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詞語和句式,并總結詞類活用的規律。
(二)能力目標
1.能根據句式特點、詞類活用的規律,熟練翻譯文言語句。
2.掌握本文的論證技巧和說理方法。
(三)德育目標
理解文中闡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張。
(四)美育目標
欣賞孟子散文的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以及善設機巧,引人人彀,先縱后擒,用比喻說理,論辯是非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體內容;
3.體會文章磅礴氣勢及形象的說理;
4.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
5.文言實詞、虛詞及重點語言現象和句式特點;
教學難點
1.孟子的實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張及在文中的體現;
2.孟子的論辯技巧;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課前結合書下注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閱讀課本中郭預衡的《<孟子>簡介》,找出要點。
二、關于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內容包括:
1.民本主義思想。
2.邦國的主權在民。
3.對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從的。
4.政事以民為歸宿。
5.用人以民意為準。
6.國家應以保民為職責。
7.國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樂業。
8.孟子反對不義的戰爭。
孟子善辯,在論辯時又善設機巧,先縱后擒。散文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三、課文誦讀、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文章的`結構如何劃分。
明確:
1.孟子和齊宣王的談話主要內容的實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張。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據第一部分內容,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則王乎”。
第二層:從“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遠皰廚也”。
第三層:從“王說”到“王請度之”。
1.學生朗讀第一層,抓住重點詞。
“是以”屬固定詞。
“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的“臣未聞之也。”
(書下注釋中重點詞語)
教師點撥思路:
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端,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巧妙地將話題轉向談論“王道”。
2.學生自讀第二層,明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體會“以羊易牛”的闡發藝術。
重點詞:
“莫之能御”屬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莫能御之”。
“之”字一詞多義現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見之”。
3.學生自讀第三層,概括大意,并用兩個字概括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確:闡述齊王之不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為齊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課時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學生熟讀課文。
教師點撥:
“危士臣”“朝秦楚”屬使動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與”“何以異于鄒敵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讀后譯再背。
抓住“進”“愿”“恒心”“仰”“俯”“謹”等重點詞。
三、作業
課后思考與練習二、三。
第三課時
一、學習孟子論辯技巧
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話題切換,理出作者論辯思路。
明確:
1.齊宣王以問“霸道”開頭,被孟子“臣未之聞也”巧妙將話題轉向“王道”的討論。
2.從“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將對齊桓晉文之事的注意轉到對“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對“仁政”的議論,說明齊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為。
4.列舉“霸運”的種種危害,從而襯托王道仁政的益處,進而激發仁政之道的具體措施。
二、領會孟子形象說理,善用比喻的妙處
學生歸納文中比喻句。
三、作業
背誦課文最后一段。
【《齊桓晉文之事》 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齊桓晉文之事》教學設計03-03
《齊桓晉文之事》優秀教學設計12-28
齊桓晉文之事 教案教學設計12-06
齊桓晉文之事(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12-06
《齊桓晉文之事》備課筆記 教案教學設計12-05
齊桓晉文之事(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