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能利用對圖形的認識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
教學準備:
準備小棒、6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流程一、基本練習
PPT出示(一個等邊三角形和一個等腰梯形)
1、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周長”,你能說說屏幕上圖形的周長是指什么嗎?(暫停)
2、師:圍成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邊講解PPT邊閃動平面圖形的邊線,接著PPT導入平面圖形每條邊長的數據)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分別是多少?你會算嗎?把你的方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3、師:這兩個圖形的周長都是12厘米,你們算對了嗎?
流程二、引入課題
PPT出示
1、師:學校里有一塊長方形的籃球場和一塊正方形的草坪。小明和小紅分別沿著籃球場和草坪的邊各走一圈,他們走的一樣快,怎樣能知道誰先走完呢?
2、師:對了,計算出籃球場和草坪的周長,謎底就會自然揭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PPT出示課題)
流程三、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
PPT導入:上面圖片中左上角籃球場放大充滿全屏,并標明數據,
1、師:我們先來研究籃球場的周長。請同學們先想一想什么是籃球場的周長?怎樣算籃球場的周長?然后試著列式算一算,最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暫停)
2、師:同學們一定想出了很多種算法,老師這里收集到幾種,我們一起來看看。
PPT導入:(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
3、師:第一種算法是把四條邊的長順次加起來;第二種算法是把相同的數放在一起加,第三種算法是先算兩條長是多少,再算兩條寬是多少,最后加起來。其實,這三種方法都是按照周長的概念計算的。也有同學是這樣算的,你們看的懂嗎?互相說一說。(暫停)
PPT導入:
(4)26+14=40(米),40×2=80(米)
4、師:因為長方形兩組對邊分別相等,所以也可以先將一條長和一條寬的長度加起來,再乘上2,算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
5、師:在這幾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算法?現在你會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嗎?在小組里說說看。(暫停)
第三段: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流程四、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1、師:下面我們來研究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PPT出示:上面圖片中右下角草坪放大充滿全屏,并標上:草坪的邊長是20米。
2、師:請同學們自己先列式算一算,然后在小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暫停)
PPT導入:
(1)20+20+20+20=80(米)
(2)20×4=80(米)
3、師:同學們可能出現下面兩種算法,第二種算法
你們能看懂嗎?這兩種方法哪一種更簡便?
4、師:現在你們能回答一開始的問題嗎?小明沿著籃球場的邊走一圈,小紅沿著草坪的`邊走一圈,如果他們走得一樣快,誰先走完呢?為什么?
第四段:教學想想做做1、2、3、4、5、
流程五、教學“想想做做第1、2題”
1、師:現在我們來完成“想想做做”第1、2兩題。在動手做之前請同學們先思考:你準備測量幾條邊的長度,然后再動手測量、計算。(暫停)
2、師:因為長方形對邊相等,所以在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時只需測量一組長和寬就行了。而正方形四條邊全相等,所以計算正方形的周長時只要測量一條邊的長度。
流程六、教學想想做做第3題
課件出示:這是想想做做的第3題:
1、師:請大家在作業本上計算每個圖形的周長,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自己的算法,比一比誰的算法最簡便。(暫停)
2、師:我們一起來核對一下,你們是這樣算的嗎?
流程七、教學想想做做第4、5題
1、師:下面我們利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師:先想一想,計算需要多少米長的鋁合金材料,就是計算鏡子的什么?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試試看。(暫停)
3、師:鏡子的形狀是長方形,計算需要多少米長的鋁合金材料,就是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暫停)因此做這樣一個鏡框,應該需要大約6米的鋁合金材料。
請同學們在課本上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第五段:教學想想做做6
流程八、教學想想做做第6題
1、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動手拼一拼的游戲。活動要求是:用4個邊長1厘米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這個大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暫停)
2、師:老師也和同學一起拼,你們拼的方法和老師一樣嗎?(邊演示課件邊說明)
3、師:用4個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拼的方法是唯一的。這個正方形邊長是多少厘米?(暫停)周長又是多少呢?
