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活化石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標
⒈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
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⒊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有保護珍稀動物意識。
課前準備
課件;師生一起搜集有關古生物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播放課件,激趣導入
⒈出示課件,向學生介紹一點古代生物的知識,然后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⒉板書:化石。你見過化石嗎?在哪里見過?它是什么樣子的?(師簡述“化石”)
⒊板書:活。化石怎么是活的呢?同學們讀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⒈邊讀邊圈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認讀,如借助拼音認讀,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等。
⒉指名讀課文。讀后師生共同評議。
⒊教師有重點地領讀重點句子,相機給予指導。
⒋輪讀,讓五位學生每人讀一個自然段。
⒌選讀,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
⒍組內分工讀,互聽互評。讀后說說: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
三、識記生字
⒈課件出示生字詞,請小老師領讀。
bó zhēn xī sūn jué ròu
博物館 珍稀 公孫樹 滅絕 食肉
xún shǐ lín hé quē fá
中華鱘 歷史 硬鱗 核桃 缺乏
⒉出示生字卡片。
⒊引導學生認讀生字,并交流記字方法。
四、指導寫字
⒈課件出示要寫的字,學生認讀,交流記字方法。
⒉觀察規律,指導書寫。
⑴四個左右結構的字“化”“代”“孫”“植”應該怎樣寫?
⑵寫“滅”“克”應該注意什么?
⑶指導書寫“歷”和“史”中的豎撇。
⒋組內推選出好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師生共同評議。
五、布置作業
把課外找到的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做成卡片,寫上說明,準備在下節課向大家介紹。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⒈抽讀生字卡片。
⒉讀文
二、整體感知
⒈播放課件,在優美、活潑的音樂聲中,一棵枝葉茂密的銀杏樹出現在屏幕上,隨之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內容
⑴學生自由讀。再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
⑵說說你知道了什么?(集體交流:介紹銀杏樹的奇特、可愛和生存年代的久遠。)
⑶如果這棵銀杏樹出現在你的面前,你想對它說什么?
⒉學生任選第三或第四自然段分組自學(步驟同上)
⒊每一組推選一名代表上臺交流。
⑴播放課件:在愉快的音樂聲中,一只大熊貓正在竹林里香甜地吃著竹子。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內容。學生邊看課件邊介紹大熊貓。
⑵播放課件:在歡快的樂曲聲中,一尾中華鱘愜意地在江河里游動。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內容。學生邊看邊介紹中華鱘
三、熟讀探究
師:我們已經知道活化石可以幫助現代的人了解許多古代的知識。那么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收集到哪些有關的信息呢?
⒈要求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讀書思考,對有關的語句做上記號。
交流:此環節須達到以下目標:
⑴對相關語段正確、流利地朗讀。
⑵能通過語言文字提煉信息:
銀杏樹——古生物、珍貴、生長慢(這里要學生理解公孫數名字的由來)葉子像小扇子。(觀察圖片)
大熊貓——古生物、愛吃竹子,祖先是食肉動物。
中華鱘——古生物、有一億多年的歷史、大、重、怪、少。
⑶通過觀察以上的文字,讓學生借助老師提供的關鍵詞依次說一句心理話。
關鍵詞:1珍貴 2稀有 3保護 4缺乏
學生依次可能出現的語言為:
①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真是珍貴呀!
②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稀有的古生物。
③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珍貴、稀有的古生物,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
④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是珍貴、稀有的古生物,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如果缺乏保護,它們就會像恐龍一樣滅絕。(這里教師可以隨機拓展有關恐龍滅絕的文字。)
此環節意在讓孩子理解本文出現的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并加以運用,同時提煉出本文所要傳達的信息——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增強保護珍惜動物的意識。
⑷有感情朗讀全文。
四、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知道了這三種古生物的樣子的奇特、可愛和生存年代的久遠,并知道了他們都是“活化石”。如今,這些古生物已經越來越少,讓我們攜起手來保護它們吧!
