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時間:2024-12-26 16:45:04 雪桃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精選12篇)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音版音樂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課為欣賞課。《雷鳴電閃波爾卡》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于1968年為維也納狂歡節創作的一首管弦樂合奏曲。作者意在表現:一個令人興高采烈的節日里,人們聚集在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廳里舞蹈。這時外面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雷鳴電閃。然而,舞廳里的人們卻舞興正濃,全然不顧外面的雷雨交加,依然翩翩起舞。樂曲為G大調,采用復三部曲式寫成。樂曲在波爾卡節奏的不斷反復中,加入一些生動而逼真的造型性音響,以突出樂曲的標題性和描繪性。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雷鳴電閃波爾卡》,感知波爾卡的風格特點,并能夠對管弦樂曲體裁感興趣。

  2.充分聆聽音樂作品,通過親身參與演唱,編創等實踐活動,體驗音樂。

  3.通過欣賞《雷鳴電閃波爾卡》,能夠分辨大軍鼓和大镲的音色,并對約翰施特勞斯有所了解。

  教學重點:

  1、歌曲分段欣賞,分辨各個音樂主題。

  2、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感受體驗音樂要素帶來的聯想。

  教學難點:

  學生能靜心聆聽管弦樂曲《雷鳴電閃波爾卡》,多種方式體驗音樂,表現音樂。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視頻《波爾卡》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激發學生對波爾卡的了解的熱情,為引出今天的新課做準備。

  簡介波爾卡并對波爾卡音樂及舞蹈有初步印象。

  波爾卡是19世紀產生于波西米亞,后來在整個歐洲特別流行的一種舞蹈。通常為二拍子。師生共同拍一拍波爾卡的典型節奏。

  【設計意圖】對波爾卡有初步了解。

  二、新課學習(總—分—總,欣賞全曲)

  (一)聆聽全曲,“畫”音樂圖譜。分辨節拍及音樂結構。

  聆聽全曲,“畫”音樂圖譜。聆聽樂曲片段A段,讓學生說出音樂片段所表示的是圖譜中哪一部分?

  引導學生說出:引子+A段+B段+A段(再現)+尾聲

  【設計意圖】用音樂圖譜形式直觀展示出《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曲式結構,幫助學生分析曲式結構。

  (二)分段欣賞

  聆聽A(a)主題

  選擇有代表性的`打擊樂器(高音木琴,大镲,三角鐵,大鼓)進行聽賞,初步認識簡單常見的西洋打擊樂器。

  再次聽a主題。

  感受力度變化,從而說出漸強及在樂曲中表達出了雷聲越來越近的作用。

  拍手創編

  體會樂曲在力度上的變化。

  聽A(b)主題

  比較與上一主題在速度上發生了什么變化?從而感受樂曲所描繪的場景。A段音樂聽賞結束,讓學生在圖表中指出,A段由哪幾部分構成。并完善曲式結構圖。引子+A段+B段+A段(再現)+尾聲

  (a,b)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多種形式參與音樂,感受音樂基本要素對作品塑造形象的作用并完善曲式結構圖。

  欣賞第二部分B樂段(a)。通過速度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感受舒展的連音。唱、打B樂段(a)節奏型感受波爾卡舞曲特征,合作創編表演。聽B(b)主題。重點感受裝飾音記號及休止符表現出的輕巧活潑的音樂特色。并在圖譜中引導學生說出B樂段(a)再現。

  B段音樂聽賞結束,讓學生在圖表中指出,B段由哪幾部分構成。繼續完善曲式結構圖。引子+A段+B段+A段(再現)+尾聲

  (a,b)(a,b,a)(a,b)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音樂符號給樂曲帶來的變化。為平時音樂創編積累素材并完善曲式結構圖。