4、師:下面我們用6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你能拼成不同的長方形嗎?拼成的長方形長、寬各多少厘米?(暫停)
5、師:有的同學拼成的是長6厘米,寬1厘米的長方形;有的同學拼成的是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邊說邊導入兩個長方形)。猜一猜它們的周長會相等嗎?再算一算驗證你的猜想。(暫停)
6、師:比較拼成的兩個長方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7、師:用6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可以拼成一行,也可以拼成兩行,由于拼法不同,長寬不同,周長也不相等。
第六段:全課總結
流程九、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可以怎樣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你還有什么收獲?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并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總結周長計算公式;
(3)利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周長計算的問題;
(4)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索、交流等活動,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與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自主探索,經歷多種方法計算周長的過程。
教學難點:
總結周長公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1分鐘)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周長的知識,昨在老師要同學們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現在以四人小組的方式,討論本組有幾種不同的做題方法,等會請小組匯報。
二、合作探究,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1、四人小組內匯報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5分鐘)
2、小組匯報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請有不同做題方法的小組補充(教師板書各種方法)(6分鐘)
(學生在黑板上板書本組的方法)
3、說說你的發現(小組匯報完計算方法后請個別同學說說發現)(3分鐘)
4、師:在長方形周長計算的多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說說你的原因。
(指著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歸納出其計算周長的公式)
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5、小組匯報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學生在黑板上板書本組的方法)(5分鐘)
師:那么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多種方法中,你又喜歡哪一種呢?為什么?(2分鐘)
(指著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歸納出其計算周長的公式)
板書: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師總結:方法雖然很多,但我們在做數學的時候要選擇最優,最快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四、鞏固練習,解決實際問題。(15分鐘)
1、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1)課件出示相框的長與寬,求周長。
(2)課件出示相框由長方形演變正方形的過程,并出示正方形的邊
長,求周長。
(學生自主完成題目,并進行匯報)
2、出示書本中三道練習題。
師:請完成后四人小組說說做題的方法,并請小組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計算結果。
生:匯報計算結果(每組說一題)
3、擴展練習:
師:我手中有兩個正方形,它們的邊長都是5厘米,現在請你算一算它們拼成后的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師演示拼的結果)
師: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算出結果,看哪個組最快算出來。而且有一個要求:小組內每一位同學都要說說計算的方法,然后請擊掌三下以示完成)
五、小結:(3分鐘)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請你也評價一下同學們的表現。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 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三年級上冊P63~65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測量,探索交流,讓學生感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能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計算。
2、在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現實生活里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探索交流,讓學生感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能選擇合適的方法來計算。
教學過程:
一、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
(一)提出問題,測量相關數據。
1、談話:今天的數學課我們還是從黑板說起。同學們都知道黑板的面的形狀是長方形的。工人師傅為了加固黑板,往往要給黑板一周加鋁合金邊。
2、指一指:你知道我們教室這塊黑板大約需要多長的鋁合金邊?誰能來指一指?
3、想一想:要求這塊黑板大約需要多長的鋁合金邊,其實就是求什么呢?
要求這塊黑板面的周長,你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知道黑板的長和寬,)
4、測量:請個同學跟老師合作一起測量
(測量之前先提問:你需要測量幾條長幾條寬?為什么呢?)
(量得數據并板書:長大約4米,寬大約1米)
【例題的呈現沒有給學生提供現成的條件和問題,而是選擇了學生熟悉的黑板作為研究對象。學生自己觀察,動手測量數據,不僅明白了求長方形周長所需要的合適的條件和一般需要條件,而且能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也培養了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的良好習慣。】
(二)試求黑板一周鋁合金邊的'長
1、測量好了長和寬,你能求出黑板面的周長嗎?
2、交流算法:說說自己的方法的意思。
學生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教師隨機板書:
A、4+4+1+1=10(米)
B、4+1+4+1=10(米)
C、4×2=8(米) 1×2=2(米) 8+2=10(米)
D、4+1=5(米) 5×2=10(米)
提問:請用方法C的同學們想想和方法A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再說說每步求的是什么呢?
大家都來想一想D方法,第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能在圖上指一指嗎?第二步為什么要乘2?
3、比較:這幾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算法?說說你的理由。
【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等都是《數學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數學活動。在這里,沒有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把現成的計算公式直接告訴學生,硬把成人思考的解題思路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憑他們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策略去解決問題,然后通過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學生既可以加深對算法的理解,又可以博采眾長,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師不引導學生用所謂“最簡單”的方法,而讓學生自己逐步體會。】
(三)實際應用,解決問題。
學校有一片籃球場,看圖:指一指什么是長方形籃球場的周長。
1、獨立解決
2、交流方法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雖未統一,但總有學生喜歡或已內化的方法。此處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己選擇合適的方法解答,讓學生逐步體會最簡單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正方形手帕邊長25厘米,周長是多少?
(1)學生獨立嘗試。
(2)交流方法,說說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會有下列算法:
A、25+25+25+25=100(厘米)
B、25×4=100(厘米)
(3)比較:兩種算法之間有什么聯系?比較這兩種算法,你喜歡哪一種?
【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后,教材沒有把“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也作為例題出現,而是安排在“試一試”中,其意圖十分明顯。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解決這個問題是水到渠成的。】
三、實踐應用,及時反饋。
1、想想做做1
A:獨立解答。
B:交流討論: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一般應知道哪些條件?你是怎樣解決的?請說給大家聽一聽。
2、想想做做2
A:獨立解答。
B:交流討論: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一般應知道哪些條件?你是怎樣解決的?請說給大家聽一聽
3、想想做做4、5
只交流,不解答。
4、想想做做6
拼一拼:同桌合作動手拼擺,在小組里交流各自的拼法及所求圖形的周長。
說一說:同學們拼出了這么多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通過拼擺比較,你知道了什么?
【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習題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適合不同的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還讓學生在動手拼擺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
四、總結評價,布置作業。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 4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三年級
1、學科:數學
2、學生課前準備:每名學生準備相同規格的長方形、正方形卡片。
教學課題: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有一定的認識,通過探究理解,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會用多種方法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2、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動手抄作的能力。
3、滲透事物之間互相聯系、互相轉換的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周長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兩個例題:例1,例2和做一做的題。例1是求長方形卡片的周長,例2是求正方形卡片的周長,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通過探究理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并獲得學習的成功體驗。
教學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兩條彩帶。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自主學習,動手操作,用學生尺先量出邊的長度,觀察邊的長度,發現邊長的特點,根據自己的理解動筆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整節課圍繞兩張卡片需要彩帶長短展開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過什么新知識嗎?
