段。

  5、把4、5自然段連起來背一下。

  三、指導看圖說話。

  1、我們已經知道了青蛙是莊稼得好朋友,你從課文的哪幾句話看出青蛙會捉害蟲?(用”——“劃出,讀讀。)

  老師向學生介紹有關青蛙捉害蟲的知識。

  2、完成課堂作業:看圖寫幾句話。

  (1)想想青蛙在干什么?

  要求模仿課文第4段青蛙外形的這段話來說一說。(農田里蹲著一只大青蛙,它披著碧綠的衣服,鼓著大大的眼睛,正在捉小飛蟲。)

  (2)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青蛙?

  (3)連起來寫一寫。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8個二類字,指導美觀書寫“變”“披”兩個一類字;

  知道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正確分辯“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詞的意思;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能力;

  培養學生大膽表演、想像、表達的能力;

  3、情感目標:了解青蛙是益蟲,懂得保護青蛙。

  重點難點:

  重點是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難點是分角色朗讀和表演。

  教具準備:

  頭飾、課中操音樂多媒體課件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親愛的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大家猜一個謎語:

  1、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板書:小蝌蚪

  2、綠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板書: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板書:媽媽

  4、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板書:找

  齊讀課題: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

  二、觀看動畫,理清思路:

  1、先請大家看這篇文章的動畫片,邊看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生回答:

  (1)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媽媽,先碰到了鯉魚,又碰到了烏龜,最后才找到了他們的媽媽青蛙。

  (2)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的過程。

  隨機板書:找鯉魚烏龜變

  (3)在田字格里指導學生寫“變”字(強調撇點的方向要往外)。

  三、配樂朗讀,初步感知:

  1、師配樂范讀,學生回答:這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在書上標出,給不認識的字注音。

  2、學生配樂按自然段接讀課文。

  3、出示課件:認讀二類字。(先認讀,再組詞讀)

  灰迎阿姨頂披鼓

  4、指導寫“披”字(強調右邊的皮,橫勾別丟掉)

  5、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看課件演示青蛙的生長過程)

  板書:長后退長前腿尾巴變短

  四、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1、那蝌蚪長什么樣呢?(出示課件)學習第一段

  帯動作表演讀,突出快活的語氣。

  2、長成后的青蛙又是什么樣呢?學習第四段:

  采用換角色自述的方式,讓孩子們進一步加深對青蛙外形的認識。如——

  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頭上鼓著一對大眼睛,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四條腿,寬嘴巴。

  3、跳課中操《小青蛙找家》過渡句:哦,小青蛙多可愛啊,我們也來當當可愛的小青蛙,跳起來吧!

  4、通過對比我們知道,青蛙小時候和長大后,樣子有這么大的變化啊!課文中講,小蝌蚪在變成青蛙的過程中,遇到了鯉魚和烏龜,最后才見到了青蛙媽媽,它們都說了些什么,讓我們讀一讀,演一演吧!(用情景模擬和看課件演練的形式,讓學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詞的意思;并板書:迎追游)

  (1)學習第二段:(鯉魚)(突出禮貌教育):

  讀出小蝌蚪的焦急語氣和鯉魚媽媽的溫和語氣

  學習小蝌蚪的禮貌板書——迎

  (2)學習第三段:(烏龜)(培養想像和寫作能力)

  讀出烏龜慢吞吞的語氣板書——追

  培養想像能力:小蝌蚪們看到烏龜,會怎樣說?——咦?前邊那只動物就是四條腿、寬嘴巴,它可能就是我們的媽媽吧!快,追上它!

  培養寫作能力:為什么小蝌蚪把烏龜當成它們的媽媽呢?(因為烏龜也有個大嘴巴)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認錯,是因為鯉魚媽媽沒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寫清楚,才造成這樣的誤會。以后我們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一定要描寫全面和具體,把特征說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對,不能根據身體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斷,也就是說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學習第五段:(青蛙)(培養表演能力)

  讀出青蛙的慈祥和疼愛的語氣小蝌蚪欣喜的語氣板書——游師生共演這一段

  五、板書總結,回顧全文:

  1、這篇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先長出兩條后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后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

  2、師生分角色朗讀全文。

  (師:作者一組:小蝌蚪二組:鯉魚三組:烏龜四組:青蛙)

  3、課堂練習:

  小蝌蚪先長出(),過了幾天,又長出(),再過幾天,()變短了,漸漸的,()已經不見了,變成了()。

  六、資料匯報,知識拓展。

  1、你喜歡青蛙嗎?為什么?(資料匯報)

  2、你打算怎樣保護青蛙?