五、課后練習
⒈出示課后“讀讀寫寫”習題,全班練讀練寫。
⒉擴展練習
一本本 一座座 一朵朵
一雙雙 一位位 一輛輛
六、實踐活動
拿出上節課的作業向大家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內容不限制,可以是本課介紹的三種古生物,也可以是其他的古生物,甚至是學生喜歡的其他動植物。)
附:資料袋
1.古生物
古代動物和植物的統稱。古生物的遺體有少數變成化石保存下來,如,三葉蟲、恐龍。
2.中華鱘
鱘魚起源于一億年前的中生代,為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有“活化石”之稱。鱘魚就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里,長在海洋中,在那里成長、發育,成熟期約為9—12年。完全成熟后,再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里棲息。中華鱘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一般三四米長,體重可達五百公斤。鱘魚體內除頭部有數塊硬骨外,脊椎骨和顴骨全為軟骨,通體無刺。它的吻尖突,身體呈橢圓筒形。口前有觸須,用來搜尋水里的食物。
2000年10月20日在長江捕獲了一頭已死亡的中華鱘,后經上海自然博物館制成標本,保存在中華鱘東方養殖研究基地。
3.大熊貓
(1)基本情況
一只成年大熊貓的體重大概90—135千克。四腳站立時,肩膀部位的高約0.9米,身長大約1.5米。雄性大熊貓比雌性約大10%。
大熊貓的'體形非常適應森林環境。雖然大熊貓笨重的體態和“內八字”的腳步使它顯得笨手笨腳,但實際上它卻出奇的靈活。它甚至可以用后腳夠到腦袋。強壯的前腿和厚實有力的肩膀使它們爬起樹來身手矯健,遇到敵人時也能化險為夷。靈活的身體使它們能輕松地穿過茂密的竹林。大熊貓腿短,走起路來離地面很近,因此走得很慢,即使是逃離險境時,也只不過是慢騰騰地邁著小步連跑帶顛。野生大熊貓的壽命約為20年。
(2)棲息和食物
世界上適合大熊貓生存的棲息地很少,所以,僅在中國的四川、甘肅和陜西三省才能找到大熊貓。大熊貓的領地必須有大量可吃的竹子,可以藏身的密林以及用來做巢穴的有樹洞的大冷杉樹。當然,附近還必須有理想的水源。大熊貓的大部分時間用來找東西吃。如果有竹子吃,它們是能不動就不動。一個月里,它們在自己生活區內到過的地方僅為總面積的10%。其實大熊貓還喜歡吃肉食,但它們獵術不佳,能吃到的往往是腐肉,即自然死亡或被其他動物殺死的尸體。
(3)傳說
藏族傳說:有四位年輕的牧羊女為從一只饑餓的豹口中救出一只大熊貓而被咬死。別的大熊貓得知此事后,決定舉行一個葬禮以紀念這四位女孩。那時,大熊貓渾身雪白,沒有一塊黑色的斑紋。為了表示對死難者的崇敬,大熊貓們戴著黑色的臂章來參加葬禮。在這感人的葬禮上,熊貓們悲傷得痛哭流涕。它們的眼淚,竟與臂章上的黑色混合在一起淌下,它們一擦,眼睛周圍被染成了黑色。它們悲痛得揪自己的耳朵,抱在一起哭泣,結果身上都出現了黑色斑紋。大熊貓們不但將這些黑色斑紋保留下來作為對四個女孩的懷念,同時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們記住所發生的一切。它們把這四位牧羊女變成了一座四峰并立的山,這座山現在就矗立在四川省臥龍自然保護區附近。
【課文活化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課文活化石教學設計11-10
課文《活化石》教學設計03-15
小學課文活化石教學設計范文03-18
課文《活化石》教學設計范文(精選3篇)04-05
課文《活化石》的教學反思范文01-17
活化石課文教學反思08-31
《活化石》教學設計06-15
《活化石》教學設計04-01
活化石教學設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