誰能說一說圖形的周長是指什么?
2引入新課,揭示課題。
師:再過幾天,國慶節要到了,老師制作了兩張卡片,一張是長方行的,一張是正方行的',想在節日里把它送給我的兩位好朋友,但又覺得卡片不夠漂亮,于是我就想給這兩張卡片的一周都鑲上彩帶(用手演示指一周)。請同學們猜一猜,哪張卡片需要的彩帶更長一些?哪張卡片需要的彩帶更短一些?(生自由猜)
師:看來,同學們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其實,我們要比較“兩張卡片需要的彩帶的長短”,就是要比較“兩張卡片的一周的長” (用手演示指一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兩張卡片的周長吧!(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二、 實踐探究。
1、引導學生探究長方行周長的計算方法。
(1)課件出示例1,組織活動量一量。
師:現在我們用先量后算的方法,先來計算這張長方行卡片的周長吧!
給每名學生都準備長方行的卡片,請學生用學生尺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再算一算長方形的周長。(給學生準備的長方形卡片和老師的是一樣規格的) 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
(2)組織匯報,交流展示學習成果:你們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長方形的周長的?(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演示課件。)
生1:我先量出它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然后用6+6+4+4算出周長是20厘米。
6+6+4+4=20(厘米)
生2:我量出的長方形的長和寬也是6厘米和4厘米。我用6×2算出兩個長邊的長度,然后用4×2算出兩個寬邊的長度,再把它們加起來,就是12+8,也等于20厘米。
6×2+4×2=20(厘米)
生3:我先算出一組長邊和寬邊的長度,就是6+4=10厘米,因為另一組長邊和寬邊的長度和這一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也就是10×2=20厘米。
(6+4)×2=20(厘米)
(3)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優化。
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種方法來計算這張長方行卡片的周長,真了不起!在這些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
長方形周長=(長+寬)×2
2 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1)課件出示例2,組織活動量一量。
師:現在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計算正方形的周長。
生:動手量正方形的邊長,并計算正方形的周長。
(2)組織匯報,交流展示學習成果。
結合匯報,演示課件。
生1:我可以把4條邊的長度加起來,就是8+8+8+8.。
8+8+8+8=32(厘米)
生2:因為正方形的每一條邊的長度都是相等的,所以還可以用乘法來計算,就是8×4.
8×4=32(厘米)
(3)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呢?
板書:正方形周長=邊長×4
3比較總結。
師: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已經知道兩張卡片的周長了。現在,誰能說說哪張卡片所需的彩帶的長度更長些?
生:正方形卡片需要的彩帶更長些。
師演示用彩帶圍卡片,從直觀上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所需彩帶的長短。 師:通過剛才的探究活動,我們知道要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方法
很多,歸納觀察這些方法,我們發現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一定要先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長度;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一條邊長就可以了。我們掌握了這兩種周長的計算方法之后,就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了。
三、 鞏固知識,綜合運用。
1、一個長方形花壇的長是5米,寬是3米。這個花壇的周長是多少米?
2、這是我的一塊手帕,用90厘米長的綢帶能圍一圈嗎?
3判斷下面的說法對嗎?
(1)長方形長4分米,寬6厘米,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0分米。
(2)長方形的周長比正方形的周長長。( )
(3)一個長方形周長是20厘米,長是7厘米,寬是3厘米。
4 這是兩個完全一樣的長方形,長4厘米,寬2厘米。
(1)計算一個長方形周長。
(2)計算拼成的長方形周長。
(3)計算拼成的正行的周長。
四 總結全課。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一定有不少的收獲吧!誰來談一談?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過程,加深對周長的理解,初步形成計算周長的能力。
2.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會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認識到相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并能理解拼成的 長方形的周長為什么不相等。
教具、學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一臺、長方形正方形紙各一張大的、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硬紙片每小組20張。
設計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設計以這一基本理念為指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和“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線”,重社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鼓勵算法多樣化,努力使學生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新知,同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課題。
1.提問: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周長”,誰來舉例說明周長是什么意思?
(教師可多讓幾位學生舉例說說,學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種多樣的。如果有困難可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三角板、課桌面、樹干等說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指什么。)
2.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紙,讓學生上去指一指它們的周長各是指哪里的長度。
[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指一指等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從形象感知逐漸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層面,同時也使用權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導入: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舉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長的意思,我們來看生活中的一個問題。
二、探索交流、展開新課。
1.投影出示課本上的例題,學生讀題。
2 .“理清題意。
師:誰來指一指這個籃球場的周長在哪兒,并告訴同學們哪條邊是26米,哪條邊是14米?
師:看懂了題目的意思,誰來告訴同學們你對這個問題是怎么理解的?
(通過指一指、想一想使學生認識到求籃球場的周長實際上就是求籃球場四條邊長度的總和。)
3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師:看來同學們對題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道題你準備怎樣解答?
(這里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用自己想的方法來算一算這個籃球場的周長。
(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做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師:從同學們的臉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誰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來展示一下?