  3、他們這樣做對嗎?看課件明辨是非

  4、出示宰殺青蛙和做成菜的圖片,讓學生談感受。

  5、師總結: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青蛙。出示課件:保護青蛙保護動物保護環境(學生大聲齊讀)

  七、課外延伸,布置作業:

  養幾只小蝌蚪,觀察它們的發育過程,然后放歸到大自然中去。

  34、小蝌蚪找媽媽

  長后腿長前腿尾巴變短

  變

  小蝌蚪————————————————————————青蛙

  找

  鯉魚(迎)烏龜(追)媽媽(游)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1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新詞。

  2、借助漢語拼音初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能力,能提出不懂的問題。

  4、繼續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正確掌握本課生字新詞,并學會應用。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篩選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詞語卡片、青蛙、蝌蚪、鯉魚、烏龜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用彩色粉筆板書漢字:“找”,請學生來認字。說說生活中是怎樣用的。(如:找人、找東西、找麻煩等)

  電腦出示小蝌蚪的畫面,讓學生說說這是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小蝌蚪要找什么呢?板書:小蝌蚪、媽媽。今天我們來學習第5課《小蝌蚪找媽媽》。大家齊讀課題。

  二、學習新知:

  (一)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書邊在書中把生字畫出來,借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同伴之間互相讀讀生字,對照生字表檢查讀音是不是正確,如果正確,同伴就在書中畫一顆紅色的五星表示獎勵。

  再讀課文:指名讀課文,重點聽聽生字的字音。

  大家進行評議,鼓勵讀得正確的同學、讀書有進步的同學。

  (二)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對照書中的生字表,自己讀讀生字,把不認識的漢字做好記號。

  2、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學習,小組長帶領組員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1)讓每名同學說說哪些字不認識。

  2)把不認識的漢字集中起來。

  3)認識漢字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樣記憶字形的。

  4)小組長指漢字,同學讀,鞏固記憶。

  3、教師用電腦出示詞語卡片,學生自己讀讀卡片上的詞語。不認識可以詢問他人。

  4、以小組為單位選派代表指名讀詞語,比一比誰讀的正確、反應靈敏。

  5、練習書寫:

  1)請大家先認真觀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獨立寫一個。(書上田格中的字)

  2)學生提出認為難寫的字,師問:你們認為哪個字難寫?教師電腦出示帶田格的生字,讓學生仔細觀察生字每一筆在田格中的位置。請同學說一說占格位置。

  3)學生看電腦博士是怎樣寫的?(電腦演示加錄音)

  4)請學生書寫田格中的第二個字。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糾正學生的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

  5)學生評議:展示學生書寫情況,說說哪些字寫的好,哪些字寫的不夠理想。

  6)獎勵學生到黑板上書寫漢字,師生共同欣賞。

  (三)再讀課文,提出問題:

  1、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5)

  2、一邊讀書一邊提出問題。

  3、以小組為單位篩選問題:每名組員說說自己的問題,組長帶領大家把問題集中起來,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四)以小組為單位練習鞏固:

  小組之間互相出題目考察。

  例如:

  看拼音寫詞語;

  聽寫詞語;

  組詞;

  讀句子;

  讀課文;

  ……

  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并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評價。

  (五)、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家長進行評價。

  2)思考本組集中的問題。

  3)在作業本上書寫難字,然后進行自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畫面,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當中,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當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2。體會動物的語言、心理,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使學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人類的朋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4。繼續培養學生收集、積累信息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當中的幾次形體變化。

  2。借助插圖,去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教學難點:

  1。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理解文中的詞語。

  教具準備:

  電腦、圖片、動畫片。

  教學過程:

  一、觀看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提示:注意觀察小蝌蚪的身體變化。

  二、進入新課:

  1、整體感知:

  指名分段讀,想一想: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他在路上遇見了誰?在文中畫出來。教師進行板書

  (三次、鯉魚、烏龜、青蛙。)

  2、電腦出示問題,在下階段的學習中帶著問題去學習(結合上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進行篩選后的。)

  3、細讀課文:

  1)默讀課文,想想哪些內容同插圖有聯系?

  2)分別請學生讀二、三、四自然段,再請學生根據自然段的內容找到相關的圖片把圖貼在黑板上。

  3)同桌之間試著結合課文內容講一講圖畫的內容:

  (第二自然段開始介紹小蝌蚪的變化,幾天以后,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他向鯉魚媽媽打聽自己媽媽去了哪里,從鯉魚媽媽那里他得知: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第三自然段寫過了幾天,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他看見烏龜后,錯認烏龜為自己的媽媽,從烏龜媽媽那里得知:自己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服,唱起歌來頂呱呱。第四自然段寫過了幾天,小蝌蚪尾巴變短了,變成了小青蛙。在荷葉上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教師:整個找媽媽的過程,課文是抓住了動物的語言和動作來描寫的。自己認真地讀讀,找出描寫動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詞語,并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來,體會為什么這樣寫。結合學生說的教師板書有關動詞:“迎” “追” “游”

  (小蝌蚪“迎上去”說明小蝌蚪與鯉魚游的方向是相對的,他在有禮貌地打聽。鯉魚媽媽的一番話,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看見烏龜后,就“追上去”說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烏龜在前,小蝌蚪在后,表現出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媽媽的心情。烏龜的話使小蝌蚪進一步了解了媽媽的外形特點:“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服,唱起歌來頂呱呱。”小蝌蚪看見青蛙媽媽后,就“游過去”說明他看見媽媽后,十分高興。 )

  4)根據畫面內容,練習有語氣地朗讀:

  自由讀

  指名讀一讀,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還可以說說讀書時有什么困難?