  8.簡介作者

  讓學生交流課前預習成果,培養學生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以及自信心。

  【設計意圖】分段聽賞之后自然而然的引出曲作者,讓學生將對樂曲的興趣轉移到對樂曲作者身上。

  (三)復聽全曲

  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說出樂曲的體裁表現形式為管弦樂合奏。

  【設計意圖】運用視頻直觀的表現形式,讓學生輕松體會管弦樂合奏這種表現形式。

  三、課堂小結及布置作業

  作曲家選擇了合適的樂器、樂曲的速度以及力度上的變化,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聽覺體驗,這就是美妙的古典音樂,它雖然沒有確切的歌詞,卻能帶給你無限的想象。下這節課我們將欣賞《藍色的探戈》,請同學們課下預習并收集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對下節課內容有簡單了解,為了更好地上好下節課。

  四、結束語

  希望通過這節課,你們能對古典音樂產生興趣!同學們,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期待下次相遇。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通過聽《雷鳴電閃波爾卡》,感受打擊樂器在塑造音樂形象、渲染音樂氣氛和情緒上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點、

  難點:打擊樂器在塑造音樂形象、渲染音樂氣氛和情緒上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玻璃瓶、一次性塑料杯若干、沙子、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這節音樂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許多寶貝(出示箱子)誰來猜猜,里面會裝些什么寶貝呢?(生猜3—4個)

  (1)看來讓大家猜,是有些困難,還是讓老師取出來給大家看看吧!(出示玻璃瓶、報紙、裝有沙子、豆的杯子)現在大家知道老師箱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了吧!

  (2)哇!你真厲害哦,真有件這樣的東西。

  他們能發出聲音嗎?(能)在老師看來,能發出聲音的這些東西都是寶貝。不信,大家仔細聽:(師吹出空玻璃瓶,發出呼呼的風聲)發揮你的想象力,說說,這聲音像什么?(生說)

  你能像老師這樣,吹出呼呼的風聲嗎?好,你上來試一試(演奏)。風呼呼的吹著,不一會就下起了蒙蒙細雨,象沙沙的雨聲嗎?誰也來演奏一下這沙沙的.雨聲?(生演奏)聽那,雨是越下越大了,也請一位同學來演奏(生演奏)。雨落在樹葉上,發出了嘩啦啦的聲音,拿起你們手中的書,搖起來,聽聽象不象嘩啦啦的樹葉聲(生感受)。突然,一陣春——哦?該敲打什么來表現春雷呢?(生說,師評價)那我們就用這些聲音來表演一段“春雨雷電”的交響樂吧!(分角色演奏)

  同學們,在我們身邊,到出都是這樣的寶貝,用他們可以來表演很多聲音故事,怎樣,神奇吧!

  二、欣賞《雷鳴電閃波爾卡》

  1、整體感知

  那現在我們來聆聽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雷鳴電閃波爾卡》管弦樂吧,聽一聽音樂大師是怎么來表現“雷鳴電閃”的?當你在樂曲中聽到“雷鳴電閃”時,趕快捂起你的耳朵!

  這是一個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歡樂的人們正在慶祝豐收,載歌載舞。聽,天氣好象發生了變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們的興致卻是越來越高,他們仍然繼續歡歌,繼續舞蹈。

  2、認識打擊樂器

  樂曲中的“雷鳴電閃”的地方還真多,那作曲家是用什么打擊樂器來表現的呢?

  介紹定音鼓和鈸

  3、片段欣賞

  那我們再來欣賞其中兩個片段,感受定音鼓和鈸在其中的作用。

  在片段一中你好象看到了一幅什么畫面?(生說)(雷聲隆隆、傾盆大雨的景象)片段二中,給你什么感受呢?

  4、小結

  樂曲逼真的表現了電光閃閃,雷聲隆隆的景象,但人們仍然興高采烈、縱情起舞。再來欣賞下,用語言來描述一下你的感受,當然可以隨著音樂通過動作來表現。

  那我想,現在大家可以完成書上的表格了!