(學生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時要求學生說出這樣做的道理。學生回答的同時教師板書)
學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這四種:
(1) 26+14+26+14=80(米)
(2) 26+26+14+14=80(米)
(3) 26*2=52(米)
14*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師:大家已經總結了四種方法,用這四種方法計算這個長方形籃場的周長都必須這個長方形的什么?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認識到這里求長方形籃球場的'周長無論用哪種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長和寬。)
師: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并說說這種方法的意思。
(這里教師要注意讓學生說完整的話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更要注意調控課堂。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歡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討論四種方法時可能對第1種方法和第2種方法不屑一顧,從而有些不耐煩,教師要及時對該同學的發言進行肯定并重復,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從而滲透體現新課標“鼓勵算法多樣化”的新理念。)
師:現在我們發現求長方形的周長有這么多的方法,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說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周長?
(學生交流后請一名學生總結一下。)
師: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是有這么幾種,今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
4.“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對個別差的可稍作指點。集體訂正后可粗略統計正確情況。)
5“試一試”。
師:通過這兩題可以看出同學們對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掌握得很好,如課換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長呢?(投影出示試一試)
師:這題是老師把算式寫在黑板上再來分析呢?還是同學們嘗試一下自己解答呢?
[這里由學生自己作主,充分體現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致力把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地位,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更進一步說明老師心目中有學生,把尊重學生放在首位。]
(學生練習,靜等幾分鐘。)
師: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樣算的,同時看看你們那一組出現了哪幾種不同的方法?
(討論后請一組派個代表匯報,其它組如有不同意見可補充。)
[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給了學生探險索、發現知識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又能使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
三、組織練習、鞏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題。
(要求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解答,集體訂正時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確率。)
2.“想想做做”第4題、第5題。
(要求學生先默看題目,然后說說對題目的理解,使他們認識到第4題實際上就是求一個長2米、寬1米的長方形的周長。第5題實際上就是求邊長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這里可讓前面題目做錯的同學上前板演,再有針對性地訂正。)
3.“想想做做”第6題。
師: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拼圖”游戲,大家有興趣嗎?(投影出示題目)
師:請各組同學拿出小正方形紙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圖形,再討論出問題的
答案,同時請組長安排一名同學作好記錄。
(學生動手操作、合作討論,教師可參與其中一組。)
學生到實物投影儀前匯報,肯定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答案。
師:由此可見,用相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個長方形的周長是不相等的。為什么都是有6個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長方形,周長卻不同呢?你認為拼出的長方形的周長與什么有關?
(這里讓學生稍作討論,努力通過學生的回答得出因為拼出的兩個長方形的長和寬不同,所以周長也就不同,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拼出的長方形的周長與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長短有關。)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什么?(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你有什么收獲?你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同桌互說,然后告訴大家。
[讓學生自己總結,既可以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又可以使學生從中總結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1、一個長方形菜地,長4米,寬3米,在它的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
2、一個正方形的水池,邊長是4米,沿著這個水池的四周走一圈,一共要走多少米?
3、有兩個同樣大的正方形,周長是24厘米,把這兩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4、把一個周長是24厘米的正方形對折,折出的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5、用一根長32厘米的鉛絲圍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是10厘米,寬是多少厘米?
6、一個長方形長12米,寬比長短2米,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米?
7、一塊長方形的草地,長18米,是寬的2倍,繞這個草地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8、將一個邊長18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每個小正方形的周長幾厘米?
9、把三個長8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下面哪種拼法的周長長一些,長多少?
10、爺爺準備在靠墻的一塊空地上用籬笆圍出一個長11米,寬5米的長方形菜地,至少需要籬笆多少米?
11、一個長方形與一個正方形的紙板周長相等,長長方形的長是16厘米,寬是長的一半,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 6
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背景材料
在我上這塊內容之前,前面是按教材編排特點,通過3課時的教學讓學生認識了面積和面積單位,并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面就是三個課時的練習,教學目標都是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運用公式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與周長,并解答有關的應用題和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所以我重新處理了教材,希望通過有益的數學活動,不僅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能靈活的運用周長和面積的公式;更希望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的廣泛的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地計算周長和面積,并靈活運用。
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傾聽及評價意識。
3、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體驗。
場景一 累——并快樂著
“鈴鈴鈴——”,上課了,我拿者一疊紙走進了教室,微笑著問學生:“面積公式會背了嗎?”學生異口同聲的說“會”!“和周長混起來會求嗎?”學生還是很響亮的說了一個“會”字。“那好,老師考考大家。”我故意大聲的說道,學生沒有被嚇倒,一個個倒挺起胸膛舉起了手,深怕叫不到他呢。我搖搖頭說:“老師不考這個。”眼尖的學生已經叫起來了,“哇!考試啊。”我還是搖了搖頭,“那怎么考呢?”有幾個學生比較猴急!
我把拿在手上的練習紙發給他們,一邊問:“誰能告訴老師要你干什么嗎?”
“叫我們填表。”
“是估算嗎?”我肯定的回答:“當然不是!”
“那不是要走到外面去量了?”一個學生小心翼翼的問我。
“對啊,否則怎么量的出來啊。”話沒說完,教室里已經熱的一鍋粥了。我示意他們靜下來,“很開心啊?”學生們不好意思的笑笑,我馬上問到“能完成嗎?”“能!”聲音倒震耳欲聾的!“好,要用心,有耐心,仔細想想,用什么辦法能解決,我們比比誰填的又對又快。開始吧!”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但很多人沒有動靜,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數學課真的可以自由活動。我又提高音量說了一句:“開始呀!”這次,學生一窩蜂似的散開了。
“老師,是不是隨自己先量什么都可以的啊?”
