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分析《燕歌行》一詩的層次結構。
2.賞析本詩主要的藝術特色--對比,深入理解詩作所表達的復雜感情和主旨。
3.與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比較,初步了解邊塞詩派。
【教學方法】
朗讀法、提問法、討論交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
封建經濟和政治興盛的盛唐時期也帶來了詩歌的繁榮發展,邊塞詩更是盛唐詩歌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針對戰爭這樣一個人類永不磨滅的話題,高適寫出了哪些方面呢?是充滿浪漫進取、積極樂觀的精神,還是反映戰爭殘酷、黯然思鄉的一面,抑或是洋溢著馬革裹尸、立功沙場的雄心?今天我們隨著邊塞詩人高適去領略《燕歌行》的獨特美。
二、研讀詩歌內容,理清層次
1. 四位學生分四部分默寫《燕歌行》,其余學生討論完善學案上的詩歌翻譯。
2. 全體齊讀《燕歌行》
3. 各組派代表翻譯部分詩句,提出不能解決的問題。
【重難點預設】:
①橫行: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
②賜顏色:賜以體面恩遇
③獵火: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舉行大規模狩獵作為軍事演習,獵火意為戰火。
④山川蕭條極邊土:山河荒蕪滿目凄涼到邊土
⑤身當恩遇常輕敵:唐軍將領身受皇家深恩卻輕視寇敵
⑥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邊疆動蕩不安要想回鄉哪能飛渡;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荒蕪。
【詩歌翻譯參考】:
唐朝東北邊境敵軍入侵狼煙四起, 唐朝將軍辭家鄉欲破殘忍之邊賊。
男子本來就看重縱橫馳騁沙場上, 天子非常賞識賜厚重的體面禮遇。
鑼聲響徹金鼓和鳴威武出山海關, 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 胡人的騎兵仗勢侵犯似狂風暴雨。
戰士拼斗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 將軍卻仍在營帳中觀看美人歌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戰士越斗越稀少。
唐軍將領身受皇家深恩卻輕寇敵, 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戰士身穿鐵甲守邊疆辛勤已長久, 思婦淚掛雙目丈夫遠去獨自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 遠征軍人駐薊北徒然回望不得歸。
邊境遙遠多動蕩怎可輕易把家回, 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無所有。
戰場殺氣久集聚陣前騰起似烏云, 寒風颯颯打更聲不絕徹夜驚耳鼓。
只看見白刃亂舞夾雜著鮮血紛飛, 從來獻身為報國難道還顧及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斗多慘苦, 現在還在思念捍御強敵的李將軍。
4.《燕歌行》以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根據詩歌內容可以把這首詩分為幾層,分別講戰役的哪部分?
明確:第一層八句寫出師,戰況緊急,出師隆重;
第二層八句寫戰敗,揭示戰敗原因;
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
第四層四句寫決一死戰,突出壯志,提出心愿。
三、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1.《燕歌行》多處運用對比手法,并于對比中突出了詩歌主旨,請選擇具體詩句加以賞析。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對比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
① 從大段落看,出師時的鋪張揚厲與戰敗后的困苦凄涼是鮮明的對比。(“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② 從貫穿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與將領的侍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與將領的臨戰失職,縱情聲色,是鮮明的對比。(“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與“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③ 結尾提出李廣是古今對比。
主旨:通過多重對比譴責了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士兵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士兵,諷刺不體恤士兵的將軍。
2.詩篇很善于描寫塞外風物景觀,渲染邊地戰爭的氛圍,請于詩中選擇一二例加以賞析。
① “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也寫出了戰士們作戰環境的險惡。
②“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和戰敗后的困苦。
③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邊塞戰場總是戰云密布,徹夜不息的`警報聲都渲染出戰況慘烈,軍情危急的氣氛。
四、課外延伸
岑參與高適都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但二者在雄壯的共性下又有著鮮明的個性,比較岑勝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高適的《燕歌行》,探討二者在思想主旨和藝術特色上有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 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然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黲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①高適邊塞詩的思想內容比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敏銳的眼光來觀察、分析邊塞現狀,把戰爭與國家安危、人民苦樂聯系起來,大膽表達個人邊防政見,同時對親歷耳聞的軍中矛盾也給毫不留情的揭露岑參詩中常有一種昂揚的情緒和樂觀的精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令人讀之倍受鼓舞,精神振奮。運用夸張想象的藝術手法將大自然的劇烈變化與聲勢浩大的行軍場面結合,讓人驚嘆邊塞奇異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特征的同時,感慨行軍將士的艱辛。
②表現手法上,高適常用對比、反襯的手法,語言質樸剛健,精煉準確。岑參則好用比喻和夸張,語言新奇自如,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彩。
【《燕歌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燕歌行》教學設計08-07
高適《燕歌行》教學設計12-16
《燕歌行》的教學反思07-07
燕歌行的教案設計07-04
《燕歌行》教案12-06
唐詩《燕歌行》08-31
燕歌行(曹丕)10-30
燕歌行·并序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