  三、實踐創作

  我們感受了大師所創作的“雷鳴電閃”,現在我們也來創作創作,用這些寶貝來表現下面的四個主題。

  (1、雷雨;2、清晨;3、課間十分鐘;4、廚房交響曲)

  請小組長將寶貝拿回去,要迅速的選擇一個主題,充分發揮這些寶貝的作用,來表現你所選題的聲音。想一想,這些聲音可以用哪些寶貝來表現。

  評價:你知道他們表演的是什么嗎?在這個主題中,這個聲音是通過……來表現的!真棒!觀察的真仔細!這些寶貝在你的手里真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四、總結下課

  大家表演的都很好!通過自己平時對生活的仔細觀察,模仿出各種聲音,相信大家積極的觀察,尋找生活中的聲音,去創造,也能成為像“約翰·施特勞斯”一樣的音樂大師!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雷鳴電閃波爾卡的音樂風格和歷史背景;

  2、學習如何跳雷鳴電閃波爾卡的舞步和姿勢;

  3、能夠自信地在課堂上表演雷鳴電閃波爾卡。

  教學步驟:

  1、介紹雷鳴電閃波爾卡的音樂風格和歷史背景:在開始教授雷鳴電閃波爾卡之前,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這種音樂風格的歷史和特點。你可以讓學生聽一些雷鳴電閃波爾卡的音樂,了解它們的節奏和舞步。

  2、教授雷鳴電閃波爾卡的舞步和姿勢:讓學生跟隨教師一起跳雷鳴電閃波爾卡的舞步。你可以向學生展示正確的姿勢和動作,然后讓他們模仿。同時,你也可以在教學中使用視頻或音頻資源,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

  3、練習和表演:在學生熟練掌握了雷鳴電閃波爾卡的舞步和姿勢后,可以進行練習和表演。你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在舞蹈教室中表演雷鳴電閃波爾卡。這不僅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還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課后總結:在教學結束后,可以進行一個簡單的課后總結。你可以問學生是否掌握了雷鳴電閃波爾卡的舞步和姿勢,并鼓勵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練習。

  教學評估:

  1、你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

  2、觀察學生的`舞步和姿勢是否正確;

  3、觀察學生是否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掌握舞蹈;

  4、聽取學生的反饋和意見,了解他們對教學的看法。

  總結:通過以上教學設計,你可以幫助學生學習雷鳴電閃波爾卡的舞蹈和姿勢,并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同時,你也可以通過課后總結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并為下一步的教學提供反饋和建議。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學習基本的波爾卡舞步和手勢;

  2、能夠熟練地跳雷鳴電閃波爾卡舞曲;

  3、能夠展現出熱情奔放、節奏感強的舞蹈風格。

  教學內容:

  1、基本舞步和手勢:跳起和踏下的舞步、右手的指向和揮舞動作;

  2、音樂節奏的感受:聽取音樂,并嘗試感受節奏和速度;

  3、跳雷鳴電閃波爾卡:按照音樂的節奏和速度,練習基本舞步和手勢,掌握跳舞的節奏感和節奏感;

  4、表現舞蹈風格:根據舞蹈的要求,展現出熱情奔放、節奏感強的'舞蹈風格。

  教學步驟:

  1、導入:播放一段經典的波爾卡舞曲,讓學生聽音樂感受節奏和速度;

  2、介紹:簡單介紹波爾卡舞曲的起源和舞蹈風格;

  3、基本舞步和手勢:讓學生練習跳起和踏下的舞步、右手的指向和揮舞動作;

  4、練習:讓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和速度,練習基本舞步和手勢,掌握跳舞的節奏感和節奏感;

  5、表現舞蹈風格:讓學生在跳舞時展現出熱情奔放、節奏感強的舞蹈風格;

  總結:讓學生回顧學習的內容,并給予反饋和建議。

  教學評估:

  1、觀察學生的表現和反應,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2、檢查學生的作業,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

  3、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互相評價和交流學習體會。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5

  課程目標:

  1、讓學生了解波爾卡舞曲的歷史和特點;

  2、幫助學生學習波爾卡舞的基本動作和步伐;

  3、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和舞蹈技巧。

  教學準備:

  1、波爾卡舞曲的音樂播放器;

  2、舞蹈鞋;

  3、鏡子。

  教學過程:

  1、導入環節(5分鐘)

  播放波爾卡舞曲,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節奏和氛圍,引導學生對波爾卡舞的興趣。

  基本動作和步伐的教學(15分鐘)

  讓學生模仿老師的動作和步伐,一步一步地學習波爾卡舞的基本動作和步伐。可以使用鏡子幫助學生糾正動作和姿勢。

  2、練習環節(20分鐘)