“老師,這樣量眼睛很吃力的,一腳一腳走也很累的。”
“老師,可不可以我們兩個人一起合作的啊?”
“老師,這樣量好象很難的。”
……
學生隨時來向我匯報著各種情況,有信心十足的,有愁眉不展的,看著學生活蹦亂跳而又忙碌的身影,我笑了!
附練習:
實物 數學書 課桌 凳子 黑板 門 教室 籃球場 內操場 外操場教學樓
長 寬 周長 面積 用具
場景二 讓我一次說個夠
“鈴鈴鈴——”,鈴聲又響了,當我空著手走進教室的時候,覺得教室里有一種特別的氣氛,大家都似笑非笑的看著我,似乎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首長檢閱一樣。
確實不一樣,特靜!難道暴風雨要來了?照常規,先抽問了幾位同學有關的概念和公式,大家都胸有成竹,一個個回答的都特響亮、很自信。
我知道他們在等待,等待我詢問昨天的活動情況。果然不出所料,我只輕輕的問了一聲:“昨天大家做了一個特別的作業,完成了嗎?”很高漲的情緒:“完成了!”真是激情洋溢。“怎么樣?難嗎?累嗎?開心嗎?……”我還沒問完,學生已經打開了話匣子,一個個爭著吵著要告訴我他們各自的感受。
我用微笑等待他們的“發泄”完畢,然后對他們說:“看來大家想說的話很多很多,一個人說一分鐘我們一節課也說不過來,這樣,我們分成四人小組討論,選出一名組長和一名討論記錄員,等下再小組里推薦一名同學上來匯報各自的情況!”學生很快轉移了目標,開始了熱烈的討論,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我不想去約束他們的想法,所以先讓他們用五分鐘時間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說說自己的心里話。五分鐘后,我拍手示意他們先靜下來:“討論好了嗎?”“沒有沒有!”“沒有關系,老師想請大家在剛才討論的基礎上,再根據老師小黑板上出示的四個問題再整理補充說一下。”學生讀了讀題目,馬上回歸原位,繼續進行熱烈的討論。
我一個組一個組的巡視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我讓大家停下來,請各組推薦的代表主動上來匯報討論的結果。
第四小組嚴曉珍的匯報:“我們這組差不多都完成了本次的作業,我們辦法都是用腳步和尺子量。我們的困難是:有些地方選的不是很好,環境不夠好,外操場太大,我們沒有卷尺,只能用腳一步步的走,就光光完成一個外操場,就相當于整整跑了五圈,感覺挺累的,不過我們覺得這樣可以訓練我們的耐心和鍛煉我們的意志,我們一致覺得這次活動非常好,能看出同學們的信心和耐力,張錦航和張喬喬齊說再進行一次這樣的活動,我和陳陽說再進行多次這樣有意義的活動。”
第三小組的駱姚姚的匯報:“我們這組張冠超一般都是估算的,雖然這對估算有好作用,可是也要自己再實際去測量一下,看看估算的對不對,否則就是對作業的不認真、不負責,這樣,對他自己的學習會很有影響的。蔣濤是用腳步和卷尺完成的,我覺得卷尺比較標準,而腳步準確率不是很高,而且他比較偷懶,是用一大步一大步量的,我覺得這樣會很不準確的,要一腳一腳的'走,蔣濤說這么多題目,太煩了,我認為他是太懶了,后來,在大家的討論中,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說要‘自我批評’一下,我很激動,因為我學了一個新名詞,還有王霞還沒有完成,我們小組相信她會抽空去補做好的。還有我是和樓聰聰合作的,感覺很不錯。”
第二小組蔣曄的匯報:“……我們覺得象數學書、課桌、凳子等應該用尺子量準確,而操場還是用腳步實用,這次活動讓我們知道解決一個問題是有很多種方法的,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一小組陶少安的匯報“……我們小組意見上有分歧,蔣建英說這次作業對于她而言太難了,最好就簡單點的,我覺得還是難的也要,這樣對自己才有挑戰,才能有更大的進步,而且只要肯攀登,沒有解決不了的事。不過我們大家一致認為最好多舉行幾次這樣的數學活動……”
第八小組蔣冰倩的匯報“……我們的困難就是外操場,坑坑洼洼的很難量,有幾個同學是干脆到量好的同學那里去抄的,我覺得應該自己動腦筋去解決問題,因為腦子是越用越靈的,我這里有一個好辦法介紹給大家……”
第七小組蔣穎花的匯報:“……就是在量面積大的場地的時候,要很認真,否則的話就會把前面量的東西都忘記,又要重新量,大家有很好的記憶方法嗎?……”
第五小組樓聰聰的匯報:“……我們也是和第七小組有同樣的問題,有一些同學量的差不多了,卻把前面量的全部忘的一干二凈,感覺很失望,我們小組有一個稍微好的辦法,就是……最好帶筆和本子隨時進行記錄。……”
第六小組蔣向星的匯報:“……我們小組遇到困難以后,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的,最好是兩個人合作,這樣省力又快!”