  教師進行指導:小蝌蚪想找媽媽,他們詢問鯉魚媽媽時,要有禮貌,讀出渴望找到媽媽的心情;鯉魚媽媽的回答語速放慢,非常可親可敬,讀出關心孩子的語氣。小蝌蚪叫烏龜媽媽時,要讀出既高興又著急的語氣。烏龜在與小蝌蚪說話時,要讀出寬容、耐心、穩重、熱情的語氣,讀書時速度放慢。小蝌蚪看見自己的媽媽后,要讀出高興的語氣,青蛙媽媽的話要讀得:親切、自然。

  小組練習分角色有語氣、還可以加上適當的表演。

  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展示。

  評一評讀書情況,為什么?

  4、教師提出問題: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他是怎樣變成一只小青蛙的呢?

  學生自己說說: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說,可以用筆畫出生長過程,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明。

  在小組內與同學說說,交流交流。

  每組選派一名代表進行展示。

  教師出示電腦畫面: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 ),過了幾天,長出兩條( ),再過幾天,( )變短了,漸漸地,( )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

  讓學生讀一讀,自己試著進行填寫。

  請學生把答案板書到黑板上:長出后腿 →長出前腿 →尾巴短了→尾巴不見了。

  師生共同讀一讀。

  根據電腦畫面畫出小蝌蚪生長過程,與電腦博士比一比。

  三、聯系生活實際談體會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小青蛙可以幫助人類做些什么呢?我們應該怎樣做?談談自己的看法。(可以借助課外資料談。)

  教師小結: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保護青蛙。

  四、積累所得信息:

  讓學生想想通過學習打算積累哪些信息。

  在全班范圍內說說,相互交流。

  五、布置作業

  1、有語氣的朗讀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排演課本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14

  【備課構想】

  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這是一篇童話,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六幅圖分別與第1~6幅圖對應(六幅圖用投影)。為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注意了下面幾點:

  1、針對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他們動腦、動手的素質。在學完每幅圖之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粘貼紙粘貼出與這幅圖有關的小動物粘貼畫,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

  3、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發展他們的基本素質。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2、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結合插圖和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

  2、哪幾個自然段講小蝌蚪在找媽媽。

  【教具準備】

  粘貼紙、幻燈片、頭飾。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師:上節課我們初讀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回答)

  二、用謎語導入新課,提示課題

  1、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啟發法)

  2、引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⑴ 小蝌蚪是什么樣的?青蛙是什么樣的?

  ⑵ 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⑶ 這篇課文共六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寫了什么?

  師: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結合學習課文

  1、找一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圖的投影)

  ⑴ 師: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提問法)

  ⑵ 師:小蝌蚪的腦袋什么樣?身子什么樣?尾巴什么樣?

  (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提問法)

  ⑶ 師:通過回答以上問題,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內容。

  ⑷ 師:指導學生用粘貼紙粘貼出游動的小蝌蚪的粘貼畫,并讓仔細觀察。

  (指導觀察法)

  2、操作投影出現第二幅圖。

  ⑴ 分角色朗讀課文,男生讀小蝌蚪,女生讀鯉魚媽媽,教師讀旁白。

  ⑵ 師: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變化?他們遇到了誰?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他們遇到了鯉魚媽媽)(啟發法)

  ⑶ 師:小蝌蚪問了什么?鯉魚媽媽說了什么?(學生自己讀)

  ⑷ 通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變→長出兩條后腳。

  找→鯉魚

  ⑸ 師 :看投影,小蝌蚪見到鯉魚的時候心情怎樣?(學生發揮回答)

  ⑹ 指導學生用粘貼紙長出后退的小蝌蚪和鯉魚的粘貼畫。

  ⑺ 師:小蝌蚪照著鯉魚媽媽的話,繼續找媽媽。(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圖。

  ⑴ 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讀烏龜,找一名女生讀小蝌蚪,教師讀旁白。

  ⑵ 師:過了幾年,小蝌蚪又有了什么變化?他們又看見了誰?

  (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了一只烏龜)(啟發法)

  ⑶ 師:小蝌蚪叫了什么?烏龜說了什么?(學生自讀)

  ⑷ 通過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長出兩條前腿,烏龜)

  ⑸ 根據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內容,粘貼出長著四條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烏龜粘貼畫。

  ⑹ 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他們又照著烏龜的話去找媽媽(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現第四副圖。

  ⑴ 教師范讀第四、五自然段。

  ⑵ 師:過了幾天,小蝌蚪變成了什么樣?他們又遇到了誰?