  讓學生分組練習,相互交流,相互糾正動作和步伐。可以設置小組PK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競爭意識。

  舞蹈展示環節(10分鐘)

  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分享舞蹈心得和體會。可以邀請家長或其他學生觀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力。

  3、總結環節(5分鐘)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和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和反思,同時表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教學評估:

  通過學生的表現和作品展示來評估教學效果。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PK,比賽成績可以作為評估標準之一。同時,還可以邀請家長或其他學生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反饋,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

  教學延伸:

  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波爾卡舞曲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和文化素養。同時,還可以推薦學生欣賞更多的舞曲,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和舞蹈領域。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6

  目標:

  1、學生能夠熟練地演奏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樂譜。

  2、學生能夠理解雷鳴電閃波爾卡的基本節奏和樂器編排。

  教學過程:

  1、音樂介紹:引入課程,簡要介紹雷鳴電閃波爾卡是什么以及它的'特點。

  2、樂譜演示:演示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樂譜,幫助學生理解曲子的結構和基本節奏。

  3、樂器分配: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分配打擊樂器和弦樂器。打擊樂器組負責打擊節奏,弦樂器組負責演奏主旋律和和弦。

  4、練習樂器: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樂器練習,熟悉各自的樂器,并學會與同伴合作。

  5、練習節奏:讓學生練習打擊樂器組的基本節奏,以及弦樂器組的和弦演奏。

  6、演奏練習: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演奏練習,熟悉樂曲的演奏順序和樂器編排。

  7、分組演奏:讓學生進行分組演奏練習,并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和指導。

  8、結束語:總結本次教學,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提高演奏水平。

  評估方法:

  1、觀察學生的樂器演奏水平和節奏感。

  2、聽取學生的合作演奏,評估學生的協作能力。

  3、觀察學生的表現,評估學生的態度和努力程度。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了解波爾卡音樂的特點和基本節奏;

  2、學習雷鳴電閃波爾卡的基本舞步;

  3、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老師放一段雷鳴電閃波爾卡的音樂,讓學生欣賞一下,感受一下它的節奏和情感;

  老師簡單介紹一下波爾卡音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二、教學內容

  音樂欣賞:老師播放一段波爾卡音樂,讓學生感受一下它的節奏和情感;

  基本節奏:老師簡單介紹一下波爾卡音樂的基本節奏,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拍子和節奏;

  基本舞步:老師帶領學生一起學習雷鳴電閃波爾卡的基本舞步,讓學生感受一下這種舞蹈的歡快和熱情。

  三、練習

  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出一名領舞者,帶領其他學生一起練習基本舞步;

  老師在旁邊指導學生,糾正學生的'舞步錯誤,并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舞蹈動作;

  學生練習結束后,老師進行表演和點評。

  四、結束

  老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本次學習的內容,并鼓勵學生多多練習,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

  老師給學生發放波爾卡音樂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種音樂文化。

  教學評價: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對波爾卡音樂的節奏和舞蹈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感知能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學習并掌握波爾卡舞的基本步伐。

  2、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提高舞蹈技巧和協調性。

  3、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教學內容:

  1、介紹波爾卡舞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2、講解波爾卡舞的基本步伐,包括基本步、跳躍步、旋轉步等。

  3、示范波爾卡舞的舞蹈動作,指導學生學習和練習。

  4、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舞蹈比賽,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教學步驟:

  1、引入(5分鐘)通過圖片或視頻介紹波爾卡舞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2、基本步伐講解(15分鐘)講解波爾卡舞的基本步伐,包括基本步、跳躍步、旋轉步等。

  3、舞蹈動作示范(20分鐘)示范波爾卡舞的舞蹈動作,指導學生學習和練習。

  4、小組舞蹈比賽(30分鐘)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組織小組舞蹈比賽,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5、總結(5分鐘)對本次教學進行總結,強調舞蹈技巧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努力。

  教學重點:

  1、學習并掌握波爾卡舞的基本步伐。

  2、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提高舞蹈技巧和協調性。

  教學難點:

  1、學生對舞蹈動作的掌握和練習。

  2、學生在小組舞蹈比賽中的協作和表現。

  教學評價:

  1、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評估其學習成果和掌握程度。

  2、收集學生在小組舞蹈比賽中的表現,評估其團隊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教學資源:

  1、多媒體教學平臺和投影儀。

  2、音樂CD或MP3文件。

  3、波爾卡舞教學視頻或教材。

  教學過程中應注意:

  1、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效果。

  2、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3、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了解雷鳴電閃波爾卡的音樂特點和演奏方式;

  2、能夠聽懂和演奏雷鳴電閃波爾卡的基本旋律;

  3、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樂感,提高演奏技巧。

  教學內容:

  1、介紹雷鳴電閃波爾卡的背景和特點;

  2、分析和演奏雷鳴電閃波爾卡的基本旋律;

  3、模仿老師的演奏技巧進行練習。

  教學步驟:

  1、導入(5分鐘)教師介紹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歷史和特點,引導學生了解該曲目的演奏技巧和難度;

  2、分析(10分鐘)教師演示雷鳴電閃波爾卡的'基本旋律,并分析該曲目的節奏、速度和力度等要素;

  3、練習(20分鐘)學生按照老師的指導進行演奏,并及時糾正錯誤,提高演奏技巧;

  4、評價(5分鐘)教師對學生的演奏進行評價,指出不足之處,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教學重難點:

  1、節奏感和樂感的培養;

  2、基本旋律的演奏技巧和練習。

  教學資源:

  1、樂器:鋼琴或電子琴;

  2、教學PPT或視頻資料。

  教學評估:

  1、聽辨能力;

  2、演奏技巧;

  3、團隊合作能力。

  教學延伸:

  1、組織學生進行合奏;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創新。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能夠準確理解和演奏《雷鳴電閃波爾卡》。

  2、通過學習《雷鳴電閃波爾卡》,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論素養和音樂表演技能。

  3、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內容:

  1、教師介紹《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特點。

  2、教師演奏《雷鳴電閃波爾卡》并引導學生分析曲目的基本元素,如節奏、旋律、和聲等。

  3、學生分組練習《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演奏,教師進行巡回指導和糾正。

  4、學生分組演奏《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師進行點評和指導,鼓勵學生展現自己的音樂才華和合作精神。

  教學方法:

  1、講解法:通過講解《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特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曲目的基本元素。

  2、演示法:教師通過演奏示范,幫助學生掌握曲目的演奏技巧和要點。

  3、分組合作法:通過分組練習和分組演奏,培養學生的音樂表演技能和合作精神。

  4、點評指導法:教師通過點評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演奏水平和表現能力。

  教學步驟:

  1、導入環節:教師通過講解《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特點,引導學生進入音樂學習的氛圍。

  2、演示環節:教師通過演奏示范,讓學生感受曲目的.基本元素和演奏技巧,幫助學生掌握曲目的基本要領。

  3、分組練習環節:教師將學生分為小組,讓學生分組練習《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演奏,教師進行巡回指導和糾正。

  4、分組演奏環節:教師將學生分為小組,讓學生分組演奏《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師進行點評和指導,鼓勵學生展現自己的音樂才華和合作精神。

  5、總結環節:教師通過點評和總結,幫助學生總結學習經驗和體會,鞏固學習成果。

  教學評價:

  1、演奏表現:評價學生在分組演奏中的表現,如演奏技巧、表情和音樂感受等。

  2、團隊合作:評價學生在分組合作中的表現,如合作精神、協作能力和團隊凝聚力等。

  3、知識掌握:評價學生對《雷鳴電閃波爾卡》的基本元素和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讓學生了解《雷鳴電閃波爾卡》的創作背景、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及其音樂風格特點。

  引導學生熟悉《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要素,能夠哼唱主題旋律。

  培養學生對管弦樂作品的欣賞能力,能夠辨別樂曲中的不同樂器音色。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聆聽、哼唱、分析、討論、表演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提高音樂感知、分析和表現能力。