利用最后的十分鐘,我親自出馬,拿著米尺和卷尺帶領同學們進行真實數據的采擷。我覺得自己真的是一群猴子的“王”,看!他們多少自豪啊,好象我們在做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在別的班的同學羨慕的眼中,他們那種快樂的情緒一表無疑。當我所報出的數據和他們用自己的方法量的一樣時,多么開心的歡呼聲!
下課鈴響了,我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下看法。并依學生的要求和思路布置了家庭作業:在家選擇十樣東西,進行測量,還有什么意見和建議可以寫到語文作業的日記里,老師會去看一看的。學生很雀躍,因為這樣作業對于他們而言是絕無僅有的。我突然有一個強烈的愿望:但愿自己能多出幾個點子,有益學習,又能聯系生活實際。對!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要發揮學生的作用,讓他們一起想辦法。
場景三:化數學為生活
第三天,我一進教室,學生就圍到我身邊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我仔細地聽了他們各自的感受,認真的讀了他們的想法:
陳超楠:“有點難,不過這種活動,來個100次都沒關系。” 陶少安:“被子不是很平整,不過我還是很耐心的把它量出來
了,我要好好慶祝一下,獎勵一下自己。”
樓陽陽:“我是我爸爸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
……
現實生活的積累,使學生對公式熟記在心,但我覺得仍然要結合數學課本的練習,所以我在第三節課里,設計了一個相互聯系、層次分明的練習系統,采用題組的形式出現,讓學生拾級而上。雖然題目是一題難于一題,學生的熱情卻一陣高于一陣,他們對自己很滿意,每次我說下面是更加難的題目了,他們看了后,竟嗤之以鼻:“這么簡單!”然后高興的去做了,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感覺,其中最后一題是:
小明家的房子,其中兩間臥室都是長5米、寬3米的長方形,書房是邊長為3米的正方形,廚房是邊長為2米的正方形,衛生間是長2米、寬1米的長方形,客廳是長6米、寬4米的長方形。請你算一算小明家的住房面積。
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其實是很清晰的,主要是煩瑣,學生容易混淆或漏算幾個地方,但很多同學還是快速又準確的算出了答案。在分析完本道題后,我激靈一閃,脫口而出:“今天的家庭作業,就是編一道應用題,叫《我家的占地面積》,就按照剛才這道題的形式編,要求必須是自己家的實際情況,并進行解答。……”看他們,恨不得馬上跑到家里量出來、編好,交給我看。
【案例反思】
我覺得這幾個課時的聯系實踐學習完全符合《數學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一)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在“場景一”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學生已學的知識基礎和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了十道直觀形象的填表題目,讓學生走下座位、走出教室,進行實際勘察和操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了數學知識,還學到了幾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真實的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二)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場景二”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具體操作后進行獨立的思考,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再進行適當的提醒和指導,正確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和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意見,引導他們開展討論,尋求出問題的結癥所在,有利于更好的解決。
(三) 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場景三”的教學中,我利用學生討論的結論,再一次用行動來證實這些結論的對錯性。引導學生對正確的方法有個更明確的印象,最后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通過“量家里的家具等物品”進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間,再運用編“我家的占地面積”應用題來綜合鍛煉學生的能力,來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培養學生會更加樂觀活潑、更勇于實踐,更富有個性,真正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
2.使學生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會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識與能力,鼓勵發揚創新精神。
設計理念
一、創設生動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動機。
在這節課中,通過創設制作獎狀邊框的情境,設置懸念,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中開始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集體主義榮譽感。
二、創設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為學生的探究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操作、交流等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設這樣的數學活動,首先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其次,有利于學生在探索中借助直觀的材料,通過自己的操作,在理解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思維,交流學習的體會,得出科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先讓學生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初步得到長方形周長計算有哪些策略;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圖形的周長,讓學生感悟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說說自己比較喜歡哪種計算方法,等等。
三、及時反饋反思,滲透學習策略。
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對學習過程的及時反饋,對解決問題結束的及時反思,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認知過程,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比如,通過反饋周長的計算方法,暗示性地讓學生注意策略的優化;用試一試的方法教學正方形的周長,讓學生感受到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課后小結時,通過交流收獲與體會,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前不久,我們學校剛舉行了秋季運動會,同學們發揚了拼搏精神,賽出了很高的水平。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同學們在運動場上的精彩表現吧。(課件出示)
經過拼搏,x同學為我們班奪得了60米賽跑的第一名,這可是我們集體的榮譽,為了把這幅獎狀長久的保存起來,我們可以想到什么方法呢?那如果老師想要事先了解到制作鏡框大約需要多少厘米長的材料的話,先要知道什么呢?對,今天我們就是來學習有關周長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新課展開
同學們的桌上也有這樣的獎狀和邊框,請你先自己擺一擺,然后計算一下制作這樣的鏡框大約需要多長的材料。算完以后,把自己的方法在4人小組里交流一下,看哪個小組的方法最多。
引導:從同學們的臉上,我可以看出你們肯定有成果了,誰愿意來展示一下。
學生利用實物投影展示。要求說清這樣做的道理。
可能有這四種:
(1)50+45+50+45=190(米)這是把長方形的四條邊一條一條加起來。
(2)50+50+45+45=190(米)先算上兩個長,再加兩個寬。
(3)50×2=100(米),45×2=90(米),100+90=190(米)。
(4)50+45=95(米)95×2=190(米)。
在學生表述后兩種方法的時候,教師利用小棒在黑板上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先計算兩根長的和,在黑板上貼上兩根長;再計算兩根寬的'和,再貼上兩根寬。或者是先計算一根長和一根寬的和,再計算它們的兩倍),學生說方法的同時教師詢問:為什么50×2,45×2,你是根據什么這樣計算的?為什么可以先計算一根長和一根寬的和,再×2?你又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交流完計算的方法以后,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幾種方法,比較一下這幾種方法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1、這幾種方法算式不一樣,但都是在計算什么?