  (根據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變短了,他們遇到了一只青蛙)(提問法)

  ⑶ 師: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媽媽說了什么?(學生自讀)

  ⑷ 通過讀第四、五自然段,從而引出板書。(尾巴變短了,青蛙)

  ⑸ 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學生粘貼出青蛙的粘貼畫。

  5、齊讀最后一自然段,要求邊讀邊思考。

  ⑴ 師: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天天跟著媽媽去捉害蟲)

  ⑵ 通過讀最后一自然段引出板書。(尾巴不見了)

  四、鞏固知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長出兩條后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后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的過程。

  1、找同學,根據自己的粘貼畫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比一比看誰講的有趣(激趣法)

  2、帶上頭飾,將這個童話演出來。(表演法)

  五、總結全文

  學生總結。(自由發揮)

  師: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15

  一、教學內容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這是一篇很有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成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設計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體現“情趣”教學理念,通過“說”、“讀”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小朋友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看圖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致內容。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能通過讀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謎語導入: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誰?說謎面:大腦袋,圓肚子,細尾巴,黑身子,水里游。

  2、生交流,說謎底。板書:小蝌蚪

  二、學習小蝌蚪自然段

  1、出示小蝌蚪圖片,說說小蝌蚪長得什么樣?

  2、課文是怎樣來介紹小蝌蚪的呢?(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圖文)

  (1)自由讀,找出描寫小蝌蚪的句子。

  (2)點名讀,齊讀

  (3)指導朗讀:小蝌蚪可愛嗎?是呀,多么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呀,你能用朗讀讓大家仿佛親眼看到這些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嗎?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三、學習青蛙自然段

  1、小蝌蚪長大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播放錄音,請同學們聽完故事后想一想,說一說。

  2、剛才,大家聽故事非常認真,現在請同學們自由讀文,用“——”在課文中畫出小蝌蚪身體變化的句子。

  3、檢查朗讀,點名分段讀課文。

  4、指名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生說,師板書:長出后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不見,指出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來介紹。

  5、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誰?它們是怎樣接近這些小動物的?它們都說了些什么話?

  (1)點名回答:鯉魚、烏龜、青蛙。

  (2)小蝌蚪是怎樣接近它們的?比較體會: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3)課件演示,播放動畫。

  a、小蝌蚪與鯉魚對面迎上去的動畫。

  b、烏龜在前面游,小蝌蚪在后面追上去的動面。

  c、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就游過去的動畫。

  (4)思考:為什么小蝌蚪認定大青蛙是它們的媽媽?

  a、點名朗讀鯉魚和烏龜是怎樣向小蝌蚪描述媽媽們的語旬。

  b、看圖填空。

  課件演示:出示圖文練習

  c、指導學生讀句子。

  四、分角色讀課文

  同學們,小蝌蚪、鯉魚、烏龜、青蛙,你們喜歡誰呢?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讀課文。

  1、小組分角色朗讀。

  2、指導分角色朗讀。

  五、夸夸想想

  1、孩子們,你們喜歡青蛙嗎?能夸夸他們嗎?

  2、自由說,點名說。

  3、你們還知道哪些關于青蛙的知識?

  (1)點名說

  (2)師補充

  六、課堂小結

  孩子們,現在知道了青蛙是益蟲,今后我們要一起行動起來保護青蛙。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16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塘、群、灰、捕、迎、龜、裳、碧、鼓這9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這些生字組成的新詞。

  2、開展活動,讓學生表演來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想象、表達能力。

  3、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過程中的變化情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讓學生懂得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青蛙。

  二、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4、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的不同用法。

  三、教具準備

  課文中各種動物的頭像和小蝌蚪變化過程中的不同特征圖及字條。

  四、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解題:

  同學們,你們見過小蝌蚪嗎?它長得什么樣?(投影出示,認識小蝌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它的媽媽是誰?學習了這一課我們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看圖,了解圖意:

  1、出示掛圖,學生從左至右觀察,邊看邊想:這幾幅圖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投影出示,看圖說說:圖上畫了誰在干什?看第一幅圖著重觀察小蝌蚪是什么樣的?看第二幅圖說說小蝌蚪遇見了誰?會說些什么?它的身體有什么變化?用觀察第二幅圖的方法自己觀察三、四幅圖,自由說說圖意,適當進行想象,教師予以指導點撥。

  (三)借助拼音,結合圖畫,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四)學習生字詞

  1、借助拼音認識生字,標出自然段,用在文中畫出生字新詞,練習讀并讀準字音。

  2、檢查預習情況,出示生字,請學生來讀并說說自己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

  3、注意指導學習以下生字。

  塘:左右結構,13畫,第8畫右邊要出頭,第十畫上下都要出頭。

  迎:半包圍結構,與柳字相比較,里面的卬要看清,不要多寫一撇。龜:共7畫,下邊是不是電。

  裳:共14畫,下邊是衣。

  鼓:13畫,第九筆是一,右邊是支不是攴,也不是父。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碧:第四筆是提。

  塘,迎裳這幾個字是后鼻韻母,要讀準。

  群:讀qun,不要錯讀成q0n。捕:聲母是b,不能讀成p。

  裳:讀輕聲shang,衣裳(shang)。

  (五)布置作業:

  1、完成字詞的抄寫。

  2、朗讀課文。

  3、在實踐中觀察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第二課時

  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1、讀第一段,看第一幅圖,問:

  (1)小蝌蚪是什么樣的?

