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2.通過典型事例分析長媽媽這個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蘊含的作者的感情。
3.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學習魯迅從小就養成喜愛讀書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3.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教學方法
“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揣摩遷移”三步走模式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講講、讀讀、議議的方法相結合。同時,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自制課件進行教學。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
不錯,我們在初一的時候,學習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有提過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位長媽媽是魯迅家里的一個女工,不知其真名實姓,也不會識字作文。但是,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阿長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魯迅在作品中幾次提到他,甚至把她和《山海經》連在了一起,專門寫了篇文章叫《阿長和<山海經>》,那么阿長與《山海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同學們有興趣來讀一讀嗎?
二、研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1.初讀課文。
要求:
①邊讀邊給生字、生詞作記號。
②給段落標上序號。
③用符號標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人物、思路、所寫的事情等。
2.解決生字詞。(將需要注意的生字詞抄寫在黑板上,請學生上來完成。)
瘡疤(chuāngbā) 詰問(jié) 懼憚(dàn) 霹靂(pīlì) 璣(jī)
震悚(sǒng) 駭(hài) 擄(lǔ) 孀(shuāng) 懿(yì)
惶急(huáng) 渴慕(mù) 臍(qǐ) 絮說(xù)
驚駭:(書面語)驚慌,害怕。
震悚:(書面語)因恐懼而顫動。
詰問:(書面語)追問盤問責問。
懿:(書面語)德行美好。
擄去:把人搶走。
惶急:恐懼的意思.。
瘡疤:喻痛處、短處和隱私。
粗拙:粗糙,低劣。
璣:不圓的珠子。
多音字: ①惡 ②模 ③薄 ④折
形似字: 灸——炙
(二)具體研習。
1.明確目標。細讀課文,研習以下幾個問題。
(1)童年魯迅對長媽媽的感情是怎么樣的呢?這種感情有怎么樣的變化呢?
(2)童年魯迅對長媽媽的感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3)文章可以怎樣劃分層次?
(解說:讓學生在研習時明確方向,抓住重點,以免不知所措。)
2.學生研習,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研習,可以采用分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將討論的要點寫在書上相應的位置,并與原文相結合作評、點、批、注。教師通過巡回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注意研習情況的信息反饋。
3.研習效果反饋。(學生發言,教師就文中要點難點進行點撥。板書重點內容。)
問題(1)(點撥提示內容):
作者在安排材料時,是以作者少年時代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貫穿全文的,其變化過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這種“層層剝筍”的方式,使長媽媽的形象在先抑后揚、對比映襯中得到充分的展示。關于這點,制造懸念:“為什么魯迅要先寫對長媽媽的不大佩服,不耐煩,然后才寫對長媽媽的敬意呢?”留待課堂小結時回顧解決。
板書主要內容。
問題(2)(點撥提示內容):
以感情線索為依托,將文章內容層層展開。由感情找出相對應的材料,出材料中找出長媽媽相應的性格特征。
板書主要內容。
問題(3)(點撥提示內容):
第一部分(第1-18段):寫童年記憶中長媽媽(“阿長”)與“我”有關的幾件趣事,表現長媽媽粗憨、愚鈍,不無缺點,但純樸、善良(渴求幸福、愛護孩子)的性格。可分四個層次。第一層(第1-2段),第二層(第3-5段),第三層(第6-12段),第四層(第13-18段)。
第二部分(第19-29段):是本文的重點部分。在長媽媽的幫助下,“我”終于得到“渴慕”很久的“心愛的寶書”——繪圖本《山海經》,這使“我”對她“發生新的敬意”。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第19-21段),第二層(第22-26段),第三層(第27-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對“我的保姆”長媽媽平凡、不幸、默默無聞的一生,給予了深情的緬懷和悼念。
三、課堂小結
通過對問題(1)說的懸念“為什么魯迅要先寫對長媽媽的不大佩服,不耐煩,然后才寫對長媽媽的敬意呢?”的回顧和解決,對本節課堂進行小結。懸念的解決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補充和做最后總結。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2.根據習題三,析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3.課外閱讀《朝花夕拾》。
五、板書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一、回顧第一課時內容。
二、檢查作業 情況。
主要通過解決課后習題三學習、體會文中買《山海經》部分,特別是童年魯迅對長媽媽的情感態度的變化。要求學生就自習時產生的'疑問提出問題。
二、研習課文
1.研習目標。
(1)指導學生掌握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詳寫“買《山海經》”一事?
(2)指導學生分析、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要求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刻畫人物方面最精彩的文字加以品析。
(3)提高思考:指導學生掌握欲揚先抑的寫法和體會魯迅先生“不虛美”、“不隱惡”的寫作風格。
要求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魯迅先生不給我們塑造一個完美的長媽媽形象?
2.具體研習。
教師出示目標后,由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對相關文字進行評、點、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相互提問,排除相互干擾,遇到問題舉左手,由教師幫助解決。教師巡回輔導的同時注意收集各種信息,使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撥提示,具有針對性。
3.研習反饋。
學生發言,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提示。
問題一(點撥提示內容):設計這個問題是想讓學生明白,事件的詳略安排是依文章所表現的中心而定的,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例要詳寫,其他事略寫,毫無疑問,買《山海經》一事,是使“魯迅”最為感動、敬佩、永志不忘的,因此,關于這件事的敘說也最為激動人心,成為全文的中心,理應詳寫。
問題二(點撥提示內容):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采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如:
描寫法:如寫長媽媽是個普通勞動婦女,作者除簡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外,著重選擇了兩個生動的細節:一是她在“向人低聲絮說些什么事”的時候,還要“豎直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后經提醒,仍是滿床擺著一個“大”字。長媽媽質樸、略帶粗野的性格在這些細節中刻畫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如元旦時,她教“我”說恭喜的話和吃福橘的情節,作者通過“伸出……按住……惶急……”“搖……笑……塞……”這些動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充滿歡樂和熱情的語言寫出了真誠的祈求,表現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寫,突出中心。如當長媽媽買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個心理活動,寫出了“我”的吃驚。正是這種吃驚,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動——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從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對比、映襯法: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為“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為“寶”。
問題三(點撥提示內容):這一訓練是想讓學生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描寫較為復雜的人物性格,避免將人物簡單化、絕對化,這種“不虛美”“不隱惡”,寫出來的人物更讓人信服,更真實,真實才感人。
三、課堂總結
1.對兩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
2.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
3.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四、拓展遷移,布置作業
參看課堂練習四,寫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設計07-02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設計07-02
阿長與《山海經》 教學設計03-21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2-20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7-30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設計07-31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2-26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4-30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4-29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