2、前兩個算式它們都是怎么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的?第3個和第4個算式分別是怎么來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的,為什么可以這樣來計算?(這樣計算的依據是什么?)
3、同學們真聰明,想到了這么多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如果要你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你會比較喜歡哪種方法呢?為什么?
教師小結:經過同學們的探索和發現,不管我們用哪種方法來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我們都是先要知道什么?而且,我們觀察到,有的時候利用后兩個方法計算的時候會比較的方便呢。
同學們已經學會了怎樣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了,接下來請將書本打開到第64頁,想想做做的第1題,你會計算這兩個長方形的周長了嗎?先自己計算,請學生來說說看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幾條邊,為什么這么量?)
為了給學生們提供更好的運動環境,體育老師對一些體育設施進行了檢查和維護。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他正在干什么呢?(出示情景圖)為了了解用量,體育老師需要知道什么呢?籃球場的周長是哪部分,你能上來指一下嗎?計算這塊籃球場的周長就是計算什么圖形的周長?要計算長方形籃球場的周長,我們先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呢?
1、課前,老師組織同學們去實地測量了一下籃球場的長和寬,下面請來給我們匯報一下。
2、知道了需要的條件以后,現在你能解決體育老師的問題了嗎?
3、看來,同學們真的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了,還學的很不錯呢。下面我們繼續回到籃球場。畫完白線以后,體育老師有點累了,細心的小紅馬上遞上了手帕。老師不急著擦汗,他又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你們想不想看一下?
4、出示試一試,要求手帕的周長,就是求什么圖形的周長?要求正方形的周長我們先要知道什么呢?(出示正方形手帕的邊長)先自己思考解決,再和同桌互相交流,指名說說方法,為什么這么做,哪種方法比較簡便?
學會了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后,請同學們看書本64頁想想做做的第2題,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出這兩個正方形的周長。
三、鞏固深化,聯系生活
過渡:在生活中,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再難的問題我們都能順利地解決,聰明的你只要平時多注意觀察和思考,一定可以在生活的大課堂中學到更多解決難題的好方法。
下面我們來給腦筋充充電,比比誰的反應快,好嗎?
1、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請你口算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并搶答。
2.為了美化校園環境,總務處老師在校園里開墾了一塊正方形土地做花圃。出示想想做做第5題。你知道四周的欄桿長多少米嗎?你是怎么計算的?
3.剛才,同學們計算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事先存在的,現在,你們想自己創造出一些長方形和正方形嗎?出示第6題。你能用四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嗎?拼成的大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展臺展示)它的周長你會計算嗎?口答計算。
說的真好,剛才同學們利用4個小正方形拼成了大正方形,現在,老師想增加兩個小正方形,請同桌合作用6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你們有多少種不同的拼法?拼完后想想看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周長是多少?(學生展臺展示,說說想法。)
四、總結全課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完成課題)你學到了什么好的方法,要交流一下嗎?
為了響應學校美化環境的號召,3(1)班的同學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在操場邊靠墻的地方也開墾了一片長方形花圃,并且在四周圍上了欄桿,(課件出示圖),你知道花圃周圍的欄桿長多少米嗎?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 8
教學內容:
課本第41頁例3及試一試。
教學目標:
1.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過程,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通過觀察 、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3.在學習活動中體休現實生活里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打籃球嗎?一定很熟悉籃球場吧!
2.出示教材第41頁例題的,讓學生仔細觀察。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這幅圖畫的是籃球場,體育老師地四周劃上線,籃球場地是長方形的,長28米,寬15米)
請你提出數學問題。
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教學例題。
(1)提問:籃球場是什么形狀?請指出籃球場的周長?
求籃球場的周長就是求什么圖形的周長?怎樣才能計算出這個長方形籃球場的周長呢?
(2)自己動手算一算。
(3)在小組里說一說自己的算法,并說明這樣算的理由,然后選出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算法可能有:(1)28+15+28+15=86(米)
(2)28+28+15+15=86(米)
(3)28×2=56(米)
15×2=30(米)
56+30=86(米)
(4) 28+15=43 (米)
43×2=86 (米)
(4)提問:你喜歡是哪一種求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為什么?你認為求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什么條件,怎樣計算?
2.教學“試一試”。
(1)出示題目:一個正方形手帕的邊長是25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
(2)學生試做。
計算方法可能有:(1)25+25+25+25=100(厘米)
(2)25×4=100(厘米)
(3)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你哪一促種算法?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獨立做題,在班內共同訂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獨立做題,在班內共同訂正。
提問:做這兩題時,你們先干什么?又干什么?從這里可以看出要求長方形的周長需要什么條件?求正方形的周長呢?
3.做“想想做做”第3、4題。
獨立做題,在班內共同訂正。
追問:做這兩道題時你是怎樣想的?你為什么分別求長方形的周長和正方形的周長?