  (2)結合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在下面畫上橫線,讀一讀。

  (3)自由讀第一段,說說你能夠讀懂那些詞?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注意指導以下幾個重點詞語:一群:指許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結合學生平時生活實際還可以說人群,建筑群。

  對甩著、快活、游來游去幾個詞的理解要對照畫面,啟發學生想象。最好通過觀察實物或錄像。在朗讀中體會甩這里是擺動的意思,例如牛甩著尾巴。

  快活,游來游去能夠說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興。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著。

  2、指導朗讀第一段,要讀出有趣、高興的語氣。

  3、投影出示課后練習2的(1)題,口頭填空,齊讀句子。

  (1)()里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長長的尾巴,()地游來游去。

  二、圖文對照,讀講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圖問: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再結合課文,說一說。

  2、繼續觀察:小蝌蚪遇見了誰?它會說些什么?會怎樣想?再結合課文閱讀,找出有關句子,再回答。

  領會長出了兩條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鯉魚媽媽講的青蛙特征四條腿寬嘴巴。

  (1)結合看圖,弄清蝌蚪先長出兩條腿的位置。

  (2)迎上去:正面主動上前叫迎,在這里表示有禮貌,也表示鯉魚是迎面而來。

  3、分角色朗讀:要讀出孩子問話那種天真的語氣。鯉魚媽媽要讀出親切、長輩式的語氣。

  過渡語: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以后,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媽媽?

  小結第二段的學習方法:1、先看圖,想想他們都會說些什么,小蝌蚪有什么變化。2、再讀課文,找出有關句子反復讀讀。3、領會重點詞語。

  三、講讀理解第三段。

  1、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試著自學第三,四,五段。小組內討論,然后匯報。師引導。

  2、體會: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烏龜前進的方向相同,也表現了小蝌蚪知道媽媽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媽媽的心情。

  3、解決疑點:為什么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聯系第二段鯉魚媽媽介紹的特征來體會。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媽媽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擴展:我們平時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否則就會鬧笑話。

  5、品析重點詞語:比較游過去與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體會小蝌蚪找到媽媽那種高興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葉上,小蝌蚪不急著追趕,也說明小蝌蚪認準了青蛙是自己的媽媽,已對媽媽的長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會認錯了,所以不慌不忙。

  6、引導學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樣認出媽媽的?回顧鯉魚和烏龜所介紹的特征與青蛙媽媽的樣子相符合,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媽媽。

  7、學生自由讀課文,體會思想感情,練習朗讀。

  8、進行思想教育,引申擴展,通過學習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9、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開展活動:

  1、指導學生戴頭飾表演這一課的小故事。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想象、表達能力。

  2、拿出己打亂順序的青蛙各個生活階段的照片、卡片或圖片依次排列,小聲說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的?讓學生排出正確的順序。

  四、練習,鞏固:投影出示練習題:

  1、小蝌蚪先長出兩條(),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又過了幾天,()變短了,成了()。正確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條腿,()嘴巴,()一對大眼睛,披著(),露著()。正確答案:寬、鼓著、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板書設計:貼圖貼字條

  小蝌蚪青蛙

  長出后腿四條腿、寬嘴巴

  長出前腿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

  尾巴變短不見綠衣裳、雪白的肚皮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青蛙變化過程,倡導學生養成遇事主動探索的精神。

  2、認識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重難點】

  1、認識本課本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全過程。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詞語卡片、頭飾。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謎語,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大腦袋 圓肚子 細尾巴 黑身了 變變變……長出四條腿,丟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呱,抓害蟲,頂呱呱。

  二、初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

  1、自由讀課文,標畫文中的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引導學生認讀。

  3、的故事錄音,邊聽邊畫自然段序號。

  4、自由讀文,你讀懂了什么?

  三、再讀課文,了解蝌蚪變為青蛙的過程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⑴ 思考:小蝌蚪是什么樣子呢?

  ⑵ “快樂地游來游去”是什么樣子呢?請你想像一下,做這個動作。

  2、學習第二自然段。

  ⑴ 自讀這一段,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這句話寫了什么?

  ⑵ 分組進行討論。

  ⑶ 畫出小蝌蚪和鯉魚的對話,想像他們談話時的語氣,讀一讀,再分角色表演。

  ⑷ 學生練讀,表演。

  ⑸ 匯報,評價 。

  板書:四條腿 寬嘴巴

  3、仿照以上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4、學生自學成,匯的。

  5、學生匯報情況。

  6、觀看青蛙的變化過程。

  7、用自己的話說說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8、分角色朗讀課文。

  9、戴頭飾表演。

  10、老師小結:小蝌蚪為了找媽媽,不斷探索,靠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去探究,才能取得成功。

  四、布置作業

  1、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2、查找小青蛙吃害蟲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

