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種動物》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觸角(兩對)、眼睛、口等,這些身體結構能夠滿足它們的生存需要。
2.知道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
3.知道蝸牛運動緩慢,能利用腹足在很多物體表面上爬行,并會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跡。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蝸牛的外部特征、應激反應和運動方式等信息進行觀察和記錄。
2.能嘗試用觸角、腹足等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3. 能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基本外形。
科學態度目標
1.培養研究小動物的興趣,并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2.愿意傾聽、分享他人有關蝸牛的發現,樂于表達自己的觀察發現。
3. 培養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觀察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蝸牛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觀察活動中珍愛生命,學會保護小動物。
【教學準備】
學生:蝸牛、放大鏡、棉簽、菜葉、塑料片、棉線、竹筷、活動手冊。
教師:課件、蛤蜊、河蚌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 聽兒歌《蝸牛與黃鸝鳥》。提問:黃鸝鳥在笑什么?蝸牛為什么那么早
就開始爬了?
蝸牛會爬行,但是運動比較緩慢。想不想來仔細觀察下蝸牛是怎樣爬行的?
2.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觀察蝸牛這種動物。(板書課題)
二、觀察蝸牛的運動
1.觀察要求提醒:我們要把小蝸牛請到課堂中來,同學們覺得觀察小蝸牛
時需要注意些什么?
2. 出示材料:菜葉、塑料片、竹筷、棉線。分別觀察小蝸牛在這四樣材料
上是怎樣爬行的。小組內先每人選擇一樣材料進行觀察,然后組內相互交換觀察。
3.領取材料,學生進行蝸牛爬行觀察活動。
4.觀察結束,學生研討匯報。
1)小蝸牛在這四樣材料上都能爬行嗎?
2)小蝸牛的爬行本領可真大!那小蝸牛是靠身體的哪部分來爬行的?(指
認蝸牛的腹足)腹足是怎樣在不同的物體上運動的?
3)爬行過程中,你還有哪些觀察發現?
三、觀察蝸牛的身體和應激反應
1. 除了腹足能夠幫助小蝸牛爬行以外,小蝸牛的身體還有很多奧秘等著我們去發現呢!
2. 強調觀察要求:安靜、仔細觀察,輕聲交流;觀察要有順序,先用眼睛觀察蝸牛的整體和比較明顯的部分,再用放大鏡觀察局部細節。
3.小組進行觀察活動,把觀察到的蝸牛的樣子認真仔細地畫在學生活動手冊中,畫得真實、完整,越像越好。
4.按照要求觀察并畫完蝸牛的`小組,老師獎勵一根棉簽棒,可以用它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看看蝸牛有什么反應?
5.分發材料,學生觀察。
6.觀察結束,交流匯報。
1)觀察到蝸牛的身體是怎么樣的?學生匯報,教師畫圖記錄:殼、觸角(兩
長兩短)、眼睛、口、腹足等。誰愿意把你畫的小蝸牛展示給同學們看?(投影出示)請學生評價。
2)用棉簽輕輕觸碰小蝸牛,小蝸牛有什么反應?
3)還觀察到蝸牛的哪些行為或特點?
四、小結與延伸
1. 今天同學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說一說有哪些收獲?
2. 小蝸牛和同學們相處得很愉快,還要介紹幾位它的好朋友給同學們認識呢!看,這些小動物你們認識嗎?出示:蛞蝓、蛤、田螺、蟶。它們與蝸牛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如果遇到這些小動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觀察嗎?期待你們有更多的發現。
【《觀察一種動物》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觀察一種動物》教學設計06-30
《觀察一種動物》教學設計與反思12-17
我喜愛的一種動物教學設計12-06
觀察一種動物的日記03-31
一種動物觀察日記02-19
觀察一種動物的作文08-28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教學設計08-09
《寫一種小動物》的教學設計10-16
《我喜歡的一種動物》優秀教學設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