  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學生欣賞高雅藝術的審美情趣。

  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以及音樂所傳達的歡樂、熱烈的情緒,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感受《雷鳴電閃波爾卡》歡快、熱烈的情緒,熟悉樂曲的旋律和節奏特點。

  引導學生辨別樂曲中不同樂器的音色,了解其在表現音樂形象方面的作用。

  2.教學難點

  理解樂曲中節奏、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對表現“雷鳴電閃”等自然現象的作用,并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表現。

  引導學生對樂曲的結構進行分析,把握各部分的主題特點和音樂變化。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欣賞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

  四、教學過程

  1.導入(5分鐘)

  播放一段暴風雨的視頻,視頻中包含雷鳴、閃電、狂風、暴雨等自然景象,同時播放一段節奏強烈、具有緊張氛圍的音樂片段(非《雷鳴電閃波爾卡》),引導學生觀察視頻中的畫面,感受暴風雨的氛圍,并提問學生:“這段音樂給你們什么樣的感覺?它讓你們聯想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總結:“音樂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能夠通過節奏、旋律、和聲等要素描繪出各種場景和情感。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非常著名的管弦樂作品,它也與大自然的雷鳴電閃有關,讓我們一起走進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雷鳴電閃波爾卡》。”

  2.作者及作品介紹(3分鐘)

  簡要介紹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他的作品以優美的旋律、明快的節奏和豐富的情感而聞名于世,代表作有《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雷鳴電閃波爾卡》是他的經典之作,這首樂曲創作于1868年,以其獨特的音樂形象和歡快的節奏深受人們喜愛。”

  3.初聽樂曲(5分鐘)

  播放《雷鳴電閃波爾卡》全曲,要求學生安靜聆聽,同時思考以下問題:“樂曲的整體情緒是怎樣的?你能聽到哪些樂器的聲音?樂曲中有沒有讓你聯想到雷鳴電閃的部分?”

  聽完樂曲后,學生舉手發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聽到的樂器音色。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樂曲歡快、熱烈的情緒以及豐富的樂器音色。

  4.分段欣賞(15分鐘)

  再次播放樂曲,分段進行欣賞,并詳細講解每一段的音樂特點和表現內容。

  第一段:引導學生關注樂曲開頭的節奏和旋律,提問:“這段音樂的節奏有什么特點?它給你什么樣的感覺?”講解這段音樂節奏明快、旋律跳躍,仿佛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中蘊含著的不安與期待,為后面的雷鳴電閃場景做鋪墊。同時,讓學生聽辨出小提琴、長笛等樂器的音色,感受它們在營造歡快氛圍中的作用。

  第二段:“現在,音樂發生了什么變化?你們聽到了什么特別的聲音?”這一段中,定音鼓和鈸等打擊樂器的加入,模仿雷鳴電閃的聲音,節奏強烈,力度較大。教師引導學生用拍手、跺腳等方式模仿定音鼓和鈸的節奏,感受其震撼力,并體會音樂是如何通過節奏和音色來表現大自然的力量。

  第三段:在欣賞這一段時,提問學生:“這段旋律與前面兩段相比,有什么不同?它讓你聯想到了什么?”這一段旋律優美、流暢,與前后兩段的強烈節奏形成對比,仿佛是在暴風雨中短暫的寧靜與喘息,讓學生感受音樂的起伏變化,以及長號、圓號等樂器在這一段中所營造出的`溫暖、舒緩的音色。

  第四段:“最后的這段音樂又有什么特點呢?”引導學生注意這一段中樂器的齊奏和節奏的加快,感受樂曲在高潮中結束,再次展現出歡快、熱烈的氛圍,象征著暴風雨過后的歡樂與祥和。

  5.整體欣賞與哼唱(8分鐘)

  第三次播放全曲,讓學生跟隨音樂輕輕哼唱主題旋律,加深對樂曲的印象和理解。同時,教師引導學生用身體動作(如點頭、搖擺身體、拍手等)來表現音樂的節奏和情緒變化,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欣賞中。