  2、練習朗讀本文。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重難點】

  練習朗讀,學本課生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課文內容

  1、讀課文,引導學生讀出感情。

  2、分小組表演這個節目。

  二、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1、抽字卡,指名讀。

  2、讀詞語卡片。

  3、小組匯報。

  三、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2、書空。

  3、學生訪寫、師糾正。

  4、認真書寫 。

  四、布置作業

  1、完成本課生字、新詞。

  2、預習“語文園地八”。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18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采用連環畫形式,通過文學語言與多幅連環畫面互相依附、互相補充、密切配合來塑造形象,敘述故事的發生、發展過程。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媽媽一起捉害蟲,情節生動,富有童趣。再加上采用的是連環畫的形式,所以學生應該有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小蝌蚪是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和喜愛的一種小動物。所以教學本課時,有條件的可以事先組織學生觀察蝌蚪和青蛙,把朗讀課文和觀察生活結合起來,效果更好。學生雖然熟悉小蝌蚪,但對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卻未必了解。而且,有可能對一些問題感到困惑,比如:小蝌蚪的尾巴是怎么不見的?小蝌蚪為什么和她媽媽長得不一樣等等。教學中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發現。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通過朗讀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不斷提高自主識字、自主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

  借助圖畫或其他手段自主識字、讀書。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建議】

  本課分為三大教學板塊:

  一、識字、寫字

  1、借助圖畫猜一猜。自己看圖、嘗試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猜一猜,實在猜不出來的,做個記號。

  2、借助小組學一學。小組里面一起想辦法認識生字。互相讀,互相聽。

  3、借助課文記一記。在讀課文時隨機識記生字。

  ⑴ 在展示小蝌蚪的圖片時,通過觀察蝌蚪的顏色記住“灰”;

  ⑵ 通過創設情境表演,辨別、記住“迎”和“追”。

  ⑶ 觀察青蛙的圖片或實物,識記“頂、披、鼓”。

  4、結合語言環境寫一寫。

  二、朗讀感悟

  1、讀課題,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2、讀課文,想想: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3、觀察青蛙的圖片,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通過做動作等形式幫助理解。

  4、觀察小蝌蚪的圖片,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讀出喜愛的語氣。

  5、看圖觀察:小蝴斟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6、找出相應的段落重點細讀。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讀一讀;采用表演的形式,自編自演,在情境對話中進行朗讀的指導:小蝌蚪有禮貌、有些關切、有些著急,鯉魚親切、熱情,烏龜認真、和氣。

  三、實踐活動

  1、實地觀察小蝌蚪和青蛙,或在家長的幫助下,抓幾只小蝌蚪養一陣子,觀察青蛙的變化,并記錄下來。

  2、通過上網、看書、請教等各種形式,查找關于青蛙是益蟲、小蝌蚪尾巴消失之謎、蝌蚪的生活習性等資料,課間交流。

  3、語言的積累活動。

  ⑴ 讀一讀,說一說。

  碧綠的衣裳 碧綠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長長的尾巴 長長的( ) 大大的腦袋 大大的( )

  ⑵ 說出表示顏色的詞。

  ⑶ 讀讀說說。

  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 )已經( )。

  【本課設計特點】

  1、讀中感悟。

  整堂課,始終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開展個性化閱讀。讓學生主動地去讀,讀懂意思;興致勃勃地去讀,讀出情感。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和質疑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始終是積極的。

  2、演中理解。

  一年級學生對表演特別感興趣。通過“小蝌蚪找媽媽”過程的表演,學生不但了解了青蛙的變化過程,而且對語言文字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興趣盎然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實踐中積累。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要求

  1.學會13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認識3個新字。完成課后有關詞句練習。能說出趨向動詞的不同用法。

  2.理解課文內容,回答課后問題。初步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3.仔細看圖,講述圖意,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和表態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要保護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正確理解動詞。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或幻燈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謎揭題

  小朋友們,老師先說一個謎語給你們猜:圓圓腦袋黑黝黝,長長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蝌蚪)你們看見過青蛙嗎?誰知道青蛙是怎樣長大的?今天,我們學習看圖學文《小蝌蚪找媽媽》,看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二、引導看圖

  1.圖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圖)說說小蝌蚪的樣子。

  (學生試說:一群小蝌蚪,長著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來游去。)教師一邊講評一邊板書:池塘一群黑灰色

  2.誰是小蝌蚪的媽媽?小蝌蚪的媽媽叫什么名字?(青蛙)青蛙長得什么樣?(青蛙四條腿,寬嘴巴,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教師相機板書:碧綠衣裳鼓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鯉魚 烏龜)教師相機板書:烏龜

  三、自學課文

  老師提出要求,對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讀懂。讀后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小蝌蚪找媽媽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有什么變化?

  四、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新詞。

  (1)在課文里找出生字,畫下來,讀一讀,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說說生字的結構特點,然后寫一寫。

  (3)教師重點指導:

  蝌蚪,kē dǒu,都是左右結構,蟲字旁。群,qún,13筆,左右結構。灰,huī,6筆,半包圍結構,右下是“火”。腿,tuǐ,13筆,左右結構,右邊是退。姨,yí,9筆,左右結構,左邊女字旁,右邊夷字邊。注意“女”作偏旁時,橫不要出頭。寬,kuān,三拼音,10筆。嘴,zuǐ,要讀準平舌音,注意寫好右邊的筆畫。龜,guī,7筆,注意下邊的寫法。擺,bǎi,左右結構,13筆,追,zhuī,翹舌音,9筆。要寫好右邊。肚,dù,左右結構,7筆。鼓,gǔ,左右結構,13筆,注意寫好右邊的筆畫。

  2.試著回答問題:小蝌蚪是什么樣的?小蝌蚪怎樣長成青蛙的?青蛙長得什么樣?