四、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告訴大家好嗎?
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教學反思:
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時應先讓學生根據籃球場的形狀以及教材中提出的問題,說一說什么是籃球場的周長,求籃球場的周長就是求什么圖形的周長。然后引導學生利用對周長的認識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試試。學生可能有不同的算法,應該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進行計算。算出結果后,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算法有什么道理,為什么這樣算。在學生匯報他們各自的算法后,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間的相互聯系,再讓學生比一比,說說自己喜歡哪一種算法,為什么。
在學會了長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通過“試一試”學習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算出結果后,在小組里交流并歸納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教學,應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算法不能灌輸給學生,更不需要揭示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 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含義,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能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并能解決生活中與周長相關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經歷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概念,掌握其周長的計算方法。
能靈活運用周長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
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直觀演示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一個長方形的花壇和一個正方形的草坪。
師:同學們,看這兩幅圖,我們要給花壇和草坪圍上柵欄,需要知道什么呢?
生:需要知道它們的周長。
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認識周長
讓學生用手指沿著長方形花壇和正方形草坪的邊緣比劃一圈,感受周長的概念。
師:誰能說一說什么是周長?
生: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教師板書)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
(1)測量長方形的長和寬
教師拿出一個長方形紙片,讓學生用尺子測量出它的長和寬,并記錄下來。(假設長為5厘米,寬為3厘米)
(2)計算長方形周長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知道了長方形的長和寬,那怎么計算它的周長呢?請大家想一想,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小組討論后匯報:
方法一:把長方形的四條邊的長度相加。
5+3+5+3=16(厘米)
方法二:先算兩條長的和,再算兩條寬的和,最后把它們相加。
5×2+3×2=10+6=16(厘米)
方法三:先把一條長和一條寬相加,再乘2。
(5+3)×2=8×2=16(厘米)
(3)教師講解并板書長方形周長公式
長方形周長=(長+寬)×2
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1)測量正方形的邊長
教師拿出一個正方形紙片,讓學生測量它的邊長。(假設邊長為4厘米)
(2)計算正方形周長
師:同學們,正方形的周長怎么計算呢?開動你們的小腦筋想一想。
生:因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所以可以用邊長乘4。
4×4=16(厘米)
(3)教師板書正方形周長公式
正方形周長=邊長×4
(三)鞏固練習
計算下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1)長方形:長7厘米,寬4厘米。
(2)正方形:邊長5分米。
一個長方形操場,長80米,寬40米,圍著這個操場跑兩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用一根長20厘米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生: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師: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分別是什么呢?
生:長方形周長=(長+寬)×2,正方形周長=邊長×4。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進行總結和評價。
(五)布置作業
數學書課后相關練習題。
測量家里一個長方形物體和一個正方形物體的邊長,并計算它們的周長。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理解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空間觀念以及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能運用周長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
理解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三、教學準備
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片、直尺、繩子、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小明和小紅分別沿著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操場跑步,小明跑了一圈,小紅也跑了一圈。
師:同學們,他們跑的路程一樣嗎?為什么?
生:不一樣,因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不一樣。
揭示課題:那什么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呢?怎樣計算它們的周長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二)探究新知
認識周長
(1)讓學生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片,用手指沿著卡片的邊緣比劃一圈,感受周長的概念。
(2)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用彩色粉筆描出它們的周長,并講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
(1)探究算法
①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卡片,用直尺測量出它的長和寬(長6厘米,寬4厘米)。
②小組合作,討論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③小組匯報交流算法:
方法一:長+寬+長+寬
6+4+6+4=20(厘米)
方法二:長×2+寬×2
6×2+4×2=12+8=20(厘米)
方法三:(長+寬)×2
(6+4)×2=10×2=20(厘米)
(2)推導公式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三種算法,講解:(長+寬)表示長方形兩條長和兩條寬的和,再乘2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周長=(長+寬)×2
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1)探究算法
①學生拿出正方形卡片,測量出它的邊長(邊長5厘米)。
②獨立思考,計算正方形的周長。
③學生匯報算法:
方法一:邊長+邊長+邊長+邊長
5+5+5+5=20(厘米)
方法二:邊長×4
5×4=20(厘米)
(2)總結公式
教師提問:為什么正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邊長×4來計算?
學生回答:因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所以周長就是邊長的4倍。
正方形周長=邊長×4
(三)鞏固練習
計算下列圖形的.周長。
(1)長方形:長8分米,寬3分米。
(2)正方形:邊長7米。
一個長方形花壇,長12米,寬8米,要在它的四周裝上柵欄,柵欄長多少米?
用一根36厘米長的繩子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
(四)拓展應用
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籃球場,長28米,寬15米。小明沿著籃球場的邊線跑了3圈,他跑了多少米?
把一個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剪成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每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五)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自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體會和感受。
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知道了長方形周長=(長+寬)×2,正方形周長=邊長×4。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公式。同時,我們還通過觀察、操作、小組合作等方式,培養了自己的各種能力。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
(六)布置作業
完成數學書上相關的練習題。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知識,和家人說一說。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教學設計05-04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教學設計06-0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教學設計02-0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設計05-31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教學設計02-04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設計09-17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設計08-27
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教學設計07-18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設計05-31