  6.拓展與創作(7分鐘)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如果讓你們用音樂來表現一場暴風雨,你們會選擇哪些樂器?怎樣運用節奏、力度和旋律來表現雷鳴、閃電、風雨等不同的元素?”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用簡單的樂器(如木魚、三角鐵、沙錘等)或人聲模仿,展示他們所設計的表現暴風雨的音樂片段。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評價和交流,教師給予鼓勵和指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7.課堂總結(2分鐘)

  教師對本節課進行總結:“今天,我們欣賞了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雷鳴電閃波爾卡》,通過聆聽、分析和實踐活動,感受到了古典音樂的魅力。這首樂曲用豐富的音樂語言描繪了大自然的雷鳴電閃,讓我們體驗到了音樂的神奇力量。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多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

  8.課后作業(2分鐘)

  要求學生課后完整地聆聽《雷鳴電閃波爾卡》,并向家人或朋友介紹這首樂曲的特點和自己的欣賞感受。

  鼓勵學生搜集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其他作品,下節課進行分享和交流。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 12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感受《雷鳴電閃波爾卡》歡快、熱烈的情緒,體會波爾卡舞曲的風格特點,增強對歐洲民間音樂的了解和喜愛。

  2.引導學生通過聆聽、哼唱、律動、打擊樂器演奏等多種方式,熟悉樂曲的主題旋律,提高音樂感知、分析及表現能力。

  3.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協作能力和創造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音樂中體驗快樂。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感受樂曲歡快的情緒,熟悉并哼唱主題旋律。

  掌握樂曲中的節奏特點,尤其是切分節奏和附點音符,并用打擊樂器準確地表現。

  2.難點

  通過音樂要素的分析,理解樂曲所描繪的“雷鳴電閃”的音樂形象,感受音樂的表現力。

  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協調配合,富有創意地用打擊樂器和肢體動作表現音樂情境,提升音樂表現力。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欣賞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律動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1.導入(5分鐘)

  播放一段暴風雨的視頻,視頻中包含雷鳴、閃電、狂風、大雨等自然景象,提問學生:“看到這樣的場景,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們用音樂來表現,會選擇怎樣的速度、力度和節奏?”引導學生自由發言,分享感受。

  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用音樂描繪暴風雨的著名作品——《雷鳴電閃波爾卡》,看看作曲家是如何用音符來表現這一震撼場景的。”

  2.樂曲介紹(3分鐘)

  簡要介紹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被稱為‘圓舞曲之王’,他的作品以優美的'旋律、明快的節奏和豐富的情感而聞名于世。《雷鳴電閃波爾卡》是他的經典之作,創作于1868年,是一首充滿活力和歡樂氛圍的波爾卡舞曲,同時也巧妙地描繪了夏日夜晚暴風雨來臨的奇妙景象。”

  3.初聽全曲(5分鐘)

  播放《雷鳴電閃波爾卡》音頻,要求學生閉上眼睛安靜聆聽,同時思考以下問題:

  樂曲的整體速度是怎樣的?(快速)

  樂曲的情緒給你怎樣的感受?(歡快、熱烈、激動)

  你能在樂曲中聽到哪些模仿自然聲音的元素?(如雷鳴、閃電等)

  聽完后,學生自由回答問題,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樂曲的基本特征和情緒氛圍。

  4.分段聆聽與分析(12分鐘)

  再次播放樂曲,分段聆聽,每段聽完后引導學生分析音樂要素及所描繪的情境:

  第一段:引導學生感受旋律的輕快跳躍、節奏的明快有力,提問學生這段旋律讓他們聯想到什么?(如輕松的舞蹈、愉快的聚會等)教師講解這一段主要表現了人們在夏日夜晚歡快跳舞的場景,仿佛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與歡樂。

  第二段:著重讓學生聽辨其中的節奏變化,特別是切分節奏和附點音符的運用,感受其增強節奏動感和緊張度的效果。引導學生想象這一段音樂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如微風吹動、云層聚集等)教師總結這一段是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前奏,音樂逐漸變得緊張起來。

  第三段:突出音樂中強烈的力度對比和特殊音效,如定音鼓模仿的雷鳴聲、镲模仿的閃電聲等。讓學生討論這段音樂給他們帶來的直觀感受?(如震撼、激動等)教師講解這一段生動地描繪了暴風雨中的電閃雷鳴,音樂達到高潮。