  五、課堂練習

  1.認記生字新詞。

  2.猜謎語。

  碧綠的衣裳披身上,大大的眼睛頭頂長。

  寬寬的嘴巴呱呱唱,捉蟲的本領高又強。

  (謎底:青蛙)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認讀生字新詞。

  2.聽寫:蝌蚪 一群灰色 烏龜寬嘴巴 鼓眼睛

  3.說說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

  二、導學課文

  1.齊讀第1自然段。

  教師提問:作者在這一段里寫了什么?(小蝌蚪的樣子)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從頭寫到尾巴)

  把“一群”“幾群”“一群群”作比較。

  2.導讀第2自然段。

  學生看圖說第一幅圖的意思。

  作者是怎樣寫這一段的?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作者寫了4層意思:先寫了小蝌蚪的變化,接著寫它看見了誰,再寫小蝌蚪是怎樣問的?最后寫鯉魚是怎樣回答的?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面對面主動打招呼)示范表演“迎上去”的動作。

  3.導讀第3自然段。

  學生看圖練習說第二幅圖的意思。

  這一段先寫什么,接著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這一段先寫小蝌蚪的變化,接著寫他們看見了烏龜,再寫小蝌蚪叫媽媽,最后寫烏龜的回答)

  看圖理解小蝌蚪為什么錯把烏龜當媽媽。(烏龜同青蛙一樣是四條腿,寬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從背后趕上去打招呼)表演動作。

  4.導讀第4自然段。

  指名朗讀本段。學生看圖練習說第三幅圖的意思。

  啟發思考:這一段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寫的?(先寫小蝌蚪的變化,接著寫他們看見了誰,再寫小蝌蚪叫媽媽,最后寫青蛙媽媽說的話和動作)

  青蛙媽媽什么樣?找出描寫大青蛙的句子。

  板書:四條腿(蹲) 寬嘴巴 大眼睛(鼓) 綠衣裳(披)白肚皮(露)

  理解“游過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媽媽,心里很高興、很踏實)表演動作。

  5.齊讀第5自然段。

  教師提問:這時候,小青蛙又有什么變化?小青蛙跟著媽媽做什么?(捉害蟲)

  小結: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專門吃害蟲。青蛙善于捕捉害蟲,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蟲40~50只,多的達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蟲。所以,我們要保護青蛙)

  三、課堂練習

  1.讀寫生字新詞。

  2.仿寫句子。

  地點

  有什么

  樣子

  干什么

  池塘里

  有一群小蝌蚪

  大腦袋,黑灰色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快活地游來游去

  有一群鵝

  有一群小雞

  有一只猴子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1.看拼音,寫漢字。

  Qīng wā mā ma yǒu sì tiáo tuǐ,kuān kuān de zuǐ ba,gǔ zhe dà yǎn jing,pī zhe bì lǜ de yī shang,lòu zhe xuě bái de dù pī。

  2.說說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開始什么樣?后來呢?教師板書:

  大腦袋 黑灰色 長尾巴→長兩條后腿 長兩條前腿尾巴變短 尾巴不見了→脫掉了尾巴→換上了綠衣裳。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把課文內容講一講

  老師提示線索:池塘里……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不知什么時候……

  四、總結

  課文里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講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每一段的寫法都是一樣的:先寫小蝌蚪的變化,再寫小蝌蚪看見了誰,最后用對話來結束。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詞,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作者根據圖畫的主要內容,合理想象,按順序寫出了這樣一篇好文章,對我們今后的看圖作文會有幫助。

  五、課堂練習

  1.說說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課后習題3。

  參考答案:(結合表演動作)

  迎上去是面對面主動打招呼。追上去是從背后趕上去打招呼。游過去是找到了真正的媽媽,心里很高興,很踏實,歡快地游了過去。

  探究活動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帶領學生到附近的小河、池塘、稻田邊觀察蝌蚪,親眼看看小青蛙的外形特點,聽聽他們的叫聲。

  充分利用班級的生物角,教師組織學生養幾只小蝌蚪,定期觀察小蝌蚪的身體變化,當小蝌蚪變成青蛙后,把它放回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組織學生小組之間自愿結合,結合課文內容編排課本劇,配上富有情趣的音樂,進行表演,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制作相關的道具:水草、荷葉、稻田等。

  結合課文內容動筆畫畫,根據畫面內容開展講故事比賽,評出故事大王。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20

  教材簡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學習目標

  1、會認“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變化,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課前準備

  1、生字卡,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相關教具和有關青蛙的知識。

  2、小蝌蚪、青蛙、鯉魚、烏龜等頭飾。

  談話激趣引入

  1、我們每個人都有媽媽,可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出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2、生齊讀課題。

  3、整體感知課文。

  4、播放多媒體課件,教師以解說的形式讀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不認識的字,向同學或老師請教。

  2、學習小組內互相教讀,說說怎樣記字形。

  檢查學習生字的情況

  1、課件展示生字。指名讀,正音。

  2、小老師教讀,齊讀,開火車讀生字。

  3、指名介紹記字的方法。

  4、組詞練習。

  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

  分段讀課文,自己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

  結合圖學習。

  1、自讀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小蝌蚪的樣子)

  用手勢幫助理解“甩著”。

  口頭填空:小蝌蚪,大(),()的身子,()的尾巴,()地游來游去。

  學生齊讀這一段,體會蝌蚪的快活的心情。(可以加上動作)

  2、讀第2自然段,看圖比較。

  思考:小蝌蚪找到了誰?結果怎樣?

  ⑴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第一、二幅圖,與小蝌蚪最先的樣子相比較,說說幾天后,小蝌蚪發生了哪些變化。并在課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⑵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長出兩條后腿。

  課件展示理解“迎上去”,或用做動作的方式幫助理解。

  ⑶分角色讀。(同桌對讀,組內互讀,指名讀)

  ⑷從鯉魚阿姨的回答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自己的媽媽是四條腿,寬嘴巴。)

  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3、用學習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學第3自然段。

  ⑴學生匯報學習情況,多媒體或做動作幫助理解“追上去”。

  ⑵交流:為什么小蝌蚪會錯把烏龜當媽媽呢?

  ⑶分角色讀。

  第二課時

  自讀課文

  圖文結合,理解內容

  1、自讀第4、5自然段。

  討論交流: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是什么樣的?

  2、小蝌蚪又有什么變化?

  3、課件出示青蛙媽媽的話,結合課后“讀讀說說”的練習,用“已經”說話。

  4、齊讀課文最后一段。畫出小蝌蚪最后變化的詞句。教師板書:尾巴消失捉害蟲。

  5、教師歸納: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也是青蛙生長變化的過程。

  分角色朗讀全文

  復習生字

  出示字卡,檢查識字情況。

  指導書寫

  1、出示“我會寫”的字,學生讀一讀。

  2、觀察田字格里的字,想想該怎么寫。

  3、學生描紅,臨寫,師巡視輔導。

  4、展示學生的書寫,評議書寫情況。

  演一演

  1、學生戴上頭飾,表演課本劇《小蝌蚪找媽媽》。

  2、評出表演得好的小組予以獎勵。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21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認讀“袋、腿、、擺、連、忙、睛、追、披”,認識部首“目”字旁。在教師的指導下描寫“連、忙、睛、追”。

  2、朗讀課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標點停頓。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最后兩小節。能說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3、看圖畫照樣子說一二句完整的話。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能在語言環境中認讀“袋、腿、擺、連、忙、睛、追、披”,認識部首“目”字旁。在教師的指導下描寫“連、忙、睛、追”。

  2、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生長過程。

  教學媒體生字卡片 媒體課件

  課前學生準備

  1、聽錄音讀通課文,圈出本課生字。

  2、理解蝌蚪的生活習性及生長特點

  教學流程

  一.猜謎語,揭課題

  1.猜謎語

  “大腦袋,黑身子,甩著長尾巴,住在池塘里。”這是什么?

  2.板書:小蝌蚪

  完成板書:找媽媽 (學生齊讀課題)

  二.感知課文,學習生字

  1.聽課文錄音。學生邊聽邊根據提示記住課文有關內容。

  學生交流,師板書:小蝌蚪長著( ),( ),甩著( )。

  2.自學生字

  (1)師提出自學要求:自由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標上小節號。

  (3)小組合作,讀讀課后的生字、詞語。選擇交流自己的識字好辦法。

  披、擺:為什么都用提手旁。

  追:書空。

  睛:可用換部首的方法來識記。

  3.游戲鞏固生字詞語。

  (1)開火車認讀生字。

  (2)叫號游戲認讀詞語。

  三.再讀課文,指導讀句

  1.輕聲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按標點停頓。

  想想,小蝌蚪找了幾次媽媽?分別遇見了誰?

  交流板書: 鯉魚 烏龜 媽媽

  2.分節學習課文。

  (1)交流并出示第二小節。

  A、鯉魚媽媽在干什么?小蝌蚪看見了會怎么想?指導朗讀,小蝌蚪的話,指導讀出急切的語氣。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B、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什么?

  板書:四條腿 寬嘴巴

  指導朗讀,鯉魚媽媽的話用親切的語氣讀。

  (2)交流并出示第三小節。

  A、小蝌蚪為什么會把烏龜當媽媽?

  B、指導朗讀第三小節,抓重點詞語:“連忙、追、叫”等,讀出小蝌蚪即高興又著急的語氣。

  (3)最后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學習最后一節課文。指導讀出青蛙媽媽高興的語氣。

  3.再讀課文,指導根據課文內容,說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生長過程圖)。

  4.分角色朗讀全文。

  5.指導背誦最后兩節。

  四.復習生字,積累詞語

  1.猜字謎。

  2.給部首媽媽找孩子。

  3.給詞語找朋友。

  4.指導書寫。

  連、忙、睛、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06-25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08-11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01-21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12-28

《小蝌蚪找媽媽》 教學設計07-01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09-07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06-13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與設計01-02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設計12-17

《小蝌蚪找媽媽》的優秀教學設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