  第四段:引導學生聆聽旋律的變化,感受其在經過暴風雨的激烈后又回歸到歡快、輕松的氛圍,提問學生這一段像是在表現什么?(如暴風雨過后人們的喜悅、繼續歡樂的舞蹈等)教師總結這一段象征著暴風雨逐漸過去,人們又恢復了歡樂的慶祝活動。

  在每段分析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哼唱主題旋律,讓學生跟隨哼唱,加深對旋律的記憶。

  5.主題旋律學習(8分鐘)

  教師用鋼琴彈奏樂曲的主題旋律,學生跟隨哼唱,哼唱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手劃拍,感受旋律的節奏特點。

  詳細講解主題旋律中的音樂難點,如切分節奏(XX|XXX)和附點音符(X.X)的準確演唱方法,通過示范、模仿、對比等方式,讓學生反復練習,直至熟練掌握。

  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主題旋律的接龍演唱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演唱得最準確、流暢、有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競爭意識。

  6.打擊樂器演奏與表現(10分鐘)

  展示定音鼓、镲、沙錘、三角鐵等打擊樂器,向學生介紹每種樂器的音色特點和演奏方法,如定音鼓音色低沉、渾厚,可通過不同的力度演奏來模仿雷鳴聲;镲音色明亮、尖銳,通過快速的開合演奏模仿閃電聲;沙錘通過輕輕搖晃發出沙沙聲,可表現風聲或雨滴聲;三角鐵用金屬棒敲擊發出清脆的聲音,可為音樂增添明亮的色彩。

  根據樂曲的節奏和情境,為學生設計簡單的打擊樂器伴奏譜:

  第一段:沙錘輕輕搖晃,保持穩定的節奏,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

  第二段:加入定音鼓,用較弱的力度在重拍上敲擊,模仿遠處傳來的悶雷聲,同時沙錘節奏加快,表現緊張感逐漸增強。

  第三段:定音鼓力度加強,頻繁敲擊模仿強烈的雷鳴聲,镲在強拍上快速開合模仿閃電,沙錘和三角鐵也根據節奏快速演奏,共同營造出暴風雨的激烈場景。

  第四段:定音鼓和镲的演奏逐漸減少,沙錘和三角鐵恢復到第一段的節奏,表現暴風雨過后的平靜與輕松。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分配不同的打擊樂器,讓學生根據伴奏譜進行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生協調節奏和力度,感受團隊合作的樂趣。

  7.綜合表演(5分鐘)

  各小組在熟練掌握打擊樂器演奏的基礎上,結合之前哼唱的主題旋律和對樂曲的理解,用肢體動作(如舞蹈、模仿閃電雷鳴的動作等)進一步豐富表演內容,進行完整的音樂表現。

  每個小組依次上臺展示,其他小組的學生作為觀眾認真欣賞,表演結束后,觀眾小組進行評價,從節奏把握、樂器配合、情感表現、創意動作等方面提出優點和建議,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鼓勵學生在表演中的精彩表現,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方向。

  8.課堂總結(2分鐘)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雷鳴電閃波爾卡》的作曲家、樂曲風格、主題旋律、節奏特點以及通過打擊樂器和綜合表演對樂曲的詮釋等。

  再次強調音樂的魅力在于它能夠用獨特的方式描繪各種場景和情感,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欣賞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其他作品,感受歐洲古典音樂的博大精深,培養對音樂的熱愛和欣賞能力。

  五、課后作業

  1.回家后完整地聆聽《雷鳴電閃波爾卡》,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繪畫、寫作等)描繪出聽后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下節課與同學們分享。

  2.搜集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其他經典作品,如《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下節課向同學們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首作品的初聽感受。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雷鳴電閃波爾卡教學設計07-29

《單簧管波爾卡》教學設計06-12

一年級《火車波爾卡》優秀教學設計10-12

音樂《火車波爾卡》教學反思08-30

《單簧管波爾卡》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2篇)06-27

單簧管波爾卡教案06-08

單簧管波爾卡教案06-08

單簧管波爾卡教案06-08

單簧管